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虔施

  虔施

  佛在世時,舍衛(wèi)國有一婦人,某日虔誠懇摯的奉施佛一缽飯,佛遂記其福德甚多。其夫在傍,聽到佛的說話,心中頓起疑念,以為布施一飯豈能得福如是?時佛知其所念,即對他說:汝見過尼拘陀樹否(此樹生于印度)?見過,世尊。≡摌涓哂兴奈逭稍S,結實每數萬斛。佛又問:其核大小?答曰:僅如芥子。佛遂開示他說:地本無心,下一芥子,尚能于每年收數萬斛的果實。況人既有心,又能至誠奉施如來一缽飯呢?由是夫婦二人皆疑團冰釋,心開意解了。

  按:現代人布施財物于三寶門中,對自則多存傲慢心,對他則多存憐憫心,毫無虔誠的意念,因此,也就難怪近代的眾生福薄了。

  死不可避

  從前佛在世時,王舍城中有梵志兄弟四人,均已各得五通。一日,各人自知再過七日,皆當命盡,于是,大家聚首,商討治死之方法。因為凡得五通者,其力量能移山住流,手捫日月,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或現大身,或現小身,甚至反覆天地,靡所不能。梵志自以為神通廣大,寧當不能避此一死。一人言:我入大海,上不出現,下不至底,無常殺鬼,安知我處。一人言:我入須彌山中,還合其表,令無出現,鬼使神差,無奈我何。一人言:我當輕舉,隱虛空中,屆時無常,尋我不得。一人言:我當藏至大都市中,人多廣眾,無常鬼子,如何尋獲。四人共議,主意已定,遂相偕至王所辭行,異口同聲曰:我等壽限,只有七日,為避死故,特來告別,俟過期后,再來覲省大王,王遂首允。于是,梵志各詣避死之地,當七日期滿一天,市監(jiān)忽來報王,今有一梵志卒死市中。王聞是言,自思惟曰:前四梵志避死,今已一人死于市中,諒余三人,豈得幸免。于是,王即往詣佛所,作禮問安后,即將來意啟白如來。佛告大王:人有四事不可得離,何謂為四,一、在中陰中,不得不受生。二、已生不得不變老。三、已老不得不受病。四、已病不得不受死。猶如樹果,熟時必定會落。爾時世尊,即說偈曰:“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死。”

  按:人之有生,必歸于死,生為人之起點,死為人之終局。出曜經云;“命如果待熟,?謺懵,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死既不可免,我人當早為之準備才是。比如有晝必有夜,于晝時即要準備夜間燈火,有春必有夏,于春時即要準備夏季衣物,若待臨渴掘井,則于事無補矣。如何為死準備?最好將死字時刻掛在心頭,著為念佛工夫之前方便,死念愈切,念佛工夫則愈有進益,如是累月積年,即使三十夜到來,亦無用著急與恐懼矣。古德云:“閑時準備應時用,免得臨期手腳忙。”印光大師于生時住處,總書一死字掛著,并且說:學道之人,念念不忘死字,則道業(yè)自成。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