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十 報應九(觀音經(jīng))
竇傅 周珰 竺法義 王珉妻竺長舒 潘道秀 欒荀 張崇釋開達 竺法純 釋道泰 郭宣呂竦 徐榮 劉度 南宮子敖徐義 畢覽 釋法智 孫道德張興 曇無竭 車母 釋曇穎邢懷明 王球
--------------------------------------------
竇傅
晉竇傅者,河內(nèi)人。永和中,并州刺史高昌、冀州刺史呂護各權部曲,相與不和。傅為昌所用,作官長。護遣騎抄擊,為所俘執(zhí),同伴六七人,共系一獄,鎖械甚嚴,克日當殺之。沙門支遁山時在護營中,先與傅相識,聞其執(zhí)厄,(“厄”原作“尼”。據(jù)明抄本、許本改。)山至獄所候視之,隔戶共語。傅謂山曰:“今困厄,命在漏刻,何方得相救?”山曰:“若能至心歸請,必有感應。”傅先亦頗聞觀世音,及得山語,遂專心屬念,晝夜三日,至誠自歸。觀其鎖械,如覺緩解,有異于常。聊試推蕩,摧然離體,傅乃復致心曰:“今蒙哀祐,已令桎梏自解,而同伴尚多,無心獨去,觀世音神力普濟,當令俱免。”言畢,復牽挽余人,皆以次解落,若有割剔之者。遂開戶走出,于警徼之間,莫有覺者,便逾城逕去。行四五里,天明,不敢復進,共逃隱一林中。須臾,護覺失囚,人馬絡繹,四出尋捕,焚草踐林,無不遍至。唯傅所隱一畝許地,終無至者,遂得免還。鄉(xiāng)里敬信異常,咸信奉佛法,遁山后過江,為謝居士敷具說其事焉。(出《真傅拾遺》。明抄本作出《冥祥記》)
【譯文】
晉朝的竇傅,是河內(nèi)人。永和年中,并州刺史高昌,冀州刺史呂護,各個都掌握軍隊,相互之間不和。竇傅被高昌所用,作官長。呂護派騎兵抄擊,竇傅被俘,同伴六七個人,一同被抓到監(jiān)獄中,帶上枷鎖看管甚嚴,等到了時候就殺死他們。僧人支遁山當時在呂護營中,先和竇傅相識。聽說他被俘將死,遁山到獄中去看望他。隔著門說話。竇傅對遁山說:“現(xiàn)在被囚禁,命在旦夕,什么人能相救呢?”遁山說:“如果能虔誠地請求皈依佛法,就一定有感應!备]傅先前也聽說過觀世音,等聽遁山的一番話,就專心誦念。三天三夜,誠心誠意自然向佛。再看他的鎖枷,象感覺有緩解似的,和平常不同,就試著活動活動,刑具一下子離開身體。竇傅又誠心地說:“今天承蒙你可憐庇祐,已讓枷鎖自開。而我的同伴很多,我無心獨自離去。觀世音神力普渡,應當讓他們都免難!闭f完。又拉其他的人,其他的人都先后解落枷鎖,就象有人割掉了似的,于是開門逃走。在巡邏人之間,沒有人察覺,就越城而去,走了四五里,天亮了,不敢再走了,就隱蔽在一個樹林中。不一會,呂護發(fā)覺囚犯逃走,大隊人馬去追,四處收捕,燒草毀林,沒有搜查不到的地方,唯獨竇傅所隱藏的一畝左右的地方,始終沒有人到,才能脫險而回。鄉(xiāng)里的人都異常地敬信,都非常信奉佛法。遁山以后過江,為了感謝遁山竇敷把這些事到處傳揚。
--------------------------------------------
周珰
晉周珰,會稽剡人也,家世奉法。珰年十六。便蔬食誦經(jīng),正月長齋竟,延僧設八關齋,及請其師竺佛密、支法階,佛密令持小品,齋轉(zhuǎn)讀。三日僧赴齋,忘持小品。至中食畢,欲讀經(jīng),方憶,甚惆悵。珰家在坂怡村,去寺三十里,無人遣取。至人定燒香畢,本家恨不得經(jīng),密益踧躇。有頃,聞叩門者,言送小品經(jīng)。珰愕然心喜,開門,見一年少,著單衣夾,先所不識,又非時人,疑其神異,便長跪受經(jīng)。要使前坐,年少不肯進,曰:“斯夜當來聽經(jīng)!北瘸霾粡鸵,香氣滿宅,既而視之,乃是密經(jīng)也,道俗驚喜。密經(jīng)先在廚中,緘鑰甚謹,還視其鑰,儼然如故。于是村中十余家,咸皆奉佛。珰遂出家,字曇嶷,諷誦眾經(jīng)二十萬言。(出《冥祥記》)
【譯文】
晉朝周珰,會稽剡人,家中世代奉法。珰年紀十六歲,就吃素誦經(jīng)。正月長齋完畢,便請和尚設八關齋,又請他的師傅竺佛密、支法階。佛密讓他拿著小品經(jīng),齋戒時誦讀。三天后和尚赴齋,忘記了帶小品經(jīng)。到了中午吃完齋飯,想要讀經(jīng),他才想起來,非常惆悵。珰家在坂怡村,距離寺廟三十里,無人去取。等到人們燒香完畢后。恨自家不能念經(jīng),佛密更加不安。過了一會,聽到有人敲門,說是送小品經(jīng)的。周珰驚訝心喜,開門,看見一個少年,穿著單衣服,是先前所不認識的,又不是當時的人,疑心他是神靈。便長跪接受經(jīng)書,邀請讓他入座。少年不肯進來,說:“這一夜應當來聽經(jīng)書!钡人鰜砗缶筒灰娏,而香氣滿屋,接著一看,原來是密經(jīng),道俗都很驚喜。密經(jīng)先前在櫥中,鎖得很嚴;厝タ茨莻鎖,依然如故。于是村中的十幾家,都信奉佛教。周珰于是出家,字為曇嶷,誦讀經(jīng)書二十多萬言。
--------------------------------------------
竺法義
晉興寧中,沙門竺法義,山居好善,住在始寧保山。后得病積時,攻治備至,而了不損,日就綿篤。遂不復自治,唯歸誠觀世音,如此數(shù)日。晝眠,夢見一道人來候其病,因為治之,刳出腸胃,湔洗臟腑,見有結聚不凈物甚多。洗濯畢,還納之,語義曰:“汝病已除!眽粲X,眾患豁然,尋得復常業(yè)。故其經(jīng)云:“或現(xiàn)沙門梵志之象!币庹吡x公夢其是乎!義以太原七年亡,宋尚書令傅亮撰其事跡。亮自云:“其先君與義游,義每說其事,輒凜然增肅焉。”(出《述異記》。《法苑珠林》十七、九五兩引作出《冥祥記》)
【譯文】
晉朝的興寧年中,僧人竺興義,住在山里常做好事,住在始寧保山。以后得了病經(jīng)很長時間百般治療,始終不愈,一天一天更加嚴重,于是不再治病了,只誠心地拜求觀世音,象這樣過了幾天。一天白天睡著了,在夢中看到一位道人來看病,并給他治,先掏出他的腸胃,清洗五臟六腑,看見有很多不干凈的東西,洗完后,又收回原處,并告訴他說:“你的病已除掉!眽粜押,所有的病一下子好了,不久又恢復了他的常業(yè)。所以經(jīng)書說:“有時會出現(xiàn)沙門梵志的跡象!毕罅x公的夢就可以證明吧!法義在太原七年死去。宋尚書叫傅亮為他的事跡作傳。亮自己說,他的過世的父親曾和法義交游,法義每當說到這件事,總是肅然起敬的樣子。
--------------------------------------------
王珉妻
晉瑯琊王珉,其妻無子,嘗祈觀世音云乞兒。珉后路行,逢一胡僧,意甚悅之。僧曰:“我死,當為君作子!鄙贂r道人果亡,而珉妻有孕,及生能語,即解西域十六國梵音,大聰明,有器度,即晉尚書王洪明身也。故小名阿練,敘前生時,事事有驗。(出《辨證論》)
【譯文】
晉朝瑯琊的王珉,他的妻子沒有孩子,曾祈禱觀世音菩薩讓他有個兒子。以后王珉行在路上,遇到了一個胡僧,對他很喜歡。和尚說:“我死了,當做你的兒子!辈灰粫廊斯凰懒恕6蹒氲钠拮佑辛松碓。等生下來就會說話,又會西域十六國的梵語,非常聰明,又有氣度。就是原來晉朝的尚書王洪明。所以小名又叫阿練,敘述他的前生時,事事都應驗。
--------------------------------------------
竺長舒
晉有竺長舒者,本天竺人,專心誦觀音經(jīng)為業(yè)。后居吳中,于邑內(nèi)遭火,屋宇連棟,薨檐相繼,火至(“火至”二字原本無,據(jù)明抄本補。)皆焚。長舒家正住下,分意燒毀,一心念觀世音。欲至舒家,風回火滅,合縣驚異之。時有惡少,。訝其靈應,到后夜風急,少年以火投屋,四投皆滅。少年嗟感,至明,乃叩頭首過。舒云:“我無神力,常以誦觀世音為業(yè),每有事,恒得脫免。”(出《辨正論》)
【譯文】
晉朝有個竺長舒,原是天竺人,一心以讀觀世音經(jīng)為業(yè)。以后住在吳中,城內(nèi)遭火災,房屋接連,屋檐相接,火到之處全都燒毀。長舒家正住在下風口,估計要被燒毀,他一心念觀世音經(jīng);鹂斓绞婕,忽然風轉(zhuǎn)火滅,全縣都異常驚訝。當時有個品質(zhì)惡劣的少年,對他的靈驗很驚訝,到后半夜,風急,把火投向長舒的房子上,投四次都滅了。少年感嘆不止,到了天亮,便磕頭認過。長舒說:“我沒有什么神力,常常以誦觀世音經(jīng)為業(yè),每當有事,總得到脫免。”
--------------------------------------------
潘道秀
潘道秀,吳郡人,年二十余,嘗隨軍北征。既而軍小失利,秀竄逸被掠,經(jīng)數(shù)處作奴,俘虜異域,欲歸無因。少信佛法,恒至心念觀世音,每夢寐,輒見像,后既南奔,迷不知道,于窮山中,忽睹真形,如今行像,因作禮怡然。不覺安行,乃得還路,遂歸本土。后精進彌篤。(出《冥祥記》)
【譯文】
潘道秀,是吳郡人,年齡二十多歲,曾經(jīng)隨軍北征。不久,因軍隊小失利,道秀逃跑而被俘,經(jīng)過幾個地方作奴仆,在域外作俘虜,想回去又沒有辦法。年少時信守佛法,常年誠懇地念觀世音經(jīng)。每當入夢,總是于是他便高興地施禮。不知不覺平安前行,就走上歸路,回歸本土。以后他更精心讀經(jīng),信奉更誠。
--------------------------------------------
欒荀
晉欒荀,不知何許人也。少奉法,嘗作富平令。先從征盧循,值小失利,船舫遭火垂盡,賊亦交逼,正在中江,風浪駭目,荀恐怖分盡,尤念觀世音。俄見江中有一人,挺然孤立,腰與水齊。荀心知念經(jīng)有感,便投水就之,體既浮涌,腳似履地,俄而天軍遣船迎接敗者,于是遂得濟。(出《冥祥記》)
【譯文】
晉朝的欒荀,不知是哪里的人,少年信佛法。曾經(jīng)做富平令,先前跟著廬循出征,正趕上有個小小的失利,船遭火而沉沒,賊人也逼近,又正在江心,風浪驚人,欒荀嚇得要死,可還誦念觀世音經(jīng)。忽然看見江中有一人,挺身屹立,腰和水齊。欒荀知道是念經(jīng)有效,就投水奔去。投水后身體就浮上來,腳就象踩著地一樣。一會兒天軍派船救迎敗者,于是欒荀便得救。
--------------------------------------------
張崇
晉張崇者,京兆杜陵人也。年少奉法,太元中,苻堅既敗,長安百姓千有余家,南走歸晉,為鎮(zhèn)戎所拘,謂為游寇。崇與同等五人,手足杻械置坑中,埋筑(“筑”原作“禁”,據(jù)明抄本改。)至腰,各相去二十步,明日將馳馬射之。崇慮望窮盡,唯潔心念觀世音。夜中械忽自破,因得脫走,路經(jīng)一寺,乃復稱觀世音名,至心禮拜。以一石置前,發(fā)誓愿云:“今欲過江東,訴辭晉帝,理此冤魂,救其妻息,心愿獲果,此石當分為二!背绨,石即破焉。崇至京師,發(fā)白虎樽,具列冤狀,帝乃加宥。已為人所略賣者,皆贖為編戶。智生道人目所親見其事者。(出《法苑珠林》)
【譯文】
晉朝的張崇,是京兆杜陵人,年少信奉佛法。太元年間,苻堅已敗,長安有一千多家的百姓,南逃歸晉,被鎮(zhèn)戎所扣,稱他們是游寇。張崇和他的五個同事,都被帶上手銬、腳鐐推到坑中,已埋到腰部,各自相距二十步遠,準備第二天騎馬射死他們。張崇已經(jīng)絕望,只凈心念觀世音經(jīng)。夜里刑械忽然自己脫落,因而得以脫逃。路過一寺,又稱誦觀世音的名,并誠心禮拜,用一塊石頭放在面前,發(fā)誓愿說:“現(xiàn)在想要過江東去,向晉帝傾訴,處理這個冤案,救他的妻子兒女,如心愿有結果,這塊石頭就應當分為兩瓣!睆埑绨葜x。石頭就破為二塊。張崇到了京城,執(zhí)虎樽(晉設能獻直言者發(fā)白虎樽飲酒)全部訴說冤情,皇帝就寬恕了他。那些已經(jīng)被變賣的人,都贖回為他編了戶。智生道人親眼目睹了這件事。
--------------------------------------------
釋開達
晉沙門釋開達,隆安二年,登隴采甘草,為羗所執(zhí)。時年大饑,羗胡相啖,乃置達柵中,將食之。先在柵中十有余人,羗日夕烹菹,唯達尚存。自達被執(zhí),便潛誦觀世音經(jīng),不懈于心。及明日,當見啖,其晨始曙,忽有大虎,遙逼群羗,奮怒號吼,羗各駭怖迸走,虎乃前噬柵木,得成小缺,可容人過,已而徐去。達初見虎噬柵,謂必見害。柵既穿不入,心疑其異,謂是觀世音力,計諸羗未及,便即穿柵逃走,夜行晝伏,遂得免脫。(出《法苑珠林》)
【譯文】
晉朝有個和尚叫開達,隆安二年,登隴山去采甘草,被羗族所抓。當時正是饑荒年,羗地人吃人,就抓開達放在柵欄中,將要吃他。在柵欄中一共有十多個人,羗人每天晚上烹煮,只有開達還留著。自從開達被俘,便暗中誦讀觀世音經(jīng),從不懈怠。等到明天,應當被吃。那天早晨剛亮,忽然有只大虎,遠遠逼著一群羗人,奮怒吼叫,羗人各自都驚恐而逃。老虎就上前咬柵木,咬成小缺口,可以容下一人通過,不久虎慢慢離去,開達才看見老虎咬的柵欄時,認為一定是要吃自己,柵欄咬破了又不進去,心里感到十分驚異,認為是觀世音經(jīng)的神力。估計那些羗人還沒回來,便穿過柵欄逃去。夜行白天躲藏,于是脫險。
--------------------------------------------
竺法純
晉沙門竺法純,山陰顯義寺主也。元興中,起寺買材,路經(jīng)湖道,材主是婦人,與同船俱行。既入湖,日暮暴風,波浪如山,船小水入,又與婦人俱行,命在瞬息,乃一心誦觀世音經(jīng)。時既入夜,行旅已絕,俄有大船流至,純即乘度之,而此小船應時淪沒。大舟隨波鼓蕩,俄得達岸也。(出《法苑珠林》)
【譯文】
晉朝和尚竺法純,是山陰顯義寺的寺主。元興年間,買木材筑寺,路過湖道。木材的主人是婦女,和他同一船走。已經(jīng)入湖,天色漸晚暴風突起,波浪如山,船小被水又濺進來,又和婦人一起走,性命就在瞬息之間,于是法純一心誦讀觀世音經(jīng)。當時已經(jīng)深夜,沿途已沒有行旅之人了。忽然有一條大船到,法純就乘上大船。而這個小船立刻就沉沒了。大船隨波逐浪任其飄蕩不一會就到達了岸邊。
--------------------------------------------
釋道泰
晉沙門釋道泰,常山衡唐精舍僧。義熙中,嘗夢人云:“君命當終六七。”泰年至四十二,遇篤疾,慮必不濟,悉以衣缽之資,厚為福施。又歸誠念誦觀世音,晝夜四日,勤心不替。時所坐床前垂帷,忽于帷下見人跨戶而入,足趺金色,光明照屋。泰乃搴帷遽視,奄然而滅。驚欣交萃,因大流汗,胸體即輕,所患平差。(出《法苑珠林》)
【譯文】
晉朝有個和尚叫釋道泰,是常山衡唐精舍的和尚。義熙年中,曾夢見一個人說:“你命當六七年(即四十二歲)終!钡捞┠甑剿氖䴕q時,得了重病,他想到一定不會好了,所以就把衣缽等全部資財,作為很豐厚的福施舍給別人,回來虔誠一心念誦觀世音經(jīng),四天四夜,勤心不止。當時他所坐的床前掛著垂幕,忽然在幕下看見一個人跨門而進,腳背金色,光明照亮屋內(nèi)。道泰便牽開帷幕惶恐地看,忽然沒有了。道泰驚喜交加,于是滿身流汗,身體便感到輕松,所得的病也轉(zhuǎn)好。
--------------------------------------------
郭宣
晉義熙十一年,太原郭宣、蜀郡文處茂,先與梁州刺史楊收敬為友。收敬有罪下獄,宣與處茂同被桎梏,念觀世音。十日后,夜夢一菩薩慰諭之,告以大命無憂。俄而鎖械自脫,及曉還著,如是復解,二人遂發(fā)愿:若得免罪,各出錢十萬上明西寺作功德。少日俱免,宣依愿送錢向寺,處茂違誓不送。及盧循舉兵,茂于香浦為流失所中,未死之間曰:“我有大罪。”語訖而死。(出《辨正論》)
【譯文】
晉朝義熙十一年,太原的郭宣,蜀郡的文處茂,先與梁州刺史楊收敬為朋友。楊收敬有罪下獄,郭宣和處茂同被關押戴上腳鐐手銬,念觀世音經(jīng)。十天后,夜里夢見一個菩薩慰問他,并告訴他們生命無憂。不一會枷鎖自己脫落,到天亮又給鎖上,后來還是象那樣脫落。于是二人發(fā)愿:如果能免除此罪,他們各出十萬錢到明西寺作功德。不幾天就被免了罪。郭宣就按照誓愿送錢給明西寺。處茂則違誓不送。等到廬循舉兵,處茂在香浦被流箭射中,未死之時說:“我有大罪”。說完就死去了。
--------------------------------------------
呂竦
晉呂竦字茂高,兗州人也。寓居始豐縣,其南溪,流急岸峭,回曲如縈,又多大石,白日行者,尤懷危懼。竦自說:其父嘗行溪中,去家十余里,日向暮,大風雨,晦暝如漆,不復知東西,自分覆溺,唯歸心觀世音,且誦且念。須臾,有火光來岸,如人捉炬者,照見溪中了了,徑得歸家。火常在前后,去船十余步。竦后與郗嘉賓周旋,郗所傳說。(出《法苑珠林》)
【譯文】
晉朝的呂竦字茂高,是兗州人,住在始豐縣。它南邊的溪水,岸陡流急,回曲縈繞,又有許多大石頭。白天走在這里,都恐懼萬分。竦自己說,他的父親曾在水中走,離家十多里路,一天傍晚,大風大雨,漆黑一片,辨別不出東西南北,覺得要淹死,就只一心念觀世音經(jīng),邊誦邊念。不一會,就有火光從岸上來,象人舉著火炬一樣,照得溪中很清楚,才得到回家。火常在他的前后,離船十多步。以后呂竦和郗嘉賓在一起共事,是郗所傳說的。
--------------------------------------------
徐榮
晉有徐榮者,瑯琊人也。嘗至東陽,還經(jīng)定山,舟人不慣,誤墮洄洑中,垂欲沉沒,榮無復計,唯至心呼觀世音名。須臾間,如有數(shù)十人齊力引舡者,踴出洄洑中,沿江而下。日已暮,天大昏暗,風雨甚駛,不知所向,而涌浪轉(zhuǎn)盛,榮誦經(jīng)不輟,忽望見山頭有火焰赫奕,回舟趨之,徑得達岸,既至,即不復見。明旦,問浦中人:“昨夜山上是何火?”眾愕然曰:“風雨如此,豈有火耶?”乃知佛力冥祐矣。榮后為會稽府督護,謝敷嘗聞榮說。時與榮同船者沙門支道蘊,謹篤士也,亦具其事,為傅亮言之,與榮所說同。(出《法苑珠林》)
【譯文】
晉朝有個叫徐榮的是瑯琊人。曾到東陽去回來,經(jīng)過定山。行船上的人不熟練,誤落入漩渦中,就要沉沒,徐榮再也沒有什么計出,只是誠心呼喚觀世音的名字。不一會,象有幾十個人一齊用力拉船,跳出漩渦,順江而下。天色已晚,天氣非常昏暗,風雨更急,不知去向,而波浪更加洶涌。徐榮誦經(jīng)不停,忽然看見山頭有火焰顯耀盛大,調(diào)回船頭朝那個方向走,一直到達岸邊,已經(jīng)到岸,就再也見不到了。第二天早晨,問浦中的人:“昨天夜里山上是什么火?”大家驚訝地說:“象這么大的風雨,怎么能有火呢?”才知道是佛力暗中庇祐。徐榮以后做會稽府督護,謝敷曾聽徐榮說。當時和徐榮同船的人僧人支道蘊,是謹慎忠厚的人,也詳知這些事,對傅亮說過,和與徐榮所說的一樣。
--------------------------------------------
劉度
劉度,平原聊城人也。鄉(xiāng)里千余家,并奉大法,造立形像,供養(yǎng)僧尼。值虜主木末之時,此縣常有逋逃。末大怒,欲盡滅一城,眾皆兇懼,分必殄盡。度乃虔誠率眾,歸命觀世音。頃之,末見物從空下,繞其屋柱,驚視,乃觀世音經(jīng)。末大歡喜,因省刑戮,于是此城即得免害。(出《冥祥記》)
【譯文】
劉度,是平原聊城人。鄉(xiāng)里一千多家,都信奉大法,建造佛像,供養(yǎng)僧尼。正當虜主木末時,這個縣常常有逃跑的人。木末便大怒,想殺掉一城的人。大家都非常害怕,估計當被滅絕。劉度便虔誠帶領大家,向觀世音求救。不一會,木末看見一個東西從空中落下,圍繞他的屋前柱子轉(zhuǎn),驚訝地看,原來是觀世音經(jīng)。木末非常高興,于是免去了刑戮,這座城里的人也都得以幸免。
--------------------------------------------
南宮子敖
南宮子敖,始平人也。戍新平城,為狒狒虜兒長樂公所破,合城數(shù)千人皆被誅害。子敖雖分必死,而猶至心念觀世音。既而次至子敖,群刃交下,或高或僻,持刀之人忽疲懈,四支不隨,爾時長樂公親自臨刑,驚問之。子敖聊爾答云:“能作馬鞍。”乃令原釋。子敖亦不知所以作此言時。后遂得遁逸,乃造一觀音小像,貯以香函,行則頂戴。(出《冥祥記》)
【譯文】
南宮子敖是始平人,戍守新平城,被狒狒虜兒長樂公攻破,全城幾千人都被殺害。子敖雖然想到必死無疑,但還是誠心念觀世音經(jīng)。不久輪到子敖,大刀一齊落下,有高的也有低的,拿刀的人忽然感到疲憊不堪,四肢不能動彈。當時長樂公親臨刑場,驚訝地問。子敖姑且答道:“能作馬鞍!庇谑轻尫帕怂W影揭膊恢阑卮疬@句話是干什么。以后就逃跑了,于是他造了一個小觀音像,用香匣子裝著,出門就頂戴奉侍終不舍離。
--------------------------------------------
徐義
苻秦徐義,高陸人,為尚書,少奉佛法。時兵革蜂起,賊獲義,將加害,乃埋其兩足,編發(fā)于樹。至夜,義專念觀世音,有頃,忽夢人謂之曰:“今事亟矣,何暇眠乎!”義便驚起,見防守者,并疲而寢,乃試自奮動,手發(fā)既解,足亦得脫,而遁百余步,隱草中,便聞追者交馳,秉炬無見者。迨明賊散,義歸投鄴寺,遂得免焉。(出《冥祥記》)
【譯文】
苻秦徐義是高陸人,做了尚書,從小奉佛法。當時兵革蜂起,賊人抓住了徐義,將要加害于他,于是就埋住了他的兩腳,把頭發(fā)綁在樹上。到了夜里,徐義便專心念觀世音經(jīng),一會兒,忽然夢見一個人對他說:“現(xiàn)在事情緊急你還有閑心睡覺!”徐義便驚起,看防守的人都疲憊而入睡。于是就自動活動,把手和頭發(fā)都解開了,腳也拔出來了,逃了一百多步,藏在草中,便聽到追的人來來往往,拿著火把沒有發(fā)現(xiàn)他。等到天亮賊人走了,徐義才投奔鄴寺去了,于是得以幸免。
--------------------------------------------
畢覽
苻秦畢覽,東平人,少奉法,隨慕容垂北征,沒虜,單馬逃竄。虜騎追將及,覽至心誦念觀世音,既得免脫。入山,迷惑失道,又專心持念。中夜見一道人,法服持錫,示以途徑,安然至家。(出《冥祥記》)
【譯文】
苻秦時畢覽是東平人。年少信奉佛法,跟著慕容垂北征,被俘,單馬而逃竄。看敵人騎馬將要追上他,畢覽誠心誦念觀世音經(jīng),就得以脫免。進入山中,又迷了路,又專心念經(jīng)。則看見一個道人,穿著法衣拿著錫杖,給他指出去路,畢覽便安全到達家中。
--------------------------------------------
釋法智
沙門釋法智,為白衣時,嘗獨行至大澤中。忽遇猛火,四方俱起,走路已絕,便至心禮誦觀世音。俄而火過,一澤之草,無有遺莖者,唯法智所容身處不燒,始乃敬奉大法。后為姚興將,從征索虜,軍退失馬,落在圍里,乃隱溝邊叢棘中,得蔽頭,復念觀世音,心甚勤至。隔溝人遙喚后軍,指令殺之,而軍過搜覓,輒無見者,遂得免。后徑出家。(出《冥祥記》)
【譯文】
出家僧人法智,為平民時,曾經(jīng)獨自走在大澤中,忽然遇到猛火,四方燒起,走投無路,便誠心誦念觀世音經(jīng),不一會火燒過了,一澤之草,沒有一點保留的,只有法智所藏的地方一點也沒燒著,于是他開始更加敬奉大法。后來做了姚興的將官。從征追趕敵人,退軍時落馬,落在包圍中,于是他便隱藏在溝旁的荊棘里才遮住了頭,又念觀世音經(jīng),心更加忠誠。隔溝人遠遠地喊后軍。讓他們殺死他,而后軍過來搜索,都沒有看見他,于是獲救。以后他便出家。
--------------------------------------------
孫道德
宋孫道德,益州人也。奉道祭酒,年過五十,未有子息,居近精舍。景平中,沙門謂道德曰:“必愿有兒,當至心禮誦觀世音經(jīng),此可冀也!钡滤炝T不事道,丹心投誠,歸誦觀世音。少日之中,而有夢應,婦即有孕,產(chǎn)男。(出《冥祥記》)
【譯文】
宋朝的孫道德,是益州人,信奉道教,任主管。年齡已過五十歲,還沒有子女,居在精舍附近。景平年中,僧人對道德說:“你一定希望有兒子,就應當誠心禮念觀世音經(jīng),這樣才可以有希望。”道德就不去事道,而誠心誠意去念觀世音經(jīng)。幾日之中,有夢應驗,婦人即有了身孕,后生下一男。
--------------------------------------------
張興
宋張興,新興人,頗信佛法,常從沙門僧融、曇翼時受八戒。元嘉初,興嘗為劫賊所引,逃避。妻系獄,掠笞積日。時縣失火,出囚路側(cè),會融、翼同行,偶經(jīng)囚邊,妻驚呼:“阇梨何不賜救?”融曰:“貧道力弱,不能救如何?唯宜勸念觀世音,庶獲免耳。”妻便晝夜祈念,經(jīng)十日許,夜夢一沙門以足躡之曰:“咄咄,可起!逼藜大@起,鉗鎖桎梏俱解,然閉戶警防,無由得出,慮有覺者,乃卻自械。又夢向者沙門曰:“戶已開矣。”妻覺而馳出,守備俱寢,安步而逸。暗行數(shù)里,卒值一人,妻懼躄地,已而相訊,乃其夫也。相見悲喜,夜投僧翼,翼匿之,獲免焉。(出《冥祥記》)
【譯文】
南朝宋時的張興是新興人,很信奉佛法,曾跟著僧人僧融、曇翼同時受八齋戒。元嘉年初,張興嘗被劫賊所牽連逃跑躲避。妻子被抓進監(jiān)獄,幾天來嚴刑拷打。當時縣里失火,就把囚徒放在路邊,正趕上僧融、曇翼路過,偶然經(jīng)過囚徒處。張興的妻子驚呼:“阇梨為何不救救我!”融說:“我力量單弱,不能救你怎么辦呢?只應勤念觀世音經(jīng)。大概能獲免罷!彼钠拮颖銜円鼓罱(jīng)祈禱,過了十天左右,夜里夢見一個僧人用腳踢她說:“喂!喂!可以起來了!逼拮芋@起,鉗枷鎖都解開了,然而關著門又有防守,沒有辦法出去。怕有人覺察,于是自己卸下刑具。又夢見先前的僧人說:“門已經(jīng)開了!彼钠拮颖阈褋砜炫,守備的人都睡了,她便順當?shù)靥映觥0敌袔桌?偶然碰到一個人,她驚怕地仆倒在地上,過了一會又互相問,才知道是她的丈夫。相見后悲喜交加,連夜投奔僧翼,翼把他們藏了起來,才獲免了。
--------------------------------------------
曇無竭
宋元嘉初,有黃龍沙門曇無竭者,誦觀世音經(jīng),凈修苦行。與徒屬二十五人,往尋佛國,備經(jīng)艱險。既達天竺舍衛(wèi),路逢山象一群,竭赍經(jīng)誦念,稱名“歸命”。有獅子從林中出,象驚奔走,后有野牛一群,鳴吼而來,將欲加害。竭又如初歸命,有大鷲飛來,牛便驚散,遂得免。(出《法苑珠林》)
【譯文】
南朝劉宋元嘉年初。有個黃龍僧人曇無竭,誦讀觀世音經(jīng),凈修苦行。和他的徒弟們二十五人,去尋找佛國,經(jīng)歷了許多艱難險阻,終于到達了天竺國舍衛(wèi)。在路上碰到一群山象,他抱著經(jīng)誦念,呼喚救命。有一個獅子從樹林中出來,大象驚慌逃走,后來有一群野牛,吼叫而來,將要加害于他們,無竭又象起初那樣念經(jīng)求救,又有大鷲飛來,野牛便驚散,才得以脫免。
--------------------------------------------
車母
車母者,遭宋廬陵王青泥之難,為虜所得。在賊營中。其母先來奉佛,即然七燈于佛前,夜精心念觀世音,愿子得脫。如是經(jīng)年,其子忽叛還,七日七夜獨行,自南走,常值天陰,不知東西,遙見有七段火光,望火而走,似村欲投,終不可至。如是七夕,不覺到家,見其母猶在佛前伏地,又見七燈,因乃發(fā)悟。母子共談,知是佛力,自后懇禱,專行慈悲。(出《宣驗記》)
【譯文】
車母,遭南朝宋時廬陵王青泥之難,被俘在賊營中。他的母親從來供佛,就在佛前點燃了七盞燈,整夜精心念觀世音經(jīng),愿兒子能脫險。象這樣整一年,她的兒子忽然逃走,獨自走了七天七夜,向南走,常趕上天陰,就不知道東西。遠遠看見有七段火光,望見火而跟著走,好象是村子想要去投宿,卻始終不能到達。象這樣又經(jīng)七個晚上不知不覺就到家了。看見他的母親還在佛前跪在地上,又看見七盞燈,他才明白過來。母子共談,知道是佛的力量,從此更加誠懇禱告,專門行善。
--------------------------------------------
釋曇穎
宋長干寺有釋曇穎,會稽人,少出家,謹于戒行,誦經(jīng)十余萬言,止長干寺。善巧宣唱,天然獨絕。穎;及_疾,積治不除。房內(nèi)恒供養(yǎng)一觀世音像,晨夕禮拜,求差此疾。異時,忽見一蛇,緣壁上屋。須臾,有一鼠子,從屋墜地,涎液沐身,狀如已死。穎候以活,即取竹刮除涎液,又聞蛇所吞鼠,能療瘡疾,即取涎以傅癬上。所傅既遍,鼠亦還活。信宿之間,瘡疾頓盡,方悟蛇之與鼠,皆是祈請所致。于是王所重,名播遐邇,后卒所在,年八十一。(出《高僧傳》)
【譯文】
宋朝長干寺有個和尚曇穎,是會稽人,少年出家。謹守戒行,誦讀經(jīng)書十多萬言,后到長干寺。善于宣唱,天下獨一無二。曇穎常年患癬病久治不愈。房內(nèi)常常供奉一位觀世音像,早晚禮拜,請求治好這個病。不長時間,忽然看見一條蛇,沿著墻壁爬上屋頂。不一會,又有一個老鼠,從屋頂落地,涎液滿身,象是已死了。曇穎等它活,就拿竹刮掉它身上的涎液,又聽說蛇所吞吃的老鼠,能治療瘡病,就取涎液上到癬上,都上遍了,老鼠也就活了,兩夜之間瘡病都好了。才明白蛇與鼠,都是自己祈禱請求的東西。因此被君王所器重,遠近聞名,后壽終正寢。享年八十一歲。
--------------------------------------------
邢懷明
宋邢懷明,河間人,為大將軍參軍。嘗隨南郡太守朱循之北伐,同見陷沒,伺候間隙,俱遁南歸。夜行晝伏,三日,猶懼追捕,乃遣人前覘虜候,數(shù)日不還。一夕,將雨陰暗,所遣人將曉忽至,乃驚曰:“向遙見火光甚明,故來投之,那得至而反暗。”循等驚愕。懷明先奉法,自出征,恒頂戴觀世音經(jīng),誦讀不廢。夕亦暗誦,咸疑是經(jīng)神力,遂得脫免。居于京師,忽有沙門詣懷明云:“貧道見此巷中及君家有血氣,宜移避。”語畢去。懷明追而目之,出門便不見,意甚惡之。經(jīng)二旬,鄰人張景秀,傷父及殺妻,懷明以為血氣之征,庶得無事。時與劉斌、劉敬文同在一巷,其年并以劉湛之黨,被誅夷。(出《法苑珠林》)
【譯文】
南朝宋時的邢懷明,是河間人,做了大將軍的參軍,曾隨同南郡太守朱循之去北伐,一同陷入敵手。他們找個了時機,一起逃走南歸。夜里行走白天躲藏,三天還怕來追捕,于是就派人前去窺探虜候情況,幾天不回。一天夜里,陰暗將要下雨。所派的人將要天亮時忽然回來了,驚訝地說:“先前遠遠地看見火光很明,所以就一直奔來,結果到了跟前火光反而暗了!敝煅确浅s@愕。懷明先前信佛,自從出征,總是帶著觀世音經(jīng),誦讀不停。那天晚上也暗中誦讀。都疑心是誦經(jīng)的神力,于是能夠走脫。他住在京城,忽然有個出家僧人對懷明說:“我看見這個巷子中及你家有血氣,應當躲避!闭f完就走了。懷明追出看他,他出門便不見了,心里很討厭。過了二十天,鄰居張景秀,傷害了他的父親并殺死了他的妻子。懷明認為這正是血氣證明,希望自己相安無事。當時和劉斌、劉敬文同住在一個巷子里,那一年因為是劉湛的同黨,一起被殺害。
--------------------------------------------
王球
宋王球字叔達,太原人,為涪陵太守。以元嘉元年,于郡失守,系在刑獄,防鎖堅固。球先精進,用心尤至。獄中百余人,并多饑餓,球每食,皆分施之,日自持齋,至心念觀世音。夜夢升高座,見一沙門,以一卷經(jīng)與之,題名《光明按行品》。并諸菩薩名。球得而披讀,忘第一菩薩名,第二觀音,第三大勢至。又見一車輪,沙門曰:“此五道門也!奔扔X,鎖皆斷脫。球心知神力,彌增專志,因自釘治其鎖。經(jīng)三日而被原宥。(出《法苑珠林》)
【譯文】
南朝宋時的王球字叔達,是太原人,做涪陵太守。在元嘉元年,由于郡失守,被抓入獄,看守得很嚴。王球先前精心求進,用心更加忠誠。獄中有一百多人,很多人挨餓,王球每當吃飯,都分別施舍給他們,每天堅持齋戒,誠心念觀世音經(jīng)。夜里夢見升上一個高座,看見一僧人,把一卷經(jīng)書送給他。題名《光明按行品》,并且寫著許多菩薩的名字。王球翻閱誦讀,忘記了第一菩薩的名字,第二是觀音,第三是大勢至。又看見一個車輪,僧人說:“這是五道門!钡刃押箧i都斷而脫落,球知道這是神力,更增加專心的志向,從而自己釘好原鎖。第三天就被赦了。
- 卷三十四 聞人生野戰(zhàn)翠浮庵 靜觀尼晝錦黃沙巷
- 第九十一回 行淫亂和尚嫖妓女
- 第七十六回 戀女尼淫僧藏庵廟
- 第三十一回 小姑嫂看淫書津津講學 老夫妻吃熱藥狠狠團春
- 第二十五回 解翠蓮三回闖破載花船 白又李一手挽牢沉水索
- 第十四回 大總裁私意污文
- 第一卷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 灑雪堂巧結良緣
- 第六十四回 蔣伯芳擂臺遭挫折 艾蓮池掌震璧和僧
- 第一回 神鏢將松林救難老 金頭虎水中戰(zhàn)淫賊
- 第五一回 薛敖曹哭訴宮廷 武則天怒召奸黨
- 阮封翁
- 五戒禪師私紅蓮記
- 第三十回 羿殺九嬰取雄黃巴蛇被屠洞庭野
- 第三十五回 亂人倫叔嫂暗通奸
- 卷十八 甄監(jiān)生浪吞秘藥 春花婢誤泄風情
- 第三十五回 故托病誘奸張廣太 感深恩殺死淫春姨
- 第三卷 新橋市韓五賣春情
- 卷之一 轉(zhuǎn)運漢遇巧洞庭紅 波斯胡指破鼉龍殼
- 第二十回 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
- 第二卷 陳御史巧勘金釵鈿
- 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 卷之二 姚滴珠避羞惹羞 鄭月娥將錯就錯
- 陸清獻公遺事
- 第五回 淫婦背夫遭誅 俠士蒙恩得宥
- 第一百三十回 麗卿夜戰(zhàn)扈三娘 希真晝逐林豹子
- 第八回 白素云兩番探虎穴 黃衫客一怒掣龍泉
- 卷之六 酒下酒趙尼媼迷花 機中機賈秀才報怨
- 第99回 花和尚解脫緣纏井 混江龍水灌太原城
- 第十八回 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大圣除魔
- 南山經(jīng)第一
- 第八十三回 捉奸情賊母教淫女 論親事悍婦的迂夫
- 第一百十六回 錯里錯安貴妃五更拼命 疑上疑文丞相一旦驕人
- 第二十一回 護法設莊留大圣 須彌靈吉定風魔
- 第一卷
- 敘
- 卷三十一 張福娘一心貞守 朱天錫萬里符名
- 第二十六回 干嫂子色笑代承歡 老捕役潛身拿臬使
- 第001回 李節(jié)度拜佛求子 真羅漢降世投胎
- 第二十三卷 金海陵縱欲亡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