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綽大師:凡欲往生凈土,要須發(fā)菩提心為源

  《大經(jīng)》云:“凡欲往生凈土,要須發(fā)菩提心為源。”

  云何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

  若欲發(fā)心作佛者,

  此心廣大,遍周法界;

  此心究竟,等若虛空;

  此心長遠,盡未來際;

  此心普備,離二乘障。

  若能一發(fā)此心,傾無始生死有淪,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遠詣佛果,無有失滅。

  譬如寄華五凈,風日不萎;附水靈河,世旱無竭。

  出菩提名體者

  然菩提有三種:

  一者,法身菩提,

  二者,報身菩提,

  三者,化身菩提也。

  言法身菩提者,所謂真如實相第一義空,自性清凈,體無穢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為法身;佛道體本,名曰菩提。

  言報身菩提者,備修萬行,能感報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報身;圓通無礙,名曰菩提。

  言化身菩提者,謂從報起用,能趣萬機,名為化身;益物圓通,名曰菩提。

  顯發(fā)心有異者

  今謂行者修因發(fā)心,具其三種:

  一者,要須識達有無,從本已來自性清凈;

  二者,緣修萬行、八萬四千諸波羅蜜門等;

  三者,大慈悲為本,恒擬運度為懷。

  此之三因,能與大菩提相應,故名發(fā)菩提心。

  又據(jù)《凈土論》云:

  今言發(fā)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

  愿作佛心者,即是度眾生心。

  度眾生心者,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

  今既愿生凈土,故先須發(fā)菩提心也。

  問曰:

  若備修萬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諸法無行經(jīng)》云:“若人求菩提,即無有菩提。是人遠菩提,猶如天與地”?

  答曰:

  菩提正體,理求無相。今作相求,不當理實,故名“人遠”也。

  是故經(jīng)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

  今謂行者,雖知修行往求,了了識知理體無求,仍不壞假名,是故備修萬行,故能感也。

  是故《大智度論》云:“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被縛。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被縛。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解脫。”

  龍樹菩薩釋曰:“是中不離四句者為縛,離四句者為解。”

  今祈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者,不違二諦大道理也。

  又依天親《凈土論》云:

  凡欲發(fā)心會無上菩提者,有其二義:

  一者,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

  二者,須知三種順菩提門法。

  何等為三?

  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yǎng)自身心故。

  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順菩提門者,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即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

  何等為三?

  一者,無染清凈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凈處,若為自身求樂,即違菩提門。是故無染清凈心,是順菩提門。

  二者,安清凈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菩提安穩(wěn)一切眾生清凈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是故拔一切眾生苦,是順菩提門。

  三者,樂清凈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者,則違菩提門。

  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要依大義門。

  大義門者,謂彼安樂佛國是也。

  故令一心專至,愿生彼國,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