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廟堂音樂的活化石  

  智化寺音樂屬漢傳佛教寺院音樂,又稱廟堂音樂,是我國現(xiàn)存古老音樂之一.

  智化寺建于明正統(tǒng)八年(1443年),初為“家廟”,后賜額“智化禪寺”。寺中,參禪念佛者稱為禪僧,演奏佛樂者名藝僧。如今藝僧師徒相傳已至第26代,智化寺音樂在管樂和法器的演奏技巧與方法上,五百四十多年來仍然保存了歷史的原貌。

  智化寺音樂第26代傳人演奏的曲目主要來源于《音樂腔譜》。此譜是智化寺第l5代傳人永乾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49年)沙寫的。這是一本工尺譜。譜中記譜符號、點板方式與民間不盡相同。而智化寺這種記譜方法恰與宋代字譜相同。其中點板符號”同唐代工尺譜一樣。可見,智化寺的《音樂腔譜》雖為清代僧人抄寫,但留有唐宋音樂字譜的痕跡。譜中曲牌來源不一,豐富多采。有與唐代教坊曲同名的《望江南》、《千秋歲》等,有與元曲相似的《山荊子》、《點絳唇》等。其中最多的是為宗教活動服務(wù)的曲牌,如《三寶贊》、《金字經(jīng)》、《五聲佛》等。

  智化寺音樂的曲牌分為只曲和套曲兩種。單獨演奏的曲牌叫“只曲”,若干首曲牌聯(lián)綴演奏的名“套曲”。白天禮拜《華嚴(yán)寶仟》時用的套曲為《中堂曲》;晚上施放《瑜伽焰口》時用的套曲名《料峭曲》。套曲結(jié)構(gòu)模式有所謂序、身、尾之分。如《料峭曲》的序曲為《好事近》,以《千秋歲》、《醉天平》、《滾繡球》為“身”曲,以《四季》為“尾”曲。這表明所謂套曲是由若干首曲牌按照序、身、尾的曲式排列組成,其中轉(zhuǎn)宮換調(diào)都有一定規(guī)律。

  智化寺的音樂樂制,在辦法會、作佛事時,一般由九位僧人誦經(jīng)、禮仟、敲擊法器,分別吹奏管二支,笙二串,笛二支,云鑼兩架,大鼓一面,饒、鈸各一副,檔子一面,鑷子(小鈸)一副。在管樂中,管為九孔(前七后二),笙有十七簧。根據(jù)北宋陳場《樂書》的記載,九孔管、十七簧笙為唐宋舊制。演奏時,管子處于領(lǐng)奏地位,要求忠實于原譜,以奏出神韻為佳,笙應(yīng)富于節(jié)奏感;笛的演奏應(yīng)自由活潑地穿插于旋律之中。各種樂器的演奏者,既相互照應(yīng)又各自發(fā)揮所長,既避免單調(diào)齊奏又不得有亂章法!以此體現(xiàn)智化寺音樂的獨特風(fēng)格。

  智化寺音樂的宮調(diào)有四調(diào),藝僧們稱為“正、背、皆、月”,即正調(diào)、背調(diào)、皆止調(diào)、月調(diào)。其中“皆止調(diào)”,據(jù)考證,就是唐代已被訛變?yōu)椤靶刚{(diào)”的“褐石調(diào)”。“月調(diào)”就是唐代“越調(diào)”的“越”字之訛。至于“背調(diào)”很可能就是唐樂中的“背四調(diào)”?梢娭腔乱魳匪恼{(diào)中有三個調(diào)名是與隋唐音樂相同的。

  智化寺音樂在樂譜、樂器、樂調(diào)、曲牌以及演奏技巧和方法上,都保留有唐宋燕樂甚至上溯到更遠(yuǎn)年代的一些樂制。正由于智化寺音樂在教授方法、演奏技巧方面,堅持師徒相承,口傳心授,不許隨意變易的神圣性和特殊性,所以時至今日依舊保持佛教音樂特有的遠(yuǎn)、虛、淡、靜的意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