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離】是什么意思?厭離心是什么意思?
厭離是什么意思?厭離心是什么意思?
厭離是什么意思?
厭離是知苦而求離苦的意思,是修習(xí)佛法的初步。所謂厭離,并不是咬牙切齒的深惡痛絕、嫉惡如仇。厭離只是一種平和、安穩(wěn)、不受動搖的態(tài)度,就如孩提時代嗜吃糖果,及至年長已對糖果不再產(chǎn)生興趣,即使送至眼前也不想吃它。所謂‘厭’,系指觀苦、集之現(xiàn)象而厭斥之行相;所謂‘離’,系指既厭斥之,乃生起斷惑離染之作用。厭與離各有廣狹之不同,故成四句分別。即:
。ㄒ唬┯袇挿请x,謂緣苦、集二諦而不令惑斷之所有忍、智;此乃因僅緣厭境而不離染之故。于此狀況可分為三類:(1)于見道位之前斷盡欲界之煩惱者,稱為苦法智忍、集法智忍;于此位中,因已斷盡,再無可斷,故非斷惑之位。(2)見道位中之一切苦法智、集法智;此位之?dāng)嗷笙翟谌涛恢疅o間道位,而不存于智位。(3)修道位中之加行道、解脫道、勝進道所攝之苦智、集智;然非無間道的斷惑之位。
(二)有離非厭,謂緣滅、道二諦而能令惑斷之所有忍、智;蓋滅、道二諦并非可厭之境,以其緣欣境,能離染之故,稱為有離非厭。此狀況亦可分為三類:(1)未離欲界之修惑而入見道位之滅道法忍。(2)全部之滅道類忍;此系在見道位以前無有斷盡,故于見道位而斷盡者。(3)于修道位中之無間道所攝之滅道智。
(三)有厭亦離,謂僅緣苦、集而能令惑斷之所有忍、智。即未斷欲界惑而入見道位者之苦集法忍,及所有之苦集類忍、修道位中之無間道所攝之苦集智皆屬之。
。ㄋ模┯蟹菂掚x,謂緣滅、道而不令惑斷之忍、智。其中,先離欲界之惑,后入見道位之滅道法忍及見道位中之滅道智,及修道位之加行、解脫、勝進等三道所攝之滅道智皆屬之。
厭離心是什么意思?
厭離心,是對世間苦樂的真相看透之后,對原本貪著難舍的事情產(chǎn)生出離,不再為它所動。厭離心就是般若智慧,若沒有智慧,沒有般若的時候,你厭離心是不會強的。有了智慧,認清楚這個世界全是苦的。厭離心不是簡單的厭惡和空虛,而是追求更究竟、站得更高的超越。
通常,初學(xué)佛的人,必須要有厭離心,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要厭離什么呢?是對于來自心理、生理、人際關(guān)系、自然環(huán)境的種種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許多煩惱、痛苦。如果能夠轉(zhuǎn)變,那么對這些現(xiàn)象的感受就不須厭離;無物可厭,也就無處可離了。
一般人總認為厭離人間的人際關(guān)系、生活環(huán)境,就是否定了人的價值和意義。其實恰好相反,正因為要提升人的價值和意義才要暫時厭離。就像商人出外經(jīng)商,是為了賺錢養(yǎng)活眷屬,維持家計;孩子出外求學(xué),是為了學(xué)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以謀他日成家立業(yè)和自利利他。所以,佛法所講的厭離是修行的初步過程,而不是終究的目的。
若能厭離煩惱,他就能逐漸地離開煩惱;多離一分煩惱,便多得一分解脫和自在。自在的程度愈深,煩惱也就愈輕,最后便得究竟解脫。如果已得解脫,當(dāng)然也就沒有厭離和不厭離的問題了。厭離是知苦、避苦因而學(xué)佛脫苦,乃是為了疏導(dǎo)問題。厭離也不一定要離開人間,而是透過佛法的指導(dǎo)原則及其修行方式,提起對于世間現(xiàn)象的徹底認識。
《中觀論頌》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首先是厭離世間,結(jié)果既已知道諸法空幻,也就不起煩惱和執(zhí)著,也就不需要厭離。不過,僅僅通過知識的認同未必能夠離苦,所以要暫時離開世俗的環(huán)境,專門修持佛法的戒、定、慧三學(xué),就比較容易達成離苦的目的了。
- 福報大的人如何厭離娑婆? - 凈界法師
- 出家是逃避問題還是厭離世俗? - 圣嚴法師
- 娑婆世界的厭離行 - 大安法師
- 厭離娑婆與積極面對生活,矛盾嗎? - 仁山法師
- 印證心靈真諦——佛教的“厭離”與“清凈” - 坦尼沙羅法師
- 大安法師問答:對娑婆世界沒有厭離心,對凈宗學(xué)人的修行是障礙嗎? - 大安法師
- 厭離是方便好依法,依法自覺而生厭離 - 華平法師
- 厭離 - 明法尊者
- 怎么發(fā)菩提心?從厭離啟發(fā)菩提心 - 大安法師
- 厭離心是一種智慧 - 大安法師
- 厭離心即智慧心和菩提心 - 大安法師
- 再談厭離心的重要意義 - 大安法師
- 凈界法師答:福報大的人怎么厭離娑婆? - 凈界法師
- 厭離娑婆 - 大安法師
- 發(fā)不出厭離心的原因 - 未知
- 良因法師答:師父首先要看到世上的無常等,生起厭離心,才起懺悔 - 未知
- 佛教如何看待婦女?如何理解對女身的厭離? - 濟群法師
- 沒有厭離心是否是凈土修行的障礙 - 大安法師
- 靠佛號加持,真發(fā)厭離心 - 大安法師
- 福報大的人怎么厭離娑婆? - 凈界法師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