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心會造惡業(yè)招致苦果
嗔有發(fā)怒、生氣之意,是一種對自己不喜歡、不如己意的事物所產(chǎn)生的排斥及惱恨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論說:“云何為嗔?謂于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于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wěn)性,惡行所依為業(yè)。”由于嗔心令眾生身心產(chǎn)生熱惱、不安、憤怒等不良的精神作用,這對修行辦道是十分有害的,所以嗔心被視為修行的大敵,與貪和癡一起被稱為“三毒”,其中以嗔為最惡。誠如《大智度論》中云:“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智者大師亦云:“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
佛教認為嗔心會造惡業(yè),招致苦果。《華嚴經(jīng)》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又云:“一念起嗔,殃墮無間。”
在《撰集百緣經(jīng)》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須菩提出身于舍衛(wèi)國婆羅門家族中,他自幼智慧聰明出眾,但是性情倔強好嗔,因此使親友對他常感到厭煩。他自己也不能和族人和睦相處,后來離家出走,躲入山中,在山林中生活時,他甚至見到鳥獸或風吹草動,都會生起嗔恨恚怒,終日無有喜心。后來由山神導引而得見佛陀。
須菩提見佛之后即生歡喜心,佛陀為他講說嗔恚果報之苦。須菩提聞佛之教誨后,當下即悔悟前非,并誠心求得皈依而出家為僧,經(jīng)過精進修習,終獲證得阿羅漢果。
其他比丘見此殊勝果報,就向佛陀問詢須菩提的過去因緣。佛陀告訴大眾:“迦葉佛時代,有一比丘熱心勸化他人,常常帶著其他比丘至各地應(yīng)供,令眾生廣植福田,如此發(fā)心經(jīng)過一萬年也不曾懈怠。一天,碰巧遇到僧中另有因緣,其他比丘無法隨從于他,比丘一怒之下口無遮攔,開口便罵他人狠戾不從,猶如毒龍! 說完掉頭就走。因為觸惱眾人的業(yè)緣,讓他五百世中受毒龍身,身心含毒,人不喜見;現(xiàn)在雖得人身,習氣未盡而易起嗔心。”佛陀又說:“當時以惡口嫌罵他人的比丘就是今日的須菩提,憑著過去供養(yǎng)僧眾的福報,才能遇佛得道,轉(zhuǎn)凡成圣。”眾人聞佛所說,個個心開意解,歡喜信受,奉行教法。
而十大弟子中的目犍連亦曾因嗔心之過遭受到果報,即使他有神通也躲避不過。據(jù)《眾經(jīng)撰雜譬喻》卷一中記載:一日,佛陀問目犍連尊者說:“如果你的敵人怒目沖冠,來勢洶洶,情勢已迫在眉梢,你如何處置?”目健連回答說:“我有廣大神通,即使是高聳的須彌山都能超越,所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無需擔憂。如果敵人從東方來,我就往西方去;若是從北方來,我便往南方飛。如此一來,敵人怎奈何得了我?”佛陀告訴目犍連:“不論是罪或福,業(yè)力因緣是無法逃避的,善惡到頭終有報! 縱使擁有神通,依然逃不出因緣果報的軌則。”
當時有一位老人,以修理車輪中的直木為生,人稱車輻老公。一天,目健連因長久飛行,未曾歇息,最后體力不支掉落山中,正好掉在車輻老公的面前。車輻老公以為是怪物出現(xiàn),便舉起車軸擊打目犍連。目犍連不僅懊惱羞愧,因疼痛失去意識。
佛陀知道后,哀愍目犍連,以佛力加持,令目犍連恢復意識。目犍連百思不解,想不透自己為何會遭此災(zāi)殃?于是,佛陀慈悲地為目犍連解釋個中因緣:“這位老人是你前世的父親,在一次爭吵中,你因嗔心而起了―個惡念:‘如果能夠鞭打這個老骨頭,豈不太快人心!’雖然只是心中憶念,未付諸行動,但仍獲此罪報。所以世人應(yīng)當謹言慎行,善護意根,不可造作不孝之行,否則罪業(yè)難逃。”
對佛教修行而言嗔心的危害是這樣,對社會和我們的人生而言,嗔心的危害亦是很嚴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可以見到由于嗔心導致的辱罵和爭斗。其結(jié)果往往造成或是因意見不合而彼此惱羞成怒,或是因利益沖突而彼此怒目相向。當他人對我構(gòu)成影響和傷害時,都會引起我的嗔恨,更有甚者,還會將屬于自己的過錯遷怒于他人,其結(jié)果往往是輕者毀傷身心,重者殃及生命。
電視里曾經(jīng)播放過一則新聞,其后果令人唏噓不已:一個青年劉某到一家經(jīng)常去的拉面店吃了一碗牛肉面,吃完之后付錢的時候,服務(wù)員向他收取八元錢,劉某認為多收了一元,因為他以前吃牛肉面時只有七元錢。于是心中不悅,就和服務(wù)員起了爭執(zhí),面店的孔老板又出面和青年交涉,告訴劉某,最近由于物價上漲,才導致牛肉面價上漲,并非故意多收錢。劉某卻認為面店漲價不合理,不應(yīng)當多收這―元錢,堅持不肯付賬。最后他們由言語沖突發(fā)展到肢體沖突,打斗中,劉某拿出隨身攜帶的水果刀對著面店孔老板連捅數(shù)刀,最后導致孔老板頭、胸部重傷入院,劉某也被警方逮捕,因故意傷害罪而獲刑三年。
因為一元錢而付出三年牢獄之代價,怎么看都是得不償失。倘若拿一元錢給劉某,換他去坐三年牢,恐怕他是不肯的。如今卻因一時沖動在一碗面上和一元錢較起了勁,心中有忿,手下就動刀,最后落得鋃鐺入獄,這就是嗔心惹的禍。
又想起不久前發(fā)生在鄰居蘇阿姨身上的一件事情:那天,蘇阿姨和她的女婿一起去菜市場買菜,在水產(chǎn)區(qū)買魚的時候,有一條魚從水里面蹦了出來,正好掉到蘇阿姨女婿的腳上,把他新買的運動鞋弄贓了。蘇阿姨的女婿一時氣惱,就抬起腳把魚踢出老遠。結(jié)果魚販子不高興,非要他把魚給撿回來,不然就要對他不客氣。蘇阿姨的女婿卻要魚販子把他的鞋子擦干凈,否則堅決不會去撿魚。二人言語不和,動起手來。蘇阿姨的女婿把魚販子的攤位掀翻了,而魚販子則用剪刀扎傷了蘇阿姨女婿的―只眼睛。
僅僅是為了一條魚而起了嗔心,雙方大動肝火,結(jié)果卻是魚販子賠了六千多元的醫(yī)療費,而蘇阿姨的女婿則傷了眼睛,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二者都是既傷己又害人。
所以,在為人處世的時候,一定要時時警醒自己的心,清楚地意識到嗔心的過患,謹防由于一念惡而導致令我們后悔莫及的果報。即使有時遇到不順己心的人或事,也不要失去理智,要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來面對事實,不挑剔也不強求別人,能夠包容的就包容,能不計較的就不計較,這樣處理問題時,會把矛盾降低到最低,也減少了許多不快的發(fā)生。同時,在生活中,當我們遇到一些無關(guān)大礙的小事,可以糊涂一些,吃些小虧,做點讓步,相對于輜珠必較而造成的怒目相向、損人不利己等后果,其實也不失為一聰明之舉。
- 上一篇:10個情感小故事,啟迪你的人生
- 下一篇:眼明心卻盲
- 因果報應(yīng)
- 嫖娼有報應(yīng)嗎?真實的嫖娼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yīng)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jīng)招鬼?不敢念地藏經(jīng)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yīng)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jīng)》,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jīng)的真實感應(yīng)六則
- 佛咒感應(yīng)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guān)系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福看窮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