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典藏 >

二入四行論

  一卷。禪宗初祖菩提達磨的語錄。為研究中國初期禪宗的重要資料。此論在近代才被發(fā)現(xiàn),故仍無定本。目前所能知道的版本,有

  (1)朝鮮本《菩提達磨四行論》二種,即明·天順八年(1464)及李氏朝鮮隆熙二年(1908)所刊行的二種版本,后者收在《禪門撮要》中。

  (2)北京圖書館藏敦煌寫本,宿九九號。

  (3)倫敦大英博物館藏敦煌寫本,S.2715號及3375號。

  (4)法國國民圖書館藏敦煌寫本,P.3018號及4634慌。

  其中,北京圖書館藏的敦煌寫本與倫敦博物館藏的敦煌寫本S.2715號,已由鈴木大拙對照朝鮮本加以校訂,收錄在《禪思想史研究》中。S.3375號及P.3018、4634號等三本,都只是中間部份的斷片,為近年所發(fā)現(xiàn)。

  上述敦煌寫本,均缺少卷首部份,所以無法確知本來的題名。收錄在《楞伽師資記》及《景德傳燈錄》中的本書,其卷首部分雖題有“菩提達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弟子曇林序”,但卻從未被認定為達磨所說。直到近年,由于敦煌寫本的出現(xiàn),才受到新的評價。再加上水野弘元《菩提達磨的二入四行說與金剛三昧經(jīng)》的論文發(fā)表后,其資料價值才得到肯定,被認為是道宣《續(xù)高僧傳》中達磨及慧可傳的直接資料。于是,前面所說的敦煌寫本等,包括雜錄部等,統(tǒng)稱為《二入四行論》,成為今日所知之菩提達磨的唯一語錄。

  ◎附:《菩提達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摘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三十)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圣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于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為理入。

  行入者,謂四行。其余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之行。

  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shù)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yè)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冤訴。經(jīng)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yīng),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并緣業(yè)所轉(zhuǎn),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fēng)不動,冥順于道。是故說言隨緣行也。

  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zhuǎn)。萬有斯空,無所愿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舍諸有,息想無求。經(jīng)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也。

  四、稱法行,性凈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jīng)云“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yīng)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于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吝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復(fù)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余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參考資料]楊曾文《禪宗文獻研究在日本》;柳田圣山《達磨の語錄》;宇井伯壽《禪宗史研究》;關(guān)口真大《達磨の研究》。[佛百]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