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陶淵明《桃花源記》原型地被發(fā)現(xiàn)

  1600多年前,陶淵明筆下的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當“漁人”回到“郡下”,將新的發(fā)現(xiàn)報告給“太守”、“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複得路。”后南陽“高尚士”劉子驥“聞之,欣然前往。未果,尋病終.”東晉陶淵明所撰的《桃花源記》以一句“后遂無問津者”結(jié)束了不足400字的全文。

  “不盡其然。”在長沙工作的安化人張貽明卻聲稱,通過多年的研究和尋找,他找到了真正的“桃花源”。“與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相比,益陽市安化縣奎溪鎮(zhèn)達坳村黃桑坪有20多個特征符合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3日,外界在張貽明的陪同下對黃桑坪進行了一番踏訪,發(fā)現(xiàn)這里的確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有幾分神似。

  《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場景幾乎處處可見

  從懷化市溆浦縣水隘鄉(xiāng)爐廠坪村出發(fā),一行人從一條山路攀爬而上?斓缴桔陼r,今年已是68歲的張貽明連忙叫停,指著狹窄的山坳口說:“《桃花源記》里說‘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你看,這不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嗎?”循著張貽明手指的方向看過去,一束光從山坳的那一邊射了過來。

  此前,張貽明曾指著流經(jīng)水隘鄉(xiāng)爐廠坪村的那條小溪說,他曾經(jīng)考察了溆水上游多條小溪,只有那條小溪“具備行舟的條件”。所以,他認定武陵“漁人”就是從那條小溪舍舟上岸后,沿記者所爬的山路而進入“桃花源”的。

  最先進入“桃花源”的武陵“漁人”“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翻過山坳口,眼前立即豁然開朗。只見就在萬山叢中,有一片村落“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山坳口上,有一清朝康熙年間所立的茶亭。據(jù)考證,外界所攀爬的這條山路自古就是江浙一帶通往云貴的驛道。同時,山坳也是武陵郡與長沙郡的分界點.按照張貽明的說法,“桃花源”當屬長沙郡,由於“漁人”是武陵人士,“桃花源”才被誤傳在武陵郡內(nèi)。

  下到黃桑坪,“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儼然一個安然恬靜、質(zhì)樸和諧的“桃花源”……即使在深冬,《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場景在黃桑坪幾乎處處可見。

  藏在疊翠山巒中的黃桑坪有200多畝田地,38戶人家、280多人。這里的房屋除了有幾棟外貼白色瓷磚的小樓外,其余全是木頭青瓦,清代風格依然。“我們這些村民都是500年前從溆浦遷移過來的張軾的后裔。以前,我們這里就被稱為‘秦漢桃源’。還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武陵‘漁人’的故事。”今年50歲的村民張忠良說,村里保存得最久的房子有300多年歷史了。

  “前幾年,村里有戶人家打井,當打到六七米深的時候,居然打出了類似灶屋的泥土和樹木燒過后的灰塵.”張忠良認為,黃桑坪很早就有人住居,“周圍山上的泥沙經(jīng)雨水長年累月的沖擊都集中到了坪里,使得我們現(xiàn)在住的地方地勢抬升了。”

  張忠良說,黃桑坪的村民現(xiàn)在都還保持著秦漢農(nóng)家的生活方式,民風古樸,生活與世無爭……。雖然陌生人進村后,村民不曾“設(shè)酒殺雞作食”,但連忙端上熱茶并拿出瓜子花生招待。而且,令人稱奇的是,坪里的狗見到陌生人不但不叫,反而還一股勁地搖著尾巴以示親熱。同時,這幾天湘西北下了一場中雪,就在進入黃桑坪的那條山路上,還殘存著尚未融化的雪跡,可黃桑坪的村民卻說“我們這里根本沒落雪。”

  用證明數(shù)學命題的方式尋找《桃花源記》原型地

  1968年畢業(yè)於武漢大學數(shù)學系的張貽明一直在長沙從事計算機的開發(fā)和應用工作。他發(fā)明的電腦雕刻機曾一度風靡全國,并獲得了國家專利。“2002年,溆浦縣有關(guān)方面請我用雕刻的方式將屈原在溆浦的行程標記出來。我在溆浦的山山水水中穿行了整整大半年,終於搞清楚了屈原在溆浦的行程,并立碑為記。”

  就在這一年,由於常德市桃源縣將在其“桃花源”景區(qū)舉辦桃花節(jié)而將岑寂多年的“桃花源”歸屬地的爭論再度挑起。“我在溆浦的山水間穿行時,隱隱約約地感到《桃花源記》的原型地應該在地處雪峰山東北一帶的梅山地區(qū).”

  “我是學數(shù)學的,我想用證明數(shù)學命題的方式尋找《桃花源記》原型地。”張貽明找來《桃花源記》,逐字逐句將原文進行邏輯分析,得出20多個特征信息。張貽明將這20多個特征信息設(shè)為命題的邊界條件,在結(jié)合了社會背景這一充分必要條件后,他採用數(shù)學命題證明上的逐步逼近法將《桃花源記》原型地鎖定在古武陵郡和長沙郡的交界線上。“而這個交界線,正與現(xiàn)在的溆浦縣和安化縣的交界線相吻合。”

  翌年,張貽明開始了“桃花源”的尋訪工作。經(jīng)過上千公里行程,在走訪了近100個村莊后,2007年9月2日,張貽明終於從溆浦縣水隘鄉(xiāng)爐廠坪村的一條山路走進了安化縣奎溪鎮(zhèn)達坳村黃桑坪。“那一刻我真的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這里不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嗎?”

  為慎重起見,張貽明抑制住內(nèi)心的喜悅,又花了近一年時間,走訪了邵陽市新化縣、隆回縣與溆浦縣交界的村莊及安化縣與桃源縣交界處,最終認定黃桑坪就是真正的“桃花源”。“我在排除了其他疑似地后,才敢向外界宣布黃桑坪是《桃花源記》惟一原型地這一說法。經(jīng)過與《桃花源記》原文相對照,惟有黃桑坪的情況與《桃花源記》里的描寫相吻合。”

  雪峰山東北梅山地區(qū)曾經(jīng)存在一個大“桃花源”

  關(guān)於歷史上的“桃花源”究竟在何處,一直爭論不休,而且,似乎地點越爭越多,包括云南省廣南縣壩美村、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等30多處,甚至不長桃樹的北方某地也聲稱找到了“桃花源”。但《桃花源記》原型地也并無最后定論。同時,也有觀點認為,《桃花源記》只是作者的一種夢幻追求,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桃花源”。

  張貽明的說法雖然再次引來爭論,但并不影響社會各界對“秦漢桃源”的關(guān)注。在2009年1月召開的湖南省政協(xié)十屆二次會議上,省政協(xié)常委、長沙市政協(xié)副主席、民進長沙市委主委周秋光教授專門交了一份《關(guān)於挖掘湖湘歷史文化資源,打造以安化為核心的梅山文化旅游圈的建議》的提案。周秋光所指的梅山文化旅游圈就包含了張貽明所說的“秦漢桃源”等景點.

  周秋光在提案中說,梅山文化是一種大文化概念。的確,據(jù)史料記載,地處雪峰山東北的梅山地區(qū)曾經(jīng)存在一個大“桃花源”。

  公元前202年,百越軍事領(lǐng)袖梅鋗因攻秦助漢有功,而被劉邦封於梅山一帶,并給予其后代不服徭役、不納賦稅等特權(quán)。梅鋗對內(nèi)實行人人平等、亦民亦兵、自給自足的政策,對外依賴梅山天險實行武裝割據(jù),從而確保了梅山地區(qū)“舊不與中國通”的“獨立王國”,在封建王朝的包圍中延續(xù)了1200多年。1072年,宋神宗派大將章惇開梅山,該地區(qū)才重新受朝廷的管轄。因梅山地區(qū)這一段獨特的歷史,許多學者將“不服徭役、不納賦稅”的梅山地區(qū)稱之為“封建王朝時代的桃花源”。

  而張貽明在證明黃桑坪就是《桃花源記》原型地中所說的“社會背景這一充分必要條件”也正是指的梅山地區(qū)這一段獨特的歷史。“陶淵明筆下的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的故事發(fā)生在376年至396年的東晉太元年間,那個時候,梅山地區(qū)正處在沒有賦稅、沒有徭役、沒有王法的時代……本來就過著‘躬耕自資’生活的陶淵明在聽到武陵‘漁人’的故事后,將之寫成《桃花源記》一文就不足為怪了。”

  “桃花源”里人對誤入的武陵“漁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依據(jù)梅山地區(qū)的那段獨特的歷史,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里人對武陵“漁人”的“自云”似乎得到了開解。但方圓1200多平方公里的梅山地區(qū)是否還存在第二個類似於黃桑坪一樣的村子?張貽明用證明數(shù)學命題的方式尋找《桃花源記》原型地的方法是否正確?這些問題都需要等待有識之士來“開解”。

  來源:星辰在線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