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放生 > 放生儀軌 >

各種動物的生活習(xí)性

  各種動物的生活習(xí)性
 
  沙鱉、石蛙、蛤蜊、蜈蚣的生活習(xí)性
 
  1、沙鱉的生活習(xí)性
 
  沙鱉又叫山瑞鱉、山瑞,呈橢圓形,體扁平,體表覆以柔軟的草質(zhì)皮膚,無角質(zhì)盾片,骨板不外露,周邊有柔軟的肉質(zhì)裙邊,腹甲比背甲小,頭尾完全可以伸入甲內(nèi),頸基部兩側(cè)各有一團大肉瘤,背甲隆起呈褐色或灰綠色,腹甲呈白色且有黑斑塊,生長快,個體大,一般個體重8~10公斤,最大有50公斤。山瑞與水魚的不同特點:一是前者性情溫順,不咬人,不毆斗,行動較遲鈍;后者較兇殘,幼鱉會咬人或互斗,爬行十分敏捷。二是山瑞頸部兩側(cè)和背甲前緣有瘤狀突起,皮膚粗糙;鱉則皮膚光滑,無瘤肉突出。
 
  山瑞白天多棲息于山澗、溪道、水溝、河湖、池沼等草叢的沙泥中,喜歡鉆入泥沙中,所以又叫沙鱉。它是一種變溫動物,當水溫下降到10℃以內(nèi),便潛伏在沙石底下冬眠,當水溫回升到18~20℃,便蘇醒過來開始覓食。山瑞在水溫為24~32℃時,食欲最旺,生長最快。在自然界它主要吃小魚蝦、昆蟲、螺蜆肉,還愛吃禽畜肉臟、蚯蚓、蠅蛆、菜梗、瓜果皮,也愛吃人工配合飼料。
 
  2、石蛙的生活習(xí)性:
 
  石蛙又稱棘蛙、石蛤蟆、石雞,屬兩棲綱蛙科。
 
  形態(tài)特征:石蛙形似黑斑蛙,但比黑斑蛙粗壯肉肥。成蛙一般體長10~13厘米,體重150~250克,大的可達400克以上,頭寬大于頭長。皮膚粗糙,背部皮膚呈暗灰色,有許多疣。雄性背部有長短不一的窄長疣,疣上有小的黑刺。石蛙不僅背部有疣,頭、四肢、背面、體側(cè)也布滿小的圓疣,疣上還有分散小黑棘。雄體的胸部長有分散的角質(zhì)黑丁肉刺,固又名棘胸蛙。雄性前肢較粗壯,指端圓,略膨大,第一指基部尤為粗大,雌性腹面皮膚光滑,沒有黑刺。石蛙的頭又寬又扁,吻端圓并且突出于下頜,吻棱不很明顯,兩鼻孔之間距離與兩眼間距離幾乎相等。
 
  石蛙分布于我國南方諸省,長棲息于海拔150~1000的密林峽谷間、溪流中、石窟里、巖溝內(nèi),晝伏夜出,喜在水上覓食,畏烈日。每年11月底至翌年4月中旬為冬眠期。它在氣溫25~30度時生長最快。它主要捕食各種昆蟲,如椿象、蚱蜢、金龜子、天牛、螞蟻、叩頭蟲及螺蝦、泥鰍和嫩草根等。人工養(yǎng)殖可投喂蚯蚓、黃粉蟲等。5~9月為石蛙的繁殖季節(jié),每年交配產(chǎn)卵3次。雌蛙年產(chǎn)卵量為500~1000粒,一般產(chǎn)于瀑布下方的樹根或石上,有時則附著在水溝的石上或水生植物上。卵很大,平均直徑4毫米,最大可達5毫米;卵質(zhì)膜厚、粘性強,很多卵粘附在一起呈索狀浮在水中或附著在水中的物體上。受精卵在自然條件下,胚胎發(fā)育較慢,經(jīng)22天開始孵化出小蝌蚪。蝌蚪生活在山溪水坑內(nèi)的大石縫間或碎石堆內(nèi)。
 
  3、蛤蜊的生活習(xí)性
 
  青蛤俗稱蛤蜊、哈皮、圓蛤、黑蜆。
 
  青蛤的貝殼近圓形,殼質(zhì)薄而堅,兩殼相等。殼頂突出位于脊側(cè)中央,尖端前方彎曲,殼面有同心生長輪,細而密。殼表顏色有白色、棕色、黃色和黑色,1厘米以下的幼貝多呈紫色。
 
  青蛤分布在我國南北沿海和河口沿岸的潮間帶,多生活在近高潮區(qū)和中潮區(qū)的泥沙灘涂中。朝鮮、日本、琉球群島也有分布。
 
  青蛤是一種廣溫、廣鹽性貝類。青蛤的適應(yīng)性較強,具有一定的抗污能力。對底質(zhì)要求比較廣,粗沙、泥沙、粉沙都能生長。多棲息在潮流暢通,水質(zhì)清晰,有淡水流入,底棲硅藻比較豐富的近高潮區(qū)和中潮區(qū)上部的泥沙中。青蛤的殼色與底質(zhì)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含泥多的底質(zhì),殼色呈黑色、粉沙質(zhì)多呈白色。青蛤營埋棲生活,生活時以殼的前端向下,后端朝上,以足鉆穴,埋于泥沙中。青蛤的水管較長,約為體長的2~3倍,退潮后灘面上會留下一個橢圓形的小孔。埋棲的深度隨著季節(jié),個體大小及底質(zhì)狀況而有所差異,一般深度為9~16厘米。夏季埋棲較淺,冬季較深,在同一季節(jié),細粉沙底質(zhì)的青蛤要比沙質(zhì)、泥質(zhì)里的棲埋得深,個體大的要比個體小的埋得深。在未干露時,青蛤在穴內(nèi),雙殼微張,足和水管伸出,靠近排水管攝取食物和排泄。青蛤的遷移性較小。
 
  青蛤為濾食性貝類,自然海區(qū)的貝類主要以底棲硅藻為主。也攝食部分有機碎屑、撓足類殘肢等。冬季氣溫較低,青蛤雙殼緊閉,很少攝食。3月份后,攝食逐漸旺盛。生長較快。青蛤的最適生長水溫是24~30°C,此時水管全部伸出,伸縮頻繁,說明在適宜溫度范圍內(nèi),溫度越高,攝食活動越強,新陳代謝越旺盛。青蛤的胃含物與外界的餌料品種完全一致,說明青蛤?qū)κ澄锏姆N類沒有嚴格選擇性。
 
  青蛤為雌雄異體,滿一年可達性成熟,每年性成熟一次。一般當水溫達到25~28°C時,性腺發(fā)育到最高峰,性腺發(fā)育可分增殖期,生長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
 
  青蛤性腺,雄性呈乳白色或淡黃色,雌性呈粉紅色。成熟精子活躍,卵子呈圓球。
 
  青蛤繁殖高峰多在大潮汛,精卵不斷成熟,不斷向外排放。
 
  青蛤生長速度與季節(jié),個體大小及生活環(huán)境有密切關(guān)系稚貝到1齡貝,生長較快,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生長速度逐漸減慢。1齡貝最大可長到2.5厘米左右,2年一般可長到3.0厘米以上。
 
  4、蜈蚣的生活習(xí)性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習(xí)慣,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處,很少發(fā)生斗毆而自相殘殺的現(xiàn)象,如果棲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時,老的蜈蚣會自動走開,另尋棲息地。
 
  2、蜈蚣膽小怕驚,稍微受到驚嚇,就會停止攝食,舍窩亡命逃走,或蜷縮不動,正在產(chǎn)卵的雌蜈蚣則會立即停止產(chǎn)卵,而孵卵的蜈蚣受驚后則一反常態(tài)會把卵吃掉。
 
  3、喜歡陰暗潮濕。野生的蜈蚣大多棲息在山坡、田野、路旁、雜草叢生的地方,或棲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間,也常在廚房墻角邊等陰暗的角落里棲息,在豬舍、雞舍周圍的磚瓦下面也常見到蜈蚣的足跡。
 
  4、白天在窩內(nèi)棲息,夜間出來活動。晚上8~12時是蜈蚣活動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時前陸續(xù)回窩休息,天亮以后就難以見到蜈蚣了。
 
  白天蜈蚣的視力很差,稍微遠一點的東西就看不清楚,因此難于覓食及防御敵害,它只靠一對細長的伸向前方的觸角探路行動,晚上也要靠觸角來搜捕獵物進行覓食。
 
  5、具有舔舐的習(xí)性
 
  蜈蚣用第1小顎末節(jié)及基節(jié)突起上的稠密絨毛、第2小顎末節(jié)背面上刷狀的剛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經(jīng)常舔舐觸角、步足外,也會把自己窩穴舔舐得干干凈凈。
 
  6、溫度蜈蚣是變溫動物,它的一切活動常與溫度相關(guān)。蜈蚣生長發(fā)育最適溫度為25℃~32℃,當溫度為11℃~15℃時,蜈蚣的覓食減少,停止交配、產(chǎn)卵。溫度下降至10℃以下時,蜈蚣則停止一切活動,鉆入松土中(或窩土中),蜷縮一團,進入冬眠,可是當溫度升到33℃~35℃時,由于體內(nèi)水分散失,它的一切活動都暫停下來。如果溫度升到36℃以上時,體內(nèi)失水太多,則使身體干枯而死亡。
 
  7.濕度;空氣相對濕度為60%~70%、窩土濕度為10%~20%時,蜈蚣的一切生命活動最為活躍,這是蜈蚣生長發(fā)育最適合的濕度。
 
  蜈蚣屬肉食性動物,其性兇猛,不但吃食弱小動物,還敢向比它大幾倍的動物進攻。蜈蚣喜食各種昆蟲,如蟋蟀、蝗蟲、金龜子、稻苞蟲、蚱蜢、蜘蛛及各種蠅、蜂類的卵或蛹,也愛吃蚯蚓、蝸牛、蛞蝓,此外也會捕食蜥蜴、壁虎、蛙類、小魚等。當食物缺乏或水分減少之時,也會吃西瓜、黃瓜、蘋果等多汁瓜果,以及幼嫩青草、蔬菜等來維持生命活動。
 
  蜈蚣有飲水的習(xí)性,人工飼養(yǎng)蜈蚣時需供給清潔的飲水,可把飲水裝在淺盤中,讓其自由飲水。
 
  蜈蚣雌雄異體,異體受精,卵生,有孵卵和育仔的習(xí)性。蜈蚣的繁殖過程包括交配、產(chǎn)卵、孵化等。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