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放生 > 放生起源 >

慈懷憫眾生,大勇太子舍身飼虎

  慈懷憫眾生,大勇太子舍身飼虎
慈懷憫眾生,大勇太子舍身飼虎
  舍身飼虎的故事,在多部佛教經(jīng)典中都有記載,說的是久遠(yuǎn)劫前佛陀菩薩道時,因不忍眾生的苦難,以無限悲憫的偉大獻(xiàn)身精神,救拔苦難眾生的慈悲壯舉,故事令人感動落淚,十分震撼。以下就是經(jīng)典原文節(jié)錄和完整白話故事。
 
  經(jīng)典原文(節(jié)錄):
 
  是時王子興大勇猛,以悲愿力增益其心。慮彼二兄共為留難,請先還宮,我當(dāng)后至。爾時王子摩訶薩埵,遽入竹林,至其虎所,脫去衣服,置竹枝上,于彼虎前,委身而臥。菩薩慈忍,虎無能為。即上高山,投身于地;⒔褓,不能食我,即以干竹,刺頸出血。于時大地六種震動,如風(fēng)激水,涌沒不安。日無精明,如羅侯障。天雨眾華及妙香末,繽紛亂墬,遍滿林中。虛空諸天,咸共稱贊。是時餓虎即舐頸血啖肉皆盡,唯留余骨。時二王子生大愁苦,共至虎所,不能自持。投身骨上,久乃得蘇。悲泣懊惱,漸舍而去。(《金光明經(jīng)》第4卷《舍身品》。)
 
  白話故事:
 
  大勇太子舍身飼虎本生
 
  佛對阿難說:在很古遠(yuǎn)的時候,有一個大國名叫大車國。國王有三個太子,第一太子叫大生,第二太子叫大天,第三太子叫大勇。
 
  一次,國王到城外山林里觀景游獵,三個太子也隨同前往。進(jìn)入深山后,國王在竹林中休息,三個太子繼續(xù)向前游行。他們向前行了一段,在路邊發(fā)現(xiàn)了一只母虎生下七只小虎。小虎生下好幾天,由于母虎找不到食物,已經(jīng)餓得奄奄一息了。
 
  大太子說:“七只小虎圍繞在母虎身邊,母虎無法出去尋找食物,饑餓所迫,說不定會吃掉她親生的小虎。”
 
  二太子說:“太可憐了,這只母虎和她的小虎不久就會死去,我們有什么辦法,可以濟(jì)救它們的生命呢?”
 
  三太子聽后,心里想道:“我從有生命以來,在千萬次生死輪回中,生命白白地遺棄腐壞,未曾得到任何益處。今天為什么不舍身布施給這些老虎呢?”
 
  三位太子一邊議論,一邊觀看,在母虎和小虎身邊徘徊了很久,都無濟(jì)救的辦法,就舍棄眾虎向前去了。
 
  三太子一邊向前行,一邊自思:“如果我舍棄生命,成此善業(yè),就會成為生死大海中一只普度眾生的航船。如果布施此身,就會拋棄無數(shù)種癰疽惡疾,千百種恐怖畏難;如果不施舍,就是此生命存在,將來也會腥臭不凈,筋骨支解,令人厭惡。因此,我應(yīng)當(dāng)將此生命布舍眾生,用來求得無上完美的涅盤之樂,永離憂愁悲傷,無常苦惱,百福滿身。若能得到一切佛道智慧,再布施于一切眾生,使他們也得到永生的快樂。”
 
  三太子想到此處,興奮激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勇氣。慈悲的誓愿充滿了心間,決心以身飼虎。但他又害怕二位兄長看到后會阻攔他舍身施虎的善行,為了支開二位兄長,就對二位兄長說:“請二位哥哥先回宮,我隨后就到。”
 
  二位兄長向前去后,三太子又順著原路很快地跑到山林中,來到餓虎爬臥的地方,脫去身上的衣服,掛在竹枝上。然后來到餓虎身邊,俯身投地,躺在餓虎嘴下。三太子舍身飼虎,可餓虎已覺自己無能為力,不敢吞食太子。
 
  太子看到餓虎不敢吃他,就爬上高山,從山崖上跳下,投身到餓虎嘴下,可餓虎還是不吃。太子發(fā)覺餓虎已經(jīng)饑餓過度,連吃肉的力氣也沒有了。又找來一根干竹刺,用竹刺刺破咽喉,使鮮血流出來,讓餓虎吸吮。
 
  此時,大地劇烈震動六次,如像狂風(fēng)掀起的海浪,洶涌激蕩。太陽失去了光芒,如像阿修羅①遮天蔽日一樣。不久天上紛紛飄下鮮花香粉,繽紛亂墜,落滿竹林之中。天界的各天王天神,一齊稱頌歌贊。
 
  餓虎聞見血腥氣味,開始舐吸太子脖頸上的鮮血。餓虎吸食太子的鮮血后,有了力氣,就把太子的血肉全部吃盡,只剩下了骨骸。
 
  兩位兄長久等,不見弟弟回來,心中著急不放心,就返回原路去找三太子。當(dāng)他們找到老虎爬臥的地方,只見弟弟已被餓虎吞食,只剩一堆殘骸。二人見此殘景,痛不欲生,舉身撲在骨骸上,悲傷嚎哭,昏迷了過去。過了很久,才慢慢蘇醒過來,悲泣悔恨,慢慢地舍離弟弟的尸骨,打馬回宮報(bào)信。
 
  當(dāng)太子舍身飼虎時,王后在深宮高樓上午睡,夢中夢見各種不吉祥的事:乳房被人割掉;牙齒全部脫落;得到了三只小鴿子,一只又被老鷹叼去了。
 
  王后從夢中忽然驚醒,只覺兩面乳房的奶汁直往外流。
 
  此時,有一個宮女聽到外面的人說:“小王子不見了,哪兒都找不到。”
 
  宮女馬上入宮把此事告知了王后。王后聽后,憂愁悲傷,淚盈滿目,立即去找國王,對國王說:“大王,我們最心愛的小王子不見了!”
 
  國王聽后,悲愁哽噎地說:“真苦啊,我心愛的小兒子,你怎么能不見呢?請夫人先回宮,不要過分憂愁悲傷。我立即下令召集各位大臣和全國人民,馬上全部出城,分散尋找。”
 
  過了沒有片刻時間,一位大臣前來向國王報(bào)告:“聽臣民說,只見到了兩位大王子,小王子至今沒有找到。”
 
  緊接著第二大臣和兩位太子悲傷哭泣著來到國王面前,把小王子舍身飼虎的事向國王訴說了一遍。
 
  國王和王后聽說后,悲傷痛苦,不能自勝。國王和王后立即乘車一同來到太子舍身飼虎的地方,只見太子遺骨狼藉不堪。國王和王后當(dāng)即昏迷倒地,什么也不知道了。
 
  隨從使者急忙用涼水潑灑國王和王后的身體,國王和王后才慢慢蘇醒過來。此時,王后頭發(fā)蓬亂,遍地爬滾,如像活魚落地,又像乳牛失去牛犢一樣,同二位大太子一起悲哀嚎哭。
 
  隨后,國王和王后命令使臣收拾了太子殘骸,焚燒火化,修建了一座高大的舍利塔。從此以后,國王、王后,國內(nèi)臣民經(jīng)常禮拜供養(yǎng)。
 
  佛對阿難說:過去之世的大勇太子,難道是別人嗎?就是今天說法會場中的我。過去之世中的國王,就是現(xiàn)今我父王凈飯王。王后就是現(xiàn)今我母摩耶夫人。大太子就是彌勒菩薩。二太子就是文殊菩薩。那時的餓虎就是現(xiàn)今姨母波阇波提。七只小老虎,就是現(xiàn)今的弟子目連、舍利弗和嬌陳如等五比丘。[注釋]
 
  阿修羅:印度古神話中的天神,常與天帝作對,能以手遮天蔽日。[附記]
 
  一、此故事依據(jù)《菩薩本生鬘論》卷1《投身飼虎緣起》譯寫。原文詳見《大正藏》第3冊,第332頁。
 
  二、此故事又見如下經(jīng)典:
 
 。1)《賢愚經(jīng)》卷1《摩訶薩埵以身施虎品》。見《大正藏》第4冊,第352頁。
 
 。2)《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jīng)》。見《大正藏》第3冊,第424頁。
 
  (3)《金光明經(jīng)》第4卷《舍身品》。見《大正藏》第16冊,第353頁。
 
  (4)《合部金光明經(jīng)》卷8《舍身品》。見《大正藏》第16冊,第396頁。
 
 。5)《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卷10《舍身品》。見《大正藏》第16冊,第450頁。
 
 。6)《六度集經(jīng)》卷1《布施無極章第一》。見《大正藏》第3冊,第3頁。
 
  (7)《經(jīng)律異相》卷31《乾陀尸利國王太子投身餓虎遺骨起塔緣》。見《大正藏》第53冊,第162頁。
 
 。8)《紀(jì)律異相》卷32《薩埵王子舍身飼虎》。見《大正藏》第53冊,第176頁。
 
 。9)《法苑珠林》卷95《舍身篇》。見《大正藏》第53冊,第989頁。
 
 。10)《法苑珠林》卷96《舍身篇》。見《大正藏》第53冊,第996頁~997頁,全是四言韻文。
 
  (11)《大唐西域記》卷3《僧訶補(bǔ)羅國》中“摩訶薩埵王子”條是指此故事。見《大唐西域記校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