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何衡陽難《釋白黑論》
答何衡陽難《釋白黑論》
敬覽來論,抑裁佛化,畢志儒業(yè)。意義檢著,才筆辯核。善可以警策世情,實中區(qū)之美談也。
觀足下意,非謂制佛法者非圣也,但其法權而無實耳。未審竟何以了其無實?今相與斷現(xiàn)事大計,失得略半也。靈化超于玄極之表,其故糾結于幽冥之中,曾無神人指掌相語,徒信史之闕文于焚燒之后,便欲以廢頓神化,相助寒心也。
夫圣人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物有不得其所,若己納之于隍。今誑以不滅,欺以成佛,使髡首赭衣,焚身燃指,不復用天分以養(yǎng)父母、夫婦、父子之道。從佛法已來,沙河以西三十六國,未暨中華,絕此緒者,億兆人矣。東夷、西羌,或可圣賢,及由金日磾?shù)脕碇?將生而不得生者多矣。若使佛法無實,納隍之酷,豈可勝言!及經之權為合何道,而云欲以矯誑過正,以治外國剛強忿戾之民乎?夫忿戾之類,約法三章,交賞見罰,尚不信懼。寧當復以即色本無、泥洹法身、十二因緣、微塵劫數(shù)之言以治之乎?稟此訓者,皆足下所謂“稟氣清和、懷仁抱義”之徒也。資清和以疏微言,勵義性以習妙行,故遂能澄照觀法,法照俱空,而至于道。皆佛經所載,而足下所信矣。
至若近世通神令德,若孫興公所贊“八賢”,支道林所頌“五哲”,皆時所共高,故二子得以綴筆。復何得其謂妄語乎?孫稱:“竺法護之淵達,于法蘭之淳博,吾不關雅俗,不知當比何士。”然法蘭弟子道邃,未逮其師。孫論之:“時以對勝流,云謂庾文秉也。”是護、蘭二公,當又出之。吾都不識琳比丘,又不悉世論。若足下謂與文秉等者,自可不后道邃,猶當后護、蘭也。前評未為失言。誠能“僧貌天虛,深識真?zhèn)?rdquo;,何必非天帝釋化作,故激勵以成佛耶?《白黑論》未可以為誠實也。
來告所疑:“若實有來生報應,周、孔何故默無片言?”此固偏見之恒疑也,真宜所共明。夫圣神玄發(fā),感而后應,非先物而唱者也。當商、周之季,民墜涂炭,殺逆橫流,舉世情而感圣者,亂也。故《六經》之應,治而已矣,是以無佛言焉。劉向稱《禹貢》九州,蓋述《山海》所記:“申毒之民,偎人而愛人。”郭璞謂之:“天竺,浮屠所興。”雖此之所夷,然萬土星陳于太虛,竟知孰為華哉?推其“偎愛”之感,故浮屠之化應焉。彼之粗者,雜有亂虐,君臣不治。此之精者,隨時抱道,佛事亦存。雖可有稟法性于伊洛,餐真際于洙泗。茍史佚以非治道而不書,卜商以皆儒術而弗編。縱復或存于復壁之外典,復為秦王所燒。周、孔之無言,未必審也。夫玄虛之道,靈仙之事,世典未嘗無之。而夫子道言遠,見莊周之篇,幊刂,乃從汲冢中出。然則治之《五經》,未可以塞天表之奇化也。
難又曰:“若即物?,空、物為一。空、有未殊,何得賢、愚異稱?”夫佛經所稱即色為空,無復異者,非謂無有,有而空耳。有也,則賢、愚異稱;空也,則萬異俱空。夫色不自色,雖色而空;緣合而有,本自無有。皆如幻之所作,夢之所見,雖有非有。將來未至,過去已滅,現(xiàn)在不住,又無定有。凡此數(shù)義,皆玄圣致極之理。以言斥之,誠難朗然。由此觀物我,亦實覺其昭然,所以曠焉增洗汰之清也。足下當何能安之?
又云:“形神相資,古人譬之薪火,薪弊火微,薪盡火滅,雖有其妙,豈能獨存?”夫火者薪之所生,神非形之所作。意有精粗,感而得形隨之。精神極則超形獨存。無形而神存,法身常住之謂也。是以始自凡夫,終則如來,雖一生尚粗,茍有識向,萬劫不沒,必習以清升。螟蛉有子,蜾臝負之。況在神明理,蔭寶積之蓋,升燈王之座,何為無期?
又疑:“釋迦以善權救物,豈獨不愛數(shù)十百萬之說,而吝俄頃神光,不以曉邪見之徒?”夫雖云善權,感應顯昧,各依罪福。昔佛為眾說,又放光明,皆素積妙誠,故得神游。若時言成,已著之筌,故慢者可睹。光明發(fā)由觀照,邪見無緣瞻灑。今睹經而不悛其慢,先灑夫復何益?若誠信之賢,獨朗神照,足下復何由知之?而言者,會復謂是妄說耳。恒星不現(xiàn)夜明也,考其年月,即佛生放光之夜也。管幼安,風夜泛海,同侶皆沒。安于暗中見光,投光赴島,闔門獨濟。夫佛無適莫,唯善是應。而致應若王祥、郭巨之類,不可稱說,即亦見光之符也。豈足下未見,便無佛哉?
又陳周、孔之盛,唯方佛為弘。然此國治世君王之盛耳。但精神無滅,冥運而已,一生瞬息之中,八苦備有,雖克儒業(yè),以整俄頃,而未幾已滅。三監(jiān)之難,父子相疑,兄弟相戮。七十二子,雖復升堂入室,年五十者曾無數(shù)人。顏夭冉疾,由醢予族,賜滅其須。匡、陳之苦,豈可勝言?忍饑弘道,諸國亂流,竟何所救!以佛法觀之,唯見其哀。豈非世物宿緣所萃耶?若所被之實理,于斯猶未為深弘。若使外率禮樂,內修無生,澄神于泥洹之境,以億劫為當年,豈不誠弘哉!事不傳后,理未可知。幸勿據(jù)粗跡,而云“周、孔則不然”也。
人皆謂佛妄語!山海經》說死而更生者甚眾。昆侖之山,廣都之野,軒轅之丘,不死之國,氣不寒暑,鳳卵是食,甘露是飲,蔭玕琪之樹,歃朱泉之水,人皆數(shù)千歲不死。及化為黃能,入于羽淵,申生、伯有之類,丘明所說亦不少矣。皆可推此之粗,以信彼之精者也。
承昔有道,聞佛法而斂衽者,必不啻作蒲城之死士可知矣。當由所聞者未高故耶?足下所聞者高,于今猶可豹變也。人是精神物,但使歸信靈極,粗稟教戒?v復微薄,亦足為感,感則彌升。豈非脫或不滅之良計耶?昔不滅之實,事如佛言。而神背心毀,自逆幽司,安知今生之苦毒者,非往生之故爾耶?輕以獨見,傲尊神之訓,恐或自貽伊阻也。佛經說釋迦文昔為小乘比丘,而毀大乘,猶為此備苦地獄,經歷劫數(shù)。況都不信者耶?復何以斷此經必虛乎?
足下所詰前書中語,為因琳道人章句耳。其意既已粗達,不能復一二辯答。所制《明佛論》,已事事有通,今付往。足下力為善尋,具告中否?老將死,以此續(xù)其盡耳。此書至,便倚索答,殊不密悉。宗炳白。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讀誦無量壽經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