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因果啟示 >

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鑒猥事。施與后悔。假借不還。

  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鑒猥事。施與后悔。假借不還。

  天地無私。神明正直。順吉逆兇。其應如響。小心寅畏。尚虞獲罪。況敢指引。以證鑒鄙懷猥事。不亦瀆乎。豈天地神明?现藶閻阂。徒自速其禍耳。

  張中。乖氣萃于一門。父子兄弟。婦姑妯娌。動有忤爭。往往呼天地。指神明。欲自表白。及析箸之日。紛爭益甚;殪肷裨O詛。自此妖祟頻興。疾病屢作。數(shù)年中。死喪殆盡。

  明蓮池大師曰。世俗許愿。如求子求壽。求解危。求功名。求財?shù)摰仁。不可告許宰殺牲牢之愿。此名惡愿。有孽無功,乃至許袍許旛。許造殿堂。許置供器。只宜以莊嚴像教。普愿眾生。攝心敬畏為心。不可有意求福。蓋大悲平等名佛。正直不偏名神。若人但只私心求福。天地鬼神。豈有因賄降祥之理。據(jù)理而論。惟在自盡己心。廣行眾善。忠孝友悌。憐貧愛老。救災濟苦。戒殺放生。種種陰騭。種種方便。隨分所能。盡力行之。善功所感。自然降福。若不為善。但生祈愿覬望。便是鄙懷猥事。褻瀆神明矣。普告世人。當篤信此言。

  施與一事。立功最速。然必樂善不倦。方有進步。即或財力不逮。亦須常存此心。況可以轉念之吝。喪其初念乎。未與而悔。則不果施。已與而悔。則不復施。賊仁害義。心病之本也。故太上不錄其施與之善。而但摘其后悔之惡。蓋圣人所最取者。莫如遷善改過。所最惡者。莫如為善不終也。

  施與而后悔者。究其初。畢竟非真心樂善。不過一時高興。求名幸福耳。發(fā)源處已錯。烏得不后悔。若真心施與。人我皆空者。決不至此。是以為善者。不可不致辨于一念之萌也。

  符雅為人樂施。乞人填門。每曰。天下財物無定。今日富。后日貧。如轉環(huán)耳。若一日不施。則意不快。時人謂之語曰。不為權興富。寧作符雅貧。后官至尚書令。子孫益富。

  劉寬好施貧困。辛苦不倦。后為太上收錄。為童初府帥上侯。掌管初得道者。

  永清史秉直。筑室發(fā)土。得銀數(shù)萬兩。嘆曰。財者人之命也。既為天授。何可獨享。凡可以周濟貧乏危急者。無不為之。后遇歲兇。出粟八萬石。以賑饑民。未幾。盜賊蜂起。復散家貲。以保鄉(xiāng)里。有司上聞。賜官立坊。壽九十四。子孫蕃盛。

  武進張獻可。性慈好施。嘗施棺三千畢。既而又續(xù)施焉。雇丐者。掩道旁尸。一尸與錢若干。丐者每得露尸而喜。以為貨也。自是邑中無露尸。又煮藥膏以施病患者。寒則為粥以食饑者。曰。掩死人。豈可不活生人乎。二子登第。受封。夫荒歉者。災也。窮困者。命也。救災者。天地之心也。造命者。圣賢之學也。數(shù)公以誠心施與,而得福壽富貴子嗣。且得超生善處者。理也。

  奚百三。本一貧者。偶見一道人。詣一鋪家乞。鋪家不與。百三探腰間。惟余一文。乃與之。是夕。即夢道人與之去贅。及覺。頤贅果落。一文之施。竟離病苦?梢娛┡c不在力。而在于心矣。世人當自己一心力行。勸人同做。尚且嫌遲。況可悔歟。

  假借。所以通有無。濟緩急。蓋美事也。被德已自不小。而可恃強負固。恃狡遷脫乎。詎知未了宿債。死后當償。輕則為其奴婢。甚則為其驢馬牛犬以償之。亦可畏也。

  凡借人物。須加愛護。向人借物。非不得已。不須借也。借而用畢。隨即歸還。如此。不特無厭于人。亦且無愧于己。至借貸錢財。尤須清楚償人。今世每多假借不還者。不思財非吾財。即留之亦終去。財既無有。只落債在。何益何益。請一思之。

  清康熙戊午秋。燕京居民張元。畜一驢。日行二百里。好蹄嚙人。唯張父子三人乘之。則馴伏。他人莫能乘也。偶一楊姓者。姑試借之。帖然就馭。遂騎以行。既歸。楊夢黑衣人告曰。我張氏驢也。前生借君錢三百不還。今當補償。昨乘我二百八十里。乞再乘我二十里。我事畢矣。楊問汝欠張錢幾何。顰蹙曰。多多多。不可說。楊寤。果復借以行。去路稍遠。忽躍楊墮地。計程果二十里矣。楊益異之。祝曰。吾知故矣。但今去寓十里。不乘汝。何能歸。歸當以十文買芻食汝何如。驢佇視良久。復馴伏就道。嗣后楊故欲試之。甫近鞍。即蹄嚙長鳴矣。

  朱在庵曰。人有貧而負債者。有富而負債者。貧而負。此力不足也。若依中誡經(jīng)。勤勤思償。自然無過。至于有而不還。非系假威挾勢。定是昧理喪心。孰知生生世世。償還方了乎。

  徽商吳某。信義自持。臨終示二子曰。吾所有千金。適符所貸。汝一一清還。寧受饑寒。勿作負心人也。其子悉遵父命。貧苦無聊。忽于枯井中。得銀二千兩。鐫唐時年號。閉戶密藏。無有知者。明日忽有鄰邑人至。曰君非吳某子乎。曰然。曰。君有大財至矣。日前予病至東岳府。見財帛司有解錢者至。自稱井泉之神。主者曰。此唐朝內庫銀也。上帝以吳某財帛分明。其子苦遵父志。給此項與之。世享大富。予蘇而異之。故來奉訪。兄弟驚訝。以實告。今吳氏鼎富甚多。皆其裔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