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六十五卷 瑜伽師地論
第六十五卷 瑜伽師地論
攝決擇分中思所成慧地之一
如是已說聞所成慧地決擇。思所成慧地決擇我今當說。
謂若略說有四種思議。一事思議。二有非有思議。三因果思議。四乘思議。事思議者。略依六事。所謂蘊事乃至根事。有非有思議者。如本地分已說。因果思議者。如有尋有伺地已說。乘思議者。如聲聞獨覺菩薩地已說。
復次略有二種思議。謂惡思思議及善思思議。惡思思議者。如本地分已說。若依黑品。謂如有一不避無明不應思等而起思議。善思思議者。與此相違應知其相。如惡思善思如是。非法所引法所引。非毗奈耶所引毗奈耶所引。非圣圣。不善善。不應修應修。不好好。黑白。引無義引有義。下劣微妙。有罪無罪。應遠離不應遠離等。當知亦爾。
復次如世尊言。諸圣弟子有知為有。非有知為非有。此中云何為有。云何非有。略由二相應知是有。何等為二。一若生已生現(xiàn)在故。應知是有。二若實物故事故義故圓成實故。應知是有。云何應知。略說實有及假有相。謂若諸法。不待所余不依所余施設自相。應知略說是實有相。若有諸法。待于所余依于所余施設自相。應知略說是假有相。非實物有。謂以色等諸蘊想事為待為依。施設有我及有情等。乃至廣說。此中色等諸蘊想事是實物有。我及有情命者生者數(shù)取趣等非實物有。唯是假有。如于色等諸蘊想事。假立我等如是。即于色等想事。假立色等。又于色香味觸想事。假立飲食車乘瓶衣諸莊嚴具舍軍林等。又于有為諸法想事。假立生老住無常種子。有表無表得命根眾同分。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和合不和合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及數(shù)。又復唯以諸色不轉為待為依。假立虛空虛空無為。又唯以名中間不轉為待為依。假施設有無想等至滅盡等至等。
問于因成道理中。依何道理能決定知我非實有。答不可得故不可見故。云何不可得。謂若內若外若二中間。若離諸蘊。都不可得。云何不可見。謂如眼等實有諸處。各各別有業(yè)用可見。如是所計我別業(yè)用都不可見。如是自相不可得故。又別業(yè)用不可見故。應知所計我非實有。問若如是我于內外等都不可得亦不可見。何故出家諸外道等亦得亦見。由此因緣愛樂顯示建立實有。答不得不見。但由身見及與我慢為依止故。起邪分別起邪計度不如正理。愛樂顯示建立為有。云何知我非實有故非現(xiàn)有故。而不可得亦不可見。謂諸計我為實有者遠極彼岸不過四種。一者計我即是諸蘊。二者計我異于諸蘊住諸蘊中。三者計我非即諸蘊而異諸蘊。非住蘊中而住異蘊離蘊法中。四者計我非即諸蘊而異諸蘊。非住蘊中亦不住于異于諸蘊離蘊法中。而無有蘊。一初蘊法都不相應。依我分別計為有者。皆攝在此四種計中。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如是一切我實有性皆不應理。何以故。若計有我即是諸蘊非異蘊者。是則此我但于諸蘊而假建立。斯過自至。所以者何。諸蘊無常。各與自相而共相應。我即彼故非常非一非實有性。是故此計不應道理。若計有我異諸蘊者。此所計我。為是無常為是常耶。若無常者。則所計我剎那剎那異起異滅。此處異死余處異生。異作異受。斯過自至。又異諸蘊別有一我。若內若外若二中間。有生有滅都不可得。是故此計不應道理。若我常者。無有變異是其常相。此所計我若無變異。二因緣變皆不應理。非于當來亦非現(xiàn)法。若于當來我無變者。便應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無損。亦復不應一時為天一時為人;驗榘驗楣砣ぁ;驎r為彼那落迦等。于現(xiàn)法中我若不變。便應于彼愛非愛等種種境界。無樂無苦無愛無恚亦無有癡。略說不應由苦樂等之所變異。不應隨一貪等煩惱及隨煩惱之所變異。如是我于當來現(xiàn)法無變異故。不應為樂之所饒益。亦不應為屬彼煩惱之所染污。不應因此行法非法。不應為苦之所損害。亦不應為屬彼煩惱之所染污。不應因此行法非法。此我如是。于現(xiàn)法中與法非法不相應故。于當來世愛非愛身無因緣故。應不得生。由此道理汝應不計此常住我。由別內身變異所作。于當來世生老死等種種變異。如是此我便無各別。內身生老病死等時樂時苦時及染污時。則應畢竟解脫清凈。是故此計不應道理。
復次若計有我異于諸蘊住異諸蘊離蘊法中者。彼所計法遠離諸蘊。有之自相尚不可得。何況為我之所安住。譬如有言我審了知石女兒頂系空華鬘。應知此計亦復如是。是故此計不應道理。
復次若計有我一切蘊法不相應故無有蘊者。此所計我若無有蘊便無有色。非身相應。亦非苦樂等受相應。亦非眾多種種差別諸想相應。亦非善不善無記思等相應。亦非受用色等境界分別意相應。如是此我應無所依無受無想無思慮等亦無分別。是則此我不由功用。究竟解脫無有染污。是故此計不應道理。
復次由彼一切依我分別。妄所計我不成就故。當知我等于諸蘊中但假建立。非實有物。由我非有唯有蘊故。一切雜染清凈道理皆得成就。謂有內外諸處生故。于現(xiàn)法中起無明觸。由此于身便有饒益損減受生。由此為緣發(fā)起和合乖離等愛及有。依此一切煩惱隨煩惱轉。為此義故凈不凈業(yè)生起可得。如是煩惱業(yè)生起故。當來后有生老死等一切苦法皆悉得生。如是且于無常蘊中無實我故。雜染道理皆得成就。又由他音內正作意為因緣故。遠離無明發(fā)起于明。由無癡故了達諸受皆悉是苦。由此能斷于諸受中所有貪愛。及斷依此一切煩惱若隨煩惱。由此因緣能感后有凈不凈業(yè)不復生起。如是由業(yè)煩惱斷故。一切后有及生等苦永更不生。如是無我唯有蘊故。一切雜染清凈道理皆得成就。
復次此中假立一切有情。所謂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想非非想處有情。當知如是九種有情。略由三種因緣建立?倲z一切有情之類。謂依往來身動差別。建立無足乃至多足有情。依身差別。建立有色無色有情。依心差別。建立有想無想非想非非想處有情。
復有離系出家外道。作如是說。一切樹等皆悉有命。見彼與內有命數(shù)法。同增長故。應告彼言。汝何所欲。樹等增長為命為因。為更有余增長因耶。若彼唯用命為因者。彼未舍命。而于一時無有增長不應道理。若更有余增長因者。彼雖無命。由自因緣亦得增長故不應理。又應告彼。汝何所欲。諸無命物無有增長。為有說因為無說因。若有說因。此說因緣不可得故。不應道理。若無說因。無因而說而必爾者。不應道理。又應告彼。汝何所欲。諸樹等物與有命物。為一向相似。為不一向相似。若言一向相似者。諸樹等物根下入地上分增長。不能自然搖動其身。雖與語言而不報答。曾不見有善惡業(yè)轉。斷枝條已余處更生。不應道理。若言不一向相似者。是則由相似故可有壽命。不相似故應無壽命。不應道理。如是增長余因有無。有故無壽命物不增長。說因有無。有故相似一向不一向故。此所計度不應道理。
問何緣故知色香味觸如是如是別安立中。飲食車乘瓶盆衣服莊嚴具等諸想事物皆是假有。答由彼想物;蛴谑翘幧认胛锞壑卸D;蛴谑翘幧认胛锞壑胁晦D。若于是處色等想聚有食想轉。非于是處飲等想轉。若于是處車乘想轉。非于是處衣等想轉。如是所余乃至廣說。諸假有想若轉不轉。當知亦爾。一切色香味觸想事。遍于一切飲食車乘瓶盆衣服莊嚴具等諸想事中。無差別轉。是故當知。飲食車乘瓶盆衣服莊嚴具等。皆是假有。色香味觸是實物有。復次依諸有法立假想物。非一眾多種種品類。當知略說總有二種。一依止一聚。二依止非一聚。各別飲食車乘衣服莊嚴具等。名依止一聚。諸彩畫業(yè)雕素等業(yè)宅舍宮殿軍林等物。名依止非一聚。
復次云何有色諸法。謂若略說有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由彼諸色具色自相。即以此事還說此事。是故說名有色諸法。此有色法由五種相差別建立。何等為五。一事故。二自相故。三共相故。四界故。五業(yè)故。此中諸所有色。彼一切若四大種。若四大種所造。應知是名略攝色事。除此更無若過若增。諸色自相復有三種。一清凈色。二清凈所取色。三意所取色。謂四大種所造五識所依五清凈色眼等處攝。名清凈色。色等五境同分清凈色之境界。名清凈所取色。若與識俱諸清凈色與識同境。故名同分。若離于識諸清凈色前后自類相續(xù)而轉。名彼同分色。三摩地所行影像等色。名意所取色。諸色共相亦有三種。謂一切色若據(jù)方處各別安立。若可宣說方處差別。名初共相。又一切色若清凈。若清凈所取增減相。當知是名第二共相。又即此一切色若觸所觸即便變壞。或以手足塊刀杖等。或由寒熱饑渴蚊虻風日蛇蝎諸觸所觸即便變壞。當知是名第三共相。若由定地色愛諸業(yè)之所生起。名色行色。若不定地色愛諸業(yè)之所生起。名欲行色。如是諸色由界差別略有二種。無色界中無如是色。又前所說諸色共相。謂觸所觸即便變壞。如是共相非一切遍。除欲界天遍余一切。欲界天中所有諸色。但有手足塊刀杖等所觸變壞。無有寒熱饑渴等觸之所變壞。由彼天中諸飲食等眾資生具隨欲所生則便成辦。是故于彼雖有饑渴不為損害。色界諸色無有手足塊刀杖等所觸損壞。亦無余觸之所損壞。若善不善無記身業(yè)語業(yè)。是名業(yè)色。當知是名色業(yè)差別。無色諸法亦由五相差別建立。與此相違應知其相。復次略由二種色聚建立諸聚。一不共大種聚。二非不共大種聚。不共大種聚者。謂于此中唯有一類大種可得。非不共大種聚者。謂于此中有二大種或多大種種類可得。又于不共大種聚中。極微已上諸大種合。當知方有相雜不相離。諸大種色無有一處不相離諸大種色。于非不共大種聚中大種極微。如所造色與余大種。當知亦有同一處所不相離者。然彼大種非所造色。互不相依而得轉故。各有功能據(jù)別處故。又一處不相離者。謂諸大種及所造色同住一處。如置一篋青黃赤白有光明珠種種光明互不相離。相雜不相離者。所有譬喻如前應知。又若有聚或麻豆等或細沙等。為諸膠蜜及沙糖等之所攝持。當知此非一處不相離。亦非相雜不相離。但是和合不相離。多聚聚集非一聚相。當知所余是一聚相。又相雜不相離。當知依止一處不相離。此若不爾不應道理。
復次由五種相建立有見諸法差別。何等為五。謂顯色故。形色故。表色故。眼境界故。眼識所緣故。亦由五相建立無見諸法差別。與上相違應知其相。復次由五種相建立有對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各據(jù)別處而安住故。二于余色聚容受往來等業(yè)為障礙故。三為手足塊刀杖等所觸便變壞故。四一切皆為諸清凈色之所取故。五一切皆為依清凈色識所緣故。亦由五相建立無對諸法差別。與上相違應知其相。
復次即由五相應知建立無見無對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因緣故。二據(jù)處所故。三顯現(xiàn)故。四無變異故。五所緣故。謂具威德三摩地俱諸色勝解。當知是名無見無對色生因緣。彼既生已處所可得。是故名色。雖不與彼十有色處自相相應。然得似彼自性顯現(xiàn)。于余色聚容受往來等業(yè)非障礙住。又非一切清凈之色及依彼識。所取境界。亦非所緣。是故說名無見無對。手足等觸不能損壞。是故說名無有變異。又根本定名具威德三摩地。此色是彼所緣非余。譬如非一切心皆能變化。若所有心具大威德方能成辦。非所余心此亦如是。要具威德極靜定心。方能為緣生此無見無對諸色。此如化色亦非不具大威德心及不定心所緣境界。但是彼心所緣境界。是名與上五相相違當知建立無見無對諸法差別。
復次由五相故建立有漏諸法差別。何等為五。謂由事故。隨眠故。相應故。所緣故。生起故。云何有漏法事。謂清凈內色。及彼相依不相依外色。若諸染污心心所。若善無記心心所等。此有漏事。隨其所應由余四相說名有漏。謂隨眠故。相應故。所緣故。生起故。若于清凈諸色。及于如前所說一切心心所中。煩惱種子未害未斷。說名隨眠亦名粗重。若彼乃至未無余斷。當知一切由隨眠故說名有漏。若諸染污心心所。由相應故說名有漏。若諸有事。若現(xiàn)量所行。若有漏所生增上所起。如是一切漏所緣故名為有漏。此中現(xiàn)在名為有事。過去未來名非有事。若依清凈色識所行名現(xiàn)量所行。若余所行當知名非現(xiàn)量所行。若內諸處增上生起一切外處。名有漏所生增上所起。唯彼所緣當知有漏。所以者何。若緣去來起諸煩惱。過去未來非有事故。不由所緣說名有漏。若現(xiàn)在事非現(xiàn)量所行。如清凈色及一切染污善無記心心所。彼亦非煩惱所緣故。說名有漏。但由自分別所起相起諸煩惱。非彼諸法。為此分明所行境故。由生起故成有漏者。謂諸隨眠未永斷故。順煩惱境現(xiàn)在前故。于彼現(xiàn)起不如理作意故。由此因緣諸所有法正生已生或復當生。如是一切由生起故說名有漏。又從一切不善煩惱諸異熟果及異熟果增上所引外事生起。如是一切亦生起故說名有漏。又由無記色無色系一切煩惱于彼續(xù)生。彼所續(xù)生亦生起故說名有漏。如是名為由五相故建立有漏諸法差別。謂由事故。隨眠故。相應故。所緣故。生起故。
復次由五相故建立無漏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有諸法離諸纏故說名無漏。謂一切善無記心心所所依所緣諸色。及善無記諸心心所。二有諸法隨眠斷故說名無漏。謂已永斷見修所斷一切煩惱所有諸善。及一分無記造色若諸無記若世間善諸心心所。三有諸法由斷滅故說名無漏。謂一切染污心心所彼不轉故說名無漏。由彼不轉顯了涅槃。即此涅槃說名無漏。四有諸法是見所斷斷對治故。自性解脫故。說名無漏。謂一切見道。五有諸法是修所斷斷對治故。自性相續(xù)解脫故。謂出世間一切修道及無學道。當知是名由五相故建立無漏諸法差別。
復次由五相故建立有諍諸法差別。何等為五。謂由事故。因緣故。自性故。助伴故。等起故。此中五取蘊名有諍法事。若愛味染著愛味耽嗜。名諍因緣。若無常性苦性變壞法性。名有諍自性。即于此諍無智愚癡。名諍助伴。由此因緣五黑品轉。名為等起謂斗訟違諍。耽著諸欲諸見所生;蛴喾N類。是初黑品。若隨所有諸煩惱纏無有羞恥。多安住性。是第二黑品。若有沙門或婆羅門。違逆正道。所欲苦行及余信解。自餓投火墜高巖等。是第三黑品。若有現(xiàn)行身語及意一切惡行。是第四黑品。欣樂后有。是第五黑品。此中最初由生怨恨發(fā)憤心故。不安隱住。第二由諸煩惱內燒然故。不安隱住。第三由自誓愿虛受劬勞無義苦故。不安隱住。第四生惡趣故。不安隱住。第五生老死等眾苦合故。不安隱住。此中五取蘊有諍事與諍自性及彼因緣助伴等起。共相依故名有諍法。又由五相建立無諍諸法差別。與上相違應知其相。此中五無取蘊無諍事。由諍自性及彼因緣助伴等起于彼法中不可得故。名無諍法。
復次由五相故建立有染諸法差別。何等為五。謂事故因緣故等。如前廣說五相差別。此中事者。謂即五有取蘊。因緣者。謂即此中喜樂愛味諸因緣法。自性者。謂此為緣生起喜樂愛味所攝。助伴者。謂于愛味所有貪著。等起者。謂五黑品。如前應知。五取蘊事。由與有染及彼因緣乃至等起共相依故。說名有染。又由五相建立無染諸法差別。與上相違應知其相。如前無諍隨應當說。
復次由五相故應知建立依止耽嗜諸法差別。何等為五。謂事故因緣故等。如前廣說。此中事者。謂欲界系諸五取蘊。因緣者。謂順欲貪五種妙欲。自性者。謂貪嗜者由彼為緣由彼為境所有欲貪。助伴者。謂不如理作意相應邪愿諸欲分別。由與此俱名分別貪。等起者。謂五種黑品如前廣說。彼欲界系五取蘊事。由彼貪嗜因緣助伴及與等起所攝受故。說名依止耽嗜諸法。又由五相當知建立依止出離諸法差別。與上相違應知其相。
復次由五相故建立世間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一切清凈色及清凈所取色世間。二一切染污心心所世間。三一切無記心心所世間。四一切善心心所若當斷若已斷世間。五一切世間三摩地所行無見無對色世間。又由五相建立出世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見道所斷對治。二修道所斷對治。三由想解脫之所解脫。謂諸聲聞獨覺菩薩已入無戲論理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四彼所緣無見無對色。五一分所治解脫之所解脫。謂諸有學。若一切所治解脫之所解脫。謂諸無學。
復次依五種世間。即彼世間名墮諸法。謂有情世間。器世間。欲世間。色世間。無色世間。當知是名五種世間。又出世法不墮如是五種世間。是故說名不墮諸法。
復次由五相故建立有為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后際未生故。二前際已滅故。三中際目相安住故。四因緣相續(xù)故。五果相續(xù)故。又由五相建立無為諸法差別。何等為五。謂與上相違應知。即是此中五相。滅有為法證得涅槃。若謂涅槃為有異者。當知此為不如理問不如理答不如理思。如是若謂為無異者。有無異者。非有非無異者。當知皆是不如理問不如理答不如理思。何以故。由彼涅槃唯有為滅之所顯故。與有為法其相異故。唯有為滅之所顯故。謂有異者。若問若答若思便為戲論非所戲論。與有為法其相異故。謂無異者。如前廣說。便為戲論非所戲論。總如前說。二種因故。亦異不異不應道理。由有為滅證涅槃故。若謂一切皆無所有故說非有非無異者。不應道理。涅槃義者。謂一切白法所顯發(fā)故。涅槃相者。謂寂滅相無戲論相。當知唯是內所證相。
復次由五相故建立所緣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有善作意所緣法。二有不善作意所緣法。三有無記作意所緣法。四有墮界作意所緣法。五有系屬瑜伽作意所緣法。此中若善作意。緣善不善無記諸法。如善作意。如是不善無記作意當知亦爾。欲界系善染污無記作意。緣一切三界諸法。色界系善作意。亦緣一切三界諸法。無色界中若定若生外道異生無色界系善作意。唯緣自地一切法。非下地。若毗缽舍那行菩薩未得自在。及有廣慧聲聞乘等。若諸有學若阿羅漢。彼無色界系善作意。亦緣下地一切法。若諸菩薩已得自在。決定不于無色界生。由觀于彼不能現(xiàn)起利眾生事因此成熟廣大佛法。及能成熟利益有情行故。當知是名墮界作意所緣諸法。復次因思所緣如說。
名映于一切無有過名者
由此名一法皆隨自在行
此言有何義謂若略說。觀察清凈因故。觀察自相故。觀察雜染因故。又為顯示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故。此中顯示補特伽羅無我者。謂善了知四無色蘊。能斷一切自境界相。是故說名能映一切。顯示法無我者。謂善了知遍計所執(zhí)自性。善了知世俗言名。能除一切彼所依相。是故說名能映一切。若過如是四無色蘊諸我相事。定不可得。若過世俗言名遍計所執(zhí)自性相事。亦不可得。若于此二不善了知。則便一切自境界相。及諸雜染生起隨轉一切境相。及諸雜染皆彼增上力所生故。又佛世尊依此密意說如是言。
執(zhí)法自性故執(zhí)我性而轉
覺此故覺彼由覺故還滅
系屬瑜伽作意略有四種所緣。一遍滿所緣。二凈行所緣。三善巧所緣。四凈煩惱今緣。是諸所緣如聲聞地廣辯應知。此中凈煩惱所緣者。謂世尊說四圣諦及真如。
- 上一篇:第六十六卷 瑜伽師地論
- 下一篇:第六十四卷 瑜伽師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