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二十四卷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論
第二十四卷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論
第四會夜摩天宮說十行法門
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
將釋此品約作三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何故名夜摩天宮。明以處表法。此天名為時分天。為此天無日月晦明以蓮華開為晝合為夜故。名時分天故。為表十行法門知時而應(yīng)總化不可不知時故。故以時分天。以表知根而對行不可一向為也。知是人天種二乘三乘一乘種?梢院紊聘右省R詴r分天以表所行之行須以知時故。須彌山以表十住之法門。明從信升進(jìn)離凡夫地故。又表十住之位初登法頂至相盡處故。又表須彌處大海中。高八萬四千由旬。非手足所攀緣而升上故。明初十住之位非以有心思求觀行攀緣所及。以無思不為。蕩然智應(yīng)萬法無依。方可升也。此十行之位處夜摩之中。明依空而住不與人連。十行亦然。依法空而行。行知時而益俗也。故處此天而表之也。于兜率天說十回向。為明其處居欲界天之中。又明此天樂知足也。以表十回向以回正智處俗利生處大悲門饒益一切于諸境界無所貪求故。處此天以為所表。升他化天說十地法門者。超過化樂明至欲界際。表十地自在超升化樂至欲界之頂化心魔王至欲盡際故。升第三禪說佛華法門。明普賢行滿。表以行法悅無盡眾生故。又彰第四禪是佛位故。此約進(jìn)修升降表法。且如是安立。然其理智一一遍周無去來也。以此皆云不離菩提道場普光明殿而升忉利夜摩兜率等。如第三禪超初禪二禪者。明位位倍勝故。此一會未有來文。是瓔珞本業(yè)經(jīng)。如來領(lǐng)聲聞菩薩眾。向菩提樹下。脫往昔于菩提樹下初成正覺時說法界經(jīng)。一一排次至第三禪故。是故于此夜摩天以表十行。
二釋品來意者。前明十住升進(jìn)以升須彌之頂。此明十行之升進(jìn)以至夜摩。以次此品須來。
三隨文釋義者。于中大義義分為二。一長科經(jīng)意。二隨文解釋。第一長科。經(jīng)意者。此一品四十九行經(jīng)中。約作十段長科。一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已下至恒對于佛有三行半經(jīng)。明十方同見如來不離其處分。二爾時已下至寶莊嚴(yán)殿可有兩行經(jīng)。明不離十方一切菩提場普光明殿而升夜摩天分。三時夜摩天王已下至?xí)r彼天王敷置座已已下有十四行經(jīng)。明時分天王遙見佛來化座莊嚴(yán)及恭敬分。四向佛世尊已下至入此宮殿可兩行半經(jīng)。明時分天王請佛入殿升座分。五時佛受請已下至悉亦如是可有一行經(jīng)。明如來受請都結(jié)十方同然分。六爾時天王已下有一行半經(jīng)。明天王憶昔往因說頌嘆佛分。七說頌之中有二十行頌嘆十如來曾來入此天宮分。八如此世界已下至嘆佛功德有兩行半經(jīng)。明十方同此一時嘆佛分。九爾時世尊已下至諸所住處可兩行經(jīng)。明如來受請入殿殿博寬容分。十十方世界悉亦如是。此總結(jié)十方同此分。第二隨文解釋者。初爾時已下至恒對于佛。明十方一切處恒遍滿無增減故。言不離菩提樹須彌頂而升夜摩天者。明智遍一切處而示其身非去來故。云遙見佛來者。明從十住向十行位故。即以神力化座者。明行立依空智而成無能所定建立故。以座表行。號曰蓮華。明無作行成無所染著故。藏者含容義。明無行之行含藏眾善故。師子者明無畏也。以無為之理智處生死而無畏故。此依主為座名。百萬層級者。明十住十千十行百萬。明隨位升進(jìn)階級故。百萬金網(wǎng)以為絞絡(luò)者。明此位中以行網(wǎng)化眾生故。此為報得依果故。十住十千十行百萬明升進(jìn)也。華鬘香寶及四種帳者。明以四攝法方便行含攝眾生故。四種蓋者。明以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覆蔭眾生故。百萬光明而為照曜者。明以智眼觀根而攝化故。天王者。行自在也。恭敬頂禮者。行行無慢也。梵王踴躍者。凈行利生見求乞者歡喜無厭也。百萬菩薩稱揚者。明以行濟(jì)物眾圣歡喜稱嘆也。天樂奏音者。明善能說法所招果也。四種云者以行慈覆俗。前云蓋。后云四種云。明約器大小覆育故。摩尼云亦然。隨根大小照燭與益故。百萬善根所生者。明已上莊嚴(yán)皆明約行中善根所生故。為行能利物積善即得諸覆護(hù)眾福所嚴(yán)。已下如文可解。云善來善逝者。善滅眾惡苦災(zāi)。逝者度眾生而離縛。時佛受請升殿者。明升進(jìn)正入十行位故。已上望佛自德十方恒自遍周。今作升降者?偧s眾生進(jìn)修升降故。二十行頌中嘆十佛昔曾入此殿者。明今所入十行理智與古無殊。此十如來還是約行升進(jìn)所成之號。前十住位升須彌頂十如來名號。亦是隨位會古之號。明所入之法不異古今諸佛故。如十住位中。須彌頂上帝釋宮中。遙見佛來。即于殿中安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為明初入如來智慧中生。即以方便三昧之門。名安置普光明藏。即明智慧照曜法界藏故。今此十行位時分天王遙見佛來化作寶蓮華師子之座者。明以行華設(shè)其教網(wǎng)漉諸眾生令入如來智慧之境界藏故。蓮華表行無著義故;。明行體以依十住智慧虛無法身無安立也。所作如化也。以茲所表。末后五行經(jīng)都結(jié)十方同時嘆佛如來入殿其殿包容如天所住者。明入位升進(jìn)自智寬容方知佛境故。
夜摩天中偈贊品第二十
將釋此品約作三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明升夜摩天宮以說十行之法。此品以功德林等十菩薩眾各各以當(dāng)位之行以偈都贊當(dāng)位之法故。名偈贊品。
二釋品來意者。明欲說十行之法先須說偈都贊十行之中因果法門故。此品須來。若不先舉所行之因果。十行依何有成。
三隨文釋義者。于此一品之中約作二門分別。一長科經(jīng)意。二隨文解釋。第一長科經(jīng)意者。約作五段長科。第一爾時佛神力故已下至結(jié)跏趺坐有十三行半經(jīng)。明隨位菩薩功德林等十個菩薩并陳自行佛因果來集分。第二如此世界已下。至悉等無別?蓛尚薪(jīng)。都舉十方世界菩薩來集同此分。第三爾時世尊已下。至靡不皆現(xiàn)?蓛尚薪(jīng)。明放光所在分。第四爾時功德林菩薩?梢恍薪(jīng)。明觀法說頌分。第五從初頌已下。有十段頌。明十行之中各申自行法門因果分。第二隨文解義者。從品初第一段中十三行半經(jīng)之內(nèi)義分為三。一釋菩薩名及配隨位進(jìn)修之因果。二釋剎土遠(yuǎn)近之意。三釋菩薩各各同號遍周。
第一釋菩薩名及配隨位進(jìn)修之因果。約有十種因果。
第一功德林菩薩者。如十住位中。初生佛智慧家故菩薩名法慧及財慧等。此位明從慧行福智二報廣多故。以林為名也。又林者。廣多義。覆蔭義。莊嚴(yán)義。身干枝條華葉果實相資義。明十行位菩薩。以無性智慧。莊嚴(yán)萬行枝條。大悲為葉。覆蔭攝化一切眾生。皆令自他菩提華果悉開發(fā)故。如川澤有林眾鳥歸。若仁有行多人依。是故十行菩薩目之名林。此當(dāng)歡喜行檀波羅蜜門。如善財十行之初善知識名為善。見在林中經(jīng)行。亦如此也。國名三眼者。如此位佛果號為眼也。世界名親慧者。明此十行親從佛慧所生為因。亦常與一切眾生。以為親近故。佛果號常住眼者。為親從佛智慧生故所有知根利俗直令得其常住之智眼故。明自得如來智慧之眼所有利生亦令他得智眼故。明以如來智慧觀根利生之智即是當(dāng)位佛果也。功德林。是表所行行之人。親慧世界。是當(dāng)位所修行智慧之因。常住眼佛。是當(dāng)位知根見解之果也。與根本智相應(yīng)名常住眼佛。
第二慧林菩薩者。明智慧如林廣多義故。此是饒益行。以智慧饒益一切眾生令不迷故。行戒波羅蜜。此位以智慧為戒體故。如善財童子十行中善知識釋天主童子行戒波羅蜜以算法相法印法即安置村營城邑吉兇之地。是智慧故。十住之中以法身為戒體。此十行之中以智慧為戒體故。慧林菩薩是修行之人。幢慧世界。是所修行之因。以慧為戒體。于生死中不傾動故。無勝眼佛。是所行之果。以慧眼知根余無勝故。
第三勝林菩薩者。此是無違逆之行。主忍波羅蜜。諸行之中忍行為最在行。無忍不成行也。故號勝林菩薩。如善財童子。于此位中善知識是優(yōu)婆夷。名為具足。為忍波羅蜜總攝眾行。慈悲喜舍總在其中。明優(yōu)婆夷者是表慈悲行也。素服被發(fā)。是戒忍之相。處其一室。室開四門者。表慈育眾生四攝法也。十千侍女者。萬行具也。以一小器濟(jì)惠無窮者。表離慢自高四攝無限故。明一一波羅蜜互含容故。勝林菩薩。是行行之人。寶慧世界。是所修行之法。明以忍為眾行之寶?少F重故。無住眼佛。即是忍中之佛果也。明雖行忍行而不念所行也。
第四無畏林菩薩者。明常行精進(jìn)即于生死利人天之無畏也。主無屈撓行。為以智慧知時知法知根利物。不撓其事不滯其功故。如善財善知識明智居士。是此位中善知識也。為以明智利眾生。即行無屈撓故。住大興城。是精進(jìn)義故。于市四衢道者。明饒益廣多無限利益故。須臾系念作意方便故。仰視虛空隨所須物惠利眾生。皆從空下者。明智如空應(yīng)智念故?諡橹潜。智不異空故。是故觀空總隨智現(xiàn)也。是故空者眾法之本。以此觀之。明一切功德總從空智而有。無畏林菩薩。是此位行行之人。勝慧世界。是修行之法。不動眼佛。是此位中之佛。果故明精進(jìn)之位。不隨物變故。佛號不動眼故。于境不動名為精進(jìn)。
第五慚愧林菩薩者。是無癡亂行。主禪波羅蜜。為具慚愧而行禪。為禪定發(fā)慧。即行無癡亂故。如善財善知識寶髻長者。是此位中善知識也。在于市中。明行中禪體鬧而恒寂。執(zhí)善財手將詣所居之宅。明引接也。明于生死市中引接將詣所居智果故。明觀果知因。其宅寶嚴(yán)十層八門。院有八門。閣有十層。八門明八正道。十層之閣約十波羅蜜之報。一如十度之行從下向上排之。自具法則。至文方明。此約禪體總收萬行。慚愧林菩薩。是此位所修行之人。燈慧世界。是所行之法。為定能起慧明照物故。世界名燈也。天眼佛者。是此位佛果也。為定能凈諸根故號天眼佛。
第六精進(jìn)林菩薩者。此是善現(xiàn)行。主般若波羅蜜門。為以般若善現(xiàn)眾行以益含生故。號精進(jìn)林。如善財。此位中善知識號普眼長者。明初救身命。次施飲食。后與說法。一一隨根明智慧成就故。精進(jìn)林是修行之人。金剛慧世界。是修行之法。明智慧能破煩惱名金剛故。解脫眼佛。是此位之佛果。
第七力林菩薩者。是無著行。主方便波羅蜜。明以方便處俗利生。同其行流。處世無著。成大悲行。是為力林也。以真入俗處纏不污。是故名為力林。如善財。此位善知識號無厭足王。為行大悲自化現(xiàn)身作諸不善。還自化其身追捉治罰。或斷命根苦當(dāng)治之。令實眾生懼而斷惡。救護(hù)眾生愛而不舍。名無厭足。力林菩薩。是能修行之人。安樂慧世界。是所行之法。審諦眼佛。是此位果也。為此位是成大慈悲門故。名安樂世界。約安樂眾生得名。佛號審諦眼者。審知眾生應(yīng)以何法化故。方始調(diào)伏。
第八行林菩薩者。是難得行。主愿波羅蜜。難得能得名為行林。此智位難可升故名難得行。如善財童子。此位善知識王名大光是。第八智隨大愿滿眾生意行大饒益。普施眾生世間樂具。一切智寶悉皆施之。行林菩薩。是能行之人。日慧世界是所修之法。此位智體增明。世界名日慧。明相眼佛。是此位之果。為此位智體增明。佛果號明相眼。
第九覺林菩薩者。是善法行。主力波羅蜜。如善財此位善知識號不動優(yōu)婆夷。是第九法師位。何故為女身。為明處法師位時貞潔慈悲柔軟。以女表之。此女發(fā)心已經(jīng)閻浮提微塵劫。自發(fā)心來。心無一念五欲之想。明貞潔堅固慈悲柔軟。是法師之德也。是故此菩薩號曰覺林。主力波羅蜜。覺林菩薩是行行之人。凈慧世界是修行之法。最上眼佛是所修行之果。為智慧凈故佛號最上眼。
第十智林菩薩者。是真實慧行故。主智波羅蜜。在此名位相似可知。如善財。此位善知識號出家外道。名為遍行。明得智自在能同邪見攝諸邪見。云三千之境九十六種外道我皆為之。智林菩薩。是所修行之人。梵慧世界。是所修之法。紺青眼佛。是此位之果。紺青是十行之智。一終之滿明凈照燭之極故。
第二釋剎土遠(yuǎn)近之意。經(jīng)云。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佛剎微塵數(shù)菩薩俱。從十萬佛剎微塵數(shù)國土之外諸世界中而來集會者。十住云百剎微塵。此位云十萬者。明升進(jìn)智慧之增廣。迷心及諸境為塵之量。迷執(zhí)所居名之為國。心隨境轉(zhuǎn)名之為諸國土之外。執(zhí)亡智契名之為來。明智遍周境無不達(dá)同號菩薩。一一菩薩例然?偯鬟_(dá)迷智遍。
第三釋菩薩各各同號遍周者。明心迷諸境塵表無明廣多故。心悟智通遐周剎海。一切種智無不同其見。故即各各名號遍周。明迷時無境不惑。悟已無境不智。是諸菩薩已下頂禮佛足明致敬。升座化座摩尼藏。表十行處生死而化眾生行常無垢故。摩尼藏者。離垢寶也。藏者含藏義。師子者。無畏也。此明凡夫行有染圣行無垢也。師子依主立名故?偯餍行者智德所行之法。爾時世尊從兩足上放百千億光明者。十信足下輪中放光。十住足指端放光。此十行之中足趺上放光者明次第隨位升進(jìn)。表法光從十千百千百千億妙色光明總明隨位升進(jìn)也。凡足下足指端足趺上。總不離所行之行也。自此長行已下有十段頌文。是十林菩薩各各自頌當(dāng)位所修行之法。以此十法共成一行。如是一一行中皆具十行。各各隨自行位中名目下義。即是所贊之法。如文具明。已下如名之義。各嘆當(dāng)位所行之法。達(dá)名知法可知。
十行品第二十一
將釋此品約作三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此品正說十種行門。名為十行品。
二釋品來意者。此夜摩天宮本意。說十行品為表。此天蓮華開為晝合為夜。為此天天光自相照。及無有日月。但看蓮華開合而辨晝夜。名為時分天。夜摩者梵語也。如此位菩薩知眾生心欲開發(fā)時。應(yīng)時接引。未應(yīng)度者與作得度因緣。以此處而表之。故于此處說十種行門。前之兩品且明至此天處而稱嘆之。此一品正說十行之門故。是故此品須來。明前之十住猶依須彌之頂。此之十行依空。所行表行無著也。
三隨文解釋者。于中約分為二。一長科經(jīng)意。二隨文解說。第一長科經(jīng)意者。此之一品經(jīng)約作十四段長科。第一爾時已下至是為十有二十五行經(jīng)。明同號功德林佛共加持功德林菩薩正說十行分。第二佛子已下至第一歡喜行有四十三行經(jīng)。明正說初歡喜行之法門。第三佛子已下至第二饒益行有四十二行經(jīng)。明饒益行。如是上下總一品通偈頌有十四段經(jīng)。末后兩段長行。初一段動地興供分。次一段功德林觀眾說頌分。次二百二行經(jīng)。說頌嘆法分。一品上下總通為十四段。如經(jīng)自有分劑。不煩科文。如從初同號佛加持分中約有四門分別。一明三昧名。二明同號佛數(shù)。三明同號諸佛所加。四明諸佛所以共入定菩薩同號。第一明三昧名者。何以名善思惟三昧。三昧者。云離沉掉。定之異名。且約禪定中有四種禪。一愚夫所行禪。二觀察義禪。三念真如禪。四如來禪。今云善思惟三昧者。是觀察義禪。為審定其法善須觀察。正念思惟安立法門。為后學(xué)者而作法則故。第二同號佛數(shù)者。舉萬佛剎微塵數(shù)佛皆號功德林。與入定者而同其號。明若迷其心境無明與無限剎塵不殊。若了達(dá)心原智慧功德等十方而無盡。以自一心洞曉與法界福智無差。今此菩薩入此定門。以與一切諸佛契同;。遂得同號佛來加持。明與十方諸佛智慧解行同故。福德功德同故。第三明同號佛來加者。有六種加。一以言加。以言嘆譽故二毗盧遮那愿力加。乘往愿故。三毗盧遮那神力加。契佛神力故。四諸菩薩眾善根加。同善根故。五諸佛與智加。得十種無礙智故。六諸佛以手摩頂加。安慰許說法故。已下明功德林菩薩即從定起正說十種行門。如下十種行中以十波羅蜜為體。
第一歡喜行以檀波羅蜜為體。有四十三行經(jīng)。分為五段。第一佛子何等為歡喜行已下至令一切眾生歡喜愛樂有九行半經(jīng)。明行檀波羅蜜學(xué)佛所有修行分。第二隨諸方土有貧乏處已下至不違一切眾生之心有十行半經(jīng)。明此位菩薩見貧乏之處誓愿生彼富貴家悉舍資財及以身命饒益分。第三又作是念已下至三藐三菩提有八行半經(jīng)。明菩薩于饑餓劫中作廣大身舍之濟(jì)乏分。第四從菩薩如是已下至不見大果不見小果有六行半經(jīng)。明知真無想分。補特伽羅想。此曰數(shù)數(shù)取趣。摩納婆想者。此曰少年。亦曰儒童。意云不分別善惡老少悉皆施與。第五從爾時菩薩觀去來今已下至第一歡喜行有七行半經(jīng)。明觀眾生不堅固身求堅固身令永安隱分。
第二饒益行以戒波羅蜜為體。有四十二行經(jīng)。分為五段。一佛子何等為菩薩饒益行已下至得佛所贊平等正法有六行經(jīng)。明于五塵境界不著分。二菩薩如是持凈戒時已下至一切智心有八行經(jīng)。明魔將天女不能惑亂分。三佛子已下至無余涅槃有八行經(jīng)。明菩薩不以五欲惱眾生分。四何以故已下至令他快樂有十三行經(jīng)。明善自調(diào)伏方能說法令他得樂分。五佛子已下至饒益行有六行經(jīng)。明得離世間行入甚深智慧分。
第三無違逆行以忍波羅蜜為體。有三十行經(jīng)。分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忍辱柔和有五行半經(jīng)。明不害自他忍辱柔和分。二佛子已下至令他心得清凈有十三行半經(jīng)。明菩薩身語加害堪忍分。三菩薩爾時已下至無違逆行有十行半經(jīng)。明菩薩觀空成忍分。
第四無屈撓行以精進(jìn)波羅蜜為體。有三十七行半經(jīng)。分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一切佛法句義故而行精進(jìn)有二十二行半經(jīng)。明菩薩不求世利為求佛一切智故行精進(jìn)分。二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下至答言我能有六行經(jīng)。明菩薩為眾生入地獄受苦無辭勞分。三設(shè)復(fù)有人已下至無屈撓行有八行半經(jīng)。明菩薩為饒益眾生故多劫受苦不辭勞分。
第五離癡亂行以禪波羅蜜為體。有四十九行經(jīng)。分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修菩薩行心無癡亂有十行經(jīng)明以正念于隨生死中利生無亂分。二此菩薩已下至心常憶念無有間斷有九行半經(jīng)。明菩薩聞持正念不亂分。三何以故已下至未曾一念心有散亂有七行半經(jīng)。明以正念于好惡音聲無散亂分。四所謂正念不亂已下至而不能壞此菩薩心有八行半經(jīng)。明聞法及利生無余障分。五菩薩入三昧中已下至無差別有五行經(jīng)。明觀聲無體堪忍分。六菩薩如是成就寂靜身語意行已下至離癡亂行有九行半經(jīng)。明身口意凈堪入諸法不離一性分。
第六善現(xiàn)行以般若波羅蜜為體。有四十行半經(jīng)。分為四段。一佛子已下至方便示現(xiàn)生相有十行半經(jīng)。明智性之無性示現(xiàn)方便現(xiàn)生分。二佛子已下至與一切眾生作所依處有十行經(jīng)。明菩薩達(dá)心境一切法無性無依而教化眾生與作依處分。三菩薩爾時已下至不行正道有十一行經(jīng)。明念度眾生分。四菩薩如是觀諸眾生已下至善現(xiàn)行有九行經(jīng)。明度眾生未盡不取自證涅槃分。
第七無著行以方便波羅蜜為體。有五十五行經(jīng)。分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于諸佛法亦無所著有十二行半經(jīng)。明菩薩嚴(yán)凈佛剎供養(yǎng)諸佛心無所著分。二此菩薩已下至能如是無著故有十五行經(jīng)。明菩薩供佛無厭處事法而常行中無所著分。三于佛法中心無障礙已下至生諸善根而無所著有十一行經(jīng)。明觀眾生苦增長大悲分。四菩薩爾時已下至何以故有九行半經(jīng)。明菩薩常住生死教化眾生無著分。五菩薩作是念已下至心無疲厭有九行經(jīng)。明教化眾生觀法如幻分。六無疲厭故已下至無著行有七行半經(jīng)。明菩薩見未調(diào)伏眾生而往彼生分。
第八難得行以愿波羅蜜為體。有七十行經(jīng)。分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一性善根有四行經(jīng)。明此位中十善根分。二此菩薩已下至得不退轉(zhuǎn)有八行半經(jīng)。明處苦無疲厭分。三此菩薩雖了眾生非有已下至何以故有十行經(jīng)。明不舍不著眾生界分。四菩薩深入眾生界已下至非得果有十四行經(jīng)。明菩薩入眾生界不著而亦不廢常在世間現(xiàn)身度眾生分。五菩薩成就如是已下至不著世間有十九行半經(jīng)。明不說而說法自在分。六菩薩如是已下至第八難得行有十四行半經(jīng)。明行菩薩行不求果報分。
第九善法行以力波羅蜜為體。于此段中。分為五段。一佛子已下至旋陀羅尼辯無盡有十二行經(jīng)。明十無盡辯分。二此菩薩已下至悉亦如是有九行半經(jīng)。明大千界現(xiàn)身成佛辯才無礙分。三復(fù)次已下至而作佛事有十六行半經(jīng)。明于一毛端處道場無盡一切毛處及不可說三千界示身成佛分。四佛子此菩薩已下至善能觀察法相故有六行半經(jīng)。明十種自在身分。五菩薩成就如是十種身已下至一切佛法源故有九行經(jīng)。明與一切眾生所為依處分。
第十真實行以智波羅蜜為體。于此段中。分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悉令清凈故有十行經(jīng)。明此位菩薩學(xué)三世諸佛誠實身語智得佛十種智分。二此菩薩復(fù)生如是增上心已下至法界虛空界有十六行半經(jīng)。明以愿力教化眾生不取菩提分。三此菩薩已下至第十真實行可有十六行經(jīng)。明身含眾剎知根利生自在分。已下動地興供分中有十五行經(jīng)。義分為三段。第一爾時已下至天微妙音聲有五行半經(jīng)。明動地興供分。二如此世界已下至悉亦如是有一行半經(jīng)。明都結(jié)十方同然分。三復(fù)以佛神力故已下至十方世界悉亦如是有八行經(jīng)。明十方功德林菩薩。來集作證分。如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外有十萬佛剎微塵數(shù)菩薩皆名功德林者。為明十行遍周故。佛號普功德者。為明此十行遍周即功德遍周。即是此位之中所得之果。以行遍周所招功德故。佛號普功德舉十方各過十佛剎微塵數(shù)者。亦明智所達(dá)法。亦明行門之量廣大即佛果功德廣大。如是已上十行約十波羅蜜為升進(jìn)于法自具分明。不煩更釋。如是十行總是一時一念無前后之行門。莫作前后延促之見。皆須約法界智體用成進(jìn)修之門。如說頌嘆法中有七行經(jīng)明十種種性不斷故。以頌重申。如暨于法界者。暨者及也。云及于法界也。如下頌分中有二百二行頌。兩行一頌。如文具明。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將釋此品。三門如前。
一釋品名目者。為說此十種藏。依法立名可知。
二釋品來意者。此位已說十種行。以此十無盡藏成前十行之法。使令無盡。成后十回向之法。使令進(jìn)向。令使行門不滯。是故此品須來。
三長科經(jīng)意者。分為二門。一長科經(jīng)意。二隨文釋義。
一長科經(jīng)意者。于此一品經(jīng)中大段隨十藏名目?傆惺欢谓(jīng)。其文如下。
第一從初爾時功德林菩薩已下至為眾生說皆令開悟有二十八行半經(jīng)。明正舉十無盡藏名并陳十種信法分。于此分中復(fù)分為六。第一爾時功德林已下至是為十有四行經(jīng)。明正說十藏之名分。第二佛子已下至生凈信已有五行半經(jīng)。明初舉十種信法分。第三聞諸佛法不可思議已下至何以故有七行半經(jīng)。明聞法生信已于法不怯分。第四此菩薩已下至無知無舍有五行半經(jīng)。明知一切諸佛出世入涅槃無近遠(yuǎn)取舍分。第五此菩薩入佛智慧已下至一切諸佛方便有五行經(jīng)。明入此信生在佛家順諸佛善根方便分。第六是名菩薩已下一行半經(jīng)。總明結(jié)信成能演法分。此信是十行之中位內(nèi)之信。文殊師利覺首等是十信位中信心故。
第二佛子何等為菩薩戒藏已下至是名菩薩第二戒藏。于中有二十八行半經(jīng)。于此段中復(fù)分為三。第一佛子已下至無毀犯戒有三行半經(jīng)。明正舉十種戒名號分。第二云何已下至具足受持十種善業(yè)有二十一行經(jīng)。明正說十種戒之持犯分。第三菩薩已下至第二戒藏有正說四行半經(jīng)明。此十行菩薩持戒無毀犯分。
第三佛子已下至第三慚藏有十三行半經(jīng)。于此段中復(fù)分為二段。第一佛子已下至應(yīng)專心斷除有十二行經(jīng)。明斷無慚行具于慚行分。第二一行半經(jīng)。明具足于慚善為眾生說法分。
第四佛子已下至是名菩薩愧藏。于中有十二行經(jīng)。于中大意復(fù)分為三。第一佛子已下至又作是念有三行半經(jīng)。明自念于五欲境無始長貪求分。第二眾生無智已下至我今行于愧有七行半經(jīng)。明念眾生愚癡為于五欲互為怨仇菩薩知之應(yīng)自斷分。第三速成菩提已下一行半經(jīng)。善為眾生說真實法分。
第五佛子已下至多聞藏有三十四行半經(jīng)。明聞藏。于此段中復(fù)分為三。第一佛子已下至無記法有四行經(jīng)。明舉十事有無分。第二何等為是事有已下至是名無記法有二十六行半經(jīng)。明正說十種事有無分。初從十二緣說。無明有故行有。識無故名色無。愛起故苦起。有滅故生滅。此上四事識之與愛。皆從無明妄系諸有生。今達(dá)有本無。即十二緣滅。十二緣滅。非智有生。非智有滅。但除其病。其致無依無形無為而虛通萬有。無思而現(xiàn)。無作而成。學(xué)之者以止觀兩門功終。方會此之一辯。后之十法總終圣教。具陳識相對治異解。已下如文具明。第三菩薩已下四行經(jīng)。明菩薩念諸眾生無多聞慧我求多聞藏廣為說法分。
第六佛子已下至施藏有九十三行經(jīng)。于比段中復(fù)分為二。第一佛子已下至究竟施有三行經(jīng)。明都舉十種施藏分。第二佛子已下直至是名菩薩第六施藏?傉f前十種施藏分。已上十種施理事盡含。如文自具。
第七佛子已下至開悟一切眾生有三十行經(jīng)。于此段中復(fù)分為五。第一佛子已下至涅槃如實知有十一行經(jīng)。明且舉如實知世間法出世法根本所集體分。第二云何知已下至廣為宣說有三行經(jīng)。明都舉前法從緣所生本無所有分。第三為說何等已下至不由他悟有六行經(jīng)。明正說前受想行等無體成壞分。第四此慧藏已下至是為十有八行經(jīng)。明十不可盡分。第五已下一行半經(jīng)。明得法善說分。
第八佛子已下至念藏有二十七行經(jīng)。于中大意復(fù)分為二段。第一佛子已下至不可說三昧種種性有十八行經(jīng)。明得無限正念法分。第二此念有十種已下至第八念藏有九行經(jīng)。明得十正念時于一切法無過失分。
第九佛子已下有十四行經(jīng)。于中大意復(fù)分為二。第一佛子已下至不可說三昧種性有十一行半經(jīng)。明聞持一切諸法無限分。第二佛子已下有兩行半經(jīng)。明此位菩薩所說法無限唯佛能了知分。
第十佛子已下一段有二十四行經(jīng)。于中其意復(fù)分為三。第一佛子已下至何以故有十二行經(jīng)。明此位菩薩辯藏?zé)o盡分。第二此菩薩成就十種無盡藏已下至第十辯藏有十行經(jīng)。明正說十種辯藏分。第三有兩行經(jīng)。明辯藏?zé)o限分。
第十一段中有八行經(jīng)明總舉前十藏成就回向法門分。如前十二部經(jīng)名中。祇夜此云應(yīng)誦。伽陀此云諷誦。尼陀那此云因緣經(jīng)。優(yōu)陀那此云無問自說。此十種藏為成當(dāng)位自分十行令成滿故。亦成后十回向法門故。每位皆然。已上釋十行法門竟。十回向如下此會中序分正說流通者。從此初升兜率天宮。是序分。已下兩品。是正說分。兩品中至下動地興供。是流通分。兜率天宮說十回向法門。于此位中有三品經(jīng)。共成此位。
- 第五卷 金光明經(jīng)文句記
- 第六卷 敕修百丈清規(guī)
- 第六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二十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十八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十九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十七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十六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十五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十四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十三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十二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十一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十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九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八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七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五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四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
- 第三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