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菜根譚》有云:“無事常如有事時,提防才可以彌意外之變;有事常如無事時,鎮(zhèn)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處世而欲人感恩,便為斂怨之道;遇事而為人除害,即是導利之機。”
“滿招損,謙受益”,這是古往今來人們耳熟能詳的話題。諸葛亮說:“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驕傲自滿是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
傲慢,從表面上看來自于優(yōu)越感,但其實它的根源在于愚蠢和基于愚蠢之上的偏見。不管是富人對窮人的優(yōu)越感,還是那些所謂的讀書人對學歷低于自己的人的優(yōu)越感,抑或是城里人對鄉(xiāng)下人的優(yōu)越感,都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但是這些所有的優(yōu)越感都是愚蠢的,都是落后社會的產物。如果一個社會缺乏流動,那么這個社會就很容易產生人對人、人群對人群的優(yōu)越感。反之,如果是一個崇尚平等、自由,提供充分競爭和流動機會的社會,則會讓所有的優(yōu)越感都成為狹隘者的聊以自慰。由此可見,優(yōu)越感跟傲慢一樣,都是一種愚蠢,并且是一種對人群的仇視和敵意,更是一種反社會的品行。
多變曾經有一位學識淵博的老禪師和俗家弟子們常常聚在一起聊天。這天,一位家里相當富有的弟子趾高氣揚地跟所有師兄弟炫耀:他家在郢都郊外的一個村鎮(zhèn)旁擁有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正當他口若懸河地大肆吹噓自己富有時,一直在旁邊不動聲色的老禪師突然拿出了一張包括諸多國家在內的大地圖,然后問他:“麻煩你指給我看看,我國在哪里?”
“這一大片全是。”弟子指著地圖揚揚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么,郢都又在哪里?”老禪師接著問道。
弟子移動著手指在地圖上將郢都找了出來,但和整個國家相比,明顯小了很多。
“那么,那個村鎮(zhèn)又在哪里?”老禪師繼續(xù)問道。
“那個村鎮(zhèn)當然更小了,好像是在這兒。”弟子指著地圖上的一個小點說道。
最后,老禪師看著他說:“現在,請你再指給我看看,你家那塊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又在哪里?”
這下弟子急得滿頭大汗,因為他根本不可能找得到,他家那塊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在地圖上連個影子也沒有,這讓他感到很尷尬卻又深有感悟地回答:“對不起,我找不到!”
不管你擁有多少,在天地面前,在浩瀚無際的宇宙里,都只不過是滄海一粟,實在微不足道。縱觀歷史,不管我們擁有什么、擁有多少、擁有多久,都只不過是擁有了極其渺小的瞬間。“人譽我謙,又增一美;自夸自敗,又增一毀。”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保持一顆謙恭有禮的心。
曾經有一個老先知,他讓自己的弟子分別到各地去修行,其中有一個弟子,在經過一番苦修后,練成了“在水面上行走”的絕技,這讓他很得意,不斷地在其他師兄弟面前講得眉飛色舞,還興奮地問老先知:“老師,你看我有多厲害!大家都應該向我學習!”
老先知不發(fā)一語,只是帶著大家來到了河邊,叫了只船,領著眾人一起坐船。眾人均不知道老先知到底要做什么,只能繼續(xù)跟著老先知。
到了對岸,老先知問船家:“要多少錢?”
船家說:“兩文錢。”
這時,老先知微笑地轉過身,對那位心高氣傲、不可一世的弟子說:“年輕人,你那引以為傲的新本事也不過值兩文錢而已。”那位弟子聽了之后頓時羞紅了臉,從此,他努力地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幾年之后,終于成了一個既謙虛又有能力的人。
謙恭是許多有能力者缺乏的美德。我們每個人都會擁有不同的才能,你擁有的這些只能代表你這方面比別人高明,并不能代表你其他方面也比別人高明。因此,你絕對不要看不起別人,或許他出眾的地方正好是你一竅不通的地方。不管我們擁有多大的能力,都不要心高氣傲,更不要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也不要覺得別人都該效法自己,否則,我們就會變成“驕傲”的俘虜!
我們通常所說的謙虛是指自知之明和謙恭。自知之明乃是智者的標志之一,而我們更應看重的是謙恭。謙恭跟傲慢一樣是在人際互動中表現出來的,但是方向卻正好相反,如果說傲慢是一種愚蠢,那么謙恭就是一種優(yōu)良的品格。
謙恭首先應該具有自知之明。清楚地知道自己目前的地位和條件,如果有優(yōu)于別人之處,也只把它當成是暫時的、相對的,如果不繼續(xù)努力,我們就會向下滑行,甚至前功盡棄;如果別人在此時努力,很快就能在這些方面超過自己。所以,其實任何人都是無以為榮的。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有任何的優(yōu)越感。
如果你真的有能力,最好永遠保持謙恭。面對同樣一個目標,謙恭的人會承認自己還需要準備很多的條件才能獲得,于是他會努力地去準備,最終達成那個目標。而驕傲的人卻正好相反,他們不愿意承認自己沒有能力獲得,還把不屑于達成目標作為自欺欺人的借口,這樣,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努力準備條件,最終更不可能達成目標。謙恭者是用言行證明自己的有禮,自恃者則是用言行證明自己的無用。
謙恭不是一種表面姿態(tài),而是內在品德和修養(yǎng)的高度表現。不因學問博雅而狂妄自大,也不因地位顯赫而養(yǎng)尊處優(yōu)。謙恭不是卑下,也不是懦弱,更不能把它看做是無能。謙恭者學問越深越能虛心謹慎,地位越高越能以禮待人,體現出的是一種境界、一種氣質。而且謙恭還是一種修養(yǎng),那種臉上沒文化、肚里無墨水的魯夫莽漢是不會謙恭的。能與謙恭者在一起,猶如領略大自然旖旎的風光一般,讓你流連忘返;就像喝陳年老酒一樣,讓你回味無窮。
- 上一篇:原宥之心,可救淪落之心
- 下一篇:心胸放寬,人生路也會寬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故事全集譯注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招鬼?不敢念地藏經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系
- 地藏經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為老公念心經,菩薩真的加持為其開智慧了
- 學會心平氣和
- 夫妻姻緣天注定,能改變嗎?
- 吃虧是在給自己積福
- 梅蘭芳父親傾囊布施 終獲善報
- 當代最受歡迎的佛學大師及其代表作
- 智商不高 卻很幸福
- 人生隨時可能落入生死井中
- 西天二十八祖之九祖伏馱密多的故事與傳法偈
- 心有多大幸福就有多深
- 慳與舍,墮落轉生為牛的弟弟與成就阿羅漢果的哥哥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自己的魅力、體現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怎樣一部經?
- [星云大師]不爭人我
- [花茶]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
- [禪宗五家][生活故事]做你自己,不要將選擇權交給別人
- [哲理故事]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 [在家修行]居家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顆歡喜心?
- [佛學常識]集圣諦是怎么回事
- [其他漢傳法師]道理是為事情服務的,明理就是要透事
- [黑茶]黑茶的品質特點是什么?
- [禪宗典藏]“五燈”是指哪五部禪宗燈錄?
- [宗門故事]心眼明凈
- [哲理故事]放下情執(zhí),才能得到自在
- [佛與人生]佛教的這六事為什么能讓人得度?
- [佛學常識]什么是“八苦”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佛法時會出現兩種成就——內成就和外成就
- [涅槃經]《涅槃經》是怎樣一部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