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印禪師-斗對奇趣
了元俗姓林,江西饒州人,出生于書香門第之家。他三歲時,便通讀《論語》及諸家之詩,五歲時已能誦詩三千首,而且出口成章,眾人都稱之為神童。
林公子雖然熟讀儒家經(jīng)典,但卻喜愛佛教。一天,他閑游竹林寺,無意中看到一本《首楞嚴經(jīng)》,一見如故,愛不釋手。他決心出家,但父母不答應,一定要他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公子說,那些都是過眼云煙,身外之物,唯有佛教真理,亙古長新。又說一子出家,七祖升天,往生凈土,安樂吉祥。父母實在拗不過他,只好讓他出家。他便由林家公子變成了元和尚。
了元起初在承天寺作住持,后來移住淮山、廬山、金山、焦山、大仰山和云居山等地。因四住云居山,所以稱“云居了元禪師”。又因宋神宗賜給他佛印的寶號,所以又稱佛印和尚。他是北宋云門宗的重要傳人,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道望很高,與文人關系非常親密。大名鼎鼎的理學開山大師周敦頤,也不得不委身其門下,推他為青松社社主。大文豪蘇東坡對了元禪師,更是贊不絕口,兩人之間過往尤密,遞相唱酬。通過與文人雅士的交往,了元將禪宗推向文人士大夫,既使禪宗世俗化,又使禪宗雅而不俗。
佛印與蘇軾頻頻往來,談論詩文,題詩斗對,相互唱和。蘇軾曾多次勸佛印入仕為官,但看破紅塵的佛印卻無心做官,只想在佛門之內找點精神依托。蘇軾見佛印矢志難移,只好放棄勸他為官的念頭,對佛印更加敬佩。
一天,適值大雪,蘇軾獨自一人在杭州太守府房里一面吃魚喝酒,一面填詞。為了推敲一個句子,他停下筷子眺望著窗外的雪景。忽然,他發(fā)現(xiàn)佛印不聲不響地踏著雪,朝自己的書房走來。“殘渣余肴,杯盤狼藉,怎好用來待客?”想到此,蘇軾趕忙把魚、菜盤子放到一個書架頂上,又連忙收藏起酒具,裝出一心一意推敲詞句的樣子。
誰知這佛印和尚腳快、眼快、鼻子更尖,進門一見蘇軾的神色,又嗅嗅屋內氣味,看看房間的擺設,便猜知蘇軾一定有什么秘密。他不愿直按說出來,便欲擒故縱,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向蘇軾請教“蘇”的寫法。蘇軾當時并未認真想,便隨口答道:“草頭下邊,左邊是魚,右邊是禾。”佛印一聽笑著問:“把草頭和魚字換個位置行不行?”蘇軾還是沒有覺察到佛印話里有話,只是一個勁地搖頭、擺手。
佛印知道蘇軾已經(jīng)上了圈套,微笑著指指書架上的菜盤子,說:“那就把魚從上面挪下來吧!”
蘇軾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佛印的心思。二人撫掌大笑,便就著那些殘魚剩菜,在書房里開懷暢飲起來。
第二天,蘇軾到佛印的住處去回訪佛印。蘇軾一進門坐下,便有一股魚肉的香味和酒氣沖鼻而來。蘇軾四下里望了望,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可疑的痕跡。他見房內除了一只大磬外,別無可藏魚、酒之處,心中便有了主意。
佛印見蘇軾東張西望,像貓找耗子似的神情,明知他已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秘密,卻故意裝作沒看見,不露聲色地等待著。
蘇軾見佛印沒有反應,便說:“今天請你對對聯(lián)。”佛印一聽蘇軾要與自己對對聯(lián),不知是計,心中十分高興。說:“請出上聯(lián)。”蘇軾笑著出了幅上聯(lián):
“向陽門第春常在,”
佛印一聽,心想:“這是一副人們常用的對聯(lián)。還想用這個來難我啊?”便不假思索地順口對道:
“積善人家慶有余。”
蘇軾大笑道:“哈哈!既然磬(慶)里有魚(余),為何還不拿出來讓我嘗嘗?”
佛印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上了當,笑盈盈地從磬里端出魚和酒,關了房門,與蘇軾舉杯共飲。
一天傍晚,蘇軾偕好友佛印泛舟赤壁長江之上,船小風輕,隨波逐流,二人在船上開懷痛飲,談笑風生。時值深秋,金風颯颯,水波粼粼,大江兩岸,景色迷人。酒過半酣,佛印說:“難得有如此好的景致,學士出一聯(lián)貧僧來對如何?”
蘇軾頷首印可。過了一會兒,蘇東坡用手往江左岸一指,笑而不語。佛印循指望去,只見大江左岸上農夫罷耕而去,游人踏月而歸,不解東坡用意何在。正疑惑間,只見河岸上有一只大黃狗正在狼吞虎咽地啃骨頭吃,頓有所悟,欲言又止,只是哈哈一笑,將自己手中那柄題有東坡詩句的大蒲扇拋入水中。東坡起初不解其意,稍一尋思,方知佛印此舉之用心。此時二人心照不宣,無聲勝有聲,乃相對撫掌大笑不止。
原來,他們二人這一系列舉動、表情、手勢的含義,正好是一副精巧的諧音雙關啞聯(lián)。按表層含義解釋,就是:
狗啃河上骨;
水流東坡詩。
但若按深層含義理解,此聯(lián)又可為:
狗啃和尚骨,
水流東坡尸。
多么詼諧、幽默、風趣!蘇軾雖屢遭貶謫,蒙受莫須有之冤,性情仍然開朗如此,可見他的胸懷是多么廣闊,舉手投足之間,無不顯示出他那生動活潑的人格。
又有一次,他與佛印外出游玩時,東坡見村姑挑著稻禾從田里上來,忙拉佛印看。佛印看后紅著臉,四處張望,見山前有位樵夫,正在砍伐一株朽爛了的老樹,又指給東坡看。原來兩人仍是在斗啞聯(lián):
村姑田里挑禾上(和尚);
樵夫山前伐朽才(秀才)。
可見兩人的才智之高是到了何等的程度。
- 上一篇:蘋手之聲(東陽禪師)
- 下一篇:一個參禪的和尚與一個念佛的和尚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