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中奸計!孤獨給長者被味覺愛欲所束縛

\

  一時,王舍城舉行大祭典,給孤獨長者之妻看到人們都玩得很快樂之時,忽然想起兒子小給孤獨,而暗自哭泣地想著:「不知道小給孤獨在舍衛(wèi)城佛陀的僧團里生活如何……」當時,剛好有一女人經(jīng)過其門,看到給孤獨長者的妻子在哭泣,于是問她:「你為何在哭泣?」長者之妻便告訴了她原因。于是這女人便主動要幫忙長者之妻,將她的兒子帶回來,而向長者之妻要求了許多費用和仆人。因為長者之妻告訴了這女人關(guān)于小給孤獨大德之嗜好,所以她一到舍衛(wèi)城,便故意在小給孤獨大德經(jīng)托缽⑩的路邊住了下來。于每次見到小給孤獨大德前來托缽時,她便會先給大德粥湯,用味覺來束縛他,然后再請他進屋上坐,才供養(yǎng)食物。直到大德已習慣她的供養(yǎng)方式后,她便假裝生病而睡在室內(nèi),等大德前來托缽時,能進入室內(nèi)看她。由于大德已經(jīng)受到味覺的束縛,因而破戒走進她的臥室,再經(jīng)由這女人的誘惑,最后便放棄了出家,而順從這女人之意,跟隨她回到王舍城的家。

  后來此事被傳揚出去,當眾比丘都在議論紛紛時,佛便告訴大家:「比丘們!小給孤獨比丘是因為受到味覺愛欲的束縛,而墮入那女人的奸計。此事并非始于今日,早在宿世多生以前,小給孤獨比丘也曾經(jīng)墮入過她的奸計!狗鸨愀嬖V大家這個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城主的宮苑里,出現(xiàn)了一只羚羊。當城主見到羚羊時,雖然并未驚嚇他,這羚羊一見到城主就馬上逃走了。城主便問園丁有何方法能讓那羚羊再來到宮苑,園丁回答城主說:『請賜給我一些蜂蜜,我可以利用蜂蜜引羚羊到宮苑來!挥谑浅侵鹘o了園丁蜂蜜,園丁就將蜂蜜涂在羚羊走過的草地上,然后自己躲藏起來。后來羚羊又出現(xiàn)了,他在一路上吃了涂上蜂蜜的草,就不知不覺地受了味覺的束縛,最后就不到別的地方去,而專到宮苑中來。

  當園丁知道羚羊已經(jīng)被涂蜜的草所迷惑時,便出現(xiàn)在羚羊面前。最初幾天,羚羊見了園丁仍會逃跑,但后來因為常常看見,便漸漸熟悉起來,最后羚羊竟然還會在園丁的手上吃草。終于園丁就將羚羊引誘到宮中,然后便將宮門關(guān)上。當時宮中有許多人都來看這只羚羊,當城主看到羚羊渾身發(fā)抖而驚慌亂跳的樣子,便感嘆地說:『羚羊生性怕人,若受過驚嚇,便一生永不再到那里。這只羚羊是由于被味覺愛欲所束縛,才不自禁地走進宮中來。世上真的沒有比味覺愛欲更可怕的了!弧。

  佛接著又說:「當時的園丁就是那女人的前生,羚羊就是小給孤獨比丘的前生,城主就是我。從前那位園丁利用味覺,捕獲了棲息叢林的羚羊,今天這女人又以味覺愛欲來束縛小給孤獨比丘。各位!須知法性是清凈不染,應(yīng)離五欲之過患,隨順修持戒波羅密。

  修行者若不達法性(如羚羊不知草上涂蜜之原因),則持戒不能堅固(如羚羊因迷于味覺而竟然跑到宮中),若遇惡緣(因色聲香味觸之五塵而引起欲心),每多退失(如羚羊懈怠放逸其原本對人的警覺性),終不能獲得戒善之益。因此,若不知法性而未能隨順戒行,則戒體境界全是災(zāi)患;能觀法性而隨順戒行,則一切災(zāi)患當體全是戒。即災(zāi)成戒,由戒消災(zāi)。如雙木(知法性而隨順之戒體)相擦(喻五欲過患)而生火(災(zāi)患之火),火燒木盡(因不達于法性,故戒體境界全是災(zāi)患),并非另別有火來燒木,火是由木所出,木不相擦,則火從何來?達知于法性而不染著五欲,則災(zāi)患又從何生起?」。

  注:⑩「托缽」即比丘手承缽而乞食。

  因為比丘主要的意思是「乞士」,

  上從如來乞求佛法而養(yǎng)育法身的慧命,

  下向俗人乞求衣食以存活色身的生命,所以叫做乞士。

  「法性」即諸法之實相,不生亦不滅,不常復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如明鏡影現(xiàn)萬相而不著于相之寂然清凈。

  「五欲」乃色聲香味觸之五塵境,引起人須欲之心,此即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

  亦解為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

  此五欲皆能令心怠惰放縱,樂著無厭,喪失慧命。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