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樹插秧
看樹插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在目標的指引下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沒有目標的人會迷失在人生的旅途中,無法領悟人生的真諦。
一個只有一只手的乞丐來到一座寺院向方丈乞討,方丈毫不客氣地指著門前一堆磚對乞丐說:“你幫我把這些磚搬到后院去吧。”
乞丐生氣地說:“我只有一只手,怎么搬呢?不愿給就不給,何必捉弄人呢?”
方丈什么話也沒說,用一只手搬起一塊磚,說道:“這樣的事情一只手也能做的。”
乞丐只好用一只手搬起磚來。他整整搬了兩個時辰,才把磚搬完。
方丈遞給乞丐一些銀子,乞丐接過錢,很感激地說:“謝謝你!”
方丈說:“不用謝我,這是你自己賺到的錢。”
乞丐說:“我不會忘記你的。”說完之后,向方丈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過了很多天,又有一個乞丐來到了寺院。方丈把他帶到屋后,指著磚堆對他說:“把磚搬到屋前就給你銀子。”但是,這位雙手健全的乞丐卻一臉鄙夷地走開了。
弟子不解地問方丈:“上次你叫乞丐把磚從屋前搬到屋后,這次你又叫乞丐把磚從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磚放在屋后,還是屋前?”
方丈對弟子說:“磚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樣,可搬還是不搬,對于乞丐來說就不一樣了。”
若干年之后,一位衣著體面的人來到了寺院。他氣度不凡,美中不足的是,這個人只有一只左手,原來他就是當年那個用一只手搬磚的乞丐。自從方丈讓他搬磚以后,他找到了自身的價值,然后靠自己的拼搏,終于取得了成功。而那個雙手健全的乞丐卻還是乞丐。
一個人應該具有兩種最基本的品格,第一是靠自己的雙手勞動,第二是靠自己的頭腦思考。可是我們放眼望去,或者環(huán)視周圍,是不是每個人都具備這兩條最基本的品格呢?
弟子們和禪師一起在田里插秧,可是弟子插的秧總是歪歪扭扭的,而禪師卻插得整整齊齊,猶如用尺子量過一樣。
弟子們疑惑地問禪師:“師父,你插的秧苗為什么會那么直呢?”
禪師笑著說:“這其實很簡單!你們插秧的時候,眼睛要盯著一個東西,這樣就能插直了!”
弟子們于是卷起褲管,喜滋滋按照師父的教導插完了一排秧苗,可是這次插的秧苗,竟然成了一道彎曲的弧線。
禪師問弟子:“你們是否盯住了一樣東西?”
“是呀,我盯住了那邊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個大目標。”弟子們答道。
禪師笑著說:“水牛邊吃草邊走,而你插秧苗的時候也跟著水牛移動,怎么能夠插得直呢?”
弟子們恍然大悟,這次,他們選定了遠處的一棵大樹,果然插的秧苗都很直。
不要只看著腳下,而是應該給自己制定一個固定的目標。只有朝著確定的目標前進,才能夠取得最后的成功。因此,要想成功,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次,虛有禪師在河邊行走。此時,有幾個人正在岸邊垂釣,旁邊的幾名游客在欣賞海景。只見一位垂釣者竿子一揚,釣上了一條大魚,足有三尺長,落在岸上后,仍跳躍不止?墒谴贯炚邊s用腳踩著大魚,解下魚嘴內的釣鉤,順手將魚丟進了河里。
圍觀的人一陣驚呼,這么大的魚還不能令他滿意,可見垂釣者的雄心之大。
就在眾人屏息以待之際,釣者的魚竿又是一揚,這次釣上來的是一條足有兩尺長的魚,釣者仍然是不看一眼,順手就把魚扔進了河里。
第三次,釣者的釣竿再次揚起,只見釣線的末端鉤著一條不到一尺長的小魚。圍觀的眾人以為這條魚也肯定會被放回,不料垂釣者卻將魚解下來,小心翼翼地放回了自己的魚簍中。
眾人百思不得其解,就問釣者為什么舍大而取小呢?
沒想到釣者回答卻是:“哦,因為我家里最大的盤子才只有一尺長,太大的魚釣回去了,盤子也裝不下。”
禪師感嘆道:“人生的道路上,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將會永遠在不如意的情緒中掙扎。”
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垂釣者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但實際上卻體現了一條非常重要的生活禪理:確定了目標,不為利欲所誘惑,才是真正的釣手。
然而,確立目標固然重要,但是在向目標邁進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阻礙,因此,如何克服這種種障礙才是達到目標的關鍵,在這一艱難的過程中,只有自信才能達到目標。
鐵眼禪師發(fā)誓要用募捐來的錢為佛祖塑一座金身。這件事情雖然功德無量,但是真正做起來卻是困難重重。然而,鐵眼禪師立下了誓愿,決不退縮。
鐵眼禪師開始向過路的人乞討。走過來一個武士,鐵眼禪師施禮說:“貧僧發(fā)誓塑造佛的金身,請施主捐一點吧!”武士看都不看他一眼,就大搖大擺的走了。
而鐵眼禪師卻還在后面跟著,這樣竟然一直走了十多里的路程!那個武士無可奈何的隨手扔下一文錢。鐵眼禪師從地上撿起了那文錢,十分高興。
武士覺得十分奇怪,問:“一文錢也值得你這么高興嗎?”
鐵眼禪師回答說:“這是貧僧靠行乞修建佛祖金身的第一天,如果不能化到這一文錢,或許貧僧的志向就會發(fā)生動搖,現在承蒙您慷慨施舍,貧僧對于成就大愿已經確信無疑了,所以感到無比地欣喜啊!”鐵眼禪師說完,按照原路返回繼續(xù)化緣去了。
暑去寒來,經過無數風雨冰霜,鐵眼禪師終于籌足了善款,實現了自己的宏愿。
集腋可成裘,聚沙能成塔。一個人信心十足地朝著目標邁進,那么他就一定會獲得事業(yè)上的成功,他的理想也就一定會實現,而這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慧遠禪師年輕的時候喜歡四處云游。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嗜煙的行人,兩人走了很長一段山路,然后坐在河邊休息。那位行人給了慧遠禪師一袋煙,慧遠禪師高興地接受了行人的饋贈,然后他們就在那里談話,由于談得很投機,那人便送給他一根煙管和一些煙草。
慧遠禪師與那人分開以后,心想:這個東西讓人感覺十分舒服,肯定會影響我禪定,時間長了一定會惡習難改,還是趁早戒掉的好。于是就把煙管和煙草全部都扔掉了。
又過了幾年,他又被《易經》迷上了。那時候正是冬天,天寒地凍,他寫信給自己的老師索要一些御寒的衣服,但是信已經寄出去很長時間了,冬天已經過去,山上的雪都已經開始融化了,老師還是沒有把衣服寄來,也沒有任何的音信。慧遠禪師于是用從《易經》中學到的方法為自己占卜了一卦,結果算出那封信并沒有寄到。
他心想:“易經占卜固然準確,但是如果我沉迷于此道,怎么能夠全身心地參禪呢?”從此以后,他就再也不接觸易經占卜之術了。
之后,他又迷上了書法,每天刻苦鉆研,小有成就,有幾位書法家居然也對他的書法贊不絕口。他轉念一想:“我又偏離了自己的正道,再這樣下去的話,我很可能就成為了書法家,而成不了禪師了。”從此他摒棄雜念,一心參悟,放棄了一切與禪無關的東西,最終成為一位禪宗大師。
明白自己的目標固然可貴,但更可貴的是為了實現目標而堅持不懈的精神。同時,一旦知道了自己的行為與目標相悖,就應該立刻改正,這才是實現目標的最佳途徑。
百尺竿頭不動人,
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須進步,
十方世界是全身。
——唐·長沙景岑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招鬼?不敢念地藏經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感應
- 金剛經感應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的真實感應六則
- 佛咒感應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系
- 地藏經故事
- 心經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自己的魅力、體現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