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放生 > 放生文庫 >

紹興的放生習(xí)俗

\

  紹興的放生習(xí)俗當(dāng)然亦與佛教有關(guān)。舊時紹興的大寺院雖占地甚廣,但因位居街市,寺內(nèi)種植竹樹和水池面積多嫌不足。例如著名的大善寺和開元寺都沒有放生他。建在農(nóng)村的五云石佛寺和柯橋彌陀寺等則因地處水鄉(xiāng),面臨大河,綠水環(huán)抱,更沒有鑿他的必要,或許由于這一地理環(huán)境的原因,紹興的放生地點就不限于在寺院之內(nèi)。眾多風(fēng)景名勝的水面成了人們常往的放生之所,參加放生的人們也不再限于佛教徒。

  離城十里的東湖位于箬山麓,經(jīng)過千百年的開山取石,留下了無數(shù)的幽深水洞。清代名士陶浚宣筑堤攔湖,湖洞相連,形成了波光淋漓、水質(zhì)清碧的東湖。陶老先生有意在通往運河的橋下設(shè)置竹箔,使東湖成為魚蝦繁殖生長的天然放生池,并一再予以倡導(dǎo)。每年初春,眾多游人前來踏青春游時?傆?部分游客攜帶魚蝦放生湖內(nèi)。久而久之,蔚為大觀。六七十年前,湖內(nèi)游魚成群,跳躍水面,每到中午時分,有幾條小舟般的大青魚悠游湖心,時隱時現(xiàn)。只可惜,抗戰(zhàn)期間,敵寇鐵蹄踏入紹興,他們經(jīng)常來東湖輪翻炸魚,湖中魚蝦悉數(shù)遭殃,損失殆盡。

  除了東湖之外,紹興的吼山、柯巖等地也都成了放生之所。明代張岱在《陶庵夢憶▪曹山》一文中曾有生動的記述:“曹山(即今吼山)宕為外祖放生池,余少時從先宜人至曹山庵作佛事,以大竹貯西瓜,浸宕內(nèi)。須臾,大聲起巖下,水噴起十余丈,三小舟纜斷顛翻,波中沖擊幾碎,舟人急起視,見大魚如舟,口含西瓜,掉尾而下。”曹山放生池里的大魚能一口吞下西瓜,這樣的奇觀在他地是罕見罕聞的。

  紹興人放生的水族,多以龜魚螺蚌為主。龜取其長壽;蚌也是多年生的貝類,所謂“老蚌遺珠”;魚類中的鯉魚、鯖魚、鯽魚生命力最強;螺螄則取其價廉而量多。有的大戶人家一次放生滿滿一船螺螄,足足有數(shù)百斤之多,放生者以為次戒殺幾萬個小生命,可謂功德巍巍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