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維摩詰居士的布施

維摩詰居士的布施

維摩詰居士

  維摩詰居士生病那段時間,佛陀想派幾位弟子去探病,但是,很多人都不敢去,因為維摩詰居士辯才無礙,許多小乘行者都不敢去探望他。

  那時,有位在家居士善慧,他很發(fā)心也很虔誠。有一天,他正好去聽法,佛陀就希望他能自告奮勇去探病,因為他既年輕又有智慧

  但是善慧也不敢去,佛陀問他為什么?他回答:“因為維摩詰居士言詞犀利嚴正,所以我對他很敬畏。有一次我家設宴供養(yǎng)沙門婆羅門及外道行者,又布施給貧窮殘疾、乞丐等,以七天的時間展開布施會。當時,維摩詰居士從我家門前經(jīng)過,告訴我:‘這樣不是真正的布施。’”

  善慧問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布施?”

  維摩詰居士說:“應該要法施,只有財施還不夠。”

  善慧又問:“如何才能達到法施?”

  維摩詰居士說:“要以菩提心起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喜心,以攝智慧起舍心。”

  “以菩提心起慈心”,菩提心就是道,我們要發(fā)心于道,以道心起慈心。慈就是與樂,常常給人快樂,不起分別的付出,使眾生快樂也就是發(fā)菩提心。

  其次,是“以救眾生起大悲心”,既發(fā)菩提心,就會想如何才能救度眾生,這一念就是大悲心。只要眾生身心有苦,我就要設法去救助;看到眾生苦而生起悲心,就是“以救眾生起大悲心”。

  “以持正法起大喜心”,要使眾生快樂,不只是要給予物質(zhì)或使其心安穩(wěn),還要使用正確的方法,給他們正確的觀念和思想,這才是永遠的布施。不只我們應發(fā)大悲心,令眾生快樂,還要啟發(fā)眾生,保持這分大悲心,讓他們知道投入、布施,才能得大歡喜

  有句話說:“施比受更有福、更快樂。”如果能引導大家以正確清凈的心念去付出,就會得到永遠的快樂,這就是“正法”;也就是使其不致思想偏差,而能知足快樂。

  什么是苦?什么是樂?不是沒錢的人就一定苦;也不是地位高、財產(chǎn)多就會快樂,苦樂是依據(jù)人們的思想、觀念而定,若能安貧樂道,則時時知足也很快樂,這就是正法。所以要“以持正法起大喜心”,有了正確的觀念,內(nèi)心常常充滿喜悅,不只自己快樂,還能影響別人,讓別人也歡喜付出,同享快樂。

  “以攝智慧起大舍心”,有智慧的人,能不斷地舍,舍得沒有煩惱,而且很快樂;為了攝受眾生培養(yǎng)智慧,必須有“大舍心”。以上就是維摩詰居士告訴善慧關于“法施”的方法。

  這可以證明有道心的人即得安樂,不論走到哪里都是道場。每個環(huán)境都有不順心的地方,但常常抱著處處是道場的心,即能以心轉境。

  在工作中,如能專一心志則沒有煩惱,完成工作就會很有成就感。道心即道場,道心即是菩提心;這分菩提心讓我們沒有煩惱,常常樂在其中。所謂“慈、悲、喜、舍”;“慈”即慈善工作;“悲”即是求病苦的眾生;“喜”即是文化,扭轉我們的觀念;“舍”即是教育。日常生活都離不開慈、喜、舍,身體力行,這也正是;雙修。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