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嶺南佛教名勝——千年古剎飛來寺

\

  飛來寺位于廣東省清遠市城北23公里的飛來峽風景區(qū),是廣東北江三峽中最雄偉險峻的一個,此處風景優(yōu)美,山川壯麗,素以“古、廣、美、奇”的獨特風格,馳名遐邇。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穎川貞俊和靈靄禪師離開舒州(今安徽)上元延祚寺來到峽山,主持建寺事宜,是年十月十八日落成開光。因梁武帝肖衍親手寫“至德”兩字賜作寺門額匾,開始時便稱“至德寺”,也叫飛來寺。

  據清康熙年間編修的《清遠縣志》記載:“廣慶寺,即清遠峽山飛來寺,梁普通年間貞俊禪師建”。乾隆《廣州府志》卷十七《祠壇·寺觀附》記載:“廣慶寺,即清遠峽飛來寺,梁武帝普通二年真俊禪師建。”在蕭梁時代社會生產力落后,交通不便,寺又建在地形險要的清遠峽山之上,其建設之難,可想而知。而唯其險要艱難,使其披上一層神秘的色彩。“飛來”二字最早見于北宋政和年間胡愈所撰《修飛來殿碑記》,但其時“飛來”二字,不是用于寺名,而是用于殿名。碑中還記載了神人移建佛寺的神話故事:軒轅黃帝有二位庶子,名為大禺、仲陽,他們?yōu)閸{山奇麗景色所吸引,隱居山中。梁武帝普通元年十月十八日晚,他們運用神力,一夜之間將安徽省舒州上元延柞寺搬到了清遠峽山。黎明前,延祚寺住持貞俊禪師開門一看,寺已經在峽山落地生根。故名“飛來寺”。

  唐景云年間,飛來禪寺曾改號“飛來禪居寺”,又稱“廣慶寺”。唐代民間還流行稱“峽山寺”。宋代寺稱“廣慶寺”,北宋康定年間,宋仁宗趙禎賜額“廣慶禪寺”,飛來禪居寺改名為“廣慶禪寺”。南宋景定五年,宋理宗皇帝趙昀為本寺賜額“峽山飛來廣慶禪寺”。元代,仍稱“廣慶禪寺”。此后,“飛來寺”逐漸成為主要用名。

  新中國建國前后,又出現(xiàn)了一則李飛和尚創(chuàng)建飛來寺的傳說。傳說李飛是南朝蕭梁時代人,原為鎮(zhèn)江金山寺僧人,奉梁武帝之旨到有第十九福地之稱的清遠峽山興建道場。李飛在峽山北禺半山中,創(chuàng)建一座佛寺。作偈云:“我名飛,向南來,寺落成,號飛來。”這一傳說從寺名出發(fā)演繹而來,著重在于注解寺名的緣由。

  飛來寺自創(chuàng)建以來,不斷有高僧前來駐錫。梁武帝普通年間,南天竺高僧、后被尊為中國禪宗初祖的菩提達摩,應武帝之邀北上金陵,途經飛來寺宣講佛法。今寺西有“達摩談經石”。隋時,禪宗三祖僧璨游歷嶺南,曾掛錫飛來寺。過去峽山中有“三祖石”。唐高宗儀鳳二年,南宗頓教創(chuàng)立者,禪宗六祖惠能從廣州北上曹溪寶林寺,途中在飛來寺參拜“達摩談經石”,演說禪宗,后來寺建有六祖殿。

  明萬歷年間,著名高僧憨山和善流放嶺南,在地方官支持下重興南華寺,曾卓錫飛來寺。清初,嶺南著名高僧、丹霞山別傳寺創(chuàng)立者澹歸和尚曾駐錫飛來寺。清康熙年間,廣州長壽寺高僧大汕和尚兼職飛來寺住持,拓展飛來寺為十方叢林。此外,歷代飛來寺住持不少是佛臘高深的僧人。如梁代的貞俊、唐代的泰祥、宋代的妙實、元代的明顏、清代的懷遠、興賢、靜遠和近代的卓禪等等。

  歷代到飛來寺登臨覽勝的文人騷客數(shù)不勝數(shù),游覽后必會在此石前駐足遐思,有的還留下了感懷的詩篇。南朝梁代侯景之亂時,太子中舍人江總避難于廣州。雨中經貞女峽(今飛來峽),曾泊舟登寺,寫下《貞女峽賦》。唐元和十四年韓愈被貶潮州,途中遇風雨而泊舟飛來寺江邊,寫下《贈別元十八協(xié)律》等詩。

  北宋紹圣元年9月,蘇軾南謫惠州,元符三年冬北歸,先后兩次游覽飛來寺,寫下多首詩歌。其中《峽山寺》流傳甚廣。另外,飛泉亭西側的洗墨池,也與蘇東坡有關。據說東坡題墨后曾在池內洗筆硯,東坡釣磯也與蘇東坡有關。此外,葛壇石、交影亭、愛山亭等均與名人有一段因緣。南宋孝宗時,楊萬里調任廣東期間,途經峽山飛來寺,寫有竹枝詞多首。明隆慶萬歷間,海瑞被革職閑居,曾游峽山飛來寺,寫有峽山飛來寺詩。清乾隆年間,袁枚辭官后暢游嶺南,在飛來寺寫下飛泉亭記和飛泉亭詩。

  歷代文人名士的歌詠,提升了飛來寺的歷史文化價值,因他們的游歷而留下的名勝古跡,又加深了飛來寺的文化積淀,促進了飛來寺的發(fā)展。唐代出現(xiàn)了觀音閣、天王臺、舍利塔、放生亭等建筑,宋代又增建了帝子祠、全清閣、淙碧軒等。由于地盤狹窄,半山飛來寺的發(fā)展受到限制。宋大觀二年起在臨江山腳增建殿宇,時人稱梁代建在半山的殿宇為“舊寺”,稱江邊擴建的殿宇為“新寺”,從而形成上下兩座飛來寺格局。

  元、明兩代,飛來寺不斷得到修建和擴建。元天歷二年,重修山上舊寺,同時又將江邊寺宇擴建。明洪武年間,山上飛來寺重建前移,同時在寺前建“十九福地”牌坊。洪武二十四年,中興寺、禪林寺、招興寺并入飛來寺。根據留傳下來的碑刻及地方文獻的記載,元至正年間,明代正統(tǒng)年間、景泰年間、正德年間、嘉靖年間、萬歷年間、天啟年間、崇禎年間,都有不同規(guī)模的重修和擴建。期間新出現(xiàn)的建筑有:天王殿、半云亭、二圣殿、圓通殿、三門牌樓、大雄寶殿、鐘樓、伏虎樓、涵碧堂、綠云樓、鳴琚亭、靜觀亭、流杯池、清音樓、山暉堂等。

  清康熙元年先后修復古寺堂、亭臺和江邊新寺佛堂、鐘樓、鼓樓、僧舍、山門,重塑部分佛像,還維修了飛來寺下院東林寺的佛堂和廊廡?滴跷迨,飛來寺又進行大修,擴建了大雄寶殿、方丈樓、觀音殿、六祖堂、韋馱殿,重建金芝巖喜雨亭,寺廟規(guī)模有所擴大。此后屢有修葺,雍正初年,又修建了山門、韋馱殿、齋堂、客堂,并維修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筑,這些建筑一直保留到20世紀90年代。

  1978年11月18日,清遠縣人民政府重新確定飛來寺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后,省商業(yè)廳曾撥款50萬元,用于建設旅店、飯?zhí),維修大雄寶殿、六祖堂及重塑部分佛像。1987年飛來寺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州市人民政府撥款30萬元重修十九福地上的飛來古寺。1990年,飛來寺逐漸恢復了宋元以來上下兩寺格局。

  山上飛來寺為二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寺前牌坊前額陰刻“飛來禪寺”,背額陰刻“第十九福地”,為明末總制兩廣軍門張鏡心所書。江邊飛來寺也為二進院落寺院四合院式布局,正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前為韋馱殿和山門,東廡是祖堂和帝子祠,西廡是帶玉堂和方丈樓,后有禪堂、觀音殿、飛泉亭、愛山亭、交影亭等各具特色的建筑。兩寺源出于一寺,不分門戶。但為了方便行文和游人尋蹤索跡,山上舊寺稱“飛來禪寺”,江邊新寺稱“飛來寺”,總稱為“清遠峽山飛來寺”。飛來寺面江背山,景色優(yōu)美,名勝古跡眾多,寺前河邊有釣鯉磯,山上還有藏霞洞、飛霞洞、獅子石、九級飛瀑等。寺內還有大汕和尚自書《斗蟋蟀賦》、明清釋迦牟尼像、羅漢像等珍貴文物。

歷經災劫多次重生

  飛來寺建在陡峭的山谷出口,地貌相對高差大,周圍巖石風化嚴重,一旦山洪爆發(fā),強勁的泥石流強搶山口,飛來寺便首當其沖。自明代以來,北江進入洪水多發(fā)期,飛來寺頻遭天災。其中有史籍記載的特大洪災近十次。明嘉靖三十年五月一日,清遠發(fā)生大水災,禺峽山崩,飛來寺被毀。萬歷三十五年四月五日,雷雨大作,寺后山頭多處崩裂,山洪挾帶著泥石流洶涌奔來,飛來寺主要建筑綠云樓、涵碧堂、鐘樓、圓通殿、山門、僧寮、庖廚等,均被沖毀。明萬歷四十三年,飛來寺又一次遭受洪水襲擊。清乾隆五十七年四月五日,粵北大雨,江水暴漲,飛來寺佛殿、山門被洪水沖塌。民國四年乙卯大水災,飛來寺頭門及妙香堂等處被沖毀。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水災更加頻繁。從1982年到1997年的短短15年間,飛來寺三遇災劫。1982年5月12日晚,北江洪水暴漲,飛來寺大雄寶殿、韋馱殿等處受淹。1994年6月17日至22日,因連降暴雨,北江水位暴漲,飛來寺前殿、客堂、齋堂、僧舍水深1米至1.5米。前殿供奉的彌勒佛,韋馱菩薩和四大天王被洪水毀壞。1995年春,省文化廳撥款20萬元維修寺廟,保護文物。同年夏開始維修改造工程,至9月完工。

  1997年的水災,更是千年罕見的歷史性災難,給飛來寺帶來滅頂之災。這就是開頭所述。災后經過三天三夜的奮戰(zhàn),搶險救災工作基本完成,寺院的佛事活動基本恢復正常。5月25日省宗教局發(fā)文批準重建飛來寺。1997年6月,修復被泥石流沖毀的登山道路。1997年12月28日,舉行重建奠基儀式。在省、市政府領導的關心和社會各界的大力幫助下,共籌到資金1000多萬元,有力地支援了飛來寺的重建工程。2002年9月至10月,經過現(xiàn)場實地勘察、分析、論證,通過原址重建方案。復建選址確定后,在規(guī)劃設計中,本著修舊如舊,復古如古的宗旨進行,以保留千年古寺的傳統(tǒng)建筑風格。整個重建規(guī)劃分為三個部分:即原址為大雄寶殿;東邊為臥佛殿、方丈樓、鐘樓;西邊為地藏殿、藏經閣、鼓樓;前為天王殿、飛來寺石牌坊。三組建筑以十九福地一條隱含的中軸線貫穿,采取對稱均衡的布局方法錯落有致,符合傳統(tǒng)的建筑風格以及人們的審美習慣。整個建筑群依次錯落,層次分明,古香古色,與周圍自然環(huán)境相互輝映,意趣盎然,雄偉莊嚴。2002年12月5日,飛來寺舉行了重建工程啟建儀式,從而翻開了重建的新一頁,進入大規(guī)模重建、快速運轉的新階段。為了防止山洪,寺廟后山建起了擋水壩和分洪隧洞,山洪經分流已不能對飛來寺構成威脅。“峻嶺青蓮千里秀,虛檐高接五云新”。2003年9月30日,飛來寺恢復重建工程大雄寶殿、臥佛殿、方丈樓、地藏殿、藏經閣、鐘樓、鼓樓、天王殿等全面完成。2004年6月16日,飛來寺舉行了盛大隆重的重建落成慶典。“從目睹飛來寺瞬間被沖毀,又見證了災后飛來寺的重建!”康少云感嘆,清遠人民又在這片“洞天福地”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古寺重生”的奇跡,13年前被泥石流沖毀的飛來寺如今安穩(wěn)地聳立在峽江北岸。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