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十三卷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

[小乘律] 作者:義凈法師 譯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閉

第十三卷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

第二攝頌曰。

種子輕惱教安床草蓐牽

強住脫腳床澆草應三二

壞生種學處第十一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時六眾苾芻自作使人。斬伐樹木及諸生草。乃至花果隨取而用。于時外道等見是事已。各生嫌恥作如是議。此諸沙門釋子。自作使人斬伐草木。然我俗流婆羅門等。乃至傭人。亦自作使人。斬伐諸樹及殺草等。雖復出家與俗何別。誰當供養(yǎng)如是禿沙門耶。諸苾芻白佛。佛以此緣。同前集眾問實訶責。廣說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自壞種子有情村。及令他壞者。波逸底迦。

尼謂此法中人。余義如上。種子村者。有五種子。一根種。二莖種。三節(jié)種。四開種。五子種。云何根種。謂香附子菖蒲。黃姜白姜。烏頭附子等。此物皆由種根乃生故名根種。云何莖種。謂石榴樹柳樹。蒲萄菩提樹。烏曇跋羅溺屈路陀樹等。此等皆由莖生故名莖種。云何節(jié)種。謂甘蔗竹葦?shù)。此皆由?jié)上而生故名節(jié)種。云何開種。謂蘭香蕓菱橘柚等子。此等諸子皆因開裂乃生故名開種。云何子種。謂稻麥大麥諸豆芥等。此等諸子皆由子生故名子種。斯等總名種子村。云何有情村。有情者。謂蛗螽蛺蝶蚊虻蜣螂蟻子蛇蝎及諸蜂等。此等有情皆依草樹木而為窟宅。若苾芻尼。于草樹木。若拔若破若斫截。皆波逸底迦。義如前說。此中犯相其事云何。

攝頌曰。

根等生種想斫樹草及花

樹等經(jīng)行處青苔瓶架等

若苾芻尼。于根種作根種想。生作生想及疑。自斫教人斫。得墮罪。若干物作生想疑。俱得惡作罪。若苾芻尼。于根種作莖種想。生想及疑。自斫教人斫。皆得墮罪。若干物作生想疑。斷壞之時皆得惡作罪。如是根種。望節(jié)種開種及子種。皆有四番。準前應作。又以莖種自望。及望余四。各有四番。若想若疑。俱得墮及惡作。準事廣說。若苾芻尼。于五種子自作使人投著火中。作如是念。令此種子悉皆損壞。得五墮罪。若不損壞者。得五惡作罪。若于五種子自作使人。投著水中。亦如前說。若以五種子安著臼中。以杵搗筑令子損壞。得五墮罪。若不壞者得五惡作。若以五種子。置干燥地。或安熱處;抑拿烈<案赏恋。和糅一處作損壞心。隨事得罪輕重如前。若以五種子。置在羹臛飯汁之中。令其損壞。得罪同前。若以一方便斫樹斷時。得一惡作。得一墮罪。若以一下斫兩樹斷時。得一惡作。得二墮罪。若以一斫斷多樹時。得一惡。作眾多墮罪。若以二斫斷一樹時。得二惡作一墮罪。若以二斫斷二樹時。得二惡作二墮罪。若以二斫斷多樹時。得二惡作眾多墮罪。若以多斫斷一樹時。得多惡作一墮罪。若以多斫斷二樹時。得多惡作二墮罪。若以多斫斷多樹時。得多惡作及多墮罪。如樹既爾。若于生草及蓮花等。準事得罪多少同前。若苾芻尼。拔樹根者。得墮罪。樹皴皮及不堅濕處壞。得惡作。若壞堅濕處。皆得墮罪。若損未開花。得墮罪。若已熟者壞。得惡作。若于生草地處。以熱湯澆及牛糞泥等。傾瀉其上令損壞者。皆得墮罪。若不壞者。皆得惡作。若作傾瀉物心無損壞意者。皆悉無犯。若苾芻尼。于生草地。經(jīng)行之時起如是念。令草損壞者。隨所壞草皆得墮罪。若但經(jīng)行心者無犯。若于生草地。牽柴曳席欲令壞者。得墮罪。若無壞心者無犯。若于青苔地。經(jīng)行之時同前有犯無犯。若于此地牽柴曳席及余諸物。得罪同前。若于水中舉浮萍葉及青苔時。乃至未離水來。得惡作罪。離水得墮。若拔地菌得惡作罪。有損地心亦墮。若苾芻尼。于瓶瓨等處及衣服上。若褥席等及衣架飲食等處。有青衣白醭生者。若作損壞心皆得惡作。若令人知凈方受用者無犯。若五生種令人知凈者。亦皆無犯。

嫌毀輕賤學處第十二

緣起廣說。具如大苾芻律。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嫌毀輕賤苾芻尼者。波逸底迦。

嫌毀輕賤者。謂對面直言。及假托余事。以言彰表。波逸底迦義如上說。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尼。被僧伽作法為訶責已。于十二種人被眾差者。事未停息。若嫌毀者。波逸底迦。若輕賤者。波逸底迦。若嫌毀輕賤者。波逸底迦。若復苾芻尼。被僧作法為訶責已。于十二種人被眾差者。事雖停息。而嫌毀者。波逸底迦。若輕賤者。波逸底迦。若嫌毀輕賤者。波逸底迦。若苾芻尼。不被眾僧作法訶責。于十二人被差者。事未停息。而嫌毀者。得惡作罪。若輕賤者。得惡作罪。若嫌毀輕賤者。得惡作罪。若苾芻尼。不被眾僧作法呵責。于十二種人被眾差者。事雖停息。而嫌毀者。得惡作罪。若輕賤者。得惡作罪。若嫌毀輕賤者。得惡作罪。境想句數(shù)準事應知。又無犯者。謂最初犯人;虬V狂心亂痛惱所纏。

違惱言教學處第十三

緣起廣說。具如大苾芻律。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違惱言教者。波逸底迦。若復苾芻尼者。謂是此法中苾芻尼。余義如上。違惱言教者。作惱他想。以言表示。波逸底迦義如上說。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有苾芻尼。往苾芻尼所。作如是語。阿離移迦頗見苾芻尼新剃鬢發(fā)著赤色大衣以物替缽手執(zhí)錫杖或以酥蜜沙糖石蜜盛滿缽中擎持去不。彼見問時。答言。我實不見如是相狀。苾芻尼。然我見苾芻尼兩腳行去。若苾芻尼。別見別說。故作是語。惱亂他時得波逸底迦。如是乃至正學女求寂女同前問答。得波逸底迦。若他來問。頗見俗人擔持甘蔗竹[竺-二+韋]柴草酥油瓶等從此過不。彼便答言。我實不見如是之人。但見有兩腳行去。若苾芻尼見別語別。作是惱者。波逸底迦。若有問言。頗見俗人男子著青黃赤白等衣持酥瓶等從此過不。乃至報云。但見兩腳行去。廣說應知。惱心說時皆得墮罪。如語既爾。默亦同然。皆得墮罪。無犯者。若苾芻尼。見有獵人逐獐鹿等來入寺內(nèi)。苾芻尼見已。獵人問言。圣者。頗見有走鹿從此過不。不應答言我見。若是寒時報獵人曰。賢首。汝可暫入溫室中少時向火。若是熱時報言。賢首。汝可暫入涼室飲清冷水少時停息。若獵者云我不疲倦。我問走鹿。即應先可自觀指甲。報彼人云。諾佉缽奢弭。若更問者。應自觀太虛。報彼人云。納婆缽奢弭(此之梵語但以方殊音別極難解義自非通知密意豈能體此言辭自非自指難為啟悟指甲太虛并說無字有廣注述具如余處)若獵者云。我不問指甲及以太虛。然問可殺有情于此過不。苾芻尼。即應遍觀四方。作如是念。于勝義諦一切諸行本無有情。即報彼云。彼不見有情。此皆無犯。若苾芻尼。于余問時不如實者。皆得墮罪。

在露地安僧敷具學處第十四

緣處同前。時有長者。請佛及僧于舍受食。時諸苾芻。于日初分執(zhí)持衣缽詣長者家。于時世尊在寺內(nèi)住。令人取食。佛有五緣。在寺而食。云何為五。一自須宴默。二為諸天說法。三為觀病者。四為觀僧臥具。五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此時佛欲觀僧臥具并制學處。由此為緣。在寺內(nèi)住令人取食。爾時世尊眾僧去后持戶鑰。遍觀寺內(nèi)所有房舍。乃至寺外隨近園林。普皆觀察。次至僧房。于此房中多有敷具置在露地。忽有非時風雨蒙密而至。佛作是念。斯等敷具。并皆是信心婆羅門諸居士等。自苦己身減妻子分。而施僧伽為求勝福。而諸苾芻苾芻尼受用之時。不知其量不善守護。隨處棄擲風雨欲至。世尊見已作神通力屏除風雨。而有重云叆叇垂布不散。以待世尊收攝臥褥。世尊自取敷具安置室中。便取雨衣出于房外。方欲洗沐。即攝神通。雷霆晝昏遂降洪雨高下同潤。佛洗身已洗足入房宴默而住。時取食苾芻持食既至安在一邊。詣世尊所頂禮雙足。世尊常法共取食人歡言問訊。苾芻僧伽所受飲食得飽滿不。答言大德。皆得飽滿。即便以食進奉世尊。食事既訖宴默而住。至日晡時于如常座。既坐定已告諸苾芻曰。向者僧伽出食之后我持戶鑰遍觀房舍。見于露地多安臥褥。時天欲雨。我以神力悉皆屏除躬自收攝。告諸苾芻曰。諸有施主苦自己身施僧求福。汝等不能如法受用。虛損信施。即說頌曰。

于他信施物知量而受用

自身得安隱令他福業(yè)增

爾時世尊贊嘆知足。依法受用信施物已。告諸苾芻。廣說如前。乃至我今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若復苾芻尼于露地處。安僧敷具及諸床座。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者。波逸底迦。

如是世尊為諸苾芻制學處已。時有苾芻。隨逐商旅人間游行。至一住處遂投寄宿。于后夜時商旅發(fā)去。一人來喚。苾芻聞其喚聲即便疾起。分付臥具既延時節(jié)。于后隨行遂被賊劫。以緣白佛。佛言。于住止處若有苾芻囑授而去。時諸苾芻。既聞佛教因緣者皆囑授去。室羅伐城有二長者。生生之處共為仇隙。一有信心一無信心。其信心者作如是念。我今何因增長怨隙?缮嵩箰憾鵀槌黾。無信者聞懷怨告曰?v令汝走入牛角中。我終不放。苾芻聞已便作是念。我由怖彼而來出家。豈于此處還遭彼怖。我今宜可逃避他方。念已白鄔波馱耶。我向何處得免其難。親教師曰。汝有斯畏?捎稳碎g弟子即去。怨者聞已。便持路糧隨趁而去。苾芻。依時而行非時不行。俗人則時與非時俱不停息。于其中路有一僧寺。長者趁及苾芻遙見即入寺內(nèi)。長者念曰。明當在路。我自知之。作是念已別求息處。時彼苾芻至天曉已。告諸苾芻。觀察臥具我欲前行。問曰。欲何處去。答曰。欲詣王舍城。苾芻報曰。應尋此道勿行余路。報言好住。遂即前行。時彼長者旦入寺中。問苾芻曰。取何路去。答言此路。隨路急去趁及苾芻。告曰。咄禿頭沙門欲向何處。苾芻答曰。賢首。我已出家欲除怨諍。彼便答曰。我于今時為除怨諍。以杖熟打幾將至死。衣缽破碎余有殘命。覆向寺中以事具說。寺中苾芻告曰。若不教汝所向之處。必定不遭如斯苦惱。遂以此緣具白世尊。世尊告曰。除時因緣余當囑授。前是創(chuàng)制此是隨開。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于露地處安僧敷具及諸床座。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若有苾芻尼。不囑授除余緣故。波逸底迦。尼謂此法中人。余義如上。僧者。謂如來聲聞弟子。敷具者。謂大床氈褥被毯等。雜物者。謂小床座枯及余資具。于露地者。謂無覆蓋。去時者。謂離勢分。時具壽鄔波離白佛言。大德。離敷具時齊遠近來名為勢分。世尊告曰。如生聞婆羅門種庵沒羅樹法。相去七尋方植一樹。枝條聳茂花果繁實。十樹之內(nèi)有四十九尋。若安敷具在露地時。齊此遠近當須囑授。離此勢分即須收攝。若不自舉不教人舉者。謂不收攝。有苾芻尼者。謂現(xiàn)有人堪可囑授。有五種囑授。云何為五。應報主人曰。具壽。此是住房。此房可觀察。此是敷具。此應可掌持。此是房門鑰。若于其處無苾芻尼者。應囑求寂女。此若無者應囑俗人。此若無者應觀四方。好藏戶鑰然后方去。若于中路逢見。應報某處取之。言除時因緣者。謂除難緣。波逸底迦者。義如上說。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尼安僧敷具。故不囑授舍而去者。乃至未離勢分已來。得惡作罪。若離勢分便得墮罪。若苾芻尼于露地處安僧敷具。回入房中為欲安坐寂止亂心。既寂定已方隨意出。至初更時若不損壞敷具者。得惡作罪。若損壞者得墮罪。

具壽鄔波離白佛言。世尊大德。凡敷具者有幾種損壞。佛告鄔波離。有二種壞。謂風及雨。若風吹卷攝是名風壞。若雨濕徹是名雨壞。若苾芻尼于日暮時露安敷具。至半更時而不收攝。不自他看守。若不損壞者得惡作。若壞得墮罪。如是乃至一更一更半。二更二更半。三更三更半。四更四更半。平旦(西方夜有三時分十稍令難解故依此方五更為數(shù)冀令尋者易知耳)日出時小食時隅中時。欲午時正午時過午時。日角時晡時晡后時日暮時。若苾芻尼齊此晝夜。于時時中安僧敷具不即觀察。若未損壞得惡作罪。若損壞者得墮罪。

不舉草敷具學處第十五

緣處同前。有二苾芻。為禮佛故向室羅伐城。在道日暮入寺寄宿。時諸苾芻遙見老者與房臥具。其少年者但與其房而無臥具。此二苾芻立性勤策。多覓干草敷令厚暖。至曉便去。后有眾蟻依此草敷穿壞房舍。佛欲觀僧臥具并制學處。見草狼藉廣說如上。訶責乃至我今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于僧房內(nèi)。若草若葉自敷。教人敷。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若有苾芻尼不囑授波逸底迦。

如是世尊為諸苾芻制學處已。時有眾多苾芻游行人間。有一長者容其停止。多敷干草積與膝齊。至天曉已不告而去。長者見譏。佛言。應白主知。應須除棄。若違者得越法罪。復有眾多苾芻游行人間。廣說同前。于一寺內(nèi)止宿欲棄草敷。主人報曰。我為客故遠求此草。實是難得無宜輒棄?推兤c報曰。仁等無知自身犯罪。欲令我等亦犯罪耶。作此責已取草棄外。以事白佛。佛言。此不應棄。若有苾芻囑授而去遣棄方棄。若異此者得越法罪。前是創(chuàng)制此是隨開。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于僧房內(nèi)。若草若葉自敷教人敷。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若有苾芻尼。不囑授。除余緣故波逸底迦。

尼謂此法中人。僧房者。謂是如來弟子住處。于中堪得為四威儀行住坐臥。敷具者。謂草葉。余廣如上。此中犯相亦同前說。若在甎鞕地;蛟谏呈袩o蟲蟻處敷草。設不數(shù)看此皆無犯。

強惱觸他學處第十六

緣處同前。時具壽鄔陀夷。至彼眾多年少苾芻處。勸喻之曰。汝等共我人間游行。廣說乃至少年苾芻。俱出露地而臥。于一夜中備受寒苦等。具如苾芻律說。佛訶責已為二部眾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于僧住處。知諸苾芻尼先此處住。后來于中故相惱觸。于彼臥具若坐若臥。作如是念。彼若生苦者自當避我去。波逸底迦。

尼謂此法中尼。余義如上。知者謂了其事。苾芻尼先此處住者。先在此中而為止宿。后來于中等者。謂是縱身強為坐臥。彼嫌苦痛者。謂被惱不樂。自當避我去者。謂以此為緣不由余事。波逸底迦。義如上說。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尼了知其事如向所說。乃至避我去者。皆得波逸底迦。

故放身坐臥脫腳床學處第十七

緣處同前。時具壽鄔波難陀。至彼眾多少年苾芻處勸喻曰。汝等共我人間游行。必當降伏他宗自獲名稱。汝等若欲贊誦禪思。及以衣食病緣所須皆令無闕。時諸少年雖聞此勸。共知鄔波難陀稟性惡行不堪共居。竟無一人許共同去。時有乞食苾芻。聞其覓伴。遂告鄔波難陀曰。我共大德人間游行。有同行人報乞食者曰。此鄔波難陀為人惡行。汝今隨去必遭惱觸。遂報同梵行者曰。我滿十夏不依止他。亦不就彼求受學業(yè)。彼于我處欲何所為。知識報曰。不相用語后自當知。不受勸言遂共同去。廣說乃至鄔波難陀在上棚臥。知脫腳床放身而坐。令床腳脫打破他頭等。具如苾芻律說。世尊以此因緣種種訶責。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于僧住處。知重房棚上脫腳床及余坐物。放身坐臥者。波逸底迦。

尼謂此法中尼。余義如上。知者;驎r自作或被他教。重房者。謂居重閣危朽。棚上脫腳床者。謂此床腳不連上蓋(西國床腳安四角頭于上有蓋與腳相連為此不同也)及余諸座放身坐臥者。謂極縱身或坐或臥。故令腳出傷損他人。波逸底迦者。廣釋如上。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尼知僧房舍有脫腳床?v身坐臥欲惱他者。皆得墮罪。若是版棚;蚴钱U地。或腳以版支。或時仰著。此皆無犯。

用蟲水學處第十八

緣在憍閃毗。時具壽闡陀。以有蟲水澆草土牛糞等用。諸少欲者共生嫌賤。云何以有蟲水將澆草等。自作使人不顧生命。以緣白佛。佛以此緣問實訶責。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知水有蟲。自澆草土若和牛糞。及教人澆者。波逸底迦。

余如上說。此中犯相。若苾芻尼于有蟲水作有蟲想。若自用若教人用。得波逸底迦。疑亦如是。若水無蟲作有蟲想。得惡作罪。疑亦如是。

造大寺過限學處第十九

緣處同前。如世尊說。修福德者今世后世常受安樂。無福之人恒遭苦惱。時諸苾芻教化婆羅門居士。為僧伽故置立住處。時六眾苾芻說諸過患。觀此寺門安置不好。廣說如苾芻律。乃至世尊訶責告諸苾芻。我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作大住處。于門梐邊應安橫扂及諸窗牖并安水竇。若起墻時是濕泥者。應二三重齊橫扂處。若過者波逸底迦。

余義如上。大者。謂有二種。一施物大。二形量大。此謂形量大。言住處者。謂于其中得為行住坐臥四威儀事。作者;蜃宰骰蚴谷。于門梐邊應安橫扂及窗牖水竇。若起墻時是濕泥者。始從治地筑基創(chuàng)起。應二三重布其梐塹。若過得波逸底迦。釋義如上。此中犯相廣同大僧。

過一宿食學處第二十

緣在室羅伐城。世尊現(xiàn)大神通。外道摧破悉皆逃散。邊方而住。時有長者為諸外道造一住處。外道邪師與六十人于此而住。后時長者有知識人。從室羅伐至長者處。告言。仁今于此有勝福田可恭敬不。長者即將至邪人所。知識報曰。此是世顛倒物非真福田。即為長者說諸苾芻德行尊高。廣說乃至告六眾知皆來至。彼遂令長者心無凈信。復打外道驅(qū)逐令去。苾芻以事白佛。佛以此緣種種訶責。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于外道住處。得經(jīng)一宿一食。若過者波逸底迦。

爾時世尊觀彼長者調(diào)伏時至。令具壽舍利子為其說法。彼聞法已得見真諦。復為無量百千有情說法皆悟真諦。時過不食風發(fā)遭患。乃至廣說。佛言。前是創(chuàng)制此是隨開。應如是說。若復苾芻尼于外道住處。得經(jīng)一宿一食。除病因緣。若過者波逸底迦。

尼謂此法中尼。外道住處者。謂非同梵行。一宿一食者。謂于彼眾受食宿止齊限時節(jié)。除病因緣者。謂緣說法事及有病。波逸底迦者。廣如上說。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尼。于別住處己受一食。若更經(jīng)宿得惡作罪。若食者便得墮罪。若于此宿余處受食。宿時惡作食時無犯。若于余處宿此處食。宿時無過食時得墮罪。若余處宿余處食。暫來此者無犯。若此處所是多人共作;蛑饕娏;蚴怯H族造此住處。過食無犯。

第三攝頌曰過三不余食

勸足并別眾非時觸不受

蟲外道觀裝

過三缽受食學處第二十一

緣在室羅伐城。世尊既證無上智覺。名稱普聞。爾時北方有大商主。來至此城郭外停止。時六眾聞已共詣其處而為說法。他便請食。既受食已更復相看為其說法。商主殷勤請其受食。復還報曰。我不須食現(xiàn)相求衣。商人舍去隨后而行。說伽他曰。

邊方險路不應往設令去者勿居停

非但處所不堪行彼人勿共為親友

山險居人初見好如金揩石創(chuàng)鮮明

中方居者則不然始終不動如山岳

時諸商人聞此語已。答圣者曰。何因致恨苦見譏誚。六眾告曰。賢首。已與仁等略申情義廢我善品。頻為說法復現(xiàn)相已乃至得衣。商人俯仰咸并與之。所有路糧無不罄盡。遂遭賊劫。諸余商人聞是語已咸共譏嫌。此是緣起尚未制戒。

緣處同前。時此城中有長者。娶妻不久便即身死。如是乃至第七娶妻悉皆身亡。時人并皆喚為妨婦。更欲娶妻人皆不與。乃至求得眇右目女。彼有知識說伽他曰。

波羅舍修將凈齒若人頭向西出眠

眇右目女娶為妻此等皆為不善相

兩惡相逢必有損譬如刀石共相投

夫婦皆是妨害人若娶定當遭死事

時彼知友雖聞此語竟不齒錄。猶索不休。眇目父母營辦飲食而欲嫁女。十二眾來飯食盡授不成禮會。俗旅譏嫌。廣說乃至世尊訶責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眾多苾芻尼。往俗家中。有凈信婆羅門居士。殷勤請與餅麨飯。苾芻尼須者。應兩三缽受。若過受者波逸底迦。

既受得已還至住處。若有苾芻尼應共分食。此是時。尼謂十二眾;驈陀嗄。過二已去名曰眾多。俗家謂白衣家婆羅門等。往者謂到其所。凈信者。謂信三寶深心歸敬。殷勤者。謂心至極。請者。謂發(fā)言近請。麨餅者。謂所施食。須者。謂情愛樂。兩三缽者。缽有三種。謂上中下。上者謂受摩揭陀國二升米飯。中者謂受一升半米飯。小者謂受一升米飯。應兩三缽者。指其限齊。還至住處者。謂至寺中。若有苾芻尼應共分食者。謂與同梵行者共相分布。若過受得波逸底迦者。事并如前。此中犯相。以二大缽受時。得惡作罪。若吞啖者。得墮罪。

足食學處第二十二

緣處同前。佛告諸苾芻曰。我為一坐食時。常得少欲無病起居輕利氣力康強安樂而住。如佛所說。一坐食時有斯勝利。時諸苾芻皆一坐食。然正食時若見二師及余耆宿即便離座。將為足食更不敢食。由少食故顏色痿黃形體羸瘦。世尊見已知而故問阿難陀。我一坐食乃至得安樂住。教諸苾芻亦一坐食得安樂住。何故諸苾芻顏色痿黃身體羸瘦。阿難陀白言。時諸苾芻如佛所教為一坐食。正啖食時見二師來及諸尊宿即起離座。既離座已將為足食更不敢食。由食少故。顏色痿黃身體羸瘦。佛告阿難陀。若苾芻食時。乃至未足已來。隨意飽食。若受食已更不應起。如佛所教乃至不應起者。時諸苾芻。隨得多少羹菜之類及食熟豆。即謂足食。起已更不敢食。由此因緣身皆羸損。世尊見已問阿難陀曰。我教諸苾芻。凡欲食時。行鹽已去。乃至未足已來。隨意飽食。若受食已更不應起。何故諸苾芻身體羸瘦不能充悅。時阿難陀即以上緣具白世尊。佛以此緣告阿難陀曰。有五種珂但尼食。(是嚼嚙義也)若食不成足食。云何為五。謂一根二莖三葉四花五果。食此五時不成足食。若苾芻。先食五種嚼食。后時得食五種啖食。若先食五種啖食。更不應食五種嚼食。若更食者得越法罪。如世尊說。五種嚼食不名足食。五種啖食名足食者。時諸苾芻所受得食才食少許。有緣起已即謂成。足更不敢食。身皆瘦損。世尊見已知而故問阿難陀曰。我說五種嚼食不成足食。五種啖食方是足食。皆令飽食。何意苾芻身形瘦損。阿難陀白佛言。如佛所說。五種嚼食不名足食。五種啖食是名足食者。時諸苾芻所受得食才食少許。有緣起已即謂成足更不敢食。由是因緣身形損瘦。佛告阿難陀。有五因緣方成足食。復有五緣不成足食。云何五緣成足食。一知是食。二知有授食人。三知受得而食。四知遮食。五知舍威儀。云何知食。謂知是五嚼食啖食。云何知授食人。謂知女男半擇迦等。云何知受得而食。謂二五食從他受得而食。云何知遮食。謂遮二五食。云何知舍威儀。謂于此座舍之而起。具此五緣名為足食。云何五種不名足食。謂知非是食。知無授人。知受得未食。知不遮食。知未離座。是名五種不足食。復有五種足食。云何為五。一是清凈食。二少有不凈食相雜。三非惡觸食。四少有惡觸食相雜。五舍其本座。是名五種足食。復有五種不名足食。云何為五。一是不清凈食。二多有不凈食相雜。三惡觸食。四多有惡觸食相雜。五未離本座。是謂五種不名足食。復有五種足食。云何為五。謂見行食者與食之時。苾芻報云。我不須;蛟迫;蛟菩;蛟埔炎闶场;蛟埔蚜恕K刮褰允菦Q斷不取。無余之言。作此語時即名足食。復有五種不足食。云何為五。謂見行食者與食之時。苾芻報云。何且未須。或云且去;蛟魄倚;蛟魄掖。或云且待了。斯五皆是未為決斷。有余之言。作此語時不名足食。如世尊說。苾芻不應飽足食已更復受食。時十二眾苾芻尼。隨足未足更復啖食。少欲苾芻尼聞生嫌恥。作如是語。云何違佛所教。白諸苾芻。苾芻白佛。佛以此緣。同前集尼問實訶責。廣說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足食竟更食者。波逸底迦。

如是世尊制學處已。時有長者。請佛及僧就舍而食。有眾多苾芻尼身嬰病苦。其瞻病人亦去就食。既自食已并為病者持食而歸。時諸病人不能盡食。瞻病之人自足食已更不敢食。復無求寂凈人可令授食。便將殘食棄在一邊。遂有烏鳥競來啖食。因致諠聲。佛言。我聽作余食法隨意而食。如佛所言。聽作余食法。不知云何作。以緣白佛。佛言。若有苾芻尼已足食竟。更有施主與五嚼五啖美好飲食。情希欲食者。彼苾芻尼應凈洗手受取其食?稍劚爽F(xiàn)食。苾芻尼未離座者。前而立作如是語。具壽存念。我苾芻尼某甲。已飽滿足食竟。更復得此珂但尼食蒲繕尼食等。情希更食。具壽當與。我作余食法。時彼苾芻尼即應為作余食法。食二三口已。告曰?扇ァ4耸侨晡镫S意當食。時彼苾芻尼既作法已。持向一邊任意飽食。若苾芻尼既足食已情希更食。不作余法而食者。得越法罪。

有五因緣不成作余食法。云何為五。謂住界外;蜻h處障處;蚓颖澈。或在傍邊;蛩鶎θ艘央x本座。此皆不成作余食法。有五因緣成作余食法。云何為五。謂同一界內(nèi)。在相近無障處。非背后。非傍邊。其所對人亦非離座。此成作余食法。復有五緣不成作余食法。云何為五。謂在界外。或遠障處。或不以器盛;蚴植怀峙;蛩鶎φ咭央x本座。此不名作余食法。有五因緣成作余食法。翻上應知。若其一人作余食法已。有眾多苾芻尼來共食者悉皆無犯。勿致疑惑。世尊贊嘆持戒。告諸苾芻尼。前是創(chuàng)制此是隨開。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足食竟。不作余食法更食者。波逸底迦。

尼謂十二眾。余義如上。足食竟者。謂飽食已離本座。不作余食法者。謂不持二五等食對他作法。更食者。謂是吞咽。此中犯相。若苾芻尼足食想疑。皆得墮罪。足食不足想疑。得惡作罪。不足食不足食想。足食不足想無犯。爾時鄔波離白佛言。世尊。食何等粥名為足食。佛告鄔波離。若粥新熟豎匙不倒。或指等句畫其跡不滅。食此粥時名為足食。大德。食何等麨名為足食。佛言。若初和水攪時。豎匙不倒;蛭逯妇淦溘E不滅。食此糗時名為足食。又鄔波離。凡是薄粥薄糗皆非足食。

勸他足食學處第二十三

緣處同前。時有白衣婦人。詣苾芻尼所。白言。圣者。我欲出家。尼將此女。于親教師處便與出家。報弟子曰。汝當教授。時有長者。請佛及僧就舍而食。隨意食已更得余食將向池邊。師問老者。汝欲得不。答言。欲得。師曰。汝為濾水為作余食法耶。老弟子曰。我作余食法。師可取水。彼即入水。便將己分作余食法。師分不作。師取水已即便取食。師既食已。老者白言。師今有罪應如法悔。師曰。我不見罪。答曰。不作余食法。師曰。我實無罪。準斯道理汝當有過。即以此事告諸苾芻尼。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以此緣。同前集僧問實訶責。廣說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知他苾芻尼足食竟。不作余食法。勸令更食。告言。具壽。當啖此食。以此因緣欲使他犯生憂惱者。波逸底迦。

尼謂此法中尼。知者;自覺知或因他告。足食竟者。謂飽食已。不作余食法者。謂不對于人他不取食。勸者。謂遣更食。以此因緣欲令他犯。結罪釋義并廣如前。此中犯相。若苾芻尼知他足食。不作余食法。勸他令食此可啖嚼者。皆得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