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下禪
我是位開旅行社、又做國際貿(mào)易的勞碌漢,為了業(yè)務上的需要,幾乎每個月都要進出香港、中國大陸、臺灣一次,由于身為美籍華人,進出各地拿著美國護照,的確享受到了不少方便。
第一次見到他是在三年前。我漫游了中國幾個大城市,精疲力盡地到了香港,在一間酒店的地下室發(fā)現(xiàn)有家規(guī)模只算中等的芬蘭浴室。我決定去好好地又清蒸又熱拷洗個三溫暖,出它一身大汗,恢復一下疲勞。浴罷,我坐在寬大的休息室里,穿著舒適的浴袍。我默默地燃起了一根香煙,覺得無比松弛。
“要修腳指甲嗎?”
不知在什么時候,一位年近七十,體型輕瘦、中等高矮的老者在我眼前出現(xiàn)了。他有著一副慈祥白凈的面容,嘴角帶著一絲淡淡的笑意,淡得你若不注意還真觀察不出。
“謝謝!”我本能地搖了搖頭,這么大年紀又這么慈祥的一位老人家,我怎好意思叫他來為我這后生小輩修腳指甲?
他只微微地點了點頭,慢慢轉(zhuǎn)過身去,走向了另外幾位客人。我一直注視著他那有點佝僂的背影,也許是常年彎著腰工作的關(guān)系,他的腰背已無法伸直。
在休息室里,浴客們顯然對花錢在修腳指甲上,也沒多大興趣。
我望著他踽踽地踱向屋角,突然好奇地改變了主意。
如果大家都抱著跟我一樣的想法,他不就永遠沒生意了嗎?
我叫服務員把他請了過來。
他對我的改變主意一點也不在意,又是那么深沉地笑了一笑。他把我的腳放在墊腳的椅子上,搬過來一盞約兩尺高的燈,把插頭插進插銷座,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眼鏡,調(diào)了調(diào)照明。
他自己坐在一張?zhí)刂频囊巫由?打開椅下的抽屜,拿出個已褪了色、顯得十分陳舊的皮套,里面插著六、七把平頭刀轉(zhuǎn)身又去拿了條熱毛巾,把我的腳指甲一個個仔細地擦過,在皮套中挑出把已有點烏黑的平頭刀,小心地工作起來。
我起初有點不放心。
這雙赤腳大仙似的拙足,帶著我不只一次地走遍了佛教四大名山,長城、秦嶺、桂林、三峽、江南、內(nèi)蒙、塞北、天山與絲路,勞苦功高,我卻從來也沒好好款待過它。如今為它整容一番,卻是刀斧相向,這種恩賜,它還真有點受寵若驚,難以消受。
所以漸漸地我安下心來,因為在一生中,我從來沒有看到一個人如此專注過。他像是位世上僅存的巧匠、老雕刻師,一刀一刀仔細雕刻起來。周圍的世界已不復存在,專注的心,鋒利的刀,輕巧的手,十個腳趾,已融成一體。
我曾從太多人的眼底,清晰地看到他們自眸中流露出的對工作的厭倦、對生活的無奈、對金錢的貪慕、對色情的渴望,然而在他深邃的眼里,我竟無法挖掘出他絲毫的心跡。
他輕輕地用著刀,一舉一動,每個細微的動作是那么自然,不帶一絲人間煙火氣,無形中流露出的那股超塵的“定”把我迷住了。
能與天地宇宙相交融的人,是真正的禪者,他每天面對的是人類數(shù)十雙大小不同的臭腳丫子,唯禪者能視若無睹,觀其自在,難道他是位深得其中三昧的老禪師?
我閱人良多,也參訪過不少三山五岳修行多年的高人,光這份定力能與他相比的幾稀矣!
我們沒有做任何的交談。
從此,我每次到港,都會去泡泡澡堂,然后讓我這雙穿42號在上海老是買不到鞋的珍足,讓這位老人家為我加持。
在結(jié)賬時,我常在賬房留點小費給他,他從來沒謝過我,我也不在意,他偶而會告訴我“從你的腳上看來,你最近腸胃不太好,吃東西小心。”
每次見到他,他還是那般高不可測,“以心傳心”似地微微一笑,然后專注地工作了。
有一次,在他換刀的時候,我抽空問:
“老人家!這把刀在你手上到底有多少年了?”
“多少年?”他把視線投向了遠方,然后喃喃地說:“記不清了。”然后意味深長地說:“這把刀在市面上再也買不到了。”好一個雙關(guān)語,他在感慨古老的行業(yè)已面臨淘汰的命運,因此,他使用的工具已無法在市面上買到,也是在傷感他這門工夫,已后繼無人,將面臨失傳了。
該是同情還是安慰呢?只覺得突然像是置身在空曠的深山里,他幽長的話語,像是那恒古的鐘聲,來自這遙遠的山谷,聲聲直入我空漠的胸懷。這社會原本像是個大交響樂團,各種樂器與樂手都同等重要,在大家通力合作下才能演奏出美好的樂章。勞心者與勞力者都該獲得同樣的尊重,人之高下之分取決于其品德,而非他的職業(yè)。
記得在美國的時候,在機場、車站、鬧市,擦皮鞋的攤位到處可見,他們一邊工作,還一邊唱歌,有時跟客人聊聊球賽,天氣,皆大歡喜。在上海這個中國最大的城市,卻連個擦皮鞋的都找不到了,據(jù)說是大家認為這工作太低下,沒人干。
我表情有點復雜地輕嘆了口氣。
他聽到了,抬起頭,仔細地看了我一眼,又深邃地笑了。這一笑含意深長,他是看清我了,從此,我們似乎更熟悉了,“禪”不是思維,而是直覺的體認。
后來從側(cè)面得知點他的身世,他已經(jīng)八十歲了,早年出過家,后被迫還俗,這把刀在他手上出神入化,原來他已經(jīng)使用了整整六十個年頭了。
他歷經(jīng)中國的戰(zhàn)亂,家庭失散,只身在香港靠這把刀過日子,平常喜歡看書、發(fā)呆,很少講話,然而常一語驚人。他從來沒與人爭論過什么,大家都很喜歡他,只是覺得他有點怪異。他從來不休假。
昨天我又來到了這熟悉的澡堂,按例痛痛快快地泡了澡,換上浴袍,舒適地走進這空曠的休息室,靠在柔軟的沙發(fā)上。我燃起根香煙,游目四望,今天竟沒看到老人家熟悉的身影。難道他生病了?
正在疑慮的時候,服務員為我送來杯茶,還給了我一包東西,長長的,沉沉的。我打開一看,是把平頭的刻刀。
“老頭他走了,再也不會回來了。他臨終的時候,要我們把這把刀送給你,他說你一定會來的。”服務員苦澀地笑了笑走了。
拿著這把小刀,它竟重得有若干金。
生命的石碑已經(jīng)豎起。雁度寒潭,雁飛潭不留影。你不該把這把跟著你六十年的刀送給我的,對你來說它已經(jīng)與你連成一氣,對我來說它只是塊廢鐵。太陽西下月東升。
然而我還是執(zhí)著的,難道你沒看見,這塊廢鐵,已沉得使我淚流滿面,在心底…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