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公案 >

話夢人生

  古代中國曾有一則做夢的故事,描述一位年輕人,在赴京考試的途中,遇一老人正在煮小米飯,老人見年輕人旅途疲倦,因此借他一枕,并對他說:「既然很累的話,何不睡一覺,休息一會見!鼓贻p人于是著枕而眠,并于睡眠中做了一個長夢:

  夢中年輕人中了狀元,當了駙馬,做了宰相,并有許多妻妾,和多得連他自己也不十分清楚有多少的子孫后裔,而且非常長壽。最后,雖然他仍戀執(zhí)生命,有一天,他終于壽終了,有一夜叉將他帶領(lǐng)至地獄,理由是因為他在生時,利用權(quán)勢欺負老百姓,做了許多壞事,其中較重者是,他利用賬災(zāi)之便,將錢款挪為私用。所以他被判上刀山,下油鍋,他感到巨大痛苦,因此大聲喊叫出來。此時老人正在他身邊喚他,并告訴他:「飯已熟了!雇ǔV箫堉恍瓒昼娮笥业臅r間,然而他在夢中,卻感覺百年已過,人事變化遽大。在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經(jīng)驗當中,也常會有類似的夢境出現(xiàn)——夢境很長,而事實上只過了五分鐘,或一兩個小時而已。在我們打坐時,時間過得快或慢,也特別容易感覺得到。若腿越痛,越不能集中注意力,則時間過得特別慢;若腿不痛,越能集中注意力,則時間過得特別快。

  夢本就是夢,我們的時間就是在夢中過去的,但是因果沒有過去,有人說佛教是消極的,事實上,佛教是積極、樂觀的,不是悲觀的。因為佛教不只是談苦、空、無常、無我,更配合因果的觀念來講。以一位菩薩而言,其起心動念皆要負因果責任;但以凡夫而言,其心雖動,若未表現(xiàn)于身口的行為時,通常不須負責任。

  相信許多人都曾動過這樣的念頭:若見一可愛之物,便想占為己有;若見一可憎之人,便想殺之后快。甚至為人母者,深為吵鬧的孩子所擾時,亦會動此念,但實際上并未付諸行動,使之成為事實。這種情形,以菩薩的悲心而言,已是犯了殺戒,但以常人言,并不犯戒。在我們?nèi)粘I钪?或是夢中,可能常有這種念頭出現(xiàn),可是在我們打坐時,就很少有人還會動念打人或殺人,因此,一個修行人,應(yīng)該能夠做到平常就不會有此犯罪的念頭出現(xiàn)。

  可能很多人也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看到某一景象,或讀某一本書時,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人之所以會有這種心理反應(yīng)出現(xiàn),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因為我們在感應(yīng)和反應(yīng)方面,只反應(yīng)出心象的一部份,就像名攝影家郎靜山先生的一幅攝影作品,是把四川的峨嵋、安徽的黃山,和長江三峽、黃河兩岸的風景,湊成一幅很美的山水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樣,將所見、所聞、和所想的,片斷地進入我們的下意識里,我們已經(jīng)記不得了,而在某個時空中,它們又以片斷的方式,似是而非的結(jié)合著呈現(xiàn)出來。我們的夢境也有是如此的。

  一般而言,醒時感到自已在做夢的人較少,夢中感到自已是醒著的人較多。從修行的經(jīng)驗來說,沒有見性的人,大多認為自已是清醒的,認為自已是沒有問題的。而自已發(fā)覺到自已是有問題的,即等于在夢中知道自已在做夢,這樣的人比較少。在這個世界上,聽說修行的人很多,愿意經(jīng)常修行的人很少,而真正在修行、確實體驗修行、并有耐心追求達到見性的人更少。

  這又與做夢的情況一樣,了解這是一個夢,并曉得自己是在做夢的人很少;知道自己在夢境中,希望趕快醒來的人也很少。有些人明知是夢,還是留戀其中,不愿醒轉(zhuǎn)。而最多的是,做夢的人不知自己是在夢境中。

  夢中出現(xiàn)一些不道德的情景,或為日常生活規(guī)范所不容許的行為,可能也是很多人都曾經(jīng)有過的共同經(jīng)驗。這是因為我們的心里,潛藏著這種犯罪意念,而所謂犯罪,就是煩惱心。修行而已見自性者,醒時不會做壞事,亦不會犯戒,偶而仍會有犯輕罪,犯小戒的夢境出現(xiàn)。這是因為還沒有解脫,也是與圣位菩薩不同之處。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