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閩東斜灘茶文化歷史回眸

\

  壽寧斜灘鎮(zhèn)種茶有600多年的歷史。據(jù)記載:明代宣德年間(即1416―1426),張姓最早從浙江麗水遷徙斜灘定居,就在張家龍崗劈草煉山、墾復坪地,并從鄰近的福安坦洋和政和等地引進茶苗,大舉種植茶葉。此后隨著盧、何、周、郭諸姓家族大量遷移斜灘聚居,他們相繼在鎮(zhèn)區(qū)周邊山場開發(fā)墾植茶園,逐漸形成產業(yè)規(guī)模。史料記載,明弘治至萬歷(1488―1599)的百年間,斜灘東起車嶺、西臨印潭、南與鳳陽接壤、北至水北,方圓三十幾公里的座座荒山變成茶園,滿目青山一片翠綠。茶葉成了斜灘歷史上最為大宗的農業(yè)土特產和貿易商品。

  明、清時期,斜灘主村就已有加工茶葉(主要為初制毛坯)的作坊,至十九世紀中葉,斜灘的制茶業(yè)亦十分發(fā)達。鼎盛時期的1932至1936年,鎮(zhèn)域所在地即開辦有茶行24家之多,從業(yè)人員3000多人從事茶葉加工與茶葉購銷活動。斜灘的茶商與福安、賽岐、寧德、福州、溫州、上海和臺灣、香港、東南亞等海內外有茶務貿易往來,每年均產箱茶上萬箱(每箱25―30千克),多半經由賽岐或三都海關出口,暢銷海內外。

  二十世紀初期,斜灘鎮(zhèn)的茶葉銷售已十分活躍。據(jù)當?shù)貝蹏鴼w僑盧少洲先生著的《椰鳳蕉雨憶南洲》一書陳述的,斜灘旅外鄉(xiāng)賢志士無不關心家鄉(xiāng)茶葉傳銷。抗戰(zhàn)勝利后的1945年,斜灘籍旅外知名人士、時任福建學院院長的郭公木先生,上海市副市長的何宜武先生與在三沙海關任職的盧少洲先生和當時的海軍總長薩鎮(zhèn)冰交情甚篤,他們饋贈給薩公10箱斜攤產的“坦洋功夫”茶,薩公品賞后贊不絕口,視為佳茗珍品。在他出國巡訪東南亞諸國及港澳期間,他把斜灘的“坦洋功夫”茶精裝成珍貴禮品隨帶出訪,分別贈送給各國軍政要員或友人,使斜灘茗茶聲名大噪,備受青睞。此后,斜灘商賈云集、購者如林,銷路廣闊。

  但在抗戰(zhàn)時期,外商航運中斷,國民黨官僚資本作祟,買空賣空,通貨膨脹,幣值日貶,茶景日漸蕭條。1945年日寇投降,斜灘茶葉生產開始復蘇,價格回升,對外茶葉貿易又趨活躍,商業(yè)再度興盛,斜灘作為閩東、閩北的主要物資集散地的地位依然。

  斜灘茶文化歷史悠久。斜灘人嗜茶成性,視茶如命,接客待友都離不開茶。

  斜灘人愛茶成風,茶文化在民間也顯得特別獨特。尤其是畬族男女,他們至今還流行著唱茶歌、說茶事、以茶傳情、以茶抒懷的習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