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光武皇帝紀卷第一
孝景帝生長沙定王發(fā)。武帝世,諸侯得分封子弟〔一〕,以泠道縣舂陵封發(fā)中子買,為舂陵節(jié)侯。買生郁林太守外,外生鉅鹿都尉回,回生南頓令欽,欽生光武皇帝。元帝時,節(jié)侯之孫孝侯以南方卑濕〔二〕,請徙南陽。于是以蔡陽白水鄉(xiāng)為舂陵侯封邑,而與從昆弟鉅鹿君及宗親俱徙焉。湖陽人樊重女曰歸都〔三〕,自為童兒,不正容不出于房。南頓君聘焉,生齊武王縯、魯哀王仲、世祖、〔湖陽〕、新野、寧平公主〔四〕。
〔一〕 漢書主文偃傳曰:“偃說上曰:‘古者諸侯地不過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shù)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彊,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則逆節(jié)萌起,前日朝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shù),而適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地之封,則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必稍其銷弱矣。’于是上從其計。”
〔二〕 按:范曄后漢書城陽恭王祉傳曰(以下簡稱范書):“熊渠卒,子考侯仁嗣。”文選卷四南都賦李善注曰:“東觀漢記曰:‘舂陵節(jié)侯,長沙定王中子買。節(jié)侯生戴侯,戴侯生考侯。考侯仁以為舂陵地勢下濕,難以久處,上書愿徙南陽,守墳墓。元帝許之,于是北徙!蓟蜃餍,非也!狈稌韨骼钯t注引東觀記亦作“考侯”。清人編四庫全書,改東觀漢記原輯文“孝侯”為“考侯”,即以范書和李善注為據(jù)。殊不知漢書王子侯表明載:“元康元 年,孝侯仁嗣!睎|觀記之光武帝紀,乃班固主持撰寫,自不當與漢書相抵牾。且范書安城孝侯賜傳、藝文類聚(以下簡稱類聚)卷十二引東觀記均作“
孝侯”。孝、考形近易訛,恐當以孝侯為是。袁紀此文亦可謂有力佐證。
〔三〕 范書北海靖王興傳作“嫻都 ”。
〔四〕 范書北海靖王興傳曰:“生三男三女:長男伯升,次仲,次光武;長女黃,次元,次伯姬!庇衷:“建武二年,封黃為湖陽長公主,伯姬為寧平長公主。元與仲俱歿于小長安,追爵元為新野長公主。十五年,追謚仲為魯哀王。”據(jù)此則袁紀脫“ 湖陽”二字,故補之。
世祖諱秀,字文叔。初,南頓君為濟陽令而世祖生,夜有赤光,室中皆明。使卜者筮之,曰:“貴不可言!”是歲,嘉禾生,縣界大熟,因名曰秀。為人隆準,日角,大口,美須眉,長七尺三寸。樂施愛人,勤于稼穡。嘗之長安,受尚書,大義略舉〔一〕。兄縯,字伯升,慷慨有大節(jié)。王莽篡漢,劉氏抑廢,常有興復之志,不事產(chǎn)業(yè),傾身以結(jié)豪杰,豪杰以此歸之。
〔一〕 東觀記光武帝紀曰:“年九歲,而南頓君卒。隨其叔父在蕭,入小學。后至長安,受尚書于中大夫廬江許子威。資用乏,與同舍生韓子合錢買驢,令從者僦以給諸公費。大義略舉,因?qū)W世事,朝政每下,必先聞知,具為同舍解說。高才好學,然亦喜游俠,斗雞走馬,具知閭里奸邪,吏治得失。時會朝請,舍長安尚冠里,南陽大人賢者,往來長安,為之邸,闇稽疑議!卑:“其叔父”者,趙孝王劉良也。良,漢平帝時舉孝廉,為蕭令。光武兄弟少孤,良撫養(yǎng)甚篤。
新野人鄧晨,字偉卿,家富于財。晨少受易,好節(jié)義。世祖與之善,以姊妻之,是為新野公主。世祖與晨游宛,穣人蔡少公,道術(shù)之士也,言“劉秀當為天子 ”;蛟:“是國師公劉子駿也!薄惨弧呈雷嫘υ: “何知非仆耶?”坐者皆笑。當是時,莽行一切之法,犯罪輒斬之,名曰“不順時令”〔二〕。晨謂世祖曰: “王莽暴虐,盛夏斬人,此天亡之時,宛下言儻能應也!笔雷嫘Χ粦!惨弧 子駿,劉歆之字。漢書楚元王傳曰:“初,歆以建平元年改名秀,字穎叔。及王莽篡位,歆為國師!睉孔⒃,“河圖赤伏符云‘劉秀發(fā)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故改名,幾以趣也!
〔二〕 漢書王莽傳下曰:“地皇元年正月乙未,赦天下。下書曰:‘方出軍行師,敢有趨讙犯法者,輒論斬,毋須時,盡歲止!谑谴合臄厝硕际,百姓震懼,道路以目!庇衷:“自莽為不順時令,百姓怨恨,莽猶安之,又下書曰:‘惟設(shè)此壹切之法以來,常安六卿巨邑之都,枹鼓稀鳴,盜賊衰少,百姓安土,歲以有年,此乃立權(quán)之力也。今胡虜未滅誅,蠻僰未絕焚,江湖海澤麻沸,盜賊未盡破殄,又興奉宗廟社稷之大作,民眾動搖。今復壹切行此令,盡二年止之,以全元元,救愚奸!睅煿旁:“一切者,權(quán)時之事,非經(jīng)常也。猶如以刀切物,茍取整齊,不顧長短縱橫,故言一切!睋(jù)上可知,王莽因起義所在蜂起,故行一切之法,凡犯法者立斬決,不待秋后。于是春夏斬人,故又稱之曰“不順時令”。
宛人李通,字次元〔一〕。父守為王莽宗卿師〔二〕。守身長八尺〔三〕,容貌絕異,治家與子孫如官府。少事劉歆,好星歷讖記之言,云:“漢當復興,李氏為輔!彼礁`議之,非一朝也。通嘗為吏,有能名〔四〕。見王莽政令凌遲,挾父守所言,又居家富佚〔五〕,為閭里豪,自免歸。從弟軼,亦好事者,謂通曰: “今四方兵起,王氏且亡,劉氏當興。南陽宗室,獨有劉伯升兄弟泛愛眾,可以謀大事!蓖ㄉ跞恢。世祖常避吏于宛〔六〕,通遣軼候世祖。初,通同母弟申屠臣善為醫(yī)術(shù)〔七〕,以其難使也,縯殺之,故世祖不欲見軼。軼輒來不止,世祖乃彊見之。軼徐達通意,殊不以申屠臣為恨,世祖不得已,乃許之往。時通病臥室內(nèi),世祖與通兄倏、弟寵及軼語。倏等喜悅,并言天下兵起、王莽亡敗之狀。世祖初以士君子道相慕,故往答之。及聞其語,大驚,不敢應,起入室候通,通握手極歡。移日復言及兵起及讖文,世祖微難通曰〔八〕:“即如是,當如宗卿師何?”通曰:“已自有度!笔雷嫔钪ㄒ,遂相結(jié)〔九〕。
〔一〕 汪文臺七家后漢書所輯華嶠書李通傳作“字文元”。汪注曰引自初學記卷十一、北堂書鈔卷五十一(以下簡稱書鈔)。今按:初學記作“ 文元”,而書鈔所引實出卷五十二。明陳禹謨本脫“字文元”三字,清孔廣陶影刻宋鈔本則作“字次元”,與袁紀同。恐當作“
次元”為是。又東觀記光武帝紀曰:“宛大姓李伯玉從弟軼,數(shù)遣客求帝!睋(jù)此則通又字伯玉。然袁紀曰通有兄倏”,故字不當稱“伯”,作 “伯玉”亦恐誤。
〔二〕 李賢曰:“平帝五年,王莽攝政,郡國置宗師以主宗室,蓋特尊之,故曰宗卿師也!焙≡:“余按莽置宗師,主漢宗室耳。此宗卿師,莽篡時所置也。”胡說是。
〔三〕 范書李通傳作“身長九尺” 。
〔四〕 據(jù)范書本傳,通曾任五威將軍從事,出補巫丞。
〔五〕 佚通逸,荀子堯問篇曰:“ 舍佚而為勞!
〔六〕 范書光武紀曰:“光武避吏新野,因賣谷于宛!弊⒃啤袄m(xù)漢書曰:‘伯升賓客劫人,上避吏于新野鄧晨家!瘱|觀記曰:‘時南陽旱饑,而上田獨收。’”常即嘗,古通用。
〔七〕 按申屠臣,東觀記光武紀作 “公孫臣”。范書李通傳注引續(xù)漢書作“申徒臣”。又按:吳樹平風俗通義佚文曰:“(申徒氏)本申屠氏,隨音改為申徒氏!眲t申徒臣即申屠臣。申屠一作勝屠,見史記酷吏傳索隱引風俗通。又王符潛夫論志氏姓曰:“信都者,司徒也。俗前音不正,曰信都,或曰申徒,或勝屠,然其本共一司徒耳。”據(jù)此則申徒、勝屠、申屠,皆司徒之音轉(zhuǎn)。按東觀記李通傳亦作“申屠臣”,故紀作“公孫臣”,非也。
〔八〕 范書李通傳作“微觀通”。王先謙曰:“谷梁傳:‘常事曰視,非常曰觀。’謂以其家重大事指示之,感動其意慮也!卑础坝^”,文義較“難”為長。
〔九〕 東觀記光武紀曰:“(李通)兄弟為帝言天下擾亂饑餓,下江兵盛,南陽豪右云擾。因具言讖文事,劉氏當復起,李氏為輔。帝殊不意,獨內(nèi)念李氏富厚,父為宗卿師,語言譎詭,殊非次第;嘗疾毒諸家子數(shù)犯法令,李氏家富厚,何為如是,不然諾其言。諸李遂與南陽府掾史張順等連謀。帝深念良久,天變已成,遂市兵弩、絳衣、赤幘!卑:張順事跡,諸家后漢書唯此一見,錄以補袁紀不足。
初,瑯邪呂母之子為縣長所殺。呂母家產(chǎn)數(shù)百金〔一〕,志欲報怨,乃治酒多買刀兵,少年隨其所乏而與之。如此數(shù)歲,財產(chǎn)單盡,少年相與償母。母涕泣曰:“所以相待,非治產(chǎn)求利也,欲以為子報怨耳!諸君寧能相哀也?”〔二〕少年壯之,又素被恩,皆許諾。聚眾數(shù)百人,母自號將軍,攻縣長及掾吏。既而解掾吏曰:“諸卿無罪,唯欲報長耳。”諸吏叩頭為長請。母曰:“吾子犯小罪,不當死,長殺之。殺人當死,又何請乎?”母遂手殺之,以其首祭子墓。自是莒人樊崇〔三〕、東〔莞〕(宛)人逄安〔四〕、東海人徐宣、謝祿并為盜賊,一歲間眾各數(shù)萬人。王莽沐陽侯田況大破之〔五〕,遂殘州郡,所過抄掠百姓。
〔一〕 范書劉盆子傳作“貲產(chǎn)數(shù)百萬”。按:漢書食貨志載,王莽時,“黃金重一斤,直錢萬”。范書作“數(shù)百萬”,乃指錢而言,實與數(shù)百金值相當。
〔二〕 報怨即復讎,兩漢時此風極盛。報怨以報父母之仇為主,兼及為兄弟、舉主、師長、友朋復讎。參與其事者,上自天子,下至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遍及城鄉(xiāng)僻野。甚而子孫相報,后忿深前,至于滅戶殄業(yè)。兩漢諸史,多有記述,此不一一論列。呂母即以報子仇為起因,而發(fā)展為農(nóng)民起義。
〔三〕 鈕永建后漢紀校釋曰:“按:劉盆子傳云瑯玡人樊崇起兵于莒,是樊崇非莒人也。 ”今按:范書劉盆子傳曰:“或說崇曰:‘莒,父母之國,奈何攻之?’乃解去!眲t樊崇是莒人無疑。莒屬瑯邪郡,故傳云“瑯邪人樊崇”,是泛以郡國名稱代出生地。又如逄安,東莞人,屬瑯邪郡,故傳稱“崇同郡人”。徐宣、謝祿、楊音均系臨沂人,皆以所屬郡稱“ 東海人”。鈕說失考。
〔四〕 按范書劉盆子傳注引東觀記曰:“‘逄\’音龐。安字少子,東莞人也!庇譂h書地理志瑯邪郡只有東莞縣,無東宛,故據(jù)改。又“逄”原誤作“逢”,據(jù)黃本逕改。
〔五〕 鈕永建曰:“沐陽侯,據(jù)盆子傳作‘探湯侯\’。李賢注云:‘王莽改北海益縣曰探湯。\’今考地理志,云:‘益,莽曰探陽。’三文互異!苯癜:王莽改易郡縣名,多據(jù)經(jīng)義。益之改名,乃封田況鎮(zhèn)壓赤眉起義軍之功,其意蓋本論語季氏篇之“ 見不善如探湯”。故作“探湯”者是。漢書地理志作“ 探陽”,乃形近而訛。袁紀作“
沐陽”,則失之 遠矣。又按:范書劉盆子傳曰:“因擊王莽探湯侯田況,大破之,殺萬余人,遂北入青州,所過虜掠!庇钟[卷四二引郡國志曰:“東海有謝祿山。按漢書,王莽時,東海徐宣、謝祿等擊王莽將田況,大破之,曾屯兵于此,因名謝祿山!睋(jù)上二引,則袁紀“王莽沐陽侯田況”上似脫“擊”字。此事通鑒略而不述,必有疑焉。今按漢書王莽傳曰:“唯翼平連率田況素果敢,發(fā)民年十八以上四萬余人,授與庫兵,與刻石為約,赤眉聞之,不敢入界。田況有此聲威,則此前必無敗績。又田況于天鳳六年始進封為伯,則封探陽侯必在是年之后。王莽傳地皇二年曰:“后況自請出界擊賊,所向皆破。莽以璽書令況領(lǐng)青、徐二州牧事。”況所任翼平郡,乃分北?ざ,屬青州。謝祿山在東海,屬徐州。戰(zhàn)役發(fā)生于謝祿山一帶,則必系況出界擊賊時事。若況一敗涂地,豈能得探湯侯之封?又豈能兼領(lǐng)青、徐二州牧事?則袁紀不誤,范書之說不足取也。
初,崇等以困窮為賊,無攻城略地之心。結(jié)聚浸盛,乃相與為約殺人號令〔一〕。最尊者稱三老,其次從事、卒〔史〕(吏)〔二〕。王莽遣平均公廉丹〔三〕、太師王匡東擊之。軍至定陶,莽詔丹曰:“倉廩盡矣,府庫空矣,可以怒矣,可以戰(zhàn)矣!钡せ炭,夜召掾馮衍,以書示之。衍因說丹曰:“張良以五世相韓,椎秦始皇于博浪之中,勇冠乎賁、育〔四〕,名高乎泰山。將軍之先,為漢信臣〔五〕。新室之興,英俊不附。今海內(nèi)潰亂,百姓涂炭,民之思漢,甚于詩人之思邵公也,愛其甘棠,況其子孫〔六〕?民所歌舞,天必從之〔七〕。方今為將軍計,莫若先據(jù)大郡,鎮(zhèn)撫吏士,百里之內(nèi),牛酒日賜,納雄杰之士,詢忠智之謀,興社稷之計,除萬民之害,則福流于無窮,勛著于不朽。與其軍覆于中原,身分于草野,功敗名滅,恥及先祖者哉?圣人轉(zhuǎn)禍而為福,智士因敗而為功,愿明公深計而無與俗同。”丹不能從。進及睢陽,復說丹曰:“蓋聞明者見于無形,智者慮于未萌〔八〕,況其昭哲者乎?凡患生于所忽,禍發(fā)于細微,敗不可悔,時不可失。公孫鞅曰:‘有高人之行,負非于世;有獨見之慮,見疑于人。’〔九〕故信庸庸之論,破金石之策,襲當世之操,失高明之德。夫決者智之君也,疑者事之役也。時不重至,公勿再計。”丹不聽。衍,奉世曾孫也〔十〕。
〔一〕 范書劉盆子傳曰:“眾既寖盛,乃相與為約: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chuàng)。以言辭為約束,無文書、旌旗、部曲、號令。”袁紀恐有脫文。
〔二〕 據(jù)劉攽東漢刊誤改。又范書 “卒史”下尚有“泛相稱曰巨人”句。
〔三〕 按漢書王莽傳作“更始將軍平均侯之兗州”,至攻拔無鹽后,始進爵為公。袁紀下文有“進爵為公”句,此當作“平均侯”為是。
〔四〕 即孟賁、夏育,皆衛(wèi)國之勇士。史稱賁生拔牛角,育力舉千鈞。
〔五〕 李賢曰:“廉褒,襄武人,宣帝時為后將軍,即丹之先!庇只輻澰:“案廉范傳,帝問范云:‘卿與右將軍褒,大司馬丹,有親屬乎? ’范對曰:‘褒,臣之曾祖。丹,臣之祖也。’案此褒乃丹之父也!
〔六〕 邵公,周宣王時名相。曾出巡南國,舍于甘棠樹下。既去,民思其德政,愛及此樹,作詩以詠之。其辭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發(fā)。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見詩召南甘棠之章。
〔七〕 詩小雅車轄曰:“雖無德與汝,式歌且舞!庇稚袝┦脑:“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八〕 語見商君書更法篇,亦見史記商君列傳。
〔九〕 商君書更法篇曰:“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于世。有獨智之慮者,必見驁于民。 ”史記商君列傳“負”作“非”,“驁”作“
敖”。驁、敖均為謷之借字,作嘲笑解。索隱引商君書又作“訾”,與袁紀作“疑”,三解均可通,然恐當以“敖”最近原本。
〔十〕 馮奉世,漢馮唐之后。元帝時官至左將軍、光祿勛,為折沖宿將,功次趙充國。漢書有傳。
崇等欲戰(zhàn),恐其眾與莽兵亂,乃皆朱眉,以相識別,由是號曰赤眉。赤眉別校董憲等眾數(shù)萬人,在梁郡?铩⒌すグ螣o鹽,莽遣中郎將奉璽書勞匡、丹,進爵為公。王匡〔欲〕(故)進擊憲〔一〕,廉丹以為新拔城罷勞,當且休士養(yǎng)威。匡不聽,引兵獨進,丹隨之。合戰(zhàn)成昌,兵敗,匡走。丹使吏持其印韍、符節(jié)付匡曰:“小兒可走,吾不可!”遂止,戰(zhàn)死。校尉汝云、王隆等二十余人別斗,聞之皆曰:“廉公已死,吾誰為生!”馳奔賊,皆戰(zhàn)死。莽傷之,下書曰:“惟公多擁選士精兵,眾郡駿馬、倉谷、帑藏,皆得自調(diào),忽于詔策,離其威節(jié),騎馬呵噪,為狂刃所害,嗚呼哀哉!賜謚曰果公。”
〔一〕 據(jù)陳澧校而改。
國將褒章謂莽曰〔一〕:“皇祖考黃帝之時,中黃直為將,破殺蚩尤。今臣居中黃直之位,愿平山東。 ”莽遣章馳東,與太師匡并力。又遣大將軍陽浚守敖倉,司徒王尋將十余萬屯雒陽填南宮,大司馬董忠養(yǎng)士習射中軍北壘〔二〕,大司空王邑兼三公之職。司徒尋初發(fā)長安,宿霸昌廄,亡其黃鉞。尋士房揚素狂直,迺哭曰:“此經(jīng)所謂‘喪其齊斧\’者也〔三〕!弊咱廊ァC魵P。
〔一〕 漢書、范書、通鑒“褒章” 均作“哀章”。
〔二〕 胡三省曰:“恐當作‘北軍中壘\’。”
〔三〕 見易巽卦。
四方盜賊往往數(shù)萬人,攻城邑,殺二千石以下。太師王匡等戰(zhàn),數(shù)不利。莽知天下潰畔,事窮計迫,迺議遣風俗大夫司國憲等分行天下〔一〕,除井田、奴婢、山澤、六管之禁〔二〕即位以來,詔令不便于民者皆收還之。待見未發(fā),會世祖與通定謀議,期以材官都試騎士日〔三〕,欲劫前隊大夫甄阜及屬正梁丘賜〔四〕,因以號令大眾。乃使世祖與軼歸舂陵,舉兵以相應。遣從兄子季之長安,以事報父李守。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歸。素與邑人黃顯相善,時顯為中郎將,聞之謂守曰:“今關(guān)門禁嚴,君狀貌非凡,將以此安之?不如詣闕自歸。事既未然,脫可免禍!笔貜钠溆,即上書歸死,章未及報,留闕下。會事發(fā)覺,通得亡走,莽聞之,乃系守于獄。而黃顯為請曰:“守聞子無狀〔五〕,不敢逃亡,守義自信〔六〕,歸命宮闕。臣顯愿質(zhì)守俱東,曉說其子。如遂悖逆,令守北向刎首,以謝大恩!泵黄鋾瓣爮蜕贤ㄆ鸨疇,莽怒,欲殺守,顯爭之,遂并被誅,及守家在長安者盡殺之。南陽亦誅通兄弟、門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
〔一〕 先師陳直漢書新證曰:“風俗大夫官名,姓司國名憲,此句歷來無注。十六金符齋續(xù)百家姓譜十一頁,有‘司國奮\’、‘司國勝\’、‘司國漢成\’三印。十鐘山房印舉舉二十六,二十頁,有‘ 司國黽’二印。漢印文字征第四,九頁,有‘司國鸞印 ’。足證司國在兩漢為習見之姓,但此姓在古籍中,僅此一見。亦不見于元和姓纂、姓氏急就篇等姓書!卑丛o此文實錄自漢書,雖使“司國”之姓再見于古籍,其源一也。又姓解卷三載“司國”之姓,其注曰:“姓苑:漢有朝議郎司國吉!眲t此姓亦見載于古姓書也。 ”
〔二〕 按漢書王莽傳,始建國元年,莽令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賣買。始建國二年,又設(shè)六管之令,命縣官酤酒,賣鹽鐵器,鑄錢,諸采取名山大澤眾物者稅之。又令市官收賤賣貴,賒貸予民,收息百月三。
〔三〕 李賢曰:“漢法以立秋日都試騎士,謂課殿最也。翟義誅王莽,以九月都試日勒車騎材官士是也!庇譂h官儀曰:“平地用車騎,山阻用材官!彬T士乃騎兵,材官乃步卒。
〔四〕 李賢曰:“王莽置六隊,郡置大夫一人,職如太守。南陽為前隊,河內(nèi)為后隊,潁川為左隊,弘農(nóng)為右隊,河東為北隊,滎陽為祈隊。隊音遂!庇謱僬,都尉也,亦王莽所改。
〔五〕 李賢注:“無狀,謂禍大不可名言其狀也!睏顦溥_積微居讀書記曰:“李說非也。前書東方朔傳“妾無狀”。顏注:“狀,形貌也。無狀,猶言無顏面以見人也。一日自言所行丑惡無善狀。 ”顏有二說,后說尤長。皇甫規(guī)傳注云:“無狀者,謂無善狀。”是也。”楊說甚是。
〔六〕 馮班曰:“信,告也!
時劉縯召諸豪杰計議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連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時,復高祖之業(yè),定萬世之秋也。”眾皆然之。于是分遣親客,使鄧晨起新野,世祖與李通、李軼起于宛。伯升自發(fā)舂陵子弟。諸家子弟恐懼,皆亡逃自匿,曰:“伯升殺我!”及見世祖絳衣大冠〔一〕,皆驚曰:“謹厚者亦復為之! ”乃稍自安。凡得子弟七八千人,部署賓客,自稱“柱天都部”。
〔一〕 東觀記光武帝紀曰:“上時絳衣大冠,將軍服也!
使宗室劉嘉往誘新市、平林兵與其帥王鳳、陳牧等,合軍而進,〔一〕西擊長聚。世祖初乘牛,殺新野尉乃得馬。進屠唐子鄉(xiāng),殺湖陽尉。軍中分財物不均,眾恚恨,欲反攻諸劉;世祖斂宗人所得物,悉與之,眾乃悅,進拔棘陽。與莽前隊大夫甄阜、屬正梁丘賜戰(zhàn)于小長安,漢軍大敗,還保棘陽。阜、賜乘勝留輜重藍鄉(xiāng),引兵南渡。伯升饗士設(shè)盟,潛師夜襲藍鄉(xiāng),盡獲其輜重。
〔一〕 范書齊武王縯傳“王鳳”作 “王匡”。二人雖俱為新市兵領(lǐng)袖,然推其首帥當以王匡為是。
十一月,有星孛于張,東南行五日不見。孛星者,惡氣所生,或謂之慧星;張為周分。其后世祖都洛陽,除穢布新之象。
更始元年〔一〕(癸未、二三)
〔一〕 惠棟曰:“張衡以為更始居位,人無異望。光武初為其將,然后即真,宜以更始年號,建于光武之初。東觀諸書,不為更始立紀,蔚宗集中亦言其失。其作漢書,獨書更始元年者,蓋從平子之說也!卑丛o有此紀年,則從平子之說者,非自范曄始明矣。
正月,斬阜、賜,死者萬余人〔一〕。嚴尤、陳茂聞阜、賜死,馳欲據(jù)宛。伯升乃焚積聚,破釜甑,與茂戰(zhàn)于育陽,大破之,斬首二千余級〔二〕。尤、茂走汝南,漢兵遂圍宛。伯升自號柱天將軍,圣公稱更始將軍。王莽惡之,購伯升五萬戶,黃金十萬斤,使長安中諸宮署及天下鄉(xiāng)亭皆畫伯升像〔三〕,使旦起射之。
〔一〕 范書齊武王縯傳作“死者二萬余人”。
〔二〕 范書齊武王縯傳作“斬首三千余級”。
〔三〕 范書齊武王縯傳“宮署”作 “官署”,恐當以范書為是。
自阜、賜死后,降者十余萬,無所統(tǒng)一,諸將請立君。南陽英雄及王常皆投歸伯升,然漢兵以新市、平林為本,其將帥起草野,茍樂放縱,無為國之略,皆憚伯升而狎圣公。
二月辛巳〔一〕,朱鮪等于濟水上設(shè)壇場〔二〕,立圣公為天子,議示諸將。伯升曰:“諸公妄尊宗室,甚厚無益,然愚竊有所難。聞赤眉起青徐,眾數(shù)十萬,其中必有諸劉,若南陽有所立,此必將內(nèi)爭。王莽未滅而宗室相攻,是疑天下而自損權(quán),非所以破莽之道也。且首兵唱號,鮮有能遂,陳涉、項羽是也。舂陵去宛才三百里,功德未有所施,遽自尊立,為天〔下〕(子)準的〔三〕,后人將得承吾弊,非計之善者也。為將軍計,不如且稱王,王勢亦足以斬諸將。今赤眉所立者賢,相率而往從之,必不奪吾爵位;如無所立,破莽降赤眉,然后舉尊號,亦未晚也!敝T將多曰:“善!可且為更始王!薄菜摹硨④姀埥锇蝿舻亍参濉,曰: “疑事無功〔六〕,今日之議,不得有二!”乃立圣公。圣公素懦弱,流汗不敢言〔七〕。以次拜諸將,劉良為國三老,王匡為定國上公,王鳳為成國上公,朱鮪為大司馬,劉縯為大司徒,陳牧為大司空,世祖為太常卿,余皆九卿將軍〔八〕。改元為更始元年。于是豪杰失望。
〔一〕 范書與袁紀同,而漢書王莽傳作“三月辛巳朔”,惠棟以為漢書誤。楊樹達曰:“ 莽改歷,以建丑為正月,則莽之三月正漢之二月,前書據(jù)莽歷言之,不為誤也!睏钫f是。
〔二〕 范書劉玄傳“濟水”作“淯水”。按水經(jīng)注卷三十一淯水曰:“王莽地皇二年,朱鮪等共于城南會諸將,設(shè)壇燔燎,立圣公為天子于斯水上!庇职淳戆藵,其一出王屋山,與黃河相交后,又平行東入于海;其二出河北贊皇山,于鉅鹿南匯入泜水。二水所經(jīng)均與綠林軍活動地區(qū)無涉。袁紀作濟水誤。
〔三〕 據(jù)陳澧校而改。
〔四〕 東觀記劉玄載記曰:“馬武、王匡以為王莽未滅,不如且稱王!
〔五〕 東觀記劉玄載記作“張卬” 范書亦同。通鑒考異曰:“司馬彪續(xù)漢書‘卬’作\‘印 ’,袁宏后漢紀作‘斤\’,皆誤。今 從范曄后漢書!笨籍愔f是。今仍其舊文而明其誤。
〔六〕 語見戰(zhàn)國策趙策二。
〔七〕 觀劉玄結(jié)客報怨,復以詐死拔父于獄;誅莽后,納鄭興之諫,斷然西都長安,絕非一般怯懦無能之輩。袁紀此文因襲東觀記,實東漢史臣美諛光武、貶惡劉玄之曲筆也。
〔八〕 胡三省曰:“匡、鳳皆位上公而加定國、成國美號也。九卿將軍,職為九卿,各帶將軍之號,仍王莽之制也!卑捶稌馕涞奂o曰“光帝為太常偏將軍”,即其例也。
劉稷擊魯陽,聞更始立,怒曰:“本宗室謀討王莽復社稷者,伯升兄弟也。更始何為者!”不肯詣宛。更始大臣不悅,世祖惡之,謂伯升曰:“事欲不善! 伯升笑曰:“如是耳!崩钶W初與世祖善,后諂新貴而疏世祖。世祖誡伯升曰:“此人不可親也!”伯升不從。平林兵圍新野,不能下,其宰潘臨登城曰:“愿得劉公一信。”伯升降之。伯升威名日盛,更始君臣內(nèi)不自安。頃時,詔示縯七尺寶劍,〔一〕申屠建隨獻王玦示。樊宏曰:“昔鴻門之會,范曾舉玦示項羽,指在高祖,建得無不善乎?”而縯不應。及世祖將至潁川,復深誡伯升。
〔一〕 范書齊武王縯傳作“更始取伯升寶劍視之”。
三月,世祖與諸將略地潁川,父城人馮異、內(nèi)鄉(xiāng)人銚期〔一〕、潁陽人王霸、襄城人俊傅、棘陽人馬成皆從世祖。
〔一〕 按兩漢志潁川郡無內(nèi)鄉(xiāng)縣,范書作郟人,袁紀恐誤。或其為長社縣之向鄉(xiāng)亦未可知。
異字公孫,通左氏春秋,好孫子兵法,為郡功曹,監(jiān)五縣事〔一〕,與父城令苗萌共守。異出行屬縣,為漢兵所得。異曰:“老母在城中,且一夫之用,不足為彊,愿據(jù)五城以效功!笔雷嫔浦.悮w謂萌曰:“ 觀諸將皆壯士屈起,如劉將軍非庸人也,可以歸身,死生同命!泵仍:“愿從公計。”〔二〕
〔一〕 鈕永建曰:“為郡功曹,范書馮異傳云,異以郡據(jù)監(jiān)五縣。按續(xù)漢志,郡有功曹史,主選署功勞。有五官掾,署功曹及諸曹事。其監(jiān)屬縣,有五部督郵,曹掾一人。據(jù)此則掾與功曹不同,馮異蓋以功曹兼督郵之職者。范書云郡掾,蓋以督郵有曹掾之稱而偏舉也!
〔二〕 范書馮異傳作“敬從子計” 。
期字次況,身長八尺二寸,容貌壯異。父卒,期行喪三年,鄉(xiāng)里義之。世祖聞其氣勇有志義,召為掾。
霸字元伯,家世獄官。霸為獄吏,不樂文法,慷慨有大志,其父奇之,使學于長安。數(shù)年歸,會世祖過潁陽,以賓客見世祖曰:“聞將軍興義兵,誅篡逆,竊不自量,貪慕威德,愿充行伍,故敢求見!笔雷嬖: “今天下散亂,兵革并興,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夢想賢士,共成功業(yè),豈有二哉!”霸父謂霸曰:“吾老矣,不任軍旅,汝往,勉之!”
俊字子衛(wèi),成字君遷,以縣吏、亭長從〔一〕。
〔一〕 俊為亭長,成乃縣吏,均見范書本傳。
夏五月,王莽遣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將四十萬兵,號百萬眾,至潁川。嚴尤、陳茂復與二公遇。莽之遣二公也,欲盛威武,以震山東,至賚猛獸、車甲攻戰(zhàn)之具,輜重千里。世祖與下江、新市、平林兵數(shù)萬人,擊之于陽關(guān)。二公〔兵盛,漢〕兵反走〔一〕,世祖入昆陽,諸將惶怖,各欲歸保所得城。世祖曰:“昆陽即破,一日之間,諸將亦滅。不同力救之,及欲歸守妻子財物耶?”諸將怒曰:“劉將軍何以敢如此!”世祖乃笑而去,唯王常然世祖之計。會候還言:“大兵來,長數(shù)百里,不見頭尾,頗至城北矣!”諸將乃遽更請劉將軍計之,世祖復為陳相救之勢。諸將素輕世祖,及追急,世祖為畫成敗,皆從所言。時漢兵在城中者八九千人,世祖留王鳳、王常守昆陽,夜與宗佻、李軼、鄧晨十三騎出城。
〔一〕 東觀記光武帝紀:“帝邀之于陽關(guān)。尋、邑兵盛,漢兵反走,帝馳入昆陽,諸將惶恐,各欲散歸!狈稌馕涞奂o亦同。袁紀有脫文,故據(jù)以補。
時二公至城下者且十萬人,世祖幾不得出。嚴尤說王邑曰:“昆陽城小而堅,今稱尊號者在宛,然進大兵向宛〔一〕,彼必奔走;宛下兵敗,昆陽自服!币夭宦。遂環(huán)昆陽作營,圍之數(shù)重,云車十余丈,旗幟蔽野,金鼓之聲聞數(shù)十里;驗榈乜,或作沖車,弩射城中如雨,城中負戶以汲〔二〕。二公自以功在刻漏,校尉、司馬請托郡縣,取受賄賂,不以軍事為憂。有流星墮營中,正書有云氣若壞山,直于營而墮,不及地尺而滅〔三〕,吏士皆壓仆。
〔一〕 “然”恐是“亟”之誤,范書作“亟”。
〔二〕 范書此句下有“王鳳等乞降,不許”句。又惠棟曰:“言戶內(nèi)穿井,故云負戶。通典一百五十八卷作負楯!卑粗軌鄄:“此說非也。戶,門扇也,所以避弩矢之亂發(fā)也!敝苷f是。
〔三〕 楊樹達曰:“莊七年公羊傳云:‘雨星不及地尺而復。\’”
世祖既至定陵,晨悉發(fā)諸營精兵救昆陽。諸將戀輜重,欲留兵守之。世祖曰:“今同心并力以破二公,珍寶萬倍,大功可成。如為所敗,身首無余,何財物之有!”諸將聞二公兵盛,皆震懼。世祖為陳天命歷數(shù),說其意請為前行。諸將不得已皆從世祖。世祖將步騎千余人居諸將前,二公遣步騎千余人來合戰(zhàn),斬首數(shù)十級。諸將喜曰:“
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世祖復進,諸將乘之,斬首數(shù)百級〔一〕。連戰(zhàn)輒勝,諸將益奮。
〔一〕 東觀記、范書均作“數(shù)百千級”。
棘陽人岑彭,字君然,以郡吏共嚴說守宛城〔一〕。伯升攻之數(shù)月,城中相食。是月,岑彭、嚴說舉城降。諸將欲誅之,伯升曰:“
彭為郡吏,執(zhí)心堅守,是其節(jié)也。舉大事,當表義士,不如封之,以勸后人!备寄朔馀頌闅w德侯。更始入都太守府,封宗室諸將,皆為列侯者百余人。
〔一〕 按范書岑彭傳,彭本守棘陽長。嚴說,注引東觀記作“貳師嚴尤”,誤。說乃前隊貳,即李賢所謂甄阜之副也。
宛城之拔,昆陽未知也。世祖為書與城中,言“ 宛下兵復至昆陽”,墜其書〔一〕,二公得書,恐。六月己卯,世祖選精兵三千,從城西水上奔二公陣,二公兵走北,殺司徒王尋。而昆陽城中兵亦鼓噪而出,中外并擊。會大風雷雨,滍水盛〔二〕,二公大眾遂潰,奔走赴水溺死以數(shù)萬,滍水為之不流。王邑、嚴尤、陳茂輕騎逃去。漢軍獲其輜重、車甲,連月不盡,或焚燃其余。
〔一〕 陳璞校記據(jù)范書改“昆”為 “而”,作“言‘宛下兵復至\’,而陽墜其書”。
〔二〕 東觀記、范書“盛”下有“ 溢”字,袁紀恐脫。
于是劉稷詣宛、李軼等共譖之,更始乃陳兵收稷。伯升固爭之,遂并殺伯升。以光祿勛劉賜為大司徒。時世祖在父城,乃詣宛謝之,不伐昆陽之功。更始以是慚,拜世祖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
秋八月,故鐘武侯劉望據(jù)汝南,自立為定漢王〔一〕,嚴尤、陳茂皆歸之。
〔一〕 望,長沙定王發(fā)之孫,鐘武節(jié)侯度之子也。漢書王莽傳“望”作“圣”。又范書劉玄傳作“自立為天子”,而袁紀冬十月始自立為天子,恐別有所據(jù)。通鑒從范書。
王莽遣太師王匡、國將褒章守洛陽,以距更始。更始遣西屏將軍申屠建、司直李松攻關(guān),定國王匡攻洛陽〔一〕,三輔震動。長安中兵起,共攻莽。
〔一〕 司直,乃丞相司直。李松,李通之從弟也。關(guān),武關(guān),非如常例指函谷關(guān)。定國是定國上公之省文也。
九月丙子,東海公孫賓就斬莽首〔一〕。會申屠建、李松至,傳莽首及璽綬詣宛。更始視之曰:“莽不如是,當與霍光等。”更始韓夫人言云:“不如此者,帝當那得之?”
〔一〕 漢書王莽傳曰:“商人杜吳殺莽,取其綬。校尉東海公賓就斬莽首!睅煿旁:“ 公賓,姓也。就,名也!憋L俗通曰:“公賓,姓也。魯大夫公賓庚之后!睎|觀記、范書亦作“公賓就”,惟兩漢紀均作“公孫賓就”,恐誤。
是月,王匡亦拔洛陽,執(zhí)太師公王匡、國將褒章,至宛斬之。
冬十月,劉望自立為天子,嚴尤為大司馬,陳茂為丞相。更始使劉信擊之〔一〕,望兄子回殺望降,嚴尤、陳茂走朗陵,為故吏所殺。
〔一〕 劉信,更始大司徒劉賜兄顯之子,官拜奮威大將軍。
更始欲北之洛陽,以世祖為司隸校尉。初,三輔官府吏東迎者,見更始諸將數(shù)十輩,皆冠幘而衣婦人衣〔一〕,大為長安所笑〔二〕,智者或亡入邊郡。及司隸官屬至,衣冠制度皆如舊儀。父老、舊吏見之,莫不垂涕悲喜曰:“何幸今日又見漢官威儀!”
〔一〕 漢官儀曰:“幘者,古之卑賤執(zhí)事不冠者之所服也!狈稌皨D人衣”下有“諸于繡镼”四字。李賢曰:“前書音義 曰:‘諸于,大掖衣也,如婦人之褂衣!庇衷:“揚雄方言曰:‘襜褕,其短者,自關(guān)之西謂之裗□!弊⒃:‘俗名□掖。\’據(jù)此,即是諸于上加繡□,如今之半臂也!
〔二〕 長安者,三輔官府吏東迎者也。
更始至洛陽,遣使降樊崇等。樊崇等與渠帥二十余人至洛陽降,皆封為列侯。其留者相率叛之,崇等即皆亡去,復領(lǐng)其眾,分為二隊,崇自開封出南陽,徐宣、謝祿等從陽翟擊河南。
是時豪杰并起:〔李憲起〕廬江〔一〕,張步起瑯邪,劉芳起安定,董憲起東海,秦豐起黎丘,其余赤眉、銅馬、青犢、高湖、董達〔二〕等眾各數(shù)萬,旬月之間,天下皆遍。
〔一〕 據(jù)范書李憲傳補。憲,王莽時為廬江屬令。莽敗后,據(jù)郡自守。更始元年,自稱淮南王。觀袁紀下文亦可知。
〔二〕 董達,下又作董連,皆誤。他書均作“重連”。 隗囂字季孟,天水成紀人,少為郡吏,著名敘州。季父崔,豪俠能得眾情。聞莽兵敗昆陽,更始立于宛,謀起兵以應漢。囂止之曰:“兵,兇事也。宗族何幸!”崔不從,收兵得數(shù)千人,攻莽鎮(zhèn)夷大尹李育〔一〕,殺之。既而推囂為主,不得已乃聘平陵人方望為軍帥!捕惩f囂曰:“今欲承天順民,輔漢而〔起,今〕立者乃在南陽〔三〕,莽尚據(jù)長安,言為漢,無所受命,何以見信于眾乎?宜急立漢高廟,稱臣奉祠,所謂 ‘神道設(shè)教\’〔四〕,求助民神者也。且禮有損益,質(zhì)文無常。茅茨土階,致其肅(也)敬〔五〕。雖未備物,神明其舍諸。”囂從其言,遂立漢祖宗廟。祀畢,相與盟曰:“凡我同盟,允承天道,與輔劉宗;驊鸭閼],神明殛之!”囂乃勒兵十萬,將攻安定。安定太守王向〔六〕,莽從弟譚之子,威行郡中,屬縣未敢叛。囂喻向以天命,向不從。囂復為言“重頓兵,血刃,傷害吏士”,終不聽。乃進兵虜向,以徇百姓,然后行戮,安定悉降。而長安中亦起兵誅莽。囂遂分遣諸將徇隴西、武都、全城、武威、張掖、酒泉、燉煌,皆下之。
〔一〕 范書隗囂傳作“鎮(zhèn)戎大尹” 。又漢書地理志亦作“填戎”。此乃天水郡守之意,袁紀誤。
〔二〕 軍帥,他書均作“軍師”。袁紀乃避晉諱也。
〔三〕 據(jù)東觀記、范書補。
〔四〕 出自易觀卦。
〔五〕 據(jù)陳璞校記刪“也”字。
〔六〕 范書隗囂傳作“安定大尹” 。按袁紀王莽官屬皆依新制,此偶失之耳。又漢書王莽傳作“安定卒正王旬”,未知孰是。
公孫述字子陽,茂陵人。成帝時,為清水長,兼治五縣,奸不得發(fā),郡中謂有神。王莽時,守導江卒正〔一〕,復有能名。更始之立,南陽人宗成自稱將軍〔二〕,收兵漢中,眾數(shù)萬人,遂至成都。是時導江治臨邛,述召縣中豪杰,謂之曰:“天下同苦新室,思劉氏矣,故聞漢將軍至,馳迎道路。今百姓無辜,父子俘獲〔三〕,室家燒燔,此寇賊,非義兵也。吾欲執(zhí)郡自守,以待真主。諸公并力者即留,不欲者即去!焙澜芙赃殿^愿效死,乃發(fā)城中兵千余人。述使人詐稱漢使者自東方來,拜受印綬,因號曰“輔漢將軍”、兼益州牧。北至成都〔四〕,眾數(shù)千人,遂攻宗成,大破之,盡有益州。
〔一〕 即蜀郡太守。
〔二〕 華陽國志作“宗成垣”。
〔三〕 范書公孫述傳作“婦子系獲 ”。
〔四〕 按范書及通鑒均作“西擊成等”。胡三省曰:“按臨邛在成都西南,述兵自臨邛迎擊宗成等,非西向也!痹o作北向是。
李憲,穎川人。王莽時,(于)廬江賊起〔一〕,眾至十余萬。莽以憲為偏將軍,連年擊平之〔二〕。莽敗,憲據(jù)郡守,自稱淮南王。張步〔三〕,瑯邪人。漢兵起,步亦聚眾千余人,擊攻傍縣數(shù)十城〔四〕。劉芳〔五〕,安定三川人〔六〕,本姓廬。王莽末,天下咸思漢,芳由是詐自稱武帝后,變姓名為劉文伯。及莽敗,芳與三川屬國羌胡起兵北邊。董憲字僑卿,東海朐人。父為人所殺,憲聚客報冤,眾稍多,遂攻屬縣。秦豐,南郡黎〔丘〕鄉(xiāng)人〔七〕。少時受律令,為縣吏。漢兵起,與同鄉(xiāng)蔡張、趙京等起兵,眾數(shù)千人,攻宜城、襄陽諸縣,下之,自稱黎丘王〔八〕。
〔一〕 范書李憲傳曰:“莽末,江賊王州公等起眾數(shù)余萬,攻掠郡縣!薄坝凇毕笛芪,刪。
〔二〕 陳璞曰:“連年恐連率之誤。”按范書正作“廬江連率”,此句恐當作“莽以憲為偏將軍、廬江連率擊平之”。
〔三〕 張步字文公,樞安黄淙。
〔四〕 范書張步傳作“下數(shù)城”。
〔五〕 劉芳字君期。
〔六〕 按漢書地理志,安定郡無“ 三川”,有“三水”。范書廬芳傳正作“安定三水人” ,袁紀誤。三水系屬國都尉治,袁紀下文“三川屬國” ,亦系“三水屬國”之誤。
〔七〕 據(jù)上文“起黎丘”補。參閱下注。
〔八〕 范書光武帝紀作“自號楚黎王”。李賢注引習鑿齒襄陽記曰:“秦豐,黎丘鄉(xiāng)人。黎丘楚地,故稱楚黎王。”又惠棟引余知古渚宮故事曰:“豐少有雄氣,王莽末,結(jié)鄉(xiāng)里豪杰起兵,掠荊州十二縣,據(jù)襄陽之黎邱,自稱楚黎王!蓖跸戎t曰:“續(xù)志□有犁丘城是也!庇忠(jīng)注曰:“沔水東南逕黎邱故城西,其城下對繕洲,秦豐居之,故更名秦洲! 據(jù)此,則“黎丘王”當作“楚黎王”。
更始封劉永為梁王〔一〕。永,故梁王子也〔二〕。王莽時廢為家人,更始立,詣洛陽,故得封。
〔一〕 梁孝王劉武八世孫。
〔二〕 故梁王,劉立也。據(jù)漢書所載,元始中,坐與平帝外家中山衛(wèi)氏交通,廢為庶人,徙漢中,遂自殺。
更始將使大將平河北,劉賜〔言〕諸宗室無可使者〔一〕,獨有世祖也。朱鮪等以為不可,而左丞相曹競父子用事〔二〕,馮異勸世祖厚結(jié)焉,由是以世祖為大司馬,遣平河北。于是馮異銚期、堅鐔、祭遵、臧宮、王霸皆以為掾吏,從至河北。賓客多去者,世祖謂霸曰:“穎川從我者皆已亡矣,疾風知勁草,爾其勉之! ”
〔一〕 據(jù)范書補。
〔二〕 范書作“曹竟”。按漢書王貢兩龔鮑傳曰:山陽曹竟子期,儒生也。“去官不仕于莽。莽死,漢更始征竟以為丞相,封侯。竟不受侯爵。會赤眉入長安,欲降竟,竟手劍格死。”又鈕永建曰: “漢人名字,其義多相應,竟字子期,謂以終相期也。紀文作競,不可通。”
堅鐔字子伋,襄城人也,以縣吏從世祖。祭遵字弟孫,穎陽人。家富給而遵惡衣服,不自修飾,又好經(jīng)學。母死,負土成墳,以孝謹聞。常為亭長所侵辱,遵結(jié)客殺亭長,縣中稱其儒而有勇也。世祖破二公于昆陽,還穎陽,遵以縣吏數(shù)進見,上愛其姿容,謂遵曰:“ 欲從我乎?”曰:“愿從。”因署門下吏。臧宮字君翁,郟人。為縣亭長,率賓客入下江兵中。昆陽之戰(zhàn),諸將稱其勇。世祖察宮勤力少言,獨親納之。
初,伯升之遇害,世祖不敢制服,飲食笑言語如平!惨弧场qT異見世祖獨居,不御酒肉,被席有涕泣處。異獨寬解世祖。世祖曰:“卿勿妄言,何有是乎? ”異因曰:“天下同苦王氏,思漢家。今下江諸將縱橫恣意,所至虜掠財物,略人婦女,百姓已復失望,無所戴矣。今公專命方面,廣施恩德。有桀紂之亂,乃見湯武之功;民之饑渴,易為飲食時也〔二〕。宜急分遣官屬,理冤結(jié),施恩惠。”于是乃遣異與銚期乘傳撫循百姓,所至二千石、長吏、三老皆具食,宥囚徒,除苛政,反漢官,申舊章。吏民大喜,牛酒盈路,皆辭而不受。
〔一〕 東觀記有“語”無“言”,范書有“言”無“語”。陳璞曰“應刪言字”。
〔二〕 孟子公孫丑上曰:“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南陽新野人鄧禹,字仲華。少以德行稱,嘗游學長安,見世祖,知非常人也。更始立,人多薦舉禹,不肯從。聞世祖平河北,乃杖策追之,及世祖于鄴。世祖見禹甚喜,謂禹曰:“欲仕乎?”曰:“不愿。”世祖曰:“即如是,欲何為?”對曰:“使明公威德加于海內(nèi),禹得效其尺寸之功,垂名竹素〔一〕,此其愿也。 ”世祖留禹宿,禹因進說曰:“古人有言:圣人不得違時,時亦不可失也。歷觀往古圣明之興,因時立功,二科而已,天事與人事也。今以天事觀之,更始既立而〔災〕變方興〔二〕;人事觀之,帝王大業(yè)非凡夫所任,更始既是庸才,而其輔佐無有忠良明智,深謀遠慮,欲尊王安民者也。以古人度觀之,今敗可見也。公推誠接士,總覽英雄,天下之人,皆樂為驅(qū)馳,公之德眾所歸也。初戰(zhàn)昆陽,破王莽四十萬眾,天下聞之,莫不震靡,公之武眾所服也。軍政齊肅,少長有禮,賞善如不及,討惡如慮遙,公之文眾所安也。聰明神武,所謂天下圣人也。民之歸治,如水趨海。以公之威德,應民之望,收天下英雄而分授之。河內(nèi)被山帶河,足以為固,其土地富貴,殷之舊都,公之有此,猶高祖之有關(guān)中也。進兵定冀州,北取幽并,胡馬之用;東舉青徐,引負海之利。三州既集,南面以號令天下,天下不足定也! 上笑曰:“且相隨北去!币螂纷笥,號禹曰鄧將軍。
〔一〕 竹,竹簡也;素,縑素也。竹素者,以喻史冊。
〔二〕 “歷觀”以下,范書所不載。通鑒略引之,“變”上有“災”字,今據(jù)補。
鉅鹿宋子人耿純,字伯山。說李軼曰:“將軍以龍虎之姿,〔遭〕風云之時〔一〕,奮迅而起,期月之間,兄弟富貴。德信不聞于士民,功勞未施于百姓,而寵祿暴興,此智者之所忌也。競競自危,猶懼不終,而況沛然自足,可以成功者乎?”軼奇之,乃授純節(jié),令安集趙魏。是時世祖在邯鄲,純見世祖長者,官屬齊肅,遂求自納焉。
〔一〕 據(jù)南監(jiān)本補。
南陽宛人朱佑〔一〕,字仲先,世祖之舊也。伯升之起,以佑為護軍。伯升敗,佑常獨怨望,世祖每短絕之。佑自洛陽將之河北,劉嘉問佑曰:“子將何之? ”佑曰:“將之長安!奔嗡仄媸雷,知佑有舊,謂佑曰:“子與劉公善,胡不北乎?嘉有勞苦吏,欲讬之劉公。”佑曰:“若是,愿與之俱!蹦私o其車馬,使賈復、陳俊與佑俱北,及世祖于柏人。世祖復以佑為護軍,常居中親幸。佑從容問世祖曰:“更始政亂,公有日角之相,天之所命也!笔雷媾,將收之,乃不敢言。
〔一〕 李賢曰:“東觀記‘佑\’作 ‘福\’,避安帝諱。”后漢書集解曰:“劉攽曰:‘案注引東觀記安帝諱,則此人當名祜,前后皆誤矣!跸戎t曰:考異云范書、袁紀祜皆作佑,東觀記皆作福,避安帝諱。說文祜字無解,云上諱。然則祜名當作示旁古,古今之古,不當作左右之右也。案考異說至晰,今刊范書仍作佑,以存其真!蓖ㄨb徑改佑作祜。今仿集解之意,辨其偽而存其舊文。
賈復字君文,南陽冠軍人。初事武陰李生〔一〕,李生奇之,謂門人曰:“賈生容貌志氣如此,而勤于學,將相之器也。”嘗為縣吏,迎鹽河東,會盜賊起,同輩十余人皆棄鹽去,復獨送至縣〔二〕,縣中稱其信。及漢兵起,復聚眾數(shù)百人于羽山,既而將其兵屬劉嘉,為校尉。復見更始綱紀日替,令嘉遠為之慮,乃說嘉曰:“臣聞圖堯舜之事而不能至者,湯武是也;圖湯武之事而不能至者,桓文是也;圖桓文之事而不能至者,六國是也;圖六國之事而不能至者,亡六國是也。今漢氏中興,大王以親戚為輔,天下未定而安所保〔三〕,所保得無不可保乎?”嘉曰:“公言大,非吾任也。大司馬劉公在河北,可往投之!比ヒ娚。上復奇之,又鄧禹亦稱有將帥才,于是署復為都督〔四〕,解左驂以賜之〔五〕。
〔一〕 范書賈復傳“武陰”作“舞陰”。按兩漢志均作“舞陰”,此作“武陰”誤。
〔二〕 東觀記曰:“等輩欺沒其鹽,復獨完致縣中。”
〔三〕 據(jù)范書本傳,“安”下有“ 守”字。
〔四〕 鈕永建曰:“按光武時未有都督之官。范書賈復傳云:于是署復破虜將軍督盜賊。據(jù)此則復所署者破虜將軍也。紀文作都督,殆必舊史有督盜賊句,相涉而誤!卑:通鑒亦作“秀以復為破虜將軍”。然范書光武帝紀明言“乃遣光武以破虜將軍行大司馬事”,賈復豈能再任此職!通鑒與鈕說大謬。沈欽韓曰:“光武以破虜將軍行大司馬事:故署復為督盜賊,亦如太守府有門下督盜賊!庇衷:“袁宏紀置復為都督,蓋漢魏以來,領(lǐng)兵將軍帳下有護軍,有都督。呂范請于孫策曰:‘愿暫領(lǐng)都督,佐將軍部份’是也。光武以來,佑為護軍,而稱復曰賈督,實始于此!鄙蛘f是。
〔五〕 李賢曰:“驂者,服外之馬也。東觀記、續(xù)漢書‘左\’并作‘右\’!卑次ㄔo與范書同。
陳俊字子昭,南陽西鄂人也。少學長安,歸為郡吏。漢兵起,為劉嘉長史。既遇世祖,調(diào)補曲陽長,謂世祖曰:“欲與君為左右,小縣長何足以留之!”俊即解印綬去〔一〕。世祖以俊為彊弩將軍,將中堅士〔二〕?〗塘曔M退,皆應旗鼓,臨敵奮擊,所向皆破。世祖曰:“諸將皆如此,復何憂哉!”
〔一〕 范書陳俊傳注引東觀記曰: “俊初調(diào)補曲陽長,上曰:‘欲與君為左右,小縣何足貪乎?’俊即拜,解印綬,上以 為安集掾!痹o恐有誤。
〔二〕 范書同。而華嶠書作“拜為彊弩偏將軍”,又曰“賜絳衣九百領(lǐng)”。東觀記作“三百領(lǐng)”。又惠棟曰:“中堅,謂中軍堅銳之兵。杜茂為中堅將軍是也!
王昌字郎,邯鄲人。初,聞赤眉大眾將至,百姓騷動。郎明星歷,以為河北有天子氣,素與趙繆王子林善,豪俠于趙,欲因此起兵。初,王莽時或稱成帝子子輿,為莽殺之。郎于是詐稱子輿以誑動林等,林等亦欲以為亂,乃與趙國大豪李育〔一〕、張參先宣言赤眉將至,立劉子輿以動眾心。遂率車騎數(shù)百,晨入邯鄲,止王宮。十二月壬辰,郎自立為天子。外遣將帥徇幽冀。曰:“朕,孝成皇帝子子輿者也。遭趙氏之禍,王莽篡弒,賴知命者將護朕躬〔二〕,解形河濱,削跡趙魏。王莽竊位,獲罪于天,天命佑漢,故使東郡太守翟義、嚴鄉(xiāng)侯劉信擁兵征討,出入胡、漢。普天率土,知朕隱在人間。今也,南岳諸劉,為朕先驅(qū)〔三〕。朕觀天文,乃興于斯。而圣公未知,故且持帝號。今已詔圣公及翟太守驟與功臣詣行在所。荊州刺史、太守皆圣公、翟義所置,彊者負力,弱者疑惑,頓兵傷士,元元喪氣,朕甚悼焉,故遣使者頒下詔書!笔菚r百姓思漢,言翟義不死,故郎稱之,從民望也。于是自趙國已東,至于遼左〔四〕,皆從風而靡矣。
〔一〕 周壽昌曰:“隗囂傳:殺莽鎮(zhèn)戎大尹。前書王莽傳,鎮(zhèn)戎大尹李育,即此被殺者也。公孫述傳,有李育為將軍,后 降光武。儒林傳,李育曾事東平王蒼,永平初年人。凡三李育,先后同時!卑创藙t又一李育也,為王郎大司馬。則其時實四李育也。此李育亦見范書王郎傳,周壽昌可謂失之眉睫者矣。又初學記卷十七引謝承書曰:“
李鴻字奉遜,禮信仁孝,友于兄弟。弟育為人所侵辱,育后陰結(jié)客報怨,為執(zhí)法吏所得,當伏罪!眲t東漢又有一李育也,惜不詳其生卒年代。
〔二〕 知命者,范書作“郎中李曼卿”,然東觀記作“侍郎韓公等”。
〔三〕 李賢曰:“圣公、光武本自舂陵北徙,故舂陵近衡山,故曰南岳諸劉也。”
〔四〕 范書王郎傳作“趙國以北,遼東以西”。通鑒從范書。
茂陵人耿弇,字伯昭。父況,王莽時為朔調(diào)連率〔一〕。更始立,諸將略地者前后非一,弇乃辭況至京師,因獻貢以自固。弇時年二十一矣。至宋子,會王郎反,從縣吏孫倉、衛(wèi)苞勸弇降邯鄲〔二〕。弇按劍叱之曰:“所以涉難至長安者,欲以輔劉氏也。今我至京師,陳上谷、漁陽兵馬之用,還出太原、代郡,反覆數(shù)十日,歸發(fā)突騎以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觀公等族滅不久!睂O倉、衛(wèi)苞不從,皆亡去。弇聞世祖在盧奴,乃北謁之,世祖置弇門下吏。弇因護軍朱佑求歸發(fā)兵,世祖壯之。弇亦書與況,盛陳世祖度略,宜速來相見。況乃馳至昌平,遣小子舒獻馬焉。
〔一〕 李賢曰:“王莽改上谷郡曰朔調(diào),守曰連率!
〔二〕 范書作“衛(wèi)包”。
- 七 亂宮闈太子淫母妃 宴仲秋康熙祭上蒼
- 六十二回 蘇舜卿含冤歸太虛 劉墨林暴怒斥禽獸
- 齊宿瘤女
- 景公病水夢與日斗晏子教占夢者以對第六
- 伯夷列傳第一
- 卷一百三十六
- 魯季敬姜
- 卷一百八十三
- 一百二十九回 戀舊情雍正幸引娣 慰小妾允祉違圣旨
- 魏芒慈母
- 卷二百一十三
- 列傳第八十九
- 第十七章 聰敏
- 十三 張五哥君前訴冤情 十三爺府邸賞親兵
- 隋書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
-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宦者一
- 卷二十八
- 三十四 入地牢明珠受酷刑 抗權(quán)貴劉華報君恩
- 第六章 潞河驛奸宄逞淫戲 瞞真情巧舌釋新憾
-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 六十一回 稱名士偏遇大方家 探情人又見死對頭
- 景公逐得斬竹者囚之晏子諫第三
-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外戚下
- 列傳第六宗室四
- 卷一百四十五
- 第三十一章 貴婦人慈心憫沉淪 帝乾隆雷雨理國政
- 列傳第二十 范泰王淮之王韶之荀伯子
- 景公問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對以先行義第十八
- 列傳第一百七
- 列傳第二十
- 六十三回 鬧王府文士敢撒野 演陣法將軍忘形骸
- 卷七十
- 列傳第八
- 三十四 入地牢明珠受酷刑 抗權(quán)貴劉華報君恩
- 卷八
- 列傳第六十一
- 楚成鄭瞀
- 卷二十七 南中王門學案三
- 列傳第八十
- 第00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