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xùn)》白話文
了凡四訓(xùn)(三)
什么叫真假呢?
從前有幾個儒生問中峰和尚:“佛教說,因果報應(yīng)如影隨形?墒俏覀兛吹降,有人行善子孫不興,有人作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的因果道理是沒有辦法證實的。”中峰說:“世俗的人情不曾洗滌掉,看問題就難以準(zhǔn)確,以致認善為惡,認惡為善。有了這樣的錯誤看法,還不責(zé)怪自己的是非顛倒,反而怨因果報應(yīng)為無稽。”
儒生們又問:“善惡的問題怎么會看成相反呢?”中峰叫他們各談善惡的區(qū)別。有人說:“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操守是善。”中峰說:“未必如此。”各人各說出對于善惡的看法,中峰都說不一定是這樣。
儒生們因請問那是什么道理呢?中峰說:“凡是有益于人的是善,只利己的是惡。有益于人,就是罵人打人都是善的。利人的就是公,公就是真;利己的就是私,私就是假。還有,從全心出發(fā)的是真,表面上裝做行善形式的是假。這問題,你們都應(yīng)該全面考慮的。”
什么叫做端、曲呢?
“凡是想做好事,決不可被耳目所迷,隨世俗見解,應(yīng)從內(nèi)心隱微處,默默審察,是不是純粹從濟世利人之心出發(fā)。如果這樣,那就是端。假使有一毫沽名釣譽的媚世之心,那就是曲。完全是愛人之心的,就是端,行善而有一毫牢騷憤世之心,就是曲。純是敬人之心的就是端,有一毫玩世不恭,侮弄世人之心的就是曲。這些都應(yīng)該詳細分辯的。”
什么叫做陰、陽呢?
“凡做了一件善事,為人們所知道的,叫做陽善;做了善事別人不知道的;這叫做陰德。陰德能轉(zhuǎn)變自己的業(yè)力,能獲得意料不到的幸福。陽善可得善報,并享受世間的名譽,被人稱譽,美名遠揚也是福,但必須名符其實;若是享大名,而實際上卻沒有真實德行的,就往往會得奇災(zāi)大禍。相反的,沒有過咎的人而橫被惡名的,他的子孫卻往往會發(fā)達起來,所以陰陽之間,是很微妙的啊!”
什么叫做是非?
“魯國的法律規(guī)定:魯人有從諸侯那里替別人贖出姬妾,都得受政府的賞賜。子貢因為自己富有,贖了人而不受賞賜?鬃勇牭竭@件事,就極不高興地說:‘’子貢做錯了事啊!要知道圣人做的事,是可以移風(fēng)易俗的;他的教導(dǎo)是可以為人作榜樣,推行于百姓的,不只是求得自己一時的快意。如今魯國人富的少,窮的多,如果以為受政府的賞賜為不廉,為不清高,怎么還會有人肯替別人相贖呢?從今以后,不會再有人愿向諸侯那里替別人贖人了‘’。 有人失足落水,子路救了他的命。這人牽了一只牛謝子路,子路把牛接受下來?鬃勇犃耍芨吲d地說:‘’子路做得對!從今以后,各國就會有許多能夠勇于救難的人了!‘’
”照世俗的眼光來看,子貢不接受賞賜是好的表現(xiàn),子路受了別人的牛是不好的。可是孔子卻贊美子路而斥責(zé)子貢?芍猩剖碌墓^得失,不應(yīng)光從事情的本身來看,還得看它的影響及于當(dāng)時和以后的,是利還是害,來加以區(qū)分和定論的,F(xiàn)行雖善,而其流風(fēng)足以害人,那是似善而實非善,F(xiàn)在所做的雖似不善,而其流風(fēng)足以濟人,則其實卻是善的。這是從是非一點而論,其它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都是應(yīng)該考慮決擇的。”
什么叫做偏、正呢?
”從前有一位呂文懿公,他辭了宰相的職位,告老返鄉(xiāng),人們都非常尊敬他。有一次,有個鄉(xiāng)下人吃醉了,當(dāng)著他的面,把他痛罵一頓,懿公無動于衷,面不改色,對他的仆人說:‘’吃醉了酒的人,不必與他計較。‘’把門一關(guān),就避開了。過了一年以后,這個鄉(xiāng)下人犯了死刑,關(guān)進監(jiān)獄。呂公才懊梅地說:‘’假使我當(dāng)時稍與計較,把他送進衙門懲戒一番,是可以做到小懲而大戒,就不會害他犯死罪了。我當(dāng)時只顧自己存心于厚道,想不到卻養(yǎng)成了他的罪惡習(xí)性,競到了這樣的地步。‘’這是以善心而做了壞事的一個例子。
“還有以惡心而做善事的,如某一家大富戶,有一次逢到荒年,窮人們白晝公開搶他家的米。他向政府去告狀,政府不肯受理這件案子。窮人們因此更加囂張。他就私自執(zhí)行,把搶米的拿辦困辱,人心才安定下來;不然,幾乎釀成大亂了。善者為正,惡者為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以善心而行惡事,這是正中之偏,以惡心而行善事的,是偏中之正,這是人所不知的。因此,做一件事,應(yīng)把動機與效果結(jié)合起來看。”
什么叫做半、滿呢?
”從前有一個女子來到佛寺,想要布施供養(yǎng),可是身邊只有二文錢,就把這二文錢捐獻了,寺里的方丈老和尚親自替她懺悔。后來這個女子選進王宮,享受富貴,帶了幾千兩的銀子,又到這所佛寺來布施。老和尚叫他的徒弟替她“回向”就算了。這女子就問老和尚,我當(dāng)初布施二文錢,老師父親自替我懺悔,今天我布施數(shù)千兩的銀子,老師父倒不替我懺悔,這是什么緣故呢?老和尚說:‘’以前的二文錢;錢雖少而布施心很真,不是老僧親自代為懺悔,不足以報德;今天錢雖多,而布施之心,不如前日的懇切,所以我派別人代為懺悔就可以了。‘’這是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的道理。
“漢鐘離傳授丹法給呂祖。這丹法能點鐵成金,可以濟世。呂祖問道:‘’以后還會還原變成鐵嗎?‘’鐘離說:‘’五百年后,當(dāng)恢復(fù)本質(zhì)。‘’呂祖說:‘’這就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了。我不愿學(xué)這樣的法術(shù)。‘’鐘離心中暗喜,說:‘’修仙要積三千功行,你這一句話,三千的功行已經(jīng)圓滿了。‘’
”還有行善而心無所有,不見有人、我及所施之物的,這叫“三輪體空”,也叫“一心清凈”,能這樣行善的,就是所施的只有一斗米,也種無邊的福,一文錢也可以消千劫之罪,所有善行都是圓滿。倘使心著于善,斤斤計較得失,雖然布施了萬兩黃金,也僅止于半善罷了。”
什么叫做大、小呢?
”從前衛(wèi)仲達做官時,被攝引到冥司。冥司命下屬官吏檢呈有關(guān)他的善惡記錄。但見惡錄盈庭,而他的善錄,僅如筷子大小罷了。取秤來秤,那盈庭的惡錄反而比筷輕,而像筷子大小的一束善錄反而重。“仲達說:‘’我的年齡還不到四十,哪有這么多的過惡呢?‘’冥官說:‘’一念不正即是惡,不一定要做。‘’因問善錄軸里所記的是什么。冥官說:‘’朝庭曾計劃興建大工程,修三山石橋(這在封建時代要拉民工去服役的),你上疏攔阻,這軸里就是疏稿。‘’仲達說:‘’我雖諫阻,但是朝庭沒有采納,于事實上無所補救,我能有這樣的善功嗎?‘’冥官說:‘’朝廷雖沒有采納,但你的存心是為萬民著想的。倘使朝廷接受了,那你的善功就要更大了。‘’所以凡是存心為天下國家著想的,那善雖小而大,倘使為了自己一身打算的,那善雖多也是少了。”
什么叫做難、易呢?
“先儒說,‘’克已須從難克制的地方去下手‘’?鬃诱摓槿室舱f,‘’應(yīng)從難處去做‘’(注:毛澤東同志也說”事因難能,所以可貴“)。在此必須象江西舒翁那樣舍了二年僅得的工資代別人償還了官銀,保全了一家夫婦免于離散。又如邯鄲張翁那樣,舍了十年所積蓄的錢,代別人還清贖銀,救活人家的妻子,這都是所謂難舍處能舍。又如鎮(zhèn)江靳翁老來無子,他的妻子給他買了一個少女作妾。他不忍以鄰家的幼女為妾,而送她還家,這是難忍能忍的事。因此,他們所獲得的福報也是很厚的。凡是有錢有勢的人,如果他要立功積德,卻是很容易的。易而不做,這是自暴自棄;貧窮的人做福很難,難而能做,這才算是難能可貴。”
隨緣濟世的事業(yè),門類是很多的。舉其大綱約有十條:
第一、與人為善。
第二、愛敬存心。
第三、成人之美。
第四、勸人為善。
第五、救人危急。
第六、興建大利。
第七、舍財作福。
第八、護持佛法。
第九、敬重師長。
第十、愛惜物命。
第一、與人為善:
從前舜在雷澤地方,見有捕魚的人互相爭奪有利條件,對于強橫的,他不批評他們的過失,而對那些肯退讓的人,則加以表揚稱贊,同時,他自已也參加捕撈,并以身作則,把好的地段讓給別人。一年后,大家被此之間,都肯相讓了。象舜這樣聰明的人,豈不能講一句教訓(xùn)別的人話嗎?可是他不用言教,而以身教,自已做榜樣給別人看,來轉(zhuǎn)變別人的思想,這正是良工苦心哩。
我們生活在世間,不可以自己之長來掩蓋別人,不可以自己的善來比較形容別人的不善,不可以多能而困惑別人的無能。人要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到別人的過失,要包容而遮蓋它,一則,使他可改,二則,使他有所顧忌而不敢放肆。
見到別人有些微長可取,有細小善處可以錄用的,就應(yīng)毅然舍已而從之,表揚而贊美之。
在日常生活中發(fā)一言,做一事,都要不為自己著想,都應(yīng)從帶動大家向上向善,形成好風(fēng)尚,從這一方面做,那么,效益便偉大了。
第二、敬愛存心:
君子和小人,就其形跡來看是很容易相混的。只有一點存心處那善惡是絕對不同的,就好比黑與白完全不相同了。所以說:“君子所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的存心只是愛人敬人。
因為人類有智愚賢不肖,有親疏貴賤,萬品不齊,哪一個不是我的同胞,我的一體?因此對他們應(yīng)當(dāng)要敬愛。愛敬眾人,即是愛敬圣賢,愛敬佛菩薩。《華嚴經(jīng)》說:“若令一切眾生歡喜者,則令如來歡喜。何以故?諾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為圣賢佛菩薩的志愿,是要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各得其所,能敬愛一切人,即是和圣賢佛菩薩同一志行了。
第三、成人之美:
玉含藏在石頭里,被人拋棄,它就等于瓦石,如果加以開發(fā)、雕刻、琢磨,就成了寶物。所以當(dāng)看見別人做了一件善事,或這人的志愿頗有可取,他的天資是堪以造就的,都應(yīng)該提拔他、獎勵他、推薦他、或給他設(shè)法維持,或替他剖白冤抑,使這個人在社會上有所成就。
大抵人們都不喜歡與他性情或宗旨相反的人。由于善的人比較少,不善的人比較多,因此,少數(shù)的善人所做的事,往往遭到多數(shù)不善人的攻擊。而且有些豪杰,在細小形跡方面不很注意,就容易引起別人的非議和指責(zé)。所以善事常易敗,善人常得毀謗。這就需要以維護和成全,這是盛德的事啊。
第四、勸人為善:
既然做了一個人,哪一個沒有善良的心呢?只是為了追求利樂,而所追求的又沒有止境,于是容易使人失足墮落。因此,與人相處,應(yīng)該方便地指引他、警惕他、撥開他的迷感,使他回復(fù)善良的心。譬如長夜大夢,使他一覺驚醒;又如久陷煩惱,拔出他到清涼的地方。如能這樣,給人的恩澤最深,功德是很廣大的。
古人說:“一時勸人以口,百日勸人以書。”以口勸人如對癥發(fā)藥,收效雖易,可是所及到的不遠不廣,以書勸人普及廣泛而時間久遠,造福無量。兩者應(yīng)該同時進行。有了機會可以勸說的而不加勸說,這是失人;不能勸的硬加勸說,這是失言。在這不同的情況下,應(yīng)該加以慎重考慮。有智藏的人是不會失人,也不會失言的。
第五、救人危急:
遭到不幸的災(zāi)禍,這是人生道路上所難免的事。對這些不幸者,應(yīng)該象自己遇到不幸一樣,急予解救,或者多方設(shè)法伸雪其冤屈,或從各方面救濟他的困厄。崔子說: “惠不在大,濟人之急可也。”這是說,恩惠不在于大小,只要能解救他的急難可也。
第六、興建大利:
小而一鄉(xiāng)一地,大而一省一國,凡有關(guān)群眾福利的事,應(yīng)該緊急興建。如開水渠導(dǎo)水,筑堤防患,或修橋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隨見隨聞向人加以勸導(dǎo),自己協(xié)辦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苦,任勞任怨,務(wù)使經(jīng)辦的事業(yè)獲得成功。
第七、舍財作福:
佛教萬行, 以布施為先,所謂布施,只是“舍”的一個字罷了。
先從財上布施,世人以衣食為命,而財能換取衣食,所以施財為最重要。我能舍財,內(nèi)以破自己的慳吝心,外以濟人的急難。舍財,開始會有些勉強,到后來就會成了習(xí)慣。這是最可以洗滌內(nèi)心的私情積垢的!
第八、護持佛法:
佛法是萬世生靈的眼目,如果沒有佛法,就不可能知道三世因果和六道輪回的道理,也就無從脫離塵網(wǎng),往生凈土,乃至究竟成佛。
所以凡見到佛菩薩的圣像和經(jīng)書,都應(yīng)加以敬重。見到毀謗佛法佛經(jīng)都應(yīng)當(dāng)護法,更應(yīng)該弘法護教,上報佛恩。那功德是特殊優(yōu)勝的。
第九、敬重尊長:
家有父兄,國有長君。以及年高,德高、位高、識高的人都應(yīng)該對他們加以尊重。在家奉侍父母要做到和顏悅色、柔聲和氣,養(yǎng)成習(xí)慣。在社會上工作,要盡職負責(zé),尊重領(lǐng)導(dǎo),對社會國家做出貢獻。試看忠孝的家庭,他的子孫是沒有不發(fā)達昌盛的。
第十、愛惜物命:
人類之所以為貴,就是因為有惻隱的慈悲心。如見到動物被殺的時候,惻然有動于衷,內(nèi)心有所不忍。孟子說: “君子遠庖廚。”也是因惻隱之心不忍見到或聽到生物被烹宰的慘狀。
所以前輩由四不食之戒(專為我殺者不食,見殺不食,聞殺不食,知殺不食)做起。待藏心漸慚增進,不特殺生當(dāng)戒,而且對蠢動含靈,都應(yīng)該委曲防護它。因為它們都有性命,都是貪生怕死,和人們是相同的。推已之心,以及一切動物,實行素食、戒殺、放生都是功德善行。
善行無窮,是難以盡述的。由此十條而推廣開去,那萬物就可以齊備了。
四、謙和的效益
在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中,都詳明肯切地告誡我們,謙虛是進步受益的基礎(chǔ),而驕傲自滿是墮落失敗的階梯)?易經(jīng)》里的謙卦中六爻都吉!兑捉(jīng)》說“滿招損,謙受益”。謙和驕真是禍福關(guān)頭,不可不慎!
我每次結(jié)伴投考,往往見到寒士將要發(fā)達,必有一段謙光洋溢,虛懷克制自己的景象?芍t抑的人心氣愈收斂,光彩便愈煥發(fā)。
辛未年,我赴省考舉人,我們嘉善縣參加考試的共十人,只有丁敬宇年紀(jì)最輕,他的態(tài)度極其謙虛。我對費錦坡兄說: “此兄今年必定登科”。他問我: “你怎么知道呢?”我說: “惟謙受福。你看十人之中,哪有信實厚樸、不敢先人,如敬宇的態(tài)度的?哪有恭敬對人、一切順受、小心謹慎,如敬宇的態(tài)度的?哪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的容量的?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天地鬼神也會保佑他,豈有不發(fā)達之理呢?”到了開榜,敬宇果然登科了。
丁丑年,我在北京和馮開之住在一起,看見他的態(tài)度非常謙虛,跟幼年時的他大不相同。李實巖為人很爽直,有時當(dāng)面批評他的不是。只見開之平懷順受,沒有一句反駁的話。我對他說: “福有福的開端,禍有禍的預(yù)兆,此心真的能做到謙虛,表現(xiàn)在行動上,這是得福的開端,你今年可決定及第的了。”過了不久,果然如我所說。
趙始峰山東寇縣人,童年就舉于鄉(xiāng),可是過了很久,還沒有及第。他的父親任嘉善縣的主暴?他隨著父親到任,仰慕錢明吾學(xué)問的淵博,把自己的文章拿去向他請教。明吾把他的文章都涂抹了。趙不但不發(fā)怒,而且表示心服,完全接受。到了明年,趙就登科了。
壬辰年,我到北京覲見,遇著夏建所,見他心氣和平,謙光動人。我對其他的友人說: “一個將要發(fā)跡的人,福雖未至而慧先發(fā),智慧一發(fā),那輕浮的就轉(zhuǎn)變?yōu)檎\實,平時放肆的也就自然收斂了。建所的態(tài)度這樣地謙和,他的前途必然是光明的了。”及至開榜,果然中了。
江陰張畏巖,學(xué)識很淵博,善于作詩文,在文人學(xué)士中頗有聲譽。甲午年南京鄉(xiāng)試,他寄宿在佛寺里,發(fā)榜沒有他的名,就大罵考官瞎了眼睛。當(dāng)時有一道人在旁微笑著。張就遷怒到他。
道人說: “相公的文章,一定做得不好的”。張聽了更是火冒三丈,就斥訴他: “你沒有見過我的文章,怎知道我寫得不好呢?”道人說: “聽說寫文章貴在心氣和平,現(xiàn)在聽到了你在罵人,滿腹牢騷,心氣不平極了,文章怎么寫得好呢?”張感到他的話有些道理,因而屈服,就向他請教。道人說: “一個人要考中,全得靠命,命不該中,文章雖做得好,是無益的。你今后需要自己做個轉(zhuǎn)變”。張問道人: “既是命定,怎么能夠轉(zhuǎn)變呢?”道人說: “所以形成現(xiàn)在之命的是前世的業(yè)報,業(yè)報是自己所作的,創(chuàng)立今后的卻在于你自己。≈灰M力做善事,廣積陰德,有什么福不可求得呢?”張畏巖說: “我是窮人,有什么辦法呢?”道人說: “善事陰功都由心造,常存善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jié),并不費錢,你為什么不責(zé)自己不奮勉努力,而反罵試官!”張很佩服道人的話。從此痛改前非。一切有益于人的善事,每天努力去做,因此品德日增。丁酉年夢到一所大的房屋里,得試錄一冊,其中有好多行是空白的。于是他問旁邊的人。有人說:“這是今科的試錄”。張接著又問: “為什么有這許多缺名呢?”那人回答說: “陰間對于科第每三年作一次考核,要積德而沒有過失的才有名。如這一冊中所缺的,都是本該中試,因新近有了缺德的行為而被刪去了的。”后來又指著一行說: “你三年來持身很謹慎,有可能填補這一空白的,你要好好自愛。”在這一科,張畏巖果中一百零五名。
由此看來,趨吉避兇,這是斷然由我自己作主的。因此,須要自己約束行為,絲毫不得動惡念、行惡事,這樣才是受福的基礎(chǔ)。凡是驕傲自滿的人,必非遠大的人才,即使發(fā)跡,也是不得長久受用的。稍有見識的人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況且只有謙虛才有機會受到教育,從而能得到無止境地進步。因此,謙是求學(xué)進德所必不可少的!古人說:“有志于功名的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的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要念念謙虛,時時方便,無微不至,這樣就自然轉(zhuǎn)變業(yè)報,造福由我自主了!
- 上一篇:了凡四訓(xùn)簡介
- 下一篇:了凡四訓(xùn)原文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