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謎!玄奘大師取經(jīng)過程中曾拜見的800歲高僧
善無畏,是大唐盛世來自天竺的一個高僧,深受唐玄宗李隆基的尊崇,名遐中華。
善無畏,梵名“戍婆揭羅僧訶”,意為“凈獅子”,唐代漢譯“善無畏”,也是取其大義。他出生在中印度,父親是烏荼國國王,從家族史來說,屬于釋迦牟尼佛的叔父“甘露飯王”的后裔。
善無畏自幼神姿異常,國王對他特別寵愛,十歲就讓他統(tǒng)帥軍隊,十三歲就繼承了王位。
兄弟不服,起兵作亂,善無畏平定了兵亂,不僅不懲治兄弟,反而將王位讓給兄長,自己出家修行佛法去了。母親雖不贊成,也拗不過他,悄悄把傳國的寶珠給了他。
到了南海濱,善無畏遇高僧殊勝招提,得其傳授了“法華三昧”。
來到那爛陀寺,善無畏將母親給他的傳國寶珠獻出,綴于寺院大佛像的額上,頓時晶光四射,燦若日星。
那爛陀寺,乃印度最著名的寺院,寺主達摩掬多,是龍樹菩薩的弟子,看上去四十多歲,實際上,年紀已經(jīng)八百歲了!——玄奘(602-664)大師在四五十年前來這兒取經(jīng)時,拜見過他,那時,他就是這個樣子。
善無畏對達摩掬多極為恭敬,匍伏于地,投身接足,奉為根本上師。
有一天,到了吃飯的時候,達摩掬多身旁立一中國裝束的僧人。該僧缽中的油餌、粟飯等中國飯食尚是溫熱的,達摩掬多的不少弟子都嘖嘖驚嘆:“哇,真是神僧,東國離我們這兒有十萬里,他居然能朝熟而返?”只有善無畏看在眼里,默不作聲。
達摩掬多遂對善無畏說:“你能不說,這才象個真學子的樣子。”于是,將《總持瑜伽三密教》傳授給了他。
遵照達摩掬多的教誨,善無畏又去印度各處禮拜圣跡、廣參高僧,且對種種旁門外道,破滯析疑、以念制狂。
等他游歷數(shù)載,重返那爛陀寺,達摩掬多對他說:“你跟中國有緣,現(xiàn)在是你去中國的時候了。”
一路東行,風餐雨宿,過迦濕彌羅國、烏萇國、吐蕃國,歷種種險境,曾遭強盜搶劫,盜寇以刀劍斫他,肢體毫無損傷,揮劍者只聞銅聲而已!
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玄宗李隆基(685-762)夢中見一得道高僧來訪,氣宇軒昂,姿狀非常。
等善無畏到了長安,皇帝見到他,跟自己所夢完全相符,欣喜異常,深幸有緣,待以“國師”之禮,降旨寧、薛王以下諸臣,跪席迎候。
有些能調(diào)遣鬼神的方術(shù)之士,見皇帝寵信新來的西域僧人,很不服氣,當著皇上的面,要跟他比試神通。
善無畏恬然不動,而那些方術(shù)之士使盡力氣,也施展不出任何功夫,不得不甘拜下風。
從開元五年(公元717年)起,善無畏奉詔在菩提院、福先寺、圣善寺等處翻譯佛經(jīng),經(jīng)他力邀,悉達、無著、一行等唐代名僧共同參與,積數(shù)年之功,譯出《虛空藏·求聞持法》、《大毗廬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jīng)》、《蘇婆呼童子經(jīng)》、《蘇悉地揭羅經(jīng)》等密藏經(jīng)文,為密宗在唐代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善無畏曾請人在寺院里建了一座冶爐,譯經(jīng)之余,他親手雕制模具,要澆鑄一尊西域銅塔。
有人勸他說:“庭院深隘,萬一銅汁大火把寺院的房舍給燒著了,可不是鬧著玩的!”
他笑著說:“沒問題,我知道。”到了鼓鑄這一天,原先晴空忽降大雪,銅汁迸紅,雪花飄白,眾人無不稱嘆。
有一年,天大旱,唐玄宗派遣朝廷重臣高力士召請善無畏祈雨。
善無畏對皇帝說:“今年的旱情,乃天之定數(shù),不可強召致雨,否則,必會暴雨成災,損失更大。”
玄宗說:“天旱酷暑,人畜都受不了啦,只要能下雨,總比干旱強呀。”善無畏推辭不掉,只好答應試試。
高力士受皇帝之托,跟善無畏一起去圣善寺,并督促內(nèi)府官員,將早已備好的幡幢螺鈸等祈雨用具速速送去。
善無畏見內(nèi)府送來的用具,不禁笑道:“靠這玩意兒就能致雨啦?”擺擺手,叫人拿走。
他以自己常用的一個盂缽盛滿清水,拿一柄小刀,插入水中攪動,邊攪邊念咒。須臾,水中出現(xiàn)一物,似龍,赤色,大如拇指,一會兒游到水面,一會兒潛入水底。
善無畏繼續(xù)攪動,繼續(xù)念咒。俄頃,有白氣自缽中升起,逕上數(shù)尺,稍稍引去。
善無畏對高力士說:“你快回宮吧,馬上要下大雨了。”
高力士騎上快馬,疾馳而去,回頭看,只見白氣升騰疾轉(zhuǎn),自講堂而西,像一匹素練,翻空而上。既而天昏地暗,電閃雷鳴,高力士跑到天津橋時,瓢潑大雨已隨馬而至,陣陣狂風,將街上不少大樹也連根摧倒。當他奔進皇宮時,衣服早已淋得濕透。
善無畏的神功,令唐玄宗深為震撼。雷雨過后,玄宗不顧帝王之尊,跪在善無畏面前,叩了三個頭表示敬畏之意。
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善無畏想回西域終老,皇帝降旨,說了他一大通好話,中心意思就是挽留他繼續(xù)留在大唐。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十月七日,善無畏以右肋累足的姿勢,奄然而逝,享年九十九歲。
善無畏逝世后,弟子將他真身置大木龕中,供在圣善寺,仍可日日朝奉。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月三日,善無畏的真身,移駐龍門西山廣化寺。其時,雖已三年,真身猶如當初,未見大變。
宋代的贊寧,撰寫了《宋高僧傳·唐洛京圣善寺善無畏傳》,時在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贊寧曾去拜謁過善無畏的真身,看上去身體有點縮小,皮膚略黑,骨相隱隱可見。此時,距善無畏去世,已有二百四十余年了。
自善無畏去世后,歷朝若遇旱、澇災害,只要到其像前祈請,多十分靈驗。
- 上一篇:國王變成奴隸卻修成正果
- 下一篇:佛陀與阿難尊者過去的善因緣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jīng)招鬼?不敢念地藏經(jīng)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jīng)》,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jīng)的真實感應六則
- 佛咒感應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guān)系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