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四十七卷 攝大乘論釋
第四十七卷 攝大乘論釋
釋智差別勝相品第十三之二
論曰。有幾種佛法。應(yīng)知攝此法身。
釋曰。不為顯攝法身體。故為此問。為顯攝法身證得故為此問。
論曰。若略說有六種。
釋曰。若廣說有無量種。今略說故止言六種。
論曰。一清凈類法。
釋曰。滅不凈品盡證得法身。名為清凈法。云何得此清凈法。
論曰。由轉(zhuǎn)阿黎耶識依故。
釋曰。對治起時。離本識不凈品一分。與本識凈品一分相應(yīng)。名為轉(zhuǎn)依。
論曰。由證得法身故。
釋曰。由此轉(zhuǎn)依。金剛道后證得法身。滅德以外其余諸德名清凈法。是證得類故名清凈類法。
論曰。二果報類法。
釋曰。有如來法是果報類。如見色等智名果報法。云何得此果報法。
論曰。由轉(zhuǎn)有色根依故。
釋曰。對治起時滅眼等五根色識。名為轉(zhuǎn)依。
論曰。由證得果報勝智故。
釋曰。由此轉(zhuǎn)依。諸佛得果報類智。此智于五塵中。當十方世界眾生五根所生識。此智于五塵中起故名果報類。此果報類法是證得類故。名果報類法。
論曰。三住類法。
釋曰。如來遍證得一切法。名為住法。云何得此住法。
論曰。由轉(zhuǎn)受行欲塵依故。
釋曰。對治起時。滅世間受行欲塵識。故名轉(zhuǎn)依。
論曰。由無量智慧住故。
釋曰。由此轉(zhuǎn)依。如來得無量智住。無量境皆不忘失。此智即當受行欲塵觸中有忘失。識即是四不護體。此住類法是證得類故名住類法。
論曰。四自在類法。
釋曰。于一切處勝能無礙。名為自在法。云何得此自在法。
論曰。由轉(zhuǎn)種種業(yè)等攝自在依故。
釋曰。于世間中有種種諸業(yè)。如耕種商賈等;蛐罹圬斘。攝此種種事業(yè)。對治起時滅此業(yè)等識。名為轉(zhuǎn)依。
論曰。由此于一切十方世界。無礙六通智自在故。
釋曰。由此轉(zhuǎn)依。于十方世界得無礙六通智。此自在法是證得類故。名自在類法。
論曰。五言說類法。
釋曰。如來有不共得四無礙解。于正說中具足勝能。名言說法。云何得此言說法。
論曰。由轉(zhuǎn)一切見聞覺知言說依故。
釋曰。于世間中。有見聞覺知四種言說。依六識境起意識分別。由此分別生四種言說。對治起時滅此言說識。名為轉(zhuǎn)依。
論曰。由此能飽滿一切眾生心。正說智自在故。
釋曰。由此轉(zhuǎn)依。如來于四言說中。得不共四無礙解。能稱眾生根性。如意說法皆令得果。此言說法是證得類故。名言說類法。
論曰。六拔濟類法。
釋曰。是諸佛利益安樂眾生意即是大悲。云何得此拔濟。
論曰。由轉(zhuǎn)一切災(zāi)橫過失拔濟意依故。
釋曰。于世間中。如王等所起災(zāi)橫。菩薩昔由善友力自勢力財物力等。拔濟眾生災(zāi)橫過失。對治起時滅此拔濟識。名為轉(zhuǎn)依。
論曰。由此一切眾生災(zāi)橫過失拔濟。智自在故。
釋曰。由此轉(zhuǎn)依。能如意拔濟一切眾生災(zāi)橫過失。此拔濟法。是證得類故。名拔濟類法。
論曰。如此六種類法所攝。諸佛如來法身應(yīng)知。
釋曰。此六法前四是自利。后二是利他。利他有二種。一永利二暫利。永利是真實。暫利是假名。并是法身證得類故。言攝法應(yīng)如此知。
論曰。諸佛法身為可說有差別。為無差別。
釋曰。十方諸佛為同一法身。為當有異。
論曰。由依止意用業(yè)無異故。應(yīng)知無差別。
釋曰。諸佛同以法身為依止。于眾生利益安樂意用亦同。于眾生中現(xiàn)成正覺。乃至般涅槃此業(yè)亦同。由此義故。應(yīng)知諸佛法身無差別。
論曰。由無量正覺等事故。應(yīng)知有差別。
釋曰。有諸佛于法身已得正覺。乃至已般涅槃。有諸佛正得正覺。有諸佛當?shù)谜X。乃至般涅槃亦爾。如此等有無量事。前后不同。是故應(yīng)知法身有差別。
論曰。如法身受用身亦爾。
釋曰。諸佛應(yīng)身無差別有差別。義如法身。
論曰。由依止業(yè)不異故。應(yīng)知無差別。
釋曰。十方諸佛應(yīng)身同依止法身。依止不異故應(yīng)身無差別。應(yīng)身以化身為業(yè)。諸佛應(yīng)身無不皆為化身依止。起于化身以業(yè)同故無有差別。
論曰。不由能依止差別故無差別。無量依止轉(zhuǎn)依故。
釋曰。無量菩薩修道轉(zhuǎn)依。如菩薩數(shù)量應(yīng)身亦爾。不由依止無差別說無差別。由身各異應(yīng)身亦爾。故有差別。
論曰。變化身。應(yīng)知如受用身。
釋曰。由依法身故無差別。由依應(yīng)身故有差別。
論曰。此法身應(yīng)知與幾種功德相應(yīng)。與最清凈四無量相應(yīng)。與八解脫八制入。十一切入。無諍三摩提愿智。四無礙解六通慧。三十二大人相八十小相。四種一切相清凈。十力四無畏四不護三念處。拔除習氣無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法。一切相最勝智等。諸法相應(yīng)。
釋曰。此身與諸功德法相應(yīng)。故名法身欲顯相應(yīng)法故為此問。
論曰。此中說偈。
釋曰。偈有兩義。一顯如來功德。二顯恭敬有功德人。
論曰。
于眾生大悲離諸結(jié)縛意
不離眾生意利樂意頂禮
論曰。于眾生大悲。
釋曰。此下一偈顯四無量。此句即明大悲。
論曰。離諸結(jié)縛意。
釋曰。此句明大慈。離染著意與眾生樂。
論曰。不離眾生意。
釋曰。此句明大喜。眾生若已離苦受樂。則恒于彼起歡喜心。
論曰。利樂意頂禮。
釋曰。此句明大舍。舍不拔苦與樂意。常懷利樂意。又舍怨親等相。常懷平等利樂意。由有此德。是故頂禮。復(fù)次離諸結(jié)縛意者。明離外道及二乘悲心。外道悲心緣眾生起為結(jié)。二乘悲心緣法起為縛。如來大悲不緣此二起故言離。大悲既爾。慈等亦然。不離眾生意者。雖離眾生及法緣。如來于眾生常不離四無量意。于有苦者不離拔苦意。于無樂者不離與樂意。于己離苦受樂者不離歡喜意。于如此眾生不離平等意利樂意。頂禮者令得出世益為利。令得世間益為樂。四無量具有二益。
論曰。
解脫一切障降伏世智者
應(yīng)知智遍滿心解脫頂禮
論曰。解脫一切障。
釋曰。此一偈顯三德。此句明八解脫。八解脫除二種障。一修習障。二勝類障。八解脫具二義。一是無流。二是究竟。是無流故除修習障。即見諦等惑是究竟故。除勝類障即下劣心。
論曰。降伏世智者。
釋曰。此句明八制入。是無流非究竟。是究竟非無流。屬八制入故。異八解脫。心能制境。使境從心。故名降伏世智者即是佛。
論曰。應(yīng)知智遍滿。
釋曰。此句明十一切入。應(yīng)知是十境。智緣十境遍一切處。故言遍滿。
論曰。心解脫頂禮。
釋曰。心于此三處皆得解脫。
論曰。
諸眾生無余能滅一切惑
害惑有染污常憐愍頂禮
論曰。諸眾生無余能滅一切惑。
釋曰。此偈明無諍三摩提。凡有所作。不起一切眾生煩惱諍。
論曰。害惑有染污常憐愍頂禮。
釋曰。佛能害眾生惑。眾生有染污。如來常起憐愍心。
論曰。
無功用無著無礙恒寂靜
釋曰。此半偈明愿智。于三世一切事欲知為愿。如來皆能證知為智。修習熟故無功用。習氣盡故無著。由此二義故。皆能證知于三世境。如量能知故無礙。如來恒不出觀故寂靜。寂靜顯無功用。無礙顯無著。
論曰。
一切眾生難能釋我頂禮
于依及能依應(yīng)說言及智
于能說無礙說者我頂禮
論曰。一切眾生難能釋我頂禮。
釋曰。此下一偈半明四無礙解。由具四解故能釋眾生難。
論曰。于依及能依應(yīng)說言及智。
釋曰。于依是義。能依是諸法門。應(yīng)說言是方言。及智是巧辯。
論曰。能于說無礙。
釋曰。于此四中功能無礙。為他說亦無礙。
論曰。說者我頂禮。
釋曰。已離惑愛所說無垢。有能說之德故名說者。
論曰。
攝壽住及舍變化及改性
得定智自在世尊我頂禮
釋曰。此偈明通慧。若壽命應(yīng)盡。能更攝受令長。乃至經(jīng)八萬大劫等。非止八萬劫而已。欲住多劫亦如意能住。欲舍亦如意能舍。又于諸定中亦有此三能。從一身中。分出無量身為變化。轉(zhuǎn)金土等為改性。通慧皆由定成如意無礙故。言得定智自在。
論曰。
諸眾生見尊信敬謂勝士
由他見能生凈心我頂禮
釋曰。此一偈。合明三十二大人相。八十小相眾生。見佛大小相生信心及敬心謂如來是最勝之士如來大小相并能生眾生清凈心。
論曰。
故隨彼類音行往還出離
證知諸眾生正教我頂禮
釋曰。此偈明四種一切相清凈。隨眾生形類及音辭示現(xiàn)。如彼眾生。過去受生為往,F(xiàn)在受生為還。行于二世之中。得三乘道果為出離。佛皆證知此事。如所應(yīng)為說正教。由四清凈故有此能。
論曰。
方便歸依凈于中障眾生
于大乘出離摧魔我頂禮
釋曰。從出家受戒。乃至世第一法悉名方便?喾ㄈ棠酥恋诙麨闅w依。以得四不壞信故。第三第四果為凈。以離欲欲界乃至無色界故。魔于此中能障眾生。令不得此道果。若大乘中修十地行。出離三障。魔亦于中能為障礙。由如來具十力故。能為眾生摧伏眾魔。
論曰。
智滅及出離障事能顯說
于自他兩利降邪我頂禮
釋曰。此偈明四無畏。智即一切智無畏。滅即流盡無畏。出離即說盡苦道無畏。障事即說障道無畏。若有外道。難佛言非一切智;蜓灾T流未盡;蜓匀鐏碚f盡苦道。修之不能令離苦。說障道法起此障不妨得道。如來于中無畏能降邪難。
論曰。
無制無過失無染濁無住
于諸法無動無戲論頂禮
釋曰。此偈明四不護。無師制止。身口意命自無十惡等過失。非但無貪瞋邪見煩惱。一切煩惱皆已滅盡。不著諸法故言無染濁無住。不作意知諸法。知諸法無復(fù)學義。離于分別。智慧遍滿故言無動。過失已除故無戲論。
論曰。
于眾伏他說二惑所遠離
無護無忘失攝眾我頂禮
釋曰。此偈明三念處。若有眾生。于大集中聞如來說法。生毀謗如來亦不瞋。若能信受如來亦不。愛若無毀無信如來亦不舍。于此三處常起大悲。以方便力巧說正法。令其入理。于大眾中能降伏如此眾生。為說正法不起瞋欲二惑。既無瞋欲即知無無明。不由守護心故不忘失。大念大悲。常自堅固故無忘失。以此大悲能攝大眾。
論曰。
于利益他事尊不過待時
所作恒不虛無迷我頂禮
釋曰。十方無量眾生。于一剎那中應(yīng)得利益。如來以大悲力。于一剎那中悉令得利益無空過者亦無一眾生得道時。未至預(yù)往其所。待時至方為說法。凡有所作皆應(yīng)時得益。故所作無虛。迷是無明。無明即習氣體。由習氣盡故利益不虛。
論曰。
于一切行住無非圓智事
遍知一切世實體我頂禮
釋曰。此偈明無忘失。已受生及未受生為行。正受生為住。眾生三世事皆是圓智境故。能遍知三世。真如為體故名實體。由體實智圓故無忘失。復(fù)次佛在因位修十地為行。得佛為住。圓智能通達此自因果事。遍知一切世明。能通達眾生三世事。此解通明能知自他。
論曰。
日夜六時觀一切眾生界
與大悲相應(yīng)利樂意我禮
釋曰。此偈明大悲。佛常觀眾生。而言六時者。欲為物作軌摸示修道。有自利利他行。以六時修利他行。六時修自利行。眾生界即眾生性。眾生性不同;蛞驉荷;蛞蛏剖律;蛞虿牢肥律;蛞驓g喜事生善。大悲能稱此性化度故。皆與大悲相應(yīng)。根及欲樂亦爾。
論曰。
由行及由得由智及由事
于一切二乘無等我頂禮
釋曰。此偈明十八不共法。行是因得是果。智是如理如量智。事即利益眾生事。十八不共法不出四義。不與二乘等故名不共。
論曰。
由三身尊至具相無上覺
一切法他疑能除我頂禮
釋曰。此偈明一切相最勝智。三身即是三德。法身是斷德。應(yīng)身是智德;硎嵌鞯。由三身故。至具三德相果。由得無上覺故最勝。眾生于一切法中生疑。如來悉能為除斷。
論曰。
無系無過失無粗濁無住
于諸法無動無戲論頂禮
釋曰。此偈顯如來六種清凈。一惑障清凈即無系。由滅惑等三障故。二業(yè)障清凈。謂無過失。由滅二十二業(yè)障故。三報障清凈。謂無粗濁。由除七種生死故。四利益清凈。謂無住。由于生死涅槃無隔礙故。五自在清凈。謂于諸法無動。不由功用。于一切法如意能現(xiàn)故。六無戲論清凈。由過言語覺觀思惟境界故。前三明自利。后三明利他。故言等即等此六清凈。
論曰。諸佛法身不但恒與如此等功德相應(yīng)。復(fù)與余功德相應(yīng)。
釋曰。前所明功德通大小乘。已說法身與此功德相應(yīng)。復(fù)有大乘不共功德與法身相應(yīng)。
論曰。謂自性因果業(yè)相應(yīng)。行事功德相應(yīng)。
釋曰。此中略說大乘六種功德與法身相應(yīng)。謂法身自性。法身因法身果法身業(yè)。法身相應(yīng)。法身生起。
論曰。是故應(yīng)知。諸佛法身有無上功德。
釋曰。于大小乘中。不與他共故無有上。
論曰。此中說偈。
釋曰。為顯此六種功德。是故說偈。
論曰。
尊成就真如修諸地出離
至他無等位解脫諸眾生
論曰。尊成就真如。
釋曰。此句明法身自性。成就真如是無垢清凈。若在道前道中。垢累未盡未得名成就。道后垢累已盡故名成就。此真如為法身自性。
論曰。修諸地出離。
釋曰。此句明法身因。在因位修真如。所顯十地究竟。出離皮肉心三障。即是智斷二種轉(zhuǎn)依。由此轉(zhuǎn)依故得法身。
論曰。至他無等位。
釋曰。此句明法身果。若證法身果。則得凈我樂常四德果。凈不與闡提等。我不與外道等。樂不與聲聞等。常不與獨覺等。
論曰。解脫諸眾生。
釋曰。此句明法身業(yè)。若得此果解脫眾生。解脫有四種。謂安立善道及三乘。業(yè)解脫凡夫及三乘人。
論曰。
無盡等功德相應(yīng)現(xiàn)于世
于三輪易見難見人天等
論曰。無盡等功德相應(yīng)現(xiàn)于世。
釋曰。此兩句明法身相應(yīng)。無盡等有五種功德。與法身相應(yīng)。一清凈為勝。二一切為勝。三無量為勝。四難思為勝。五無盡為勝。從初地至七地。嫉妒等所對治習氣垢。永滅不生為依止故。諸德清凈為勝。與法身相應(yīng)。于第八地。無分別無間缺。自然無流道為依止故。諸佛于無流界諸功德一切為勝。與法身相應(yīng)。于第九地。不可數(shù)量三摩提陀羅尼門海。能攝無量法智為依止故。從此海生一一功德。皆無量為勝。與法身相應(yīng)。于第十地。一切如來所有秘密處,F(xiàn)前證智為依止故。難思為勝。與法身相應(yīng)。次此后證得佛地時。解脫一切障智為依止故。諸功德無盡為勝。與法身相應(yīng)。無盡即是常住。為顯常住故言現(xiàn)于世。前四功德雖約諸地明其差別。同至果方究竟故。悉與法身相應(yīng)。
論曰。于三輪易見難見人天等。
釋曰。此兩句明生起。三輪即是三身。于三身中應(yīng)化二身易見。法身難見。又法身于深行菩薩及諸佛為易見。于四種眾生為難見。一凡夫二聲聞。三獨覺四始修行菩薩。如經(jīng)言。如來藏非墮身見眾生境界。非游戲顛倒眾生境界。非于空散亂菩薩境界。何以故。凡夫人于色等諸法。無如此性。執(zhí)有我及我所性。不能信樂身見滅離處甘露界。何況能正覺諸佛境界如來藏。二乘人于常住最勝應(yīng)修中。倒修常住相。游戲無常相。修樂我凈亦爾。如此二乘人由倒修不能得諸佛法身道。于中游戲故。四德相應(yīng)法身非其境界。始修行菩薩迷如來藏空道理。信樂空解脫門。計滅有物以為空。謂諸法先時是有。后則斷滅即是空。復(fù)有諸菩薩。由得空相思擇空義。謂離色等法有別物為空。我今修行為證此空。當來必應(yīng)得。如來藏非有非無為理故。非散亂心偏執(zhí)有無境界。人天等即前四眾生。法身甚深非其境界故。生起此四種眾生迷惑行于法身。有此四事故。自性身于三輪中。非人天能見。
論曰。復(fù)次如來法身甚深最甚深。
釋曰。以難行難通達難得故。甚深最甚深。復(fù)次言說難了達故稱甚深。義理無底故稱最甚深。復(fù)次文義難量故稱甚深。品類非一故稱最甚深。
論曰。此甚深云何可見。
釋曰。以何相能顯此甚深。令得可見。
論曰。此中說偈。
釋曰。如大乘中所顯。法身甚深義有十二種。今以偈說此義。
論曰。
佛無生為生以無住為住
作事無功用第四食為食
論曰。佛無生為生。
釋曰。此下一偈明第一甚深。此甚深中復(fù)有四種甚深。一生二不住三業(yè)四住。此句明生甚深。諸佛受生無生為相。有十種因以證此義。一與無明不同相故。二種種不同故。三攝受自在故。四于住自在故。五于舍自在故。六無二相故。七唯似顯現(xiàn)故。八同幻化譬故。九無住處為住處故。十能成就大事故。
論曰。以無住為住。
釋曰。此句明不住甚深。諸佛于生死涅槃悉無所住。亦有十種因以證此義。一非永所離故。二滅不盡故。三由諸佛非有法故。四由知非有為性故。五無所得無分別故。六由己離心故。七由得心故。八由心平等故。九住因不可得故。十不住因不可得故。
論曰。作事無功用。
釋曰。此句明業(yè)甚深。亦有十因為證。一一切礙滅故。二無依止故。三應(yīng)作無思故。四作者不作心故。五業(yè)非運動故。六于非有無功用故。七由宿愿疾利故。八所作已辦故。九應(yīng)作未辦故。十由熟修一切法中自在故。
論曰。第四食為食。
釋曰。此句明住甚深。亦有十因為證。一示諸佛不資四食。以顯自身由食住故。二為長眾生善根故。三為顯同諸人故。四欲令弟子如法學受用四種命緣故。五欲令他學知足行故。六令他起正勤方便故。七為成熟他善根故。八欲顯自身無染著故。九為治正法恭敬心故。十為圓滿本愿生故。若如來由此義故食。于四食中是何食。是第四食。四食者。一非清凈依止住食。謂段等四食。令欲界眾生身得相續(xù)住。欲界眾生具見修二縛故。依止不清凈。此依止由四食得住。故名非清凈依止住食。二凈不凈依止住食。謂業(yè)識觸三食。令色無色界眾生身得相續(xù)住。此二界眾生已離下界惑。未離自地及上界惑故。依止亦凈不凈。此依止由三食得住故。名凈不凈依止住食。三清凈依止住食。謂段等四食。令聲聞緣覺身得相續(xù)住。二乘人三界惑已盡故。依止清凈。此依止由四食得住。故名清凈依止住食。四能顯依止住食。段等四食悉是諸佛食。何以故。諸佛由此食故顯自身得住于世。為生長施主凈信。為因功德善根故。此食不作如來食事。如來食時。諸天為受施諸眾生。是如來意所許故。眾生由此食當?shù)?a href="/remen/chengf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成佛。為令眾生得成佛故。如來示現(xiàn)以手觸食。如此等義悉是甚深。
論曰。
無異亦無量無數(shù)量一事
最堅不堅業(yè)無上應(yīng)三身
論曰。無異亦無量。
釋曰。此下一偈明第二甚深。此甚深中復(fù)有三種甚深。一安立二數(shù)三業(yè)。此句明安立甚深。諸佛法身無差別故無異。眾多依止法。證得此法身故無量。
論曰。無數(shù)量一事。
釋曰。此句明數(shù)甚深。三乘眾生無有數(shù)量。于中諸佛一事。
論曰。最堅不堅業(yè)無上應(yīng)三身。
釋曰。此兩句明業(yè)甚深。諸佛有三身相應(yīng)。實體常住故稱無上。由應(yīng)身如來業(yè)堅固。不可改轉(zhuǎn)。以真實故。由化身如來業(yè)不堅固。由權(quán)以方便引出二乘。后以應(yīng)身。教彼修菩薩道故。
論曰。
無一法能覺一切無不覺
一一念無量有不有所顯
論曰。無一法能覺。
釋曰。此下一偈明第三正覺甚深。人法二非有。所覺既無故能覺亦無。
論曰。一切無不覺。
釋曰。諸佛由假名故無非是佛。是故無一非覺。覺此法云何。
論曰。一一念無量。
釋曰。一一剎那。無量諸佛正覺真如。若爾諸佛與真如為一為異。若一則無覺。若異則無真如。
論曰。有不有所顯。
釋曰。一切法名有不有。謂一切法空。諸佛是諸法空所顯。是故不可說能覺。不可說不覺。
論曰。
無欲無離欲依欲得出離
已知欲無欲故入欲法如
論曰。無欲無離欲。
釋曰。此下一偈明第四離欲甚深。由欲不有故如來無欲。從本無欲故亦無離欲。若欲是有可有離欲。欲既本無故無離欲。
論曰。依欲得出離。
釋曰。由諸菩薩永除上心欲。但留隨眠欲故。諸菩薩得出離成佛。何以故?嗖涣舸穗S眠欲則同二乘涅槃。若不除上心欲。則與凡夫不異。如無上依經(jīng)說。菩薩作是念。諸惑本來不入眾生自性清凈心。諸惑唯是客塵自分別所起。我今有能。為除諸眾生客塵煩惱。能說如理正教。由此念菩薩不起下劣心。菩薩由此念。于眾生生貴敬心。諸菩薩復(fù)作是念。諸惑無力無能。何以故。諸惑無真實依止。但虛妄分別諸惑。如理正思惟所觀。不更起乖違。是故我等應(yīng)作如此如此觀。由此觀諸惑不更生染著。若諸惑無復(fù)染著。是為最善。非是染著。若我愛惑染著。我云何能為眾生解煩惱系縛。說如理正教。此惑能令生死相續(xù)。與善根相應(yīng)。成熟眾生。是故我今應(yīng)攝留此惑。
論曰。已知欲無欲故入欲法如。
釋曰。菩薩見欲是分別性故欲不有。欲無相性即是欲法真如。菩薩知欲不有。得入此真如故。于欲得出離。
論曰。
諸佛過五陰于五陰中住
與陰非一異不舍陰涅槃
論曰。諸佛過五陰于五陰中住。
釋曰。此下一偈明第五滅陰甚深。諸佛已過色等五取陰。由不得五陰。于陰法如中住。
論曰。與陰非一異。
釋曰。諸佛已舍陰分別。依他性與陰非一非異。何以故。佛所住五陰真如。是分別依他陰家法故不異。由此義雖一非不異。真如是清凈境界。陰非清凈境界故非一。
論曰。不舍陰涅槃。
釋曰。由與陰真如永相應(yīng)。無舍離義。故如來般涅槃最勝。
論曰。
諸佛事相雜猶如大海水
我已正應(yīng)作他事無是思
論曰。諸佛事相雜猶如大海水。
釋曰。此下一偈明第六成熟甚深。諸佛于眾生共同利益事。譬如眾流入于大海。同為龜魚等受用。如此諸佛共入法界。真如平等作利益事。成熟眾生。
論曰。我已正應(yīng)作他事無是思。
釋曰。我已作他利益事。正作當作。于三世中并無作意思量。雖不作意。利益事如法得成。譬如摩尼寶及天鼓。無有作意而所作事成。
論曰。
由失尊不現(xiàn)如月于破器
遍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
論曰。由失尊不現(xiàn)如月于破器。
釋曰。此下一偈明第七顯現(xiàn)甚深。諸佛于世間不顯現(xiàn)。而世間說諸佛身常住。若身常住云何不顯現(xiàn)。譬如于破器中水不得住。由水不住故。于破器中實有月不得顯現(xiàn)。如此諸眾生無奢摩他軟滑相續(xù)。但有過失相續(xù)。于彼實有諸佛亦不顯現(xiàn)。水譬奢摩他軟滑性故。若佛不顯現(xiàn)可無佛耶。
論曰。遍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
釋曰。若諸佛于非有過失眾生所見。亦恒作諸佛正事。說三乘十二部經(jīng)。猶如光明。定是諸佛應(yīng)作下種成熟解脫等諸利益事。如世間中生盲人。雖不見日日光恒照一切色像。為令有目者得見故。
論曰。
或現(xiàn)得正覺或涅槃如火
此二實不有諸佛常住故
論曰;颥F(xiàn)得正覺或涅槃如火。
釋曰。此下一偈明第八菩提般涅槃甚深。諸佛有處現(xiàn)得正覺。有處現(xiàn)般涅槃。譬如火性有處然有處滅。諸佛亦爾。有諸眾生已成熟。如來于彼現(xiàn)般涅槃。于未成熟現(xiàn)得正覺。為令彼得成熟及解脫故。譬如火性由種類是一。法身亦爾。由真如性是一。
論曰。此二實不有諸佛常住故。
釋曰。菩提般涅槃為二。但變異他心令他謂二體。實不有。由如來法身常住無前后故。
論曰。
如來于惡事人道及惡道
于非梵行法住第一住我
釋曰。此一偈明第九住甚深。諸佛如來住最勝住。住最勝我。諸佛若住不離此二處。或住最勝住。或住最勝我。惡事謂一切不善法。如來于不善法恒住最勝住。最勝住謂真空定。即是圣住。眾生若在人道中。若在惡道中。如來緣彼眾生住;蛴傻谒亩ā<词翘熳。謂最勝住;蛴纱蟊词氰笞 V^最勝住。于非梵行法。謂六塵染著。此中佛住最勝我。最勝我即法界清凈。如來恒觀六塵空為體為境。即是佛住。
論曰。
佛一切處行亦不行一處
于一切生現(xiàn)非六根境界
論曰。佛一切處行。
釋曰。此下一偈明第十顯現(xiàn)自體甚深。如來后智。于善惡無記法中遍滿恒行。
論曰。亦不行一處。
釋曰。由無分別智。離智境界不可分別。故無一處行。復(fù)次由化身無處不行。由法身應(yīng)身無有行處。
論曰。于一切生現(xiàn)非六根境界。
釋曰。諸佛如來由化身。于一切眾生中顯現(xiàn)具相。諸佛由化身。乃至地獄道等眾生亦見。在彼受生為化度彼故。由諸佛不現(xiàn)似變化性。彼眾生雖見不能了別。謂是已同類故。佛化身非地獄等眾生六根境界。
論曰。
諸惑已滅伏如毒咒所害
由惑至惑盡佛證一切智
論曰。諸惑已滅伏如毒咒所害。
釋曰。此下一偈明第十一滅惑甚深。諸惑謂見修煩惱。于菩薩地中先已滅盡。余心煩惱雖復(fù)未滅。由智念所伏廢其功用。譬如眾毒咒力所害無復(fù)本能。心惑亦爾。智念所守。不能復(fù)生二惑染污。
論曰。由惑至惑盡佛證一切智。
釋曰。諸菩薩留隨眠惑為助道分。不同二乘速般涅槃。由此事故修道究竟。得習氣滅盡及證圓智。
論曰。
諦惑成覺分生死為涅槃
得成大方便故佛難思議
論曰。諦惑成覺分。
釋曰。此下明第十二不可思議甚深。若由留惑故得惑盡者。二乘集諦成菩薩覺分。如二乘覺分能滅彼集諦。菩薩用彼集諦以滅心惑。故成覺分。
論曰。生死為涅槃。
釋曰。若集諦是覺分?嘀B即是涅槃。何以故。諸菩薩在生死不被染污。起自他兩利皆得圓滿譬如二乘在有余涅槃。不為二惑所染污。能得自利。
論曰。得成大方便故佛難思議。
釋曰。在因位得大方便。謂般若大悲。在果位得大方便。謂三身。法身是自利方便。余二身是利他方便。是故如來不可思議。
論曰。由此義故十二種甚深。應(yīng)知。謂生不住業(yè)住甚深。安立數(shù)業(yè)甚深。正覺甚深。離欲甚深。陰滅甚深。成熟甚深。顯現(xiàn)甚深。菩提般涅槃顯現(xiàn)甚深。住甚深。顯現(xiàn)自體甚深。滅惑甚深。不可思議甚深。
釋曰。佛有三身。諸菩薩若念佛應(yīng)緣何身。應(yīng)緣法身。
論曰。諸菩薩緣法身憶念佛。此念緣幾相。
釋曰。法身有無量甚深道理。若緣法身應(yīng)緣幾相。
論曰。若略。說諸菩薩依法身。修習念佛有七種相。
釋曰。此七相是法身正用。即是法身圓德。為顯念佛須緣此圓德故。略說七相。一諸佛圓德屬自心。由六通自在故。二此德常住是真實善故。三最無過失滅習氣盡故。四無惓無難無功用故。五受大法樂由諸土清凈故。六無苦無難無染障故。七有大事用平等利他故。若菩薩憶念此七種圓德。則能通達法身。須依法身修習念佛者。為顯學一切觀行門皆緣真如得成。若不緣真如則觀行不清凈。
論曰。何等為七。一諸佛于一切法。至無等自在。
釋曰。三世諸佛于六通境得最極自在。同類人不能為礙。下類人非所能及。在有心無心位中恒不廢。以修習成熟故。故名自在。非聲聞獨覺菩薩所得。又于世間無可譬。故名無等。
論曰。如此修習念佛。
釋曰。令此念與法身成一。故名修習。
論曰。于一切世界。至得無礙無邊六通智故。
釋曰。諸佛成就六通。于十方世界無能沮損。無有限極。不同二乘有礙有邊故。如來通慧自在無等。
論曰。此中說偈。
釋曰。若諸佛于一切法有無等自在。云何一切眾生不悉般涅槃。為釋此難是故說偈。此偈為顯此因由此因故彼不般涅槃。
論曰。
被障因不具一切眾生界
住二種定中諸佛無自在
論曰。被障因不具。
釋曰。一切眾生若有業(yè)等諸障。諸佛于此位中不能令彼般涅槃。通慧由被障故不得自在。若眾生無涅槃性。名因不具。諸佛于此位中。不能令彼般涅槃。通慧亦無自在。無涅槃性。謂貪著生死不信樂大乘。
論曰。一切眾生界。住二種定中。諸佛無自在。
釋曰。眾生界。謂四大空識六界是實。依此六界假立眾生。眾生是假名。有六道差別故言一切。如此眾生若在二種定中。一所作業(yè)定。二受果報定作業(yè)定。謂凡夫所作十惡等。業(yè)決定應(yīng)感四惡道報。果報定。謂極鈍根顛狂眾生。及正受四惡道報。如來于此眾生亦無自在。何以故。以無外緣故。
論曰。二如來身常住。
釋曰。以十種因。共證法身及眾德常住三因。證法身。七因證余身。三因證法身者如論。
論曰。由真如無間解脫一切垢故。
釋曰。此即三因中一因。真如謂道后真如。無間位即佛金剛心。能滅最后微細無明。及無有生死苦集二諦。故言解脫一切垢。此無垢清凈真如是常住法。諸佛以此為身故。諸佛身常住。由此身常住。依此身有眾德故。眾德亦常住。此常住以真實性為相。
論曰。三如來最無失一切惑障。及智障永相離故。
釋曰。一切有失無失眾生中。如來最無失。由過失因緣已滅盡故。現(xiàn)在已滅未來不生。故言永相離。
論曰。四一切如來事無功用成。
釋曰。作意名功用。緣三世起。謂我已作正作當作。離如此作意名無功用。但由本愿力。所欲作事。自然皆成。
論曰。不由功用。恒起正事永不舍故。
釋曰。若由功用有正事。則有起不起。以不由功用。是故恒起。由本愿無盡故永不舍。以眾生不盡故。本愿不盡。
論曰。五如來大富樂位。
釋曰。大富由外財大樂由正法。
論曰。一切佛土最微妙清凈。為富樂故。
釋曰。凈土中有八不可得二可得。故名最微妙清凈。八不可得者。一外道。二有苦眾生。三生姓家富等差別。四惡行人。五破戒人。六惡道。七下乘。八下意下行諸菩薩。二可得者。一最上品。意行諸菩薩。二諸如來顯現(xiàn)于世。所住為最微清凈。能住為最妙清凈。
論曰。六如來最無染著。
釋曰。上心惑為染。隨眠惑為著。又約惑障為染。智障為著。又煩惱有二相。一以喜為相。二以憂為相。欲慢見等以喜為相瞋疑無明等以。憂為相。喜相惑為染。憂相惑為著。二惑皆滅盡故名無染著。
論曰。出現(xiàn)世間非一切世法所染。如塵不能染空故。
釋曰。因立故名出世。果成故名現(xiàn)世。又自利圓滿故名出世。利他圓滿故名現(xiàn)世。或佛出世未現(xiàn)于世。如已成道未轉(zhuǎn)法輪。若轉(zhuǎn)法輪。世間方能了別是佛是一切智。世間所了別故名現(xiàn)世。如來雖受用衣食等四緣。為生長眾生善根。非為資益自身。于此緣中不生憂喜。故不為世法之所染污。空以非有為體。體無礙故不為有物所染。如來亦爾。
論曰。七如來于世間有大事用。
釋曰。如來出世以化身成道。乃至般涅槃名大事。此身所作眾生利益事名用。
論曰。由現(xiàn)成無上菩提及大般涅槃。未成熟眾生令成熟。已成熟眾生令解脫故。
釋曰。為未下種及未成熟眾生令下種成熟故,F(xiàn)成菩提。為已成熟未解脫眾生。令解脫故。現(xiàn)般涅槃。
論曰。此中說偈。
釋曰。此中說二偈。重明七相。顯法身七種圓德。
論曰。
隨屬如來心圓德常無失
無功用能施眾生大法樂
論曰。隨屬如來心圓德。
釋曰。諸佛圓德。謂六通等。但屬自心不關(guān)外緣。
論曰。常。
釋曰。此圓德由依常住法身真實善為性故。眾德皆常。
論曰。無失。
釋曰。由法身離一切障。所依無失。故能依亦無失。
論曰。無功用。
釋曰。由修因及本愿成熟。所作佛事皆自然成。無惓無難故言無功用。
論曰。能施眾生大法樂。
釋曰。由得凈土自在。有大人能受大法。得弘自如理行。令他如理行故名法樂。
論曰。
遍行無有礙平等利多人
一切一切佛智人緣此念
論曰。遍行無有礙。
釋曰。于八世法。如來后智恒分別此事。于中無憂喜心故。遍行無礙。若有礙則有苦。無礙故安樂。諸佛雖行六塵。過于言說。以離有無執(zhí)故。
論曰。平等利多人。
釋曰。凡夫二乘新行菩薩。及深行菩薩名多人。如來能平等利益。說大富行善道行安樂行自利行二利行。此即是有大事用。
論曰。一切一切佛智人緣此念。
釋曰。一切者即目。智人謂諸菩薩。諸菩薩緣此七相。念一切佛法身。
- 上一篇:第四十八卷 攝大乘論釋
- 下一篇:第四十六卷 攝大乘論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