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放生 > 放生文庫 >

請放下彈弓,放過小鳥

\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我問燕子你為啥來?燕子說這里的春天最美麗。”每年冬天,從北方遷徙過來過冬的鳥類曾經(jīng)是一道多么美麗的風景線,可如今,有的人為了牟取私利和達到口腹之欲,竟然想方設法,捕下天羅地網(wǎng),無視社會法制,殘忍捕殺那些美麗的小鳥,讓它們血肉淋漓的變成餐桌上的一道菜肴。

  當今社會破壞生態(tài),捕殺小鳥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古人杜牧有一首感人的詩:“已落雙雕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勸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善良的人們啊,如果你們想起遠方的家人和朋友,哪里忍心射殺從北方飛來避寒的大雁呢?

  唐朝白居易寫過一首《放孤鷹》:“我本北人今譴謫,人鳥雖殊同是客,見此客人傷客鳥,贖汝放汝飛入云。”我們從白居易的觀點放大來看,人或一切動物不都是這個世界的客人嗎?應該互相憐憫、愛惜,何苦相殘相殺呢?明朝大詩人方孝孺有一首《勉學子》詩,其中兩句:“莫驅(qū)屋上烏,烏有反哺誠,莫烹池上雁,雁行如兄弟。”烏鴉、大雁與人類一樣都有情感,何忍驅(qū)之烹之呢?人人都喜歡自由自在安適生活,為什么有人偏偏喜歡用羅網(wǎng)昵?當人們以羅網(wǎng)網(wǎng)捕動物,不也是正在網(wǎng)羅自己的心嗎?其他的方式同樣也可以有生存之道,為什么偏偏選擇用生命作為代價呢?大詩人杜甫《護生詩》提到:“干戈兵革斗未止,鳳凰麒麟安在哉?吾徒胡為縱此樂,暴殄天物圣所哀。“意思是戰(zhàn)爭使我們想起了人們所受的苦,但動物何嘗不苦,連鳳凰麒麟都絕種了,何況是一般的動物呢?

  清代乾隆皇帝也作過一首《雉將雛》:“行行麥隴邊,見一雉將雛,雛兒才長成,啞啞學母呼,翅軟未解飛,嘴嫩未能食,飲啄與游翔,皆賴顧復力,兒兮依其母,母乎愛其兒,一朝羽翼全,那料南北飛”古人的德行,足以給我們當一面鏡子,我們看到母雉如何護雛雉的情景,在心靈中也會升起清明的感嘆,假若一個人沒有慈悲的心,將是多么可悲可恥呀!

  白居易另一首關于護生的詩:“誰道畜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上天有好生之德,人們想到自己父母妻兒舍不得骨肉分離的時候,難道就沒有動一點點惻隱之心嗎?那么請放下手中的羅網(wǎng)和獵槍吧!生命的珍貴無可替代,請不要再為了口腹之欲捕殺飛禽走獸,將心比心,美味佳肴的后面,同樣是骨肉分離的血淚。古人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如何再忍心舉起筷子呢?現(xiàn)在有的人不但不從吃的陋習上追根溯源檢討反醒,反而嘲笑詆毀那些出資放生的善良人士的護生之舉,簡直是顛倒黑白,本末倒置。到底是吃的人多,還是放的人多呢?如果不是人們貪口腹之欲,那么捕鳥的人抓來賣給誰呢?如果不是為了保護生態(tài),不是看到鳥兒被抓被殺可憐,那些善良的人們又何苦掏出自己并不寬裕的錢包買鳥放歸山林呢?

  現(xiàn)在有些人對待世間的丑惡現(xiàn)象反而大肆吹捧宣傳,對待世間那些善良的義舉反而批評阻撓,真應該好好學學古人們慈悲仁愛的思想,千萬不要再一邊油嘴里嚼著鳥兒的血肉,一邊又大張旗鼓批判買鳥護生的人成了花鳥商的商機。是那些嘲笑別人愚癡的人自以為是,殊不知是自己缺少了一顆博愛仁慈的心。因為他們坐井觀天看到的只是一個社會小小的瑕疵,那么他們有沒有看到成千上萬的小鳥放飛大自然重獲自由的歡欣場面呢?希望今后人們的嘴和筆,能夠像古人那樣為教育子孫留下仁德慈悲的千古名言,為社會宣揚更多的美好風氣。

  積金于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于子孫,子孫未必學讀;不如積冥冥陰德于后世子孫,他們才會得到真正的福佑。因為凡是施恩于眾生的,都會好心有好報。古往今來,感應昭昭。古人孫良嗣心地仁厚,家境貧困但仍湊錢買鳥放生,死后卻因家貧無法安葬,千萬飛鳥口銜泥土為其助葬。漢朝楊寶年少時放生一只黃雀,夜夢黃衣童子謝恩,贈送白玉環(huán)四枚,后來楊寶四世子孫都位列三公,這些都是古書上有記載的。現(xiàn)代湖南大學某教授身患胃癌,自知時日不多,將其存款用來做洞庭湖一帶護鳥宣傳,結(jié)果奇跡活到今天。深圳某小區(qū)高姓老人,因幫助小區(qū)內(nèi)受傷小鳥,因而避過歹徒搶劫之難。所以說:“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佛教大德弘一大師云:“汝欲延生聽我語,凡是惺惺須求己,如欲延生須放生,此是循環(huán)真道理。”所以古人說:“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善惡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而已。”

  每次讀到古人們清澈澄明,博愛仁義的心靈,總讓人拍案低回良久,想起從前個人以及整個社會對待動物的所作所為。不禁感到慚愧。心情正如元朝大詩人趙孟顥的詩:“同生今世亦前緣,同盡滄桑一夢間,往事不堪回首論,放生池畔憶前愆。能夠同生在此時此世界的生物,無不是前緣所定,趕盡殺絕又為了什么呢?明朝陶周望的詩里有這樣的句子:“一虎當邑居,萬人怖而走,萬人俱虎心,物命誰當救?”在我們這樣的年代,為了口腹之欲,虐殺種種動物,追肥逐甘的食客正像具有虎心的人,若一個島上居住了千萬有虎心的人,又有誰來拯救動物的生命呢?

  大文豪蘇東坡有一首《贈陳季!贩浅:,蘇東坡的看法與白居易一樣,我們活在這個世上,一生就像一個夢那樣短暫,既然都是世上的過客,那么,誰有權(quán)利可以任意屠殺世界的生物呢?又有誰有資格踐踏我們子孫要生存的環(huán)境呢?現(xiàn)在我們保護動物,愛惜生態(tài)的觀念已逐漸覺醒,目前護生的概念已經(jīng)不是救幾只鳥,放幾條魚,栽幾棵樹的個人行為了。因為我們?nèi)祟惖纳鷳B(tài)環(huán)境已經(jīng)受到嚴重的威脅了,其它生物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馬克思早就告誡過:“我們不要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狠狠地報復了我們……”這金玉之言被短期利益的追求所淹沒,人類的護生意識變得淡薄,護生行動變得更加艱難。

  應該把護生的個人行為或小集體、小范圍的行為發(fā)展為集體行為、政府行為、國際行為。因為它早就應該是人類共同的意識、共同的目標。誠心邀請?zhí)煜滤械挠凶R之士、善心人士共同參與護鳥行動,為我們自己和后世子孫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美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