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祖師一葦渡江的故事
菩提達摩(?—公元536年),中國禪宗之始祖,南印度人,屬剎帝利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梁武大同二年圓寂,終年150歲。
達摩祖師一葦渡江的故事(版本一)
傳說,達摩是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自幼拜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訶迦葉之后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羅為師。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后,應(yīng)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yīng)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業(yè),不能領(lǐng)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后,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王將相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南京,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武帝是一個佛教信徒,主張自我解脫。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由于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wù)撈鸱鹗,二人總是不投機。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于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
中國有個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滎陽縣人。當時神光在南京雨花臺講經(jīng)說法,當?shù)厝罕姺Q:“神光講經(jīng),委婉動聽,地生金蓮,頑石點頭。”圍觀聽講的人是里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達摩離開梁武帝北上,路過雨花臺,見到神光在那里講經(jīng)說法,他就順便擠在人群中,側(cè)耳傾聽。達摩聽講,聽到有些地方點點頭,聽到有些地方搖搖頭。點頭表示贊同神光講的觀點,搖頭表示對神光講的觀點不贊同。神光在講解中,發(fā)現(xiàn)達摩搖頭,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最大不尊,便問達摩:“你為什么搖頭?”對佛學(xué)的認識二人因有分歧意見,達摩便主動讓步,離開雨花臺渡江北上去了。
達摩去后,聽講的群眾有人對神光說:“剛才那個人你知道他是誰?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精通佛法,學(xué)識淵博。”神光聽了以后,感到慚愧之極,師父到了跟前,剛才自己太沒禮貌了。于是他就趕快追達摩,賠禮道歉。達摩在前邊走,神光在后面緊追,一直追到長江岸。達摩急著過江,停立江岸,只見水域茫茫即沒有橋,也沒有船,連個人影也不見。這怎么過江呢?達摩十分焦慮。誰知“天無絕人之路”。正在這無可奈何之際,達摩突然發(fā)現(xiàn)岸邊不遠的地方坐著一個老太太,身邊放了一捆葦草,看樣子好象也是在等船過江。達摩暗自盤算:這位若大的年紀,為何孤苦伶仃,無人護送照料?也罷!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于是他邁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禮,說道:“老菩薩,我要過江,怎奈無船,請您老人家化棵蘆葦給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頭來,仔細地端詳達摩。見他兩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滿臉絡(luò)腮胡子,卷曲盤旋,身材魁梧,舉止坦然,形象端壯,儀表非凡。老人暗自點頭稱許,隨順手抽出一根蘆葦與達摩。達摩雙手接過蘆葦,向老人告謝而去,及至江邊,他把蘆葦放在江面上,只見一朵蘆葦花,昂首高揚,五片蘆葉,平展伸開,達摩雙腳踏于蘆葦之上,飄飄然渡過了長江。
神光不顧疲勞,尾追達摩,及到江邊,看到達摩一葦渡江,就氣急敗壞地跑到老人面前不問青紅皂白,抱起老人身邊一捆蘆葦,撲通一聽,扔到水中,雙腳跳上蘆葦捆子,匆忙過江。誰知說也奇怪,這捆蘆葦不但不向前行進,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見勢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險些溺入水中。神光帶著渾身泥水,沖向老人,輕聽責問:“你給他一根蘆葦就渡過江,我拿你一捆蘆葦為什么還過不去呢?”
老人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蘆葦,助人有份;你是搶我的蘆葦,物各有緣,無緣無故,豈能相助?”老人說罷,轉(zhuǎn)瞬間悠然不見,浩瀚的江面上空無一人。這時神光自知有失,慚嘆不已,呼天不靈,呼地不應(yīng),悲凄非常,懊悔而歸。
達摩過江以后,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公元五二七年)到達了嵩山少林寺。達摩看到這里群山環(huán)抱,樹林茂密,山色秀麗,環(huán)境清幽,佛業(yè)興旺,談吐吻洽。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凈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自此以后,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F(xiàn)在少林寺碑廊里還有達摩一葦渡江圖像碑。
古人有詩贊日:
路行跨水復(fù)逢著,獨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達摩祖師一葦渡江的故事(版本二)
傳說,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消息后,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峰之間。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
至今,人們?nèi)园涯桓降倪@座山峰叫做夾騾峰,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今日長蘆禪寺內(nèi)的一葦堂,就是為紀念達摩渡江后參拜長蘆寺而建的。達摩“一葦渡江”后,在江北長蘆寺停留,后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巖”、“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跡。其中,達摩畫像碑為國內(nèi)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師碑要早一百二十多年。定山寺成為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
- 上一篇:李叔同:非佛書不書,非佛語不語
- 下一篇:凈慧長老與印順法師之間的法緣
- 因果報應(yīng)
- 嫖娼有報應(yīng)嗎?真實的嫖娼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yīng)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xué)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jīng)招鬼?不敢念地藏經(jīng)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dǎo)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yīng)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jīng)》,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jīng)的真實感應(yīng)六則
- 佛咒感應(yīng)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guān)系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福看窮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xué)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xué)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