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茶葉文化演變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xiāng),有一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是茶文化的發(fā)祥地,福建產(chǎn)茶文字記載比《茶經(jīng)》早300余年,著名的蓮花峰及其蓮花茶構筑了一道獨特的僑鄉(xiāng)茶文化風景線。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風,明清時期,茶葉創(chuàng)新增多,開創(chuàng)烏龍制茶工藝,茶葉貿(mào)易漸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點綴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韻。現(xiàn)代福建茶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種茶、制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占據(jù)了茶鄉(xiāng)人的生活內(nèi)容。制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構成獨特的福建區(qū)域人文特征。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百姓生活,如此貼近,雅俗共賞,茶是一種深沉而雋永的文化。數(shù)千年的歷史積淀和文明傳承,使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類歷史上,人們視茶為生活的享受,友誼的橋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發(fā)現(xiàn)與應用,曾給世界以震驚,為世人所矚目。中國被稱為“茶的故鄉(xiāng)”、“茶文化的發(fā)祥地”。連綿中國茶文化歷史,福建茶文化凝聚著地理靈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類的創(chuàng)制要數(shù)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藝也數(shù)福建最奇,福建茶葉在中國茶葉發(fā)展乃至世界茶葉發(fā)展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
蓮花茶襟書東晉,南洋思鄉(xiāng)憶石亭福建產(chǎn)茶文字記載,最早見諸于南安縣豐州古鎮(zhèn)的蓮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蓮花茶襟”(公元376年)。這比陸羽《茶經(jīng)》記載的要早三百余年。古時豐州是閩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蓮花峰位于鎮(zhèn)北桃源村的西北處,峰高約120米,遠在西晉即建有蓮花巖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歐陽詹書室。唐末詩人韓?在此隱居時,曾詠詩“石崖覓芝叟,鄉(xiāng)俗采茶歌”以描寫當年蓮花峰茶的生產(chǎn)情景。 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蓮題刻“巖縫茶香”至今尚存。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題詩(詩刻于蓮花石上),詩中有“一蓮花不老,過盡世間春”而得。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蓋及所有的構件都是花崗石雕刻成的,俗稱“石亭”。自此蓮花峰茶改稱石亭綠茶。
至清道光年間蓮花峰下種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帶渡海謀生的人較多,石亭綠漸成為僑鄉(xiāng)送祝“順風”的禮品,久而久之,華僑嗜飲,隨后,石亭綠暢銷南洋諸島,甚至遠銷英倫。游子思鄉(xiāng),石亭寄意,茶與亭與人構筑了一道獨特的僑鄉(xiāng)茶文化風景。如今古鎮(zhèn)煥彩,新樓成片,但山門楹聯(lián)依然:“茶綠峰青,開放幾更今古;亭高蓮傲,醉醒一樣乾坤。” 宋詞偏愛建溪春,元曲令興武夷風建茶因產(chǎn)于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記載的是在南北朝時期(479-502),到唐朝開元天寶年間(713-755)《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陜西寶雞市南部)日與僧道異人往還,每至冬時,即溪敲其冰(以)精壺煮建茗,共賓客飲之。”表明建茶歷史悠久。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寫道“石碾清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間絕品人難識,閑對茶經(jīng)憶古人。”唐馮贄撰的《記事珠》稱“建人謂斗茶為茗戰(zhàn)”,說明閩人斗茶習俗始于唐。
時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貢茶和斗茶活動聞名于世,開創(chuàng)了一代斗茶比藝的茗飲之風,并風靡全國?芍^龍飛鳳舞傾朝庭,斗茶比藝創(chuàng)時興。北宋?丁謂(962-1033)《詠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從事斗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錄》;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東溪試茶錄》;宋?黃儒撰(1075前后)《品茶要錄》;宋?徽宗趙佶撰(1107)《大觀茶論》;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補(1158)《宣和北苑貢茶錄》;宋?趙汝礪撰(1186)《北苑別錄》等詳盡記載和研究了當時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術及飲茶風習。據(jù)報道記載北苑茶的宋代茶書有一半以上,茶詩詞達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為建茶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創(chuàng)立焙局,設置御茶園于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龍團”五千餅。從此,武夷茶大量單獨入貢,元朝鼎盛,至御茶園解體長達二百六十年之久。宋、元兩朝福建出現(xiàn)了以“龍鳳盛世”“茗戰(zhàn)成風”為特征的宮廷茶文化與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國皇家茶園??御茶園不僅代表是武夷茶的歷史輝煌,而且象征閩茶在中國茶葉的特殊地位。明清有心話工夫,咸豐無意問茉莉當斗茶之興漸減,明清時期的福建茶進入了創(chuàng)新時期,創(chuàng)制了多種茶類。繼宋代貢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輝煌。
唐末,閬苑巖巖宇大門有:“白茶特產(chǎn)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開先縣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許多茶詩。明清崛起,至光緒三十年茶園面積達3.1萬畝,并有規(guī)模出口量。如今是烏龍茶出口基地,中國名茶(烏龍茶)之鄉(xiāng)。種茶、制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占據(jù)了茶鄉(xiāng)人的生活內(nèi)容。制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蘇淑勉在《大坪,我為你祝!芬晃闹忻枋鲞^:只見紅磚粉墻的樓房里,隨處可見一袋袋焙熟包裝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銹銅的巨形茶盤,配上古銅紫砂茶壺茶盞,別具一格茶鄉(xiāng)特色。他們沿襲“沒有三杯不成禮數(shù)”的風習,勸茶款款,言笑晏晏。安溪茶藝的推出,總結了古人的品茶經(jīng)驗,結合地方品茶習俗,簡古純美,主要以鐵觀音的特殊茶韻為本體茶性,闡明其沏泡技藝和茶藝精神內(nèi)涵。其茶藝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瑤池出盞、觀音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甌里醞香、三龍護鼎、行云流水、觀音出海、點水流香、香茗敬賓、欣賞湯色、細聞幽香、品香尋韻。通過茶藝,傳達了“純、雅、禮、和”的精神追求。頗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簡古純美問春風之美。“志寄茶韻,筆喚鄉(xiāng)情”是茶鄉(xiāng)人對茶文化的特殊理解。在吳小猛的《給老父》詩文中寫道:“一壟壟茶園爬上山坡/爬上額頭/綠色的彌漫/把日子染得金黃金黃……嫩芽上的白毫/什么時候/悄然爬上雙鬢/爬滿你的頭”老茶師的辛勞和執(zhí)著,都真實地溶入了茶葉,而當人們品飲時領略的是清香和甘醇。在長坑鄉(xiāng)工作的龔伏龍題的“觀音茗韻醉人香,陸羽當年惜未先,茶葉文化大手筆,烏龍云嶺譜新篇。”把茶、茶文化、茶鄉(xiāng)事業(yè)連在一起。蘇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價,極品一甌滿座香。” 鄭夢集的“似詩似畫安溪縣,如露如泉鐵觀音。”安溪大觀園門聯(lián)的“清風陶醉歸來客,溪茶溫暖故人心。”(安溪古稱清溪)。無不體現(xiàn)茶鄉(xiāng)人鐘愛自己的鳳山、蘭溪、茶林、茶師、茶都。甚至一個地名,長坑,也有賦聯(lián),“長滋雨露茶園綠,坑作硯池墨寶香”(長坑陳文信題)傾注了茶鄉(xiāng)人對茶和文化的鐘愛與抱負。
在溪源茶廠的品茶室有一副對聯(lián)“八表無垠騰峻馬,溪山盡處問清源”,上聯(lián)嵌入“八馬”商標,下聯(lián)嵌入“溪源”廠名,可見品牌文化建設正在成為新的亮點。“茶逢盛世流芳遠,都置龍津利水長。”(林松茂題)從茶鄉(xiāng)到茶都,安溪給人予全新的概念,在茶都建造了中國茶都茶文化博物館,占地四千平方米以上,館內(nèi)設有中國茶史廳、中國烏龍茶展覽廳、中華茶韻全國攝影大賽精品展廳、中國茶葉品種廳、中外茶具廳、名家名人茶事書畫廳、茶藝表演廳、多功能廳等。古代茶和當代茶在此約會,那古遠的、凝固的茶香升騰了,而那清新的、飄逸的茶香卻聚焦成永恒,能不說尋香首推茶,品茗此為都?從茶鄉(xiāng)到茶都,安溪向世人展示全新的姿態(tài),2000年中國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節(jié)、2001年中國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會等的成功舉辦,乃至2002年的中華茶產(chǎn)業(yè)國際合作高峰會的召開,“讓世界了解安溪,讓安溪走向世界”不僅是心愿,而更是一種飛躍,一種茶文化新紀元的飛躍,安溪茶文化正在為中國茶文化建設譜寫絢麗的篇章。
八閩山間茶,四序水中香穿過福建茶文化的歷史長廊,如今的八閩山水,把如春的茶園珍藏,讓清芬的茗香釋放,白茶、花茶、紅茶、綠茶、烏龍茶爭奇斗艷,風景這邊獨好。政和牡丹笑春風,榕城茉莉醉夏星。永春香櫞盈秋霜,詔安八仙少冬眠。坦洋等閑追紅霞,太姥雪芽騰綠云。武夷山水凝巖骨,鳳山靈秀育音韻。還有那閩南第一峰的大芹山麓,白芽奇蘭新秀清麗;大田第一峰的大仙峰下,臺灣金萱新園探春;閩西第一峰的黃連盂峰北,云頂茶園品茗新景奇觀……茶在福建形成了獨特的自然生態(tài)特征,以及以此為載體的區(qū)域人文特征。民間茶俗、茶情、茶藝絢麗多姿,支提、鼓山的“普茶”、閩東畬族“寶塔茶”“新娘茶”“鳳凰茶”、將樂“擂茶”、古榕茉莉、福建工夫茶,不勝枚舉;茶歌、茶謠、茶舞、茶劇遍及全省,福建茶葉品種繁多,名茶薈萃;福建茶文化源遠流長,華章壯闊。走近福建茶,一個四序涌翠、天地凝芳的山水世界;走近福建茶文化,一個年代古遠、日月生輝的人文世界……
- 上一篇:老舍茶館新劇目《四季北京·茶》托出京味茶文化
- 下一篇:淺談中國茶葉對世界文化的影響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