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美容法--禪修
禪與美容,人們大都認(rèn)為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說起禪,人們想到的多是在禪堂里靜坐或隱入山林靜修的禪僧們。其實,禪作為真、善、美的最完整體現(xiàn),在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中無處不在。說起美容,人們又都想到涂口紅、描眉毛、做面膜、擦胭脂的紅男綠女們。這些表面的美容在一定程度上對有些人還是很重要的,但許多人雖也抹紅涂脂,卻不能給人美的感覺。君不見,有些人愁眉苦臉、滿目憂傷,有些人面色灰暗、滿臉怒相,她們雖也化了妝,卻怎么也無法達到展現(xiàn)出亮麗美貌的效果。
理想的美容方法,應(yīng)重在培養(yǎng)快樂自在的良好心境,內(nèi)外結(jié)合,由內(nèi)向外散發(fā)出攝人的風(fēng)采。
人的情緒、行為及激素分泌皆受大腦支配。一個人的心境好壞,不僅影響各內(nèi)臟的生理功能,而且直接影響到膚色和面部情緒。如人遇到高興之事,大腦神經(jīng)興奮,血液循環(huán)通暢,使得面色紅潤,精神爽朗,容光煥發(fā)。與此相反,當(dāng)人悲哀、憂愁、焦慮、緊張時,血管收縮,血液循環(huán)不暢,面色顯得蒼白或蠟黃。而當(dāng)人大發(fā)雷霆時,臉色鐵青,臉部肌肉緊繃,怒目咬牙。特別是當(dāng)一個人長期憂郁寡歡,焦慮愁悶,還會刺激神經(jīng),使內(nèi)分泌功能失調(diào),使皮膚合成過多的黑色素,全身皮膚變得灰暗無光,容顏失華,人顯得蒼老。由此看來,培養(yǎng)快樂自在的良好心境,對保持美麗的青春容顏是何等的重要。
說來人人都想擁有時時快樂自在的良好心境,然而眾生多生多劫以來的妄想執(zhí)著,使得貪、嗔、癡引發(fā)出人的嫉妒、忿怒、悲哀和憂愁等等,令人無法時時擁有快樂自在的良好心境。因而很多人都認(rèn)為,時時處處擁有快樂自在的良好心境,是難上加難,甚至是無法做到的事情。其實,生活中這些破壞我們快樂、自在良好心境的嫉妒、忿怒、悲哀和憂愁等等,可應(yīng)用禪來一一化解。
“人能無著便無愁,萬境相侵一笑休。豈但中秋堪宴賞,涼天佳月即中秋”。從前,有位禪師碰見一位老太太,見她愁眉苦臉,唉聲嘆氣,就上前問:“老人家!你愁什么呢?”老人說:“我在愁今天是陰天還是晴天?”禪師說:“晴如何?陰又如何呢?”老人嘆口氣說:“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做傘的,二女兒嫁給開染坊的。今天若天晴,大女婿的傘就沒人買;要是今天陰,二女婿染的布曬不干,就賣不出去。”禪師說:“那天晴你就為二女婿高興,天陰你就為大女婿高興,這樣就天天都開心了。”
人在旅途,難免遇到一些這樣或那樣的事情與磨難,倘若陷進去,就會生起無明煩惱、嫉妒、忿怒、悲哀、憂愁等等。只要我們把握“看破、放下、自在”這一禪理,那么,我們就能心無掛礙,就能體會到日日是好日,時時擁有快樂自在的心境,哪里還有什么煩惱、嫉妒、忿怒、悲哀和憂愁呢?
云門禪師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禪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靜止的。它貫穿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所不包,走進它,你就會豁然開朗,就會有全新的感受。
留住青春,留住容顏。朋友!在辛苦勞碌的人世上,在興衰成敗的熱夢中,讓我們?nèi)计鹨恢朴频奶m香,一起深入禪境。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yán)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