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圣境

  圣境

  守成法師著

  唐代宗大歷年間,洛陽隱士李源,舍宅為慧林寺,請圓澤禪師住持。后源約圓澤至四川朝峨嵋,澤欲自長安經(jīng)斜谷陸路而去,源堅(jiān)欲自荊州沂峽水道而往。源雖不知澤之心事,而澤已知源心欲避長安功名嫌疑,故澤順從源意,由荊州以去。

  當(dāng)舟行至南浦時,因?yàn)┖游kU(xiǎn),于天尚未暮,即行停舟。是時,有一婦人汲水,澤見之后,俯首哭泣。源驚問故?澤曰:“吾不欲從此水路來者,即畏逢此婦,因是婦人,已懷孕三年,尚未分娩,即待吾為之子也。不逢則已,今既見之,無可避矣!請君稍住數(shù)日,以咒力助我速生,并葬我山谷。”三日后,愿君臨顧,以一笑為信。十二年后中秋夜,至杭州天竺寺外,與君相見。言畢,澤即沐浴更衣而化。

  是時,源悲哀異常,悔恨不及。葬澤后,三日過已,往訪婦家,果生男嬰,因告詳情,并求一見,兒見源時,果然軒渠一笑。源遂無心往川,仍回洛京。及至慧林寺后,方知澤于未行之先,已囑咐后事,由此眾信更仰慕澤為非常人也。

  按:學(xué)佛法者,工夫至爐火純青時,自然能把握生死,于生死得自如,以行者來說,本是平凡無奇,水到渠成之事?墒,在一班惑情淺識者視之,即不免有神奇古怪,高深莫測之意念。經(jīng)上說:“以有思惟心,測度圣境界,如取營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誠然,凡情總是不可揣度圣境,若人一旦情盡,圣量自會現(xiàn)前。此圣量非自外來,乃從行者之定力、智力與愿力所薰發(fā),祖師說:“但盡凡情,別無圣量,凡情盡處,圣量現(xiàn)前。”

  即以故事中圓澤禪師之行狀來說,假定澤是修聲聞行,其所證應(yīng)在初果以上,三果以下。因三果名不還,雖功行未圓,但必生色界五不還天,而不再來人間受生。澤既不免入彼婦人之胎,縱有所證,應(yīng)在斷見惑后,進(jìn)斷思惑之初二果之間;蛑^澤是菩薩現(xiàn)化,為此特殊之表現(xiàn)。

  真實(shí)而論,澤究竟是斷見惑?或是已斷思惑?證至何種果位?或是菩薩示現(xiàn)?則欲視其發(fā)何種心,修何種行。因?yàn)榇笮〕酥泄袆e,在未確定知其心行時,是不可妄下判斷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