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二十九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論
第二十九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論
第六會他化自在天宮說十地法門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約釋此品以四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敘其升進次第。四隨文解釋。
第一釋品名目者。何故名為十地品。釋曰。以明如來普光明智。以成地體。如經(jīng)如是菩薩已踐如來普光明地。即大圓鏡智是。所說四智及一切種智。一切智之差別。以此智為體。以諸菩薩雖蹬十住十行十回向。不離此體道力未充。更以十波羅蜜十重進修。令其道力圓滿。名為十地。又以一波羅蜜中而自具十法。名為十地。十十之中具百。百不移十故。名為十地。乃至十百十千十萬十億乃至十不可說明十數(shù)。該含一多無盡。故云十地。此十地之法通因十即通十信所信十個佛果即以普光明殿所說十個佛果不動智佛為初信故。乃至無礙智佛解脫智佛乃至通十個智佛為所信之果。進修之中經(jīng)十住十行十回向。還將十信之中十個智果。以成此十地之體。十個智佛。以不動智佛為本。不動智佛。以普光明智為本。普光明智。以無依住智為本。又無依住智以一切眾生為本。如善財見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還令善財卻見初善知識文殊師利。是其義也。乃至于五位終滿不離初信之佛果也。以此十地之法通初徹末一際法門。是故號名十地品者。均分一多次第升進同別層級義故。此乃是無升進中進修。無層級中級。且略言之。十地之體。若無十信能信自心初佛果者。十地亦不成故。十信之初心無十地。十一地之佛果亦無成信心故。始終總?cè)遣粍又侵。能信心者亦佛果故。所信佛果亦佛果故?a href="/remen/xiux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修行之身亦佛果故。如是信心方得成信。其所修因果終始不異不動智佛故。是故此經(jīng)十住十行十回向。皆有隨位進修。因果十佛號故。十地十一地。以取十回向中佛果通號。更不別立佛名號故。為此后十地十一地。但取十回向中理智大悲妙用蘊積。使德行功熟。更無異法。以此義故。十回向中十個佛果?偼栔疄槊顬槊。十回向已和會理事悲智妙用法成故。以此如來亦不云升天。他化天王亦不云遙見。亦無迎佛及以興供。古人云。十地無迎佛及敷座者。以經(jīng)來文未足者。此非為得經(jīng)之意也。但為法則。如十回向中大愿及智悲修令圓滿。如彼故無敷座等事。為明法則。依地前舊法。不更別有加行進修。以十地法門但依十信。十住中法則以不動智為體。以十住中十個月佛十行中十個眼佛十回向中十個妙佛。以為十信中不動智佛。上加行進修之名十地同此準知。不移初法。
第二釋品來意者。為明已說地前三十心竟。以十回向方法和會理智。大悲及廣興大愿竟此十地。但依前法則以積行蘊修。令使功成滿前智愿。令使大悲深厚功畢。以是此品須來。是故善財以九個夜神皆是女天。以表慈悲故一個佛為太子時妻。號曰瞿波。以表十地慈悲法喜以悅一切眾生。以此十地是蘊積慈悲滿前智愿故。以此十地之初歡喜地得愿求一切佛法心故。如后地中所說故。又以三十七個菩薩俱名為藏。亦表此十地俱依地前之法。以三十七助菩提分法助成地前志樂。智悲大愿令行滿故含容眾德成滿無功諸佛德門。名之為藏故。一個菩薩獨名解脫月。是三十七個助菩提行中。得法清涼之果故。一一皆有所表思之可解。是故以此十地品。成就地前志樂智悲大愿令功畢故。此品須來。
第三敘其升進次第者。約立三門。一明三乘一乘十地同異。二明隨位進修次第。三明重敘說法之處及座體。一明三乘一乘十地同異者有二義。一三乘十地。二一乘十地。一三乘十地者。如仁王經(jīng)。雖安立內(nèi)凡外凡菩薩修六波羅蜜作六種人王。若修檀波羅蜜得作小國王。并修戒波羅蜜作粟散王。并修忍波羅蜜得作鐵輪王。王一閻浮提。并修精進波羅蜜作銅輪王。王二天下。并修禪波羅蜜作銀輪王。王三天下。并修般若波羅蜜得作金輪王。王四天下具足千子。自檀戒忍三度是外凡夫菩薩信心位。自進定慧三種度門是內(nèi)凡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中位也。十地中名十圣位修十波羅蜜得作十種天王。該管已上天位。自忉利為首。若約斷惑見道之中。三乘中地前修六波羅蜜。以空觀折伏現(xiàn)行及五見及五鈍使。且令伏息所有煩惱。如咒毒蛇不能害物。伏而不起?沼^心成達心境本性無生名為見道。若約修道。小乘以空觀滅情入寂身智總亡。地上菩薩得三種意生身。而不隨空而滅智故。為不了根本無明住地。是如來根本智故。受三界外變易生死故。已舍分段生死。三種意生身初二三地得三摩跋提樂意生身。明從定發(fā)正慧念用故。四五六地得覺法自性意生身。明覺法自性任性生故。七八九十地得種類俱生無行無作意生身。明無功用任運生無作意故。五見者。一身見。二邊見。三見取。四戒取。五邪見。此已上五見名利使。能障見道作煩惱。小乘修空滅智。菩薩達法是空。有智慧有慈悲之行。或生凈土;蛱幨酪蛏S意而樂自在也。五鈍使者。一貪。二嗔。三癡。四慢。五疑。通前為十使。此能障修道上隨事之行不能稱理。如是十使煩惱。小乘先斷見道上煩惱。后斷修道中煩惱。大乘菩薩于諸煩惱。以諸波羅蜜如理通融無斷無證。如上總明權(quán)教。大乘中菩薩約簡斷惑地位得果。如是十地菩薩修法空無生菩提得十種意生身。于三界業(yè)外受變易生死。是生死無明住地未能了知。如是菩薩猶于一乘佛果華嚴經(jīng)未聞。設(shè)聞不信不順不證不入。猶有厭苦心。多一向樂求出世凈土。猶欣凈土在于他方。佛果在三祇之后。華嚴經(jīng)云。設(shè)有菩薩經(jīng)無量劫行六波羅蜜得六神通及修種種菩提分法。為不聞此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猶名假名菩薩不真菩薩。設(shè)復聞時不信不順不證不入。如法華經(jīng)不退諸菩薩亦復不能知。總其例也。又云。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jīng)。為人演說。令諸聽者得六神通。亦未為難。聽受此經(jīng)是則為難;驗橐环至咏獗娚l(fā)菩提心者。三祇之劫方成佛故。三乘不退菩薩是十真如觀;蚴怯^空不退。不是以無明為根本智發(fā)心不退。此以前明時劫定實凈土及穢土。全隔在于他方。忻厭之徒安立諸地故。二一乘十地者。從十信之心即信自心。根本無明具分別見。便為不動智佛。即文殊師利覺首目首等菩薩是其位也。以自信自心無始無明為不動智佛。文殊師利即為自心理智妙慧用也。法界大智大悲門普賢行海即是自己所行之行。如是信己以為信心。是故從經(jīng)之初以列。如來成道之果及十普賢及海月光大明菩薩及神天等五十眾。以為現(xiàn)果成信門。諸菩薩神天等眾。示現(xiàn)入法獲益。所有入法皆同佛所得故。明信從自心無明上見不動智佛故。信亦是佛。悟亦是佛。以不異佛智體用為進修故。作此信時。普見一切眾生所有心量。皆從如來大智而有。凡圣一體同一智慧無有二性。如金光明經(jīng)天女發(fā)愿。此語不虛者。愿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皆金色具大人相。當時稱愿一切眾生悉皆金色具大人相。具如彼經(jīng)廣明。又如此經(jīng)如來出現(xiàn)品云。眾生種種樂及諸方便智皆依佛智起。又云。應信自心中常有諸佛出興于世轉(zhuǎn)正法輪。從如是信已。以方便三昧發(fā)出悟入現(xiàn)本智慧。與佛契同。名生如來智慧家。為真佛子。從此初住住佛所住種如來性。名清凈智慧。從此慧已經(jīng)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位之中。配十個所修行之人。十個修行之法。十個修行。行下之佛果如前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中所配當者。是今此十地位修行之人。即金剛藏等三十八個菩薩是。三十七個是三十七助道法。助前十回向中悲智妙用功終不立自位佛果。為明十回向中以大愿力已圓理智大悲事畢十地但以助道行力成之使熟。乃至十一地佛果總?cè)缡叵蛭灰病=饷撛缕兴_一人。表是能請法之人。亦表三十七助道之中解脫清涼之法樂也。故有此三十八菩薩。三十七同名為藏。唯一人名解脫月。即是表三十七助道之中無煩惱之果故。此四十心中位位成佛果及普賢行。非論人王梵王之位。但論位位之中以如來智生身等法界眾生界對現(xiàn)一切眾生前。身非論意生身隨意所往也。但以根本無明成一切智海。一切世界一切處現(xiàn)形隨類應現(xiàn)。不論于此三界外別受變易生死。又于此同金色總是信位之福。以信心廣大愿行廣大自信與佛果智齊起愿修行。此福不難即得。如隨好光明功德品天鼓所說悔除法。以盡法界眾生數(shù)等善身口意舌。悔除所有業(yè)障諸天問言云何悔除天鼓云觀業(yè)不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來。而共積集身心。乃至十方推求悉不可得。乃至廣說如經(jīng)。天鼓如是。為諸天眾說法之時。百千萬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兜率天子得無生法忍。得十地位。如上諸天子?偸沁^去修十信中十勝解業(yè)。為中有作惡業(yè)墮地獄中。蒙毗盧遮那光照其身。得生兜率天上。得天鼓說法。一時得十地離垢三昧。此為三生得十地果。若信解無作惡業(yè)者。一生成佛如善財是也。云一生者。言見道無生性總是入法界無時之生故。如三乘之教刊削屈曲理滯難成。尚能信而為之。此一乘法理智端直不克不削。達自根本無明便為不動智佛。萬事自止以智利生。即是佛故。又將十回向廣大無限悲愿會融。令行廣大。稱法界智用而無作者。具行而無依者。即普賢行具故。世士大迷易成而功廣者。即不信多劫曲修刊削難成。功劣者反存其情。畢竟多生還須歸此教。如此經(jīng)中少起信樂。獲得無邊廣大饒益。且如隨好光明功德品中說。約有六門。
第一說修十信中十種勝解力故。其中有造惡業(yè)墮地獄中為有信解之種。毗盧遮那菩薩處兜率天時放光。名幢王光明。照地獄眾生離苦生天。天鼓說法得十地位。入離垢三昧。此是三生得果。三生者。一修十勝解是第一生。二作惡入地獄是第二生。三蒙光照燭生兜率天得十地果是第三生。此是第一功少獲益廣多門。
第二諸天得果毛孔興華云供佛所有香氣。若有眾生身蒙香者。一切業(yè)障皆悉消滅得成就香幢云自在光明清凈善根。此是第二功少益多門。
第三若有眾生見其蓋者。種清凈金網(wǎng)轉(zhuǎn)輪王位。得一恒河沙善根。此轉(zhuǎn)輪王位于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中教化眾生。此是第三功少益多門。
第四如是清凈金網(wǎng)轉(zhuǎn)輪王位放摩尼髻清凈光明。若有眾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薩第十地位。成就無量智慧光明。得十種清凈眼。乃至十種清凈意等。此是第四功少益多門。
第五經(jīng)云。佛子。假使有人以億那由他佛剎碎為微塵。一塵為一佛剎。以如是等微塵數(shù)佛剎。又碎為微塵。如是微塵悉置右手。持以東行過爾許微塵數(shù)世界。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此微塵。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如是十方所有世界。若著微塵乃至可思議不普手答言不也。若有眾生聞此譬喻。能生信解。當知更為希有奇特。佛言寶手如是。如汝所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譬喻而生信者。我授彼記。決定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當獲如來無上智慧。此是第五功少獲益廣多門。
第六經(jīng)云。寶手設(shè)使有人以千億佛剎微塵數(shù)如上所說廣大佛土末為微塵。以此微塵依前譬喻。一一下盡乃至集成一佛國土。復末為塵。如是次第展轉(zhuǎn)乃至八十返。如是一切廣大佛土所有微塵數(shù)菩薩以業(yè)報清凈肉眼。于一念中悉能明見。亦見百億廣大佛剎微塵數(shù)佛。如頗梨鏡清凈光明。照曜十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寶手如是。皆是清凈金網(wǎng)轉(zhuǎn)輪王甚深三昧福德善根之所成就。此是第六功少獲益廣多門。如是此經(jīng)法門廣大無限。一念信解心無限。其心清凈無限。供養(yǎng)諸佛饒益一切眾生心無限。一念相應獲無限廣大之益。為明以根本無明便為根本智。所起善根皆廣大無限。為智無依等法界故。所作善根等法界故。如是一念聞法便獲廣大利益者。皆是于此教門生信樂種故。大綱如見。如來處胎現(xiàn)生娑婆穢土。出生滅度之佛。為劣解眾生權(quán)施接引之教。即三乘之教是也。如此經(jīng)云為劣解眾生母胎出現(xiàn)。為上根眾生蓮華化生。如此華嚴經(jīng)教門是法界普光明大智報佛所說非是出生滅度穢國之身故。是為上上根所說。學三乘教者。雖引此教門和會三乘法相行位。然心想不廣不稱教知將此教門同三乘三祇之教。只可回權(quán)就實是乃契會圣心。何得回實就權(quán)反虧圣說。乖迷升進成佛何期。設(shè)致百萬億三大僧祇。終違圣旨。如三乘教中分分有此教在。只為學者不能了知佛開無上正詮迷者反生遮截。如金剛般若云。此經(jīng)為大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即三乘權(quán)教是大乘故。最上乘者。一乘教是。如法華經(jīng)是;厝讼蛞怀酥。舉龍女彰法界實理智之無時。即于一剎那之際示三生而成佛。為破三乘情塵劫執(zhí)反稱是化。就三乘三祇之。劫為真。只為情翳多生反頗梨妙寶鏡而歸如銅鐵之明以閻浮檀明凈真金令同瓦礫之價。非是寶之咎也。只為別寶賄者無功。此以已上一段明一乘三乘十地竟。修行者。但以簡教修行遲速。須去世情大小彼我之言。但稱根即用。
第二立隨位進修次第者。約立十門。
一明十種信中信果成因門者。即十個佛果。以不動智佛為首。以文殊師利覺首等十個菩薩。為表修行之人。金色世界等十個色世界。為所修之法。金色表法身。余九是隨用為十信。是凡夫有為心修行。是色心起信故。是第二會普光明殿光明覺品所集之眾是。如善財見文殊師利。是表信心位。明自妙慧之理遍周因果終始故。
二從信創(chuàng)升佛果智慧門者。即第三升須彌山上說十住位中十個佛果下名同號。號之為月。是此位之果。法慧等十個菩薩。是表入位修行之人十個世界同名為華。是表入位開發(fā)慧華心開敷故。此表如善財童子于妙峰山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表初會佛智慧住佛所住故。此為十住。妙峰山者。是止中之妙慧也。為艮。為山。為止。為門闕。為童蒙。為初明。升須彌山者亦同此。
三明已居佛慧修行門者。即第四會夜摩天宮說十行法門是也。其中有十個佛果。皆下名同號號之為眼。是此位修行之果。功德林等十個同名為林菩薩。是表修行之人。十個世界皆名為慧。是此位中智慧方便之法故。如善財表法中于三眼國見比丘林下經(jīng)行。表行廣多覆育如林。經(jīng)行表行無住故。三眼者。表智眼慧眼法眼等三眼。此兩位佛號十住位同名為月。十行同名為眼。十回向十個佛號上名悉同號之。為妙為表妙用智圓升進功德妙在其先。一一是有所表。不浪施名。
四大愿理事悲智參融無盡門者。即第五會兜率天宮說十回向。以無盡大愿會融理智大悲令普賢行滿十個佛果上名。號之為妙。是此位之果。十個菩薩下名同號之為幢。是表此位修行之人。十個世界號之為妙。是此位修行之法。明理智悲愿萬行妙用為世界故。如善財表法中見鬻香長者號青蓮華者。是明此位法以將理智慈悲愿行一切無盡差別智慧差別愿行。以將回向之蜜。合為一丸戒定慧之香。以無依住智遍周法界。對現(xiàn)色身隨病調(diào)伏。而與五分法身之香。而無所著。如青蓮華色香第一而無所著。和合愿智悲法身十波羅蜜四攝四無量三十七助道之分世間出世間法。共為一法。猶如合香以將眾香合為一丸。
五蘊修成德門者。第六會他化自在天宮說十地法。但修前回向法令使德行功德。滿其十回向愿行更無別路。佛果世界。但取十回向中妙用同功。不別安立。亦無他化天王遙見佛來敷座及迎佛等事。為明十地中法則如十回向和會以終。但生熟不等。更無有異途故。但將十地十一地行門觀智。反資前果。猶如菔菜長葉資根。如善財表法中。善財見摩竭提國迦毗羅城主夜神名婆珊婆演底。此云春時主當。明此神春時主當苗稼。亦名依止無畏。謂與一切眾生作依止無畏。身出星宿照曜眾生。于身一一毛孔現(xiàn)行;葻o數(shù)惡道眾生。迦毗羅城者。此云黃色也。為明此城在閻浮提之處中。明中宮土為黃色。表十地契中道應真不偏故。此是如來示成道處國。夜神總是女神。以明凡得智成悲故。以女神表之。神者。應真其智則神故。其智不為不思而遍資萬有。此神表初歡喜地自第九回向已來。直至第九地。總?cè)肷裎幻魃M智通。祐物無限。不為不思而智自遍故。且略言爾。廣在后文。凡是善財問善知識。發(fā)心久近在世多少者。皆是明成就長養(yǎng)大悲之行。住劫久遠明大悲深厚。在智久劫是一剎那故。如觀世音菩薩以名號及所說法號慈悲經(jīng)。又是十回向中。第七回向中善知識。與第八回向位中正趣菩薩。共成七八回向悲智二門。皆須如是前后和會方了其經(jīng)意。不可見一法而能了佛心。明此十地但如十回向法蘊修成悲智滿前愿故。是故初歡喜地得愿求成滿心。以依前十回向愿心成滿故。
六德滿行圓利生自在無限門者。在第三禪是第七會經(jīng)。梵本未至。有百萬億偈。依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說。此經(jīng)是如來化三乘人卻領(lǐng)三乘之眾。至菩提樹下說往昔初成正覺時。說華嚴經(jīng)。一一排次重敘其會。至第三禪。如瓔珞本業(yè)經(jīng)。說十一地等覺位為一生補處菩薩位。為此地普賢行滿十二地為妙覺如來故。以此為一生主也。如善財以行表法中。見佛母摩耶夫人。是其行故。明十地以智從悲成行門。即以夜天女神。及如來為太子時妻號瞿波。此云守護地。此十個女眾成長大悲。守護大慈悲地也。如十一等覺位中行悲行滿。即從悲生智廣利益眾生。即以見佛母表之。母是慈悲之義。出生大智化利眾生。即等覺位中十個善知識是也。故云摩耶生佛。佛是智故。
七德行圓滿成佛果終門者。即如第八會普光明殿說十一品經(jīng)。以十定品為初。次十通十忍阿僧祇如來壽量。菩薩住處。佛不思議如來十身相海。如來隨好光明功德。普賢行如來出現(xiàn)等品。準初會中問處并有十頂未有說處。亦是來文未具。總是如善財表法中見彌勒菩薩是其行也。明是同其善財一生成佛果故。遂于樓閣之內(nèi)現(xiàn)三生之行?傇谌缃。三生者。一過去久遠見道修行生。二現(xiàn)在得果圓滿生。三當來示現(xiàn)成正覺生。總在樓閣之內(nèi)。如今現(xiàn)前無古今。去來現(xiàn)在不可得故。然亦不廢三生之相。現(xiàn)在其中。但以智知為隨俗利人故。即三生也。若約真論無發(fā)菩提心時。無修行見道時。無現(xiàn)生得果時。無當來示成正覺時。以三世及心量無性體故。無安立故。無處無依住故。名之成佛之時也。若見自心有能發(fā)菩提心時當來成正覺時。即為情識生滅不名發(fā)心時故。以是義故。信心及佛果總不離普光明殿。乃至常行普賢無始終之行。離世間品總不離普光明殿。明因果同本不動普光明大智。以為升進功終故。時復無體。智復無依故彌勒令善財卻見初友文殊師利即明至果不移因善財念見文殊。便聞普賢菩薩名。及自見其身入普賢身者。明表正覺之因不移行果?偯鲌A會因果行總一時滿故。為智境界上能含一切眾生情量多劫是一時故。明智無情有故。但不離十信中不動智佛。無前中后際故。此如文殊師利十信中說偈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無住處。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
八普賢行海常行門者。即如第九會中說離世間品是。常在世間無限利生。不與情合作業(yè)相應。即如善財所表行中憶念文殊初友便聞普賢名及見自身入普賢身是也。此是自成佛果竟。常行普賢無始終行。此普賢行亦明不移本普光明無依住智。古人釋云。重會普光法堂三會普光法堂?偡侵丶叭省4篌w明但以一個普光明無依住大智。圓會初發(fā)心因及佛果并行行滿。此三事總不離此智。時亦不遷。為明依智發(fā)心始終無情見之跡故。
九如來不出不沒佛智恒果門者。即如第十會中說法界一品經(jīng)。是以法界佛之恒果故。
十表通信六位人法所進求門者。即如覺城東會大塔廟處善財見文殊菩薩并已下入位中五位善知識是也。此已上十門。從普光明殿說十信以來總重敘。使令學者易解經(jīng)意故。并以略舉。善財知識表法次第和會令易解故。
第三重敘佛所說法處及座體者。其義有三。一敘說法之處及意趣。二敘放光之處及意趣。三敘座體及意趣。
一敘說法處及意趣者。其處有十。其意趣有十二。
第一菩提場菩提樹下一會在熙連河邊。去優(yōu)樓頻螺迦葉聚落五里。是一牛吼地。是阿蘭若處得道。依世間法。如此是化眾生法則。佛無此也。乃至升天總是所表法則。若望如來。以智體遍周十方恒遍而無來去。對現(xiàn)色身故。此明與世成法有可仿學也。此一段是如來舉自果法勸眾生修行門。
第二會于普光明殿。此承上。古德說云。去菩提樹三里。又云龍造。此將未可也。普光明殿者。約所顯得普光明智所報居之殿。智體廣大無限重重也。所報之境無限重重。等同法界。如經(jīng)初所陳。其地堅固金剛所成。寶樹行列宮殿樓閣等是。皆煥曜光明遍周法界。此明智體報居之宅遍一切處一切處總在纖毫之內(nèi)不可拘其處所。以智遍觀。其宅亦復遍周十方?偸菬o限之境也。于此普光明殿說十信法門。明以舉果成信。還將智果報得。宅中說本不動智佛。以為信位。明信自心是不動智佛。約此以為信體。心外有法不成信心故。即如來根本智宅。還信自心所有分別是如來根本普光明大智本無動故。只為迷本妄為動故。
第三會于須彌山頂說十住。表入理契智非生滅心所得至故。如須彌山在大海中。高八萬四千由旬。非手足攀攬所及。明八萬四千塵勞山住煩惱大海。于一切法無思無為。即煩惱?萁。塵勞山便成一切智山。煩惱海便成性海。若起心思慮。所有攀緣塵勞山逾高。煩惱海逾深。不可至其智頂。明以定為方便。是故法慧菩薩入方便三昧。方說此法門。當知亡思即智現(xiàn)在想即迷存。滯寂智潛情虛智發(fā)。此乃見道之初。生佛智慧家之始。約表出凡超世同天自在得智慧山之頂。又以方便定止心不亂為山體故。以艮為山為止。此為十住位也。初生佛智慧家住佛所住。明依定發(fā)慧像須彌山故。
第四會夜摩天宮說十行。已上空居。表約智慧法空而為行體即處世無染。又明此天名時分明菩薩處行知根生熟時非時。不妄利生。又知何惑增多何惑減少。隨惑增減而成熟之。表知根利生名為時分。法空隨行名為空居也。
第五會兜率天宮說十回向。此天于欲界處中。又名樂知足天。明回向法門不貪涅槃不貪生死常處生死常處涅槃無二性故。處中道故。余四天皆放逸。如色界無色界天。樂凈不可和會中道義故。雖他化自在天說十地法。還以此位中道之法。成十地蘊修成功故。說十回向法以膝上放光表卷舒自在莫不由膝故。明理智大愿大悲滿周十方會融無礙莫不皆由十回向位。如十地依此而行蘊積令熟故。無別法故。
第六會他化自在天宮說十地。表至欲際之頂。又表依眾生而應化故。無自化也。故借此天處。以表化他之智故。又此天處是魔波旬所居。明十地位智伏心魔也。成大慈悲之行令成熟故。
第七會在第三禪。表普賢行滿法悅利生。表此天唯禪悅喜動故。
第八會普光明殿說十定及如來出現(xiàn)品。明佛出現(xiàn)進修道極不離本處。明不離一個普光明智以為進修。云升天上者。表法升進。元來不離一個普光明大智本定之宅。明雖修升進行滿元不移本不動智中普光大用。
第九會又在普光明殿說離世間法。明以普光明智遍周十方普利眾生不染眾法名離世間。以普光明智具普賢行恒在世間不出不入。名之離世間故。以智體恒用而無依故名為離。非厭離故。如此三會總在普光明殿者。明行因與果并普賢行滿總是一個普光明。無始終依住自在大智故。若眾生發(fā)菩提心者。不見此智不名發(fā)心。見此智者方名發(fā)心。若心外見佛者。及取相求真者。皆且作善。未名發(fā)一切智心故。經(jīng)云。乘一切智乘直至道場。以乘普光明大智之乘。還不出普光明大智道場。名之為至。此名發(fā)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是故發(fā)心難明此智難信。信得即能入故。夫證發(fā)心易先起信發(fā)心難信極即入位故。但須方便三昧現(xiàn)之。即智境便現(xiàn)。此三會總在普光明殿者。明定體用始終因果萬行同一智也。如前所述。
第十會在給孤獨園說法界品。明法界不離世間給養(yǎng)之義故。表世間生死園林即法界體用。是故如來所居重閣講堂。包含法界師子之座。暨乎十方。唯應度者知之。處迷者不覺。即五百聲聞及余眾生是也。
第十一會在覺城東。文殊師利為諸大眾說普照法界修多羅門及善財童子善知識等。明文殊是引蒙之首。十方諸佛及一切眾生?傄来朔閹熓坠。為無性妙慧之首故。即以普賢為行首故。二首同發(fā)無前后也。已上敘會處所及所表意竟。但約如來自身表法放光有十度。
第二敘放光之處及意趣者。約敘表升進修行光明。約有其十。
第一會中如來現(xiàn)相品兩度放光。一放齒間光十方告眾知佛成道。令眾咸集說佛因果之法。二眉間毫中放光普照十方。名一切菩薩力智光明照曜十方藏照十方已。其光來入佛足下輪中。明舉果成因入信光。又于毫中出佛剎微塵數(shù)菩薩勝音為首。明如來自所行之行遍周。明佛自覺行遍周之果。用成信故。此光入佛足下輪中。明此光與說十地放眉間光相似。此是所信之佛果。彼是自己修行升進所得之果光也。
第二會如來兩足下輪中放光。此是普光明殿成信位之光。是初會中放入足下輪中之光。今放出以成十信果故。明說十信光。以足下表之。輪表圓滿故。明說佛果德用成信心。表信心之中信佛果圓滿故。
第三會如來足指端放光明。入內(nèi)位之始。蹬圣道之初。生佛家之首。行圣行之初。故此光表之。此明說十住位光發(fā)足入圣之始。
第四會如來兩足趺上放光。表依法空行故。此明說十行位光以明依空起行故。
第五會如來膝上放光明。表十回向大愿理事互參智悲同濟。猶如人膝是卷舒所由也。此是說十回向光。表起愿興悲生死涅槃智悲自在。
第六會眉間放光。名菩薩力焰明。此光是初會中眉間所放之光。名菩薩力智光明。此因果相似。初名力智。表根本智。此名力焰明。表自功達本。即能照俗故名力焰明。如三乘中號名根本智。及緣俗名后得智。此明達根本。智即能照俗。無二體先后。雖立升進之位。階級智不異。大悲不異。時劫不異。普賢行不異。總無遷法故。乃說無量智慧皆隨用言之不移本也。以智照之可見。以情見之即迷。以大悲門中引俗。即時劫及法各分。若大智約真時劫。元無依止長短。以總別六相言之。
第八會如來放眉間光。灌文殊頂。放口中光灌普賢口。表令理智萬行共相參以說佛果德故。意明文殊理及妙慧。普賢是智萬行之用。意表理智妙慧寂用交徹相參問答佛果之門。文殊是如來法身無相善決正邪妙慧之果。普賢是如來大智遍周對現(xiàn)色身知根利俗之行果。一切諸佛用此二法而成佛故。此教之中如來出現(xiàn)品。還令此二法會融參徹。方成佛果理智萬行法界無礙圓融之門故。放光照之令相問答。令后學者見法易明。此二人因果從初發(fā)信直至果。終參融交徹思之以理智照自心體用可見。初會佛果是佛自成故。此十地十一地后佛果。是修行者自力所成。以將此文殊普賢二行參徹明理智萬行滿故。
第九隨好光明功德品于手中放光照惡道苦明道滿大悲接俗光也。此已上自第二會以來。是自修行者升進之終。是此一終之教未付囑流通亦在此出現(xiàn)品內(nèi)。如前所明。
第十法界品還于眉間放光。名普照三世法界明。三世總一時故?傄苑ń鐬楣w。從信住行回向十地十一地及佛果?傄苑ń鐬楣w。文殊為法界理。普賢為法界智。理智妙用為一佛門。以此一門為化群蒙分為二法。若也逐根隨俗法門無盡。若論實理不離無性之中一法。一多無礙名為普賢。始接童蒙達無性理中。妙簡正邪入無生慧。名號文殊。亦名童子菩薩。能同苦際興行利生治佛家法名為普賢。二人參體名之為佛。本來自在名為法界。從初徹后?偞朔ń鐬轶w。更無別法。此品為一切諸佛因果之大都。亦是眾圣賢所行之大路。無出此也。亦是自心一切智王之所游觀之大宅也。亦是一切眾生之所依故名法界。
第三敘座體及意趣者。其義有十種同異意趣。
一初會座體以摩尼為臺者。約本體以法身性自無垢為摩尼。名離垢寶故。意以佛果菩提。約法身無垢為體。報得佛身及化身為智用故。明依體起智用故。以摩尼為座體故。
第二會座體蓮華為藏者。意表第二會約化利眾生令成信種。處信之中表行。在世無染。表以利物無染為功。即蓮華為藏。
第三會在帝釋妙勝殿上。安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百千層級。意表從信入位。以方便無念無作寂靜三昧。名為安置。以三昧力顯得如來根本智慧。創(chuàng)生佛家得無畏慧。明普光明藏師子之座。藏者。表此位入如來智慧之藏。師子者。明智慧無畏。普光明者。表契如來本普光明法界大智慧也。
百千層級者。表十住進修階級出世越百千情系無明故。破百千業(yè)障故。如佛果座?偛辉茖蛹壱詿o。進修升降覺惑淺深智慧勝劣故。如十住中初且百千層級。為明入位進修超業(yè)障之分齊也。
第四會夜摩天宮;鲗毶華藏師子之座。為表說十行位。約行處世無著。以蓮華所表。師子如前依主釋也。百萬層級者。升進過前超業(yè)勝故。云化作座。不云安置者。表以入如來智慧以智隨行所行行業(yè)以智化為故。猶如變化故不云安置。明行從理化故。
第五會兜率天宮。即殿上敷摩尼藏師子之座百萬億層級。表十回向。其中以出世之理智依本法身處世無垢。依本佛果座體為升進。還歸本故。設(shè)以回向方便愿力成其悲智。不易法身自體無垢。為回向悲愿會融令體用均平故云敷座。不云安置及化作故。百萬億層級者。升進過前故。除染凈二障。成無礙法界大悲智。雖十住十行五位齊修。然以教辨病。明前二位。出俗心勝。大悲心劣。此十回向位。以愿力會融智悲得所故。
第六會他化自在天王宮。但云摩尼藏殿。不云座體者。意表座不易兜率天摩尼座。但舉法性無垢大智成大悲門。覆育含生故。故但云殿不云座。以明依前回向之法長養(yǎng)大悲之殿覆育眾生故無別升進故。
第七會在第三禪。其會法則教行未來。且以普賢行品略舉。其普賢行品在三十六品。是且其略舉。大本未來。有百萬億頌。
第八第九會第二會。同在普光明殿。明十信心與升進。修行所至佛果及離世間品普賢常行及十定十通等總不離普光明一個智體故。以成五位十信等進修故?偛怀龃酥。此普光明智十方諸佛及一切眾生同共有之。諸佛已達。眾生迷之故。然體用是一迷悟不同。望此教中發(fā)心之者。一悟即知見如佛。如法華經(jīng)。以佛知見示悟眾生。欲令眾生入佛知見。乃至乘一切智乘直至道場。又此經(jīng)云。乘如來乘不思議乘最勝乘無上乘等。是如初卷中嘆諸菩薩德中。善知一切佛平等法已。踐如來普光明地。此普光明智。眾生迷智為迷。悟者悟迷成普光明智為悟。是故初會神天示現(xiàn)入法獲益。入即同佛所。入同佛知見。與眾生作入法之樣。令后學仿之。是故此三會總在普光明殿意者。明五位升進信亦不離此智悟入修行亦不離此智時劫無體可轉(zhuǎn)智復不異此普光明智。以十回向法門和融悲愿。即自在神通?傇谄鋬(nèi)。如一生修有漏十善。尚得生于天上得業(yè)報神通。十念成就尚得往生凈土。何況依智發(fā)心。又復更加悲愿諸波羅蜜之行。豈此一生之后不得智體自在神通。望以智境會實而論。設(shè)無盡劫元來不出一念。今言一生者。時終不延。智終不異。生終無生。必不可逐情見生滅之生。但以真智知。即萬迷不惑也。如西方凈土十六觀門?偸亲飨搿O氤捎勺詧蟮蒙裢。何況達理智無依。明凈遍照。了身心無體。內(nèi)外見亡者。但任理智廓然。興大愿海會融悲智。一剎那際對現(xiàn)色身。供養(yǎng)諸佛教化眾生復無作者。性皆平等無心無主無性無相凡圣一如。無所依住以無住法隨無住智供佛利生。如是修行。何慮不獲大力神通。一依十回向品。修學即得。
第十法界品。但云其座普周法界不云層級。但明佛果座體摩尼為體。從初會至第五會。座體同是摩尼為體。會佛果體同故。大意以智行悲。不異一個普光明智。處世無垢。不異一個妙理法身智與法身。同為一個自在無體。用而無作。不往而至。任物而應。以理智會融方可知之。已上表意但令眾生見事知法。令易解故。起進修行無疑惑故。更廣云云。約知所趣。論主頌曰。
普光明智等虛空虛空但空智自在
從初發(fā)心依此生究竟還依此處滿
是故三會光明殿和會因果無別體
隨位進修行差別智隨生別報境殊
不離本智無生滅是故佛坐摩尼座
此意明五位佛果中升進。皆以法界本普光明智為體用故。是故始終因果不離普光明殿中。
- 第五卷 金光明經(jīng)文句記
- 第六卷 敕修百丈清規(guī)
- 第六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二十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八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九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七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六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五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四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三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二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一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九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八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七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五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四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三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