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生活故事 >

死前交代

星云大師寬心:死前交代

  清朝咸豐年間,日本首相陸奧中光有一個美麗的女兒得了不治之癥。小女孩在臨終之際對父親說:“爸爸,我就這樣死去,實在不甘心。尤其是,有一個問題我始終不知道。”

  “你有什么問題,盡管提出來好了。?陸奧中光說。

  于是小女孩就問:“爸爸,我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呢?現(xiàn)在我即將死亡,死后我又到哪里去呢?”

  這位一向智足多謀的首相,一時瞠目結舌,無法回答。

  人“生了必然會死”,這是恒古不變的定律,但是下面還有一句“死了還會再生”。依佛教的觀點來看,人生了會死,死了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是沒有止息的。生不足喜,死也不可悲,生死本來就是一個環(huán)形的關系,何必把生死割斷,覺得生則可喜、死則可悲呢?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生時要活得逍遙自在,對死則要預作安排,使死能像解脫一樣美好。既然人都要面對死亡,應該早作交待,不要等到臨死時手忙腳亂。關于死前交代,略述如下:

  一、撰寫遺囑。人在世間生活幾十年,結下很多因緣關系,當然有很多的牽絆,到了死亡的時刻,即使有萬般不合,又能奈何。不過,要懂得生前用遺囑交待,你欠別人的、別人欠你的,都可以作個說明。甚至你想做什么、還有什么心愿未了,也可以在遺囑里交待清楚。只要是屬于個人的私事、想法,都可以在遺囑里書寫明白。例如宋朝愛國詩人陸放翁的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他在臨終時最牽掛的就是國家的復興。

  二、處理遺產。一生努力,臨死前總會有一些遺產。有的人,生前就懂得布施行善,因為“錢用了,才是自己的;不用,都是別人的”。自己有錢不用,留給子孫,有時反而讓子孫為爭財而起紛爭,乃至養(yǎng)成子孫好吃懶做的習性。在美國,有一些非?蓯鄣囊吧鷦游铮钟懭歡喜。但是美國政府規(guī)定,不可以擅自喂食,是擔心野生動物依靠人類喂養(yǎng)習慣了,會削弱它們天生的求生本能。因此,我們對子孫應該遺留道德、技術給他們,不一定非要把錢財留給他們。錢財可以留給慈善、公益團體,通過這些可靠的團體把一生辛苦經營所得回饋給十方,這才是明智之舉。

  三、安排葬法。人的后事處理也很重要。有些家族由于各人主張不同,會鬧得不愉快。最好本人生前明白交待,如囑以火葬,自己先可擬一個訃文,敬告親友:“本人深知生死無常,自然之事。今世緣已了,回歸本原。本人生陛簡樸,往生后不宜鋪張鬧熱,不用樂隊,不可殺生祭祀。靈骨投之大海,不敢勞駕他人為個人生死花費太多時間、精力。兒孫本諸平常的教誨,善做人,好好服務社會。生命來之于自然,又回歸到大自然,望能為我慶賀,是所至禱。”

  四、遺愛人間。臨終之前,你希望留些什么來遺愛人間呢?寫一篇文章?發(fā)表勸世益人的言論?濟助孤苦殘障人士?捐贈獎助學金?或是在某地修橋鋪路?乃至種植一些花草樹木?只要你能為世間留下一些貢獻,應該就是圓滿人生的終了。

  佛光菜根譚

  春天,不是季節(jié),而是內心;

  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

  老人,不是年齡,而是心境;

  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恒。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