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xì)w >

凈土宗“往生”問題---凈慧長老

  我想接著談?wù)?a href="/remen/wangshe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往生的問題。這是我要講的第三點(diǎn)。

  前面講過,眾生的根性是千差萬別的,他們在修行過程中的發(fā)心也是各不相同的。若以大乘的菩薩精神來衡量,從事修行的眾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一類眾生由于在這個娑婆世界中嘗盡了種種痛苦煩惱,產(chǎn)生了一種極強(qiáng)烈的厭離感,希望能馬上離開這個世間,去一個幸福、安樂的國土,永遠(yuǎn)不再回來,這一類眾生愿意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他們適合于修凈土宗。

  還有一類眾生,他們雖然也經(jīng)歷過種種痛苦,看到了這個世界苦的本質(zhì),但是他們與前一類眾生的發(fā)心不一樣,他們悲心很重,有一種“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精神。所以,他們雖然也厭離娑婆世界,向往極樂國土,但是他們不愿意僅僅做一個自了漢,他們還要改造這個世界,使這個世界變成凈土。這一類人雖然也修凈土,由于他們發(fā)起了無上的大悲心和菩提心,所以他們到了極樂世界、功成圓滿之后,還要倒駕慈航,乘愿再來,實現(xiàn)他們度生的愿望。

  另外,還有一類眾生,他們的發(fā)心比剛才講的這一類還要廣大高遠(yuǎn)。他們將自己的生死痛苦置之度外,唯以度化眾生、救護(hù)眾生為己任,所謂“不為己身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他們有一種像地藏菩薩那樣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無畏精神。這類人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大乘菩薩根器”。他們不急于去極樂世界,他們要在娑婆世界中,逐類隨形,為眾生擔(dān)當(dāng)苦行,作眾生的依怙,直到眾生度盡,自己方證菩提。像我所住持的那個寺院里的祖師——趙州和尚,就是這一類的人。趙州和尚活了一百二十歲,在他晚年的時候,有一個秀才問他:“老和尚,您修行這么好,功德這么大,百年之后,您準(zhǔn)備去哪兒呢?”趙州和尚很干脆地回答說:“我到地獄里面去。”秀才大惑不解:“噢,您老人家這么有修行,還要下地獄?”趙州和尚回答說:“我不下地獄,誰來度您呢?”

  以上三種類型的發(fā)心,決定了他們對“往生”的看法有所不同,因而,在選擇修行法門,比如,是選擇修禪還是修凈等等方面,也會有差別。對于那些悲心重、發(fā)心大、敢于直下承擔(dān)、我執(zhí)極淡的人來說,他們更愿意修禪;相反一類的人,則適合于修凈土。末世眾生,根基淺薄,我執(zhí)心重,自私自利,心懷膽怯,怕苦怕累,所以,不少人認(rèn)為,適合于修凈土。我想,這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不過,末世眾生,也有一些大根器的人在。其實,根器的大小,主要看他是不是發(fā)起了大悲心,是不是發(fā)起了菩提心。有大悲心和菩提心的支持,他就能行菩薩道,就敢于代眾生受苦,這個時候,他可能不愿意修凈土以求往生,而愿意留在娑婆世界上。同是在生死苦海中,有大悲心和沒有大悲心,對生命的感受是不大一樣的,前者能夠以苦為樂,而后者卻感到苦不堪言。一個修行者,一旦發(fā)起了大悲心,為了他人,就是上刀山、下火海、進(jìn)油鍋,他都會在所不惜,無所畏懼。

  大家都可能聽說過“老鷹救火”的故事。故事講: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座大山突然起火了,許多樹木、動物都被燒死了,心中無限悲憫,于是變成了一只山雞,飛到海邊,用翅膀沾水滅火;鹉敲疵土,你想,一只山雞的翅膀又能沾多少水呢?真能夠把那大火滅掉嗎?實在是無能為力。但是,釋迦牟尼佛就有那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不怕力量小,只要肯堅持不懈地去做,總有一天會達(dá)到目的。這正是他大慈悲、大愿力、大勇猛的具體落實和表現(xiàn)。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