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佛經故事 >

在禪修中生活

  在禪修中生活

  王鏞先生是著名畫家李可染先生的弟子。他是中國當代最富有人文內涵和開拓精神的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涌蕩著一種向往原始、向往自然的人文態(tài)度,透脫出一種蒼茫雄渾的大樸境界,成為中青年書畫家中的佼佼者。

  釋迦佛在《孛經》中告訴我們,“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稱,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何謂如花?好時插頭,萎時捐之;見富貴附,貧賤則棄,是花友也。何謂如稱?物重頭低,物輕則仰;有與則敬,無與則慢,是稱友也。何謂如山?譬如金山,鳥獸集之,毛羽蒙光;貴能榮人,富樂同歡,是山友也。何謂如地?百谷財寶,一切仰之施給養(yǎng)護,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對自己以及朋友,我們究竟了解多少?這個問題,可以騙住別人,但永遠騙不了自己的心。與此相關,有六個問題,如果想真正了解自己與朋友,不妨認真回答一下。

  1 .風雨交加的夜晚,你開車去接在汽車站躲雨的妻子。到達時,你發(fā)現那兒除了妻子,還有你最尊敬的老師、曾救過你命的醫(yī)生、一位知心好友。他們都已渾身濕透。假如你的車只能載三人,你如何選擇?你有沒有這樣想過,自己下車,讓他們先走,然后讓一個人回來接你。

  2 .如果你被大火圍困在二樓陽臺上,一個陌生人向你喊道:“跳下來!我會接住你!”你會不會跳下去?你需要思考多久,才會相信他?

  3 .如果有一天,你在一個城市迷了路,且身無分文,F在給你一張電話卡,允許你向朋友求救,你覺得有多少朋友聞訊后會立即趕來,有多少人會找借口拒絕?

  4.如果從你認識的人中找出一些人來,讓他們站在你身后,他們都向你保證會托住你。那么你會毫不猶豫地倒向誰?這個“誰”會有多少個?

  5.在因果的記事簿上,記載著每個人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計量標準是:每做一件幫助別人的事,獎勵一百元;說一次鼓勵人的話,獎勵一百元;說一聲謝謝,獎勵五十元;說一聲對不起,獎勵三十元;反之,一次傷人的行為,罰款一百元;一句損人的惡語,罰五十元。算一下,到目前為止,你是百萬富翁,還是負債累累?

  6 .你要舉辦一次宴會,當然,你可以邀請朋友、有錢的鄰居,他們會記住你的盛情并有能力償還你,你也可以邀請流浪漢和傷殘者,他們同樣會記住你的仁慈,但沒有能力償還。你會邀請誰?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但答案清清楚楚地寫在每個人心里。

  寫生歸來,南溪、南泉忽然向我咨詢“什么是皈依”。

  我的回答很簡單,“皈依就是與菩薩做朋友。”

  人們常說,有什么樣的朋友,就有什么樣的世界。與菩薩做朋友,能夠擁有什么樣的世界?

  菩薩是能夠 “于諸病苦,為作良醫(y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的人。如果與菩薩為友,按他們的教導生活,我們會變得豐富、充實、平和、喜樂,會變成一個無怨、無悔、無憂的人。

  “與菩薩做朋友,為什么要給他頂禮?”

  “頂禮可以折服我們的傲心,幫助培養(yǎng)我們的正念,讓我們學會尊重善知識。借由簡單的頂禮動作,可以讓我們的身心和諧統(tǒng)一。”

  “強調頂禮是不是執(zhí)著?”

  “強調不頂禮,同樣是執(zhí)著。”

  “頂禮就是個形式,那么重要嗎?”

  “佛菩薩不在乎你是否給他頂禮。頂禮能夠讓我們擁有一顆謙卑的心。謙卑不會使人低下,它只會使人走向高尚。謙恭了解自我的人,路會越走越寬;驕慢自大的人,平坦的道路也會豎起來成為墻壁。”

  “是不是見了僧人也要頂禮?”

  “這要看具體的環(huán)境。如果在國家許可的宗教活動場所,可以這樣做。如果是在大街上,則不必。因為現在也有世俗的人披上僧衣在大街上招搖撞騙,對他們頂禮,只會助紂為虐。要知道,我們頂禮的是佛菩薩的智慧與慈悲,而不是那件僧衣。當然,虔敬也絕非愚蠢、無知地向騙子去致意。”

  “是不是家中一定要供佛?”

  “如果心中沒有佛,供在家里也不起作用。”

  當天上午,南泉、南溪決定與菩薩為友,他們禮請宗學師作為見證師,在大覺寺舉行了皈依儀式。

  皈依之后,南溪問了我一個問題,“一個人做錯了事,他也能來皈依嗎?”

  “可以。”

  “為什么呢?”

  “做錯了事的人,只要肯懺悔,他就有改過的機會。像今天,你們皈依,法師首先要你們懺悔過去在行為、語言、意識上所造成的一切錯誤。懺悔是認知錯誤的方法,也是止惡生善的開始。”

  “我還是不太理解。佛門是不是太寬容了?”

  “肯來皈依,說明他有心向善。日本有位禪師說:善人尚可得度,況惡人乎?惡人愿意來,說明他有心向善,所以是不可以拒絕的。”

  我想起以前讀過的一個“做了錯事的人”的故事。

  在一位禪師主持的皈依法會上,參加者把隨身攜帶的財物放在一旁。一個小偷悄悄混進來,趁大家皈依的時機,他偷了不少貴重的東西。小偷被當場抓住。“這個賊”被扭送到禪師跟前。在禪師威嚴的目光中,小偷充滿恐懼地跪下來。禪師把手放到他的頭上,一邊輕輕地拍打著,一邊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過了十幾分鐘,禪師說:“好了,你走吧。”信眾對禪師放走這個賊表示不解。禪師說:“他不是賊,是個做了錯事的人。”

  這句話,被這個“做了錯事的人”聽在心里。

  走出寺院,他的心一直難以安頓。他回味著禪師的所作所為,悲喜交加。以前,他被人抓住,不是痛打一頓,就是扭送派出所,甚而被拘留數日。從來沒有人尊重過他,也從來沒有人把他當人看。他沒想到,這一次自己如此幸運。禪師說他是“做了錯事的人”,這又讓他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心生愧疚。

  要知道,在此之前,他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做過錯事。 他為自己的錯誤與禪師的慈悲感動得哇哇大哭起來。

  當天夜里,他久久不能入眠。 半夢半醒之間,他發(fā)現自己周圍到處都是令他恐怖的黑影。驚恐萬分之際,禪師拍打他的頭時說的話涌現出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像落水者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他反復大聲念起來。那些令他恐怖的黑影消失了。

  第二天,他跑到禪師門前懺悔,后來,他成為一位修行出色的在家弟子。

  釋迦佛曾被喻為“大醫(yī)王”,也就是最高明的醫(yī)生。對于醫(yī)生來說,即使犯罪的人得了瘟疫,他也會冒著生命危險去救治他。醫(yī)生是要為眾生服務的,他不會因在小偷的病床邊度過了不眠之夜而被人貶低。皈依猶如一顆種子。在心里種下它,會慢慢地長出一棵大樹。這棵大樹又為我們提供心靈的庇護。

  在我的朋友中,有些人,皈依之后,身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作家張志軍夫婦皈依后,再沒有添置過一件新衣服。 他們恒念物力維艱,以惜福為修福的手段。這樣做,絕非守財奴,他們將節(jié)省下來的錢用來幫助社會上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詩人明達皈依后,有一次被人誤解,被對方在電話里罵了一通。接聽電話的過程中,他認真地聽著,沒有反駁一句。后來,對方知錯,又打來電話道歉。整個過程中,他依然認真地聽著,沒有責備對方一句。對方問:“你為什么這樣做?”明達說:“你誤解時,我解釋你也不相信,所以就懶得解釋了,F在你都明白了,責備你也沒有意義。好了,就這樣吧。”

  畫家韓拓之皈依之后,堅持食素,不期然渾身難治的皮膚病竟然奇跡般地消失了。他覺得神奇,專門去禪師那里討教是怎么回事。禪師告訴他,“這是因為你心安頓了,身體也跟著安頓了。”

  我皈依佛門的見證師凈慧禪師曾深切地說:“皈依之后,做任何事,都要盡可能地與佛法相應,這就是修行。還要記住,修行人是要求自己的人,不是要求別人的人。”

  禪修培養(yǎng)我們心靈的覺照能力,幫助我們遠離執(zhí)著妄想。 禪修不是談玄說妙。釋迦佛說,“隨處是道場”。對于禪修者而言,家庭是禪修之處,單位也是禪修之處;乘坐公交車可以禪修,步行在大街上也可以禪修。在生活中禪修,在禪修中生活?梢哉f,整個世界,處處都是我們的禪修之地。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