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烹禪煮佛:還你一窗明月

\

  還你一窗明月

  釋契禪師化緣歸來,已是深夜。當他經(jīng)過一個村頭的一家住戶時,忽然聽到屋內有個男子在哭泣,哭得特別傷心。釋契禪師就敲起那扇門,可是任憑禪師怎么敲,里面就是沒有反應。禪師感到不妙,就用力去推門,里面牢牢地插上了,怎么也推不開。再推窗戶,也牢牢地從里面插上了。釋契禪師就靈機一動,大聲對里面的人說:“請施主開門,老衲借點東西,急著用啊!”

  里面哭泣的男子終于回話了,他非常哀傷、非常氣餒地說:“我已是家破人亡,什么都沒有了,你到別處借去吧。”

  釋契禪師說:“你有,我分明看到了。你就借我一用吧,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急著用啊,不然,沒法趕路。”

  哭泣的男子就勉強地打開屋門,不耐煩而又是真誠地對釋契禪師說:“你進來看看吧,我家徒四壁、一貧如洗。我父母相繼病故之后,妻子又患病西歸。我已經(jīng)走投無路了,正想隨父母、妻子而去呢,你可真會找人家借東西。”

  釋契禪師說:“我當然會找人家啦,我不會看錯人家的,你就要否極泰來、重振家業(yè)了!”他說著,伸手打開主人緊閉的窗扇。

  這時,明月當空、微風習習,一簾銀白的月色透過窗口照進屋來。釋契禪師走到窗內的月光下,和顏悅色地對男子說:“家有不幸時,總得有人挺著,你再尋了短見,連給逝者掃墓的人都沒了,這哪兒成呢。誰說你一無所有了?你看這半屋的月色!我借你一窗月色,還得趕路,你好自為之吧。”

  男子似有所悟,馬上作揖行禮道:“謝謝活佛開示,我還真得生活下去。”

  釋契禪師終于放心地走了,飄然消失在無邊的月色里。

  幾年之后,那個曾經(jīng)遭受不幸的男子,經(jīng)過一番刻苦努力,真的重振家業(yè),發(fā)家致富并續(xù)了家室。后妻聰明賢惠,勤勞節(jié)儉,還為他生了個胖兒子。而這一切,有心的男子一直感念著釋契禪師當年的開導和挽救,他一度與釋契禪師成了莫逆之交。

  可是,隨著家業(yè)的擴大,該男子的野心也越來越大,一念之差,他終于在生意場上翻了跟頭,蹲了班房。當男子的后妻受他的囑咐找到釋契禪師時,釋契禪師已是風燭殘年、奄奄一息了。

  聽了那夫人的訴說,釋契禪師語重心長地說:“他當年遇如此大難還能自救,如今不慎失足更能重獲新生。我正好欠他一窗明月,你趕緊給他捎回去吧……”說罷,老禪師就安祥圓寂了。 ·禪林擷露·

  明月就好比人們心靈窗口的智慧和希望,它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性,也是一種顛撲不破的因果法則。圓虧有度,亙古長明。誰失去了那窗明月,誰就遭受心靈的黑暗。誰擁有了那窗明月,誰就享受心靈的光明。

  禪師的椅子丟了

  一位教書先生在父母雙亡后,因分家產與兄弟姐妹產生了分歧和怨隙。他在心緒難平、困惑愁悶之際來到禪林寺院,拜訪一粟禪師,想請老禪師開導一下。

  教書先生與一粟禪師有過一面之交,說起話來自然隨意了許多,他向老禪師訴說了一通后,自我表白說:“‘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道理我也不是不懂,可是,面對祖上遺產、面對親兄弟姐妹們的無理之爭,我還是有些于心不寧。”

  老禪師聽后,也唉聲嘆氣起來,他愁眉不展地對教書先生說:“誰又沒有煩心事呢?我也正悶悶不樂呢!”

  “你為什么悶悶不樂呢?”教書先生驚訝而關切地問。

  “我剛剛丟了一把椅子,一把黃花梨的太師椅!”老禪師非常認真、非常痛苦地說。

  “禪院里也會丟東西?”教書先生詫異地說,“這里本是清凈之地,又有這么多的武林高手,小偷的膽子也太大了!”

  “小偷的膽子著實大啊,”老禪師一本正經(jīng)地說,“光天化日之下,他就登門入室,強搶他人財物啊!”

  “這還了得?豈不反了?”教書先生不無氣憤地說,“這樣的小偷,還不趕緊拿下?送交官府?”

  “小偷也有不開心的事兒,也正煩著哪!”老禪師忽然笑了起來,忍俊不禁地說,“你這老偷,你這不是賊喊捉賊嗎?”

  “你!”教書先生豁地站起身,既吃驚又不免慍怒地說,“你……你怎么這樣?常言說僧不戲言,你這不是血口噴人嗎?!”

  “你剛才就是偷了我的椅子,強占了我的椅子嘛。”老禪師不緊不慢地說,“你及時地歸還了,還算好人,值得贊許!”

  教書先生這才轉過彎來,變怒為笑,然后又坐下來,好奇地問老禪師:“坐坐你的椅子,就算偷啊?”

  “坐坐我的椅子,與偷我的椅子有何兩樣呢?”老禪師開導說,“我有兩把椅子,可我只能坐一把,另外的那把本是我的椅子,你卻來到就坐,別人也是來到就坐,這還是我的椅子嗎?我看快成你們的了……”

  教書先生一拍腦瓜,幡然醒悟。他謝過老禪師,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禪林擷露·

  禪師的話頭,開釋了得與失、物與人的辯證關系。萬物于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既是眼下,也沒誰對身外之物絕對擁有。誰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誰的心就變得沉重,甚至圇于桎梏;誰把身外之物看得清淡,誰反而釋然常樂,得以解脫。

  本文摘自《烹禪煮佛》 紀廣洋 著 中國長安出版社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