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經(jīng)咸傳卷四【上】
艮下兌上。咸:亨,利貞,取女吉。
[疏]“咸亨”至“取女吉”。○正義曰:先儒以《易》之舊題,分自此以上三十卦為《上經(jīng)》,已下三十四卦為《下經(jīng)》,《序卦》至此又別起端首。先儒皆以《上經(jīng)》明天道,《下經(jīng)》明人事,然韓康伯注《序卦》破此義云:“夫《易》,六畫成卦,三才必備,錯(cuò)綜天人,以效變化,豈有天道、人事偏於上下哉!”案:《上經(jīng)》之內(nèi),明飲食必有訟,訟必有眾起,是兼於人事,不專天道。既不專天道,則《下經(jīng)》不專人事,理則然矣。但孔子《序卦》不以咸系離。《系辭》云“二篇之策”,則是六十四卦舊分上下,乾、坤象天地,咸、恒明夫婦。乾坤乃造化之本,夫婦實(shí)人倫之原,因而擬之,何為不可?天地各卦,夫婦共卦者,周氏云:“尊天地之道,略於人事,猶如三才,天地為二,人止為一也!贝吮夭蝗。竊謂乾、坤明天地初辟,至屯乃剛?cè)崾冀。故以純陽象?純陰象地,則咸以明人事。人物既生,共相感應(yīng)。若二氣不交,則不成於相感,自然天地各一,夫婦共卦。此不言可悉,豈宜妄為異端!“咸亨利貞取女吉”者,“咸”感也。此卦明人倫之始,夫婦之義,必須男女共相感應(yīng),方成夫婦。既相感應(yīng),乃得亨通。若以邪道相通,則兇害斯及,故利在貞正。既感通以正,即是婚媾之善,故云“咸亨利貞取女吉”也。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yīng)以相與。是以亨也。
[疏]正義曰:“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yīng)以相與”者,此因上下二體,釋“咸亨”之義也。艮剛而兌柔,若剛自在上,柔自在下,則不相交感,無由得通。今兌柔在上而艮剛在下,是二氣感應(yīng)以相授與,所以為“咸亨”也。
止而說,故“利貞”也。
[疏]正義曰:此因二卦之義釋“利貞”也。艮止而兌,說也。能自靜止則不隨動(dòng)欲,以上行說,則不為邪諂。不失其正,所以“利貞”也。
男下女,“取女吉”也。
[疏]正義曰:此因二卦之象釋“取女吉”之義。艮為少男而居於下,兌為少女而處於上,是男下於女也。婚姻之義,男先求女,親迎之禮,御輪三周,皆男先下於女,然后女應(yīng)於男,所以取女得吉者也。
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二氣相與,乃“化生”也。
[疏]“是以”至“化生”!鹫x曰:“是以亨利貞取女吉”者,次第釋訖,總舉《繇》辭以結(jié)之。“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者,以下廣明感之義也。天地二氣,若不感應(yīng)相與,則萬物無由得應(yīng)化而生。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天地萬物之情,見於所感也。凡感之為道,不能感非類者也,故引取女以明同類之義也。同類而不相感應(yīng),以其各亢所處也,故女雖應(yīng)男之物,必下之而后取女乃吉也。
[疏]“圣人”至“可見矣”!鹫x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者,圣人設(shè)教,感動(dòng)人心,使變惡從善,然后天下和平!坝^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者,結(jié)嘆咸道之廣,大則包天地,小則該萬物。感物而動(dòng),謂之情也。天地萬物皆以氣類共相感應(yīng),故“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以虛受人,物乃感應(yīng)。
[疏]“《象》曰”至“虛受人”!鹫x曰:“山上有澤,咸”,澤性下流,能潤(rùn)於下;山體上承,能受其潤(rùn)。以山感澤,所以為“咸”!熬右蕴撌苋恕闭,君子法此咸卦,下山上澤,故能空虛其懷,不自有實(shí),受納於物,無所棄遺,以此感人,莫不皆應(yīng)。
初六:咸其拇。處咸之初,為感之始,所感在末,故有志而已。如其本實(shí),未至傷靜。
[疏]“初六咸其拇”!鹫x曰:“咸其拇”者,拇是足大指也,體之最末。初應(yīng)在四,俱處卦始,為感淺末,取譬一身,在於足指而已,故曰“咸其拇”也!鹱ⅰ疤幭獭敝痢皞o”!鹫x曰:六二《咸》道轉(zhuǎn)進(jìn),所感在腓。腓體動(dòng)躁,則成往而行。今初六所感淺末,則譬如拇指,指雖小動(dòng),未移其足,以喻人心初感,始有其志。志雖小動(dòng),未甚躁求。凡吉兇悔吝,生乎動(dòng)者也。以其本實(shí)未傷於靜,故無吉兇悔吝之辭。
《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四屬外也。
[疏]正義曰:“志在外”者,外謂四也。與四相應(yīng),所感在外,處於感初,有志而已,故云“志在外也”。
六二:咸其腓,兇。居吉。咸道轉(zhuǎn)進(jìn),離拇升腓,腓體動(dòng)躁者也。感物以躁,兇之道也。由躁故兇,居則吉矣。處不乘剛,故可以居而獲吉。
[疏]“六二”至“居吉”!鹫x曰:腓,足之腓腸也。六二應(yīng)在九五,咸道轉(zhuǎn)進(jìn),離拇升腓,腓體動(dòng)躁,躁以相感,兇之道也。由躁故兇,靜居則吉,故曰“咸其腓兇居吉”。以不乘剛,故可以居而獲吉。○注“腓體動(dòng)躁”!鹫x曰:王廙云:動(dòng)於腓腸,斯則行矣。故言“腓體動(dòng)躁”也。
《象》曰:雖兇居吉,順不害也。陰而為居,順之道也。不躁而居,順不害也。
[疏]正義曰:“雖”者,與奪之辭。若既兇矣,何由得居而獲吉?良由陰性本靜。今能不躁而居,順其本性,則不有災(zāi)害,免兇而獲吉也。
九三:咸其股,執(zhí)其隨,往吝。股之為物,隨足者也。進(jìn)不能制動(dòng),退不能靜處,所感在股,“志在隨人”者也。“志在隨人”,所執(zhí)亦以賤矣。用斯以往,吝其宜也。《象》曰:“咸其股”,亦不處也。志在隨人,所執(zhí)下也。
[疏]正義曰:“咸其股亦不處也”者,非但進(jìn)不能制動(dòng),退亦不能靜處也。“所執(zhí)下”者,既“志在隨人”,是其志意所執(zhí)下賤也。
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處上卦之初,應(yīng)下卦之始,居體之中,在股之上,二體始相交感,以通其志,心神始感者也。凡物始感而不以之於正,則至於害,故必貞然后乃吉,吉然后乃得亡其悔也。始在於感,未盡感極,不能至於無思以得其黨,故有“憧憧往來”,然后“朋從其思”也。
[疏]正義曰:“貞吉悔亡”者,九四居“上卦之初,應(yīng)下卦之始,居體之中,在股之上,二體始相交感,以通其志,心神始感者也。凡物始感而不以之於正”,則害之將及矣。“故必貞然后乃吉,吉然后乃得亡其悔也”。故曰“貞吉悔亡”也!般裤客鶃,朋從爾思”者,“始在於感,未盡感極”,惟欲思運(yùn)動(dòng)以求相應(yīng),未能忘懷息照,任夫自然,故有“憧憧往來”,然后朋從爾之所思也。
《象》曰:“貞吉,悔亡”,未感害也。未感於害,故可正之,得“悔亡”也。
[疏]正義曰:“未感害”者,心神始感,未至於害,故不可不正,正而故得“悔亡”也。
“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疏]正義曰:“未光大”者,非感之極,不能無思無欲,故未光大也。
九五:咸其脢,無悔!懊姟闭,心之上,口之下,進(jìn)不能大感,退亦不為無志,其志淺末,故“無悔”而已。
[疏]“九五”至“無悔”!鹫x曰:“咸其脢無悔”者,“脢”者心之上,口之下也。四已居體之中,為心神所感,五進(jìn)在於四上,故所感在脢,脢已過心,故“進(jìn)不能大感”,由在心上,“退亦不能無志”,志在淺末,故“無悔”而已,故曰:“咸其脢無悔”也!鹱ⅰ懊娬咝闹峡谥隆。○正義曰:“脢者心之上口之下”者,子夏《易傳》曰:“在脊曰脢!瘪R融云:“脢,背也。”鄭玄云:“脢,脊肉也”。王肅云:“脢在背而夾脊。”《說文》云:“脢,背肉也!彪m諸說不同,大體皆在心上。輔嗣以四為心神,上為輔頰,五在上四之間,故直云“心之上口之下”也。明其淺於心神,厚於言語。
《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疏]正義曰:“志末也”者,末猶淺也,感以心為深,過心則謂之淺末矣。
上六:咸其輔、頰、舌。咸道轉(zhuǎn)末,故在口舌言語而已。
[疏]正義曰:“咸其輔頰舌”者,馬融云:“輔,上頷也!薄拜o、頰、舌”者,言語之具。咸道轉(zhuǎn)末,在於口舌言語而已,故云“咸其輔頰舌”也。
《象》曰:“咸其輔、頰、舌”,滕口說也。“輔、頰、舌”者,所以為語之具也。“咸其輔頰舌”,則“滕口說”也!般裤客鶃怼,猶未光大,況在滕口,薄可知也。
[疏]正義曰:“滕口說也”者,舊說字作“滕”,徒登反。滕,競(jìng)與也。所競(jìng)者口,無復(fù)心實(shí),故云“滕口說”也。鄭玄又作“媵”。媵,送也。《咸》道極薄,徒送口舌言語相感而已,不復(fù)有志於其閒。王《注》義得兩通,未知誰同其旨也。
巽下震上。恒:亨,無咎,利貞。恒而亨,以濟(jì)三事也。恒之為道,亨乃“無咎”也。恒通無咎,乃利正也。
[疏]“恒亨”至“利貞”!鹫x曰:恒,久也。恒久之道,所貴變通。必須變通隨時(shí),方可長(zhǎng)久。能久能通,乃“無咎”也。恒通無咎,然后利以行正,故曰“恒亨無咎利貞”也!鹱ⅰ叭隆。○正義曰:褚氏云:“三事,謂無咎、利貞、利有攸往。”莊氏云:“三事者,無咎一也,利二也,貞三也!敝苁显:“三事者,一亨也,二無咎也,三利貞也!薄蹲ⅰ凡幻鲾(shù),故先儒各以意說。竊謂《注》云“恒而亨以濟(jì)三事”者,明用此恒亨,濟(jì)彼三事,無疑“亨”字在三事之外,而此《注》云“恒字為道,亨乃無咎。恒通無咎,乃利正也”。又注《彖》曰:“道得所久,則常通無咎而利正也”。此解皆以利正相將為一事,分以為二,恐非《注》旨。驗(yàn)此《注》云“恒之為道,亨乃無咎”,此以“恒亨”濟(jì)“無咎”也。又云:“恒通無咎,乃利正也。”此以“恒亨”濟(jì)“利貞”也。下注“利有攸往”云:“各得所恒,修其常道,終則有始,往而無違,故‘利有攸往\’!贝艘浴昂愫唷睗(jì)“利有攸往”也。觀文驗(yàn)《注》,褚氏為長(zhǎng)。
利有攸往。各得所恒,修其常道,終則有始,往而無違,故“利有攸往”也。
[疏]正義曰:得其常道,何往不利,故曰“利有攸往”也。
《彖》曰:恒,久也。剛上而柔下,剛尊柔卑,得其序也。
[疏]“《彖》曰”至“柔下”!鹫x曰:“恒久也”者,釋訓(xùn)卦名也。恒之為名,以長(zhǎng)久為義!皠偵隙嵯隆闭,既訓(xùn)“恒”為久,因名此卦得其《恒》名,所以釋可久之意。此就二體以釋恒也。震剛而巽柔,震則剛尊在上,巽則柔卑在下,得其順序,所以為恒也!鹱ⅰ皠傋鹑岜暗闷湫蛞病薄!鹫x曰:咸明感應(yīng),故柔上而剛下,取二氣相交也。恒明長(zhǎng)久,故剛上而柔下,取尊卑得序也。
雷風(fēng)相與,長(zhǎng)陽長(zhǎng)陰,能相成也。
[疏]“雷風(fēng)相與”!鹫x曰:此就二象釋恒也。雷之與風(fēng),陰陽交感,二氣相與,更互而相成,故得恒久也!鹱ⅰ伴L(zhǎng)陽長(zhǎng)陰能相成也”!鹫x曰:震為長(zhǎng)男,故曰“長(zhǎng)陽”。巽為長(zhǎng)女,故曰“長(zhǎng)陰”!跺琛吩:“雷風(fēng)相與”,雷之與風(fēng),共相助成之義。故褚氏云“雷資風(fēng)而益遠(yuǎn),風(fēng)假雷而增威”是也。今言“長(zhǎng)陽長(zhǎng)陰,能相成”者,因震為長(zhǎng)男,巽為長(zhǎng)女,遂以“長(zhǎng)陽長(zhǎng)陰”而名之,作文之體也。又此卦明夫婦可久之道,故以二長(zhǎng)相成,如雷風(fēng)之義也。
巽而動(dòng)。動(dòng)無違也。
[疏]正義曰:此就二卦之義,因釋恒名。震動(dòng)而巽順,無有違逆,所以可恒也。
剛?cè)峤詰?yīng),不孤媲也。
[疏]“剛?cè)峤詰?yīng)”!鹫x曰:此就六爻釋《恒》。此卦六爻剛?cè)峤韵鄳?yīng)和,無孤媲者,故可長(zhǎng)久也!鹱ⅰ安还骆且病薄!鹫x曰:媲,配也。
恒。皆可久之道。
[疏]正義曰:歷就四義釋恒名訖,故更舉卦名以結(jié)之也。明上四事“皆可久之道”,故名此卦為“恒”。
恒“亨,無咎,利貞”,久於其道也。道德所久,則常通無咎而利正也。
[疏]正義曰:此就名釋卦之德,言所以得“亨無咎利貞”者,更無別義,正以得其恒久之道,故言“久於其道也”。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巳也。得其所久,故不巳也。
[疏]正義曰:將釋“利有攸往”,先舉天地以為證喻,言天地得其恒久之道,故久而不己也。
“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得其常道,故終則復(fù)始,往無窮極。
[疏]正義曰:舉《經(jīng)》以結(jié)成也。人用恒久之道,會(huì)於變通,故終則復(fù)始,往無窮極,同於天地之不已,所以為利也。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shí)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言各得其“所恒”,故皆能長(zhǎng)久。
[疏]“日月得天而能久照”至“天下化成”。○正義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者,以下廣明恒義。上言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巳也,故日月得天,所以亦能久照!八臅r(shí)變化而能久成”者,四時(shí)更代,寒暑相變,所以能久主成萬物!笆ト司渺镀涞蓝煜禄伞闭,圣人應(yīng)變隨時(shí),得其長(zhǎng)久之道,所以能“光宅天下”,使萬物從化而成也。
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天地萬物之情,見於“所恒”也。
[疏]正義曰:總結(jié)恒義也。
《象》曰:雷風(fēng),恒。長(zhǎng)陽長(zhǎng)陰,合而相與,可久之道也。
[疏]正義曰:雷風(fēng)相與為“恒”,巳如彖釋。
君子以立不易方。得其所久,故“不易”也。
[疏]正義曰:君子立身得其恒久之道,故不改易其方。方猶道也。
初六:浚恒,貞兇,無攸利。處恒之初,最處卦底,始求深者也。求深窮底,令物無馀缊,漸以至此,物猶不堪,而況始求深者乎?以此為恒,兇正害德,無施而利也。
[疏]“初六,浚恒,貞兇。無攸利”!鹫x曰:浚,深也。最處卦底,故曰“深”也。深恒者,以深為恒是也。施之於仁義,即不厭深,施之於正,即求物之情過深,是兇正害德,無施而利,故曰“浚恒貞兇,無攸利”也!鹱ⅰ按撕阒酢敝痢昂Φ聼o施而利也”!鹫x曰:處卦之初,故言始也。最在於下,故言深也。所以致兇,謂在於始而求深者也。
《象》曰:“浚恒”之兇,始求深也。
九二:悔亡。雖失其位,恒位於中,可以消悔也。
[疏]正義曰:失位故稱“悔”,居中故“悔亡”也。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疏]正義曰:“能久中”者,處恒故能久,位在於中,所以消侮也。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處三陽之中,居下體之上,處上體之下,上不至尊,下不至卑,中不在體,體在乎恒,而分無所定,無恒者也。德行無恒,自相違錯(cuò),不可致詰,故“或承之羞”也。施德於斯,物莫之納,鄙賤甚矣,故曰“貞吝”也。
[疏]“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正義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者,九三居下體之上,處上體之下,雖處三陽之中,又在不中之位,上不全尊,下不全卑,執(zhí)心不定,德行無恒,故曰“不恒其德”。德既無恒,自相違錯(cuò),則為羞辱承之,所羞非一,故曰“或承之羞”也。處久如斯,正之所賤,故曰“貞吝”也。○注“處三陽之中”至“故曰貞吝也”!鹫x曰:雖在三陽之中,非一體之中也!安豢芍略憽闭,詰,問也。違錯(cuò)處多,不足問其事理,所以明其羞辱之深,如《論語》云“於予與何誅”。
《象》曰:“不恒其德”,無所容也。
[疏]正義曰:“無所容”者,謂不恒之人,所往之處,皆不納之,故“無所容”也。
九四:田,無禽。恒於非位,雖勞無獲也。
[疏]正義曰:田者,田獵也,以譬有事也!盁o禽”者,田獵不獲,以喻有事無功也!昂沆斗俏弧,故勞而無功也。
《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疏]正義曰:有恒而失位,是“久非其位”。田獵而無所獲,是“安得禽也”。
六五: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兇。居得尊位,為恒之主,不能“制義”,而系應(yīng)在二,用心專貞,從唱而已。婦人之吉,夫子之兇也。
[疏]正義曰:“恒其德貞”者,六五系應(yīng)在二,不能傍及他人,是恒常貞一其德,故曰“恒其德貞”也!皨D人吉”者,用心專貞,從唱而巳,是婦人之吉也!胺蜃觾础闭,夫子須制斷事宜,不可專貞從唱,故曰“夫子兇”也。
《象》曰: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夫子制義,從婦兇也。
[疏]正義曰:“從一而終”者,謂用心貞一,從其貞一而自終也!皬膵D兇”者,五與二相應(yīng),五居尊位,在震為夫,二處下體,在《巽》為婦。五系於二,故曰“從婦兇”也。
上六:振恒,兇。夫靜為躁君,安為動(dòng)主。故安者上之所處也,靜者可久之道也。處卦之上,居動(dòng)之極,以此為恒,無施而得也。
[疏]正義曰:“振恒兇”者,振,動(dòng)也。凡處於上者,當(dāng)守靜以制動(dòng)。今上六居恒之上,處動(dòng)之極,以振為恒,所以“兇”也。
《象》曰:“振恒”在上,大無功也。正義曰:“大無功”者,居上而以振動(dòng)為恒,無施而得,故曰“大無功也”。
艮下乾上。遯:亨,小利貞。
[疏]正義曰:“遯”亨者,遯者,隱退逃避之名。陰長(zhǎng)之卦,小人方用,君子日消。君子當(dāng)此之時(shí),若不隱遯避世,即受其害。須遯而后得通,故曰“遯亨”!靶±憽闭,陰道初始浸長(zhǎng),正道亦未全滅,故曰“小利貞”。
《彖》曰:“遯亨”,遯而亨也。遯之為義,遯乃通也。
[疏]正義曰:“遯而亨”者,此釋遯之所以得亨通之義。小人之道方長(zhǎng),君子非遯不通,故曰:“遯而亨也”。
剛當(dāng)位而應(yīng),與時(shí)行也。謂五也!皠偖(dāng)位而應(yīng)”,非否亢也。遯不否亢,能“與時(shí)行也”。
[疏]正義曰:舉九五之爻,釋所以能遯而致亨之由,良由九五以剛而當(dāng)其位,有應(yīng)於二,非為否亢。遯不否亢,即是相時(shí)而動(dòng),所以遯而得亨,故云“剛當(dāng)位而應(yīng),與時(shí)行也”。
“小利貞”,浸而長(zhǎng)也。陰道欲浸而長(zhǎng),正道亦未全滅,故“小利貞”也。
[疏]正義曰:釋“小利貞”之義。浸者漸進(jìn)之名。若陰德暴進(jìn),即消正道。良由二陰漸長(zhǎng)而正道亦未即全滅,故云“小利貞”也。
遯之時(shí)義大矣哉!
[疏]正義曰:嘆美遯德。相時(shí)度宜,避世而遯,自非大人照幾不能如此,其義甚大,故云“大矣哉”。
《象》曰:天下有山,遯。天下有山,陰長(zhǎng)之象。
[疏]“《象》曰:天下有山,遯”!鹫x曰:“天下有山,遯”者,山者陰類,進(jìn)在天下,即是山勢(shì)欲上逼於天,天性高遠(yuǎn),不受於逼,是遯避之象,故曰“天下有山,遯”!鹱ⅰ疤煜掠猩健敝痢爸蟆。○正義曰: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山者,地之高峻,今上逼於天,是陰長(zhǎng)之象。
君子以遠(yuǎn)小人,不惡而嚴(yán)。
[疏]正義曰:君子當(dāng)此遯避之時(shí),小人進(jìn)長(zhǎng),理須遠(yuǎn)避,力不能討,故不可為惡,復(fù)不可與之褻瀆,故曰“不惡而嚴(yán)”。
初六:遯尾,厲,勿用有攸往!斑q”之為義,辟內(nèi)而之外者也。“尾”之為物,最在體后者也。處遯之時(shí),不往何災(zāi),而為“遯尾”,禍所及也。危至而后行,難可免乎?厲則“勿用有攸往”也。
[疏]正義曰:“遯尾厲”者,為遯之尾,最在后遯者也。小人長(zhǎng)於內(nèi),應(yīng)出外以避之,而最在卦內(nèi),是遯之為后也。逃遯之世,宜速遠(yuǎn)而居先,而為“遯尾”,禍所及也,故曰“遯尾厲”也!拔鹩糜胸闭,危厲既至,則當(dāng)“固窮”,“危行言遜”,勿用更有所往,故曰“勿用有攸往”。
《象》曰:“遯尾”之厲,不往何災(zāi)也。
[疏]正義曰:“不往何災(zāi)”者,《象》釋當(dāng)遯之時(shí),宜須出避。而“勿用有攸往”者,既為“遯尾”,出必見執(zhí),不如不往,不往即無災(zāi)害!昂螢(zāi)”者,猶言無災(zāi)也。與何傷、何咎之義同也。
六二:執(zhí)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居內(nèi)處中,為遯之主,物皆遯巳,何以固之?若能執(zhí)乎理中厚順之道以固之也,則莫之勝解。
[疏]正義曰:“執(zhí)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者,逃遯之世,避內(nèi)出外,二既處中居內(nèi),即非遯之人也。既非遯之人,便為所遯之主,物皆棄巳而遯,何以執(zhí)固留之?惟有中和厚順之道可以固而安之也。能用此道,則不能勝巳解脫而去也。黃中之色,以譬中和。牛性順從,皮體堅(jiān)厚,牛革以譬厚順也。六三居中得位,亦是能用中和厚順之道,故曰“執(zhí)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也。
《象》曰:執(zhí)用黃牛,固志也。
[疏]正義曰:“固志”者,堅(jiān)固遯者之志,使不去已也。
九三:系遯,有疾厲,畜臣妾,吉。在內(nèi)近二,以陽附陰,宜遯而系,故曰“系遯”!斑q”之為義,宜遠(yuǎn)小人,以陽附陰,系於所在,不能遠(yuǎn)害,亦巳憊矣,宜其屈辱而危厲也。系於所在,“畜臣妾”可也。施於大事,兇之道也。
[疏]正義曰:“系遯”者,九三無應(yīng)於上,與二相比,以陽附陰,系意在二,處遯之世,而意有所系,故曰“系遯”!坝屑矃枴闭,“遯”之為義,宜遠(yuǎn)小人。既系於陰,即是“有疾憊”而致危厲,故曰“有疾厲”也。“畜臣妾吉”者,親於所近,系在於下,施之於人,畜養(yǎng)臣妾?jiǎng)t可矣,大事則兇,故曰:“畜臣妾吉!
《象》曰:“系遯”之厲,有疾憊也!靶蟪兼,吉”,不可大事也。
[疏]正義曰:“不可大事”者,釋此“系遯”之人,以“畜臣妾吉”,明其不可為大事也。
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處於外而有應(yīng)於內(nèi),君子“好遯”,故能舍之,小人系戀,是以“否”也。
[疏]正義曰:九四處在於外,而有應(yīng)於內(nèi)。處外即意欲遠(yuǎn)遯,應(yīng)內(nèi)則未能棄舍。若好遯君子,超然不顧,所以得吉。小人有所系戀,即不能遯,故曰“小人否”也。
《象》曰:君子“好遯”,“小人否”也。音臧否之否。
[疏]正義曰:嫌讀為“圯”,故音之也。
九五:嘉遯,貞吉。遯而得正,反制於內(nèi)。小人應(yīng)命,率正其志,“不惡而嚴(yán)”,得正之吉,遯之嘉也。
[疏]正義曰:“嘉遯貞吉”者,嘉,美也。五居於外,得位居中,是“遯而得正”。二為已應(yīng),不敢違拒,從五之命,率正其志,“遯而得正,反制於內(nèi)”,“不惡而嚴(yán),得正之吉”,為遯之美,故曰“嘉遯貞吉”也。
《象》曰:“嘉遯,貞吉”,以正志也。
[疏]正義曰:“以正志”者,小人應(yīng)命,不敢為邪,是五能正二之志,故成遯之美也。
上九:肥遯,無不利。最處外極,無應(yīng)於內(nèi),超然絕志,心無疑顧,憂患不能累,矰繳不能及,是以“肥遯無不利”也。
[疏]“上九,肥遯無不利”!鹫x曰:《子夏傳》曰:“肥,饒?jiān)R。”四、五雖在於外,皆在內(nèi)有應(yīng),猶有反顧之心。惟上九最在外極,無應(yīng)於內(nèi),心無疑顧,是遯之最優(yōu),故曰“肥遯”。遯而得肥,無所不利,故云“無不利”也。注“最處外極”至“無不利也”!鹫x曰:矰,矢名也。鄭注《周禮》“”結(jié)繳於矢謂之矰!崩U,《字林》及《說文》云:“繳,生絲縷也。”
《象》曰:“肥遯,無不利”,無所疑也。
乾下震上。大壯:利貞。
[疏]正義曰:大壯,卦名也。壯者,強(qiáng)盛之名。以陽稱大,陽長(zhǎng)既多,是大者盛壯,故曰“大壯”!袄憽闭,卦德也。群陽盛大,小道將滅,大者獲正,故曰“利貞”也。
《彖》曰:“大壯”,大者壯也。大者謂陽爻,小道將滅,大者獲正,故“利貞”也。
[疏]“《彖》曰”至“壯也”!鹫x曰:“大者壯也”者,就爻釋卦名。陽爻浸長(zhǎng),巳至於四,是大者盛壯,故曰“大者壯也”。○注“大者謂陽爻”至“利貞也”。○正義曰:釋名之下,剩解利貞,成“大者”之義也。
剛以動(dòng),故壯!啊洞髩选,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天地之情,正大而巳矣。弘正極大,則天地之情可見矣。
[疏]正義曰:“剛以動(dòng)故壯”者,就二體釋卦名。乾剛而震動(dòng),柔弱而動(dòng),即有退弱;剛強(qiáng)以動(dòng),所以成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者,就爻釋卦德。大者獲正,故得“利貞”!罢蠖斓刂榭梢娨印闭,因大獲正,遂廣美正人之義。天地之道,弘正極大,故正大則見天地之情。不言萬物者,壯大之名,義歸天極,故不與咸、恒同也。
《象》曰:雷在天上,大壯。剛以動(dòng)也。
[疏]正義曰:震雷為威動(dòng),乾天主剛健,雷在天上,是“剛以動(dòng)”,所以為“大壯”。
君子以非禮弗履。壯而違禮則兇,兇則失壯也。故君子以“大壯”而順體也。
[疏]正義曰:盛極之時(shí),好生驕溢,故於“大壯”誠(chéng)以非禮勿履也。
初九:壯于趾,征兇有孚。夫得“大壯”者,必能自終成也。未有陵犯於物而得終其壯者。在下而壯,故曰“壯于趾”也。居下而用剛壯,以斯而進(jìn),窮兇可必也,故曰“征兇有孚”。
[疏]正義曰:“壯于趾征兇有孚”者,趾,足也。初在體下,有如趾足之象,故曰“壯于趾”也。施之於人,即是在下而用壯也。在下用壯,陵犯於物,以斯而行,兇其信矣。故曰“征兇有孚”。
《象》曰:“壯于趾”,其孚窮也。言其信窮。
[疏]正義曰:“其孚窮”者,釋“壯於趾”者,其人信其窮兇也。
九二:貞吉。居得中位,以陽居陰,履謙不亢,是以“貞吉”!断蟆吩:“九二貞吉”,以中也。
[疏]正義曰:以其居中履謙,行不違禮,故得正而吉也。
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處健之極,以陽處陽,用其壯者也。故小人用之以為壯,君子用之以為羅己者也。貞厲以壯,雖復(fù)羝羊,以之觸藩,能無羸乎?
[疏]“九三小人用”至“羸其角”!鹫x曰:罔,羅罔也。羝羊,羖羊也。藩,藩籬也。羸,拘累纏繞也。九三處《乾》之上,是“健之極”也。又“以陽居陽”,是健而不謙也。健而不謙,必用其壯也。小人當(dāng)此,不知恐懼,即用以為壯盛,故曰“小人用壯”。君子當(dāng)此即慮危難,用之以為羅罔於巳,故曰“君子用罔”。以壯為正,其正必危,故云“貞厲”也。以此為正,狀似“羝羊觸藩”也。必拘羸其角矣。
《象》曰:“小人用壯”,君子罔也。
[疏]正義曰:言小人用以為壯者,即是君子所以為羅罔也。
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下剛而進(jìn),將有憂虞。而以陽處陰,行不違謙,不失其壯,故得“貞吉”而“悔亡”也。巳得其壯,而上陰不罔巳路,故“藩決不決”也!皦延诖筝浿暋,無有能說其輹者,可以“往”也。
[疏]正義曰:“大輿”者,大車也!跋聞偠M(jìn),將有憂虞”。而九四“以陽處陰,行不違謙”,居謙即“不失其壯”,故得正吉,而“悔亡”也。故云“貞吉悔亡”。九三以壯健不謙,即被“羸其角”。九四以謙而進(jìn),謂之上行。陰爻“不罔巳路,故藩決不羸也”!皦延诖筝浿暋闭,言四乘車而進(jìn),其輹壯大無有能脫之者,故曰“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也。
《象》曰:“藩決不羸”,尚往也。
[疏]正義曰:“尚往”者,尚,庶幾也。言已不失其壯,庶幾可以往也。
六五:喪羊于易,無悔。居於大壯,以陽處陽,猶不免咎,而況以陰處陽,以柔乘剛者乎?羊,壯也。必喪其羊,失其所居也。能喪壯于易,不于險(xiǎn)難,故得“無悔”。二履貞吉,能幹其任,而已委焉,則得“無悔”。委之則難不至,居之則敵寇來,故曰“喪羊于易”。
[疏]“六五,喪羊于易,無悔”!鹫x曰:“喪羊于易無悔”者,羊,壯也。居大壯之時(shí),“以陽處陽,猶不免咎,而況以陰處陽,以柔乘剛者乎”?違謙越禮,必喪其壯。群陽方進(jìn),勢(shì)不可止。若於平易之時(shí),逆舍其壯,委身任二,不為違拒,亦剛所不害,不害即無悔矣,故曰“喪羊于易無悔”也!鹱ⅰ熬屿洞髩选敝痢皢恃蛴谝住!鹫x曰:羊,剛狠之物,故以譬壯。云“必喪其羊失其所居”者,言違謙越禮,理勢(shì)必然。云“能喪壯于易不於險(xiǎn)難”者,二雖應(yīng)已,剛長(zhǎng)則侵,陰為已寇難,必喪其壯,當(dāng)在於平易寇難未來之時(shí),勿於險(xiǎn)難敵寇既來之日。良由居之有必喪之理,故戒其預(yù)防。而莊氏云:“《經(jīng)》止一言喪羊,而《注》為兩處分用。初云‘必喪其羊,失其所居’,是自然應(yīng)失。后云‘能喪壯於易,不於險(xiǎn)難’,故得無咎。自能喪其羊,二理自為矛盾!备`謂莊氏此言,全不識(shí)《注》意。
《象》曰:“喪羊于易”,位不當(dāng)也。
[疏]正義曰:“位不當(dāng)”者,正由處不當(dāng)位,故須舍其壯也。
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有應(yīng)於三,故“不能退”。懼於剛長(zhǎng),故“不能遂”。持疑猶豫,志無所定,以斯決事,未見所利。雖處剛長(zhǎng),剛不害正。茍定其分,固志在一,以斯自處,則憂患消亡,故曰“艱則吉”也。
[疏]“上六羝羊觸藩”至“艱則吉”!鹫x曰:“退”謂退避!八臁敝^進(jìn)往。有應(yīng)於三,疑之不巳,故不能退避。然懼於剛長(zhǎng),故不能遂往,故云“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也。“無攸利”者,持疑猶豫,不能自決,以此處事,未見其利,故曰“無攸利”也。“艱則吉”者,雖處剛長(zhǎng),剛不害正。但艱固其志,不舍於三,即得吉,故曰“艱則吉”也。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捌D則吉”,咎不長(zhǎng)也。
[疏]正義曰:“不詳也”者,祥者善也。進(jìn)退不定,非為善也,故云“不祥也”。“咎不長(zhǎng)也”者,能艱固其志,即憂患消亡,其咎不長(zhǎng),釋所以得吉也。
坤下離上。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nèi)杖印?/p>
[疏]正義曰:“晉”者,卦名也。“晉”之為義,進(jìn)長(zhǎng)之名。此卦明臣之昇進(jìn),故謂之“晉”!翱怠闭,美之名也!昂睢敝^昇進(jìn)之臣也。臣既柔進(jìn),天子美之,賜以車馬,蕃多而眾庶,故曰“康侯用錫馬蕃庶”也!皶?nèi)杖印闭?言非惟蒙賜蕃多,又被親寵頻數(shù),一晝之間,三度接見也。
《彖》曰:晉,進(jìn)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jìn)而上行。凡言“上行”者,所以在貴也。
[疏]“《彖》曰晉進(jìn)也”至“進(jìn)而上行”!鹫x曰:“晉,進(jìn)也”者,以今釋古,古之“晉”字,即以進(jìn)長(zhǎng)為義,恐后世不曉,故以“進(jìn)”釋之!懊鞒龅厣稀闭,此就二體釋得“晉”名。離上坤下,故言“明出地上”。明既出地,漸就進(jìn)長(zhǎng),所以為“晉”!绊樁惡醮竺魅徇M(jìn)而上行”者,此就二體之義及六五之爻,釋“康侯用錫馬”巳下也!袄ぁ,順也;“離”,麗也。又為明坤能順從而麗著於大明,六五以柔而進(jìn),上行貴位,順而著明臣之美道也!叭徇M(jìn)而上行”,君上所與也,故得厚賜而被親寵也。
- 上一篇:下經(jīng)咸傳卷四【中】
- 下一篇:上經(jīng)隨傳卷三【下】
- 第一卦 乾 乾為天 乾上乾下
- 學(xué)而第一
- 論語序說
- 日知錄 卷三十二
- 國(guó)風(fēng)·周南
- 開宗明義章第一
- 了凡四訓(xùn) 第四篇 謙德之效
-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 虞書·堯典
- 為政第二
- 第二卦 坤 坤為地 坤上坤下
- 一、釋詁
- 孟子序說
- 第一章
- 日知錄 卷一
- 易經(jīng)·系辭上傳·第一章
- 隱公(元年~十一年)
- 曲禮上
- 中論 卷之上
- 日知錄 卷三十一
- 日知錄 卷二十六
- 了凡四訓(xùn) 第三篇 積善之方
- 日知錄 序
- 天子章第二
- 八佾第三
- 日知錄 卷二十四
- 里仁第四
- 日知錄 卷二十七
- 了凡四訓(xùn) 第一篇 立命之學(xué)
- 堯曰第二十
- 第三卦 屯 水雷屯 坎上震下
- 雍也第六
- 公冶長(zhǎng)第五
-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 國(guó)風(fēng)·召南
- 了凡四訓(xùn) 第二篇 改過之法
- 二、釋言
- 泰伯第八
- 上經(jīng)乾傳卷一【上】
- 述而第七
- 大學(xué)問
- 新語
- 郁離子
- 圍爐夜話
- 日知錄
- 論語全文
- 大戴禮記
- 新序
- 中論
- 新書
- 中說
- 孔子家語
- 顏氏家訓(xùn)
- 說苑
- 荀子
- 百家姓
- 笠翁對(duì)韻
- 千字文
- 朱子家訓(xùn)原文及翻譯
- 朱子家訓(xùn)全文
- 笠翁對(duì)韻全文
- 千字文解釋
- 千字文全文帶拼音
- 讀《菜根譚》有感
- 菜根譚名句、菜根譚名言、菜根譚名言名句解析
- 《弟子規(guī)》全文解釋
- 弟子規(guī)全文
- 論語八則+翻譯
- 論語簡(jiǎn)介
- 論語名句
-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
- 論語七則
- 論語十則原文
- 論語十則原文及翻譯
- 千字文 全文及解讀
- 百家姓全文(帶拼音)
- 二十四孝
- 孝經(jīng)全文
- 壽康寶鑒白話文
- 新三字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