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名詞 >

隨順(佛教名詞)

\

隨順(佛教解釋)

  隨順,漢語詞匯。

  拼音:suí shùn。

  指依順;依從。見韓愈 《答陳生書》:“所謂順乎在天者,貴賤窮通之來,平吾心而隨順之,不以累乎其初。”

詞目

  隨順

  拼音

  suí shùn

詞語解釋

  指依順;依從。

  1、唐 韓愈 《答陳生書》:“所謂順乎在天者,貴賤窮通之來,平吾心而隨順之,不以累乎其初。”

  2、 元 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若不隨順他,依舊要勒死我。”

  3、《水滸傳》第二六回:“ 武松 拖住便道:‘一杯淡酒,又不長久,便請到家。’那 姚二郎 只得隨順到來。”

  4、《警世通言·計押番金鰻產禍》:“ 張彬 沒奈何,只得隨順。”

  5、明 施耐庵《水滸》第九回《柴進門招天下客 林沖棒打洪教頭》且只得隨順他一處行路。

其它概念

  隨順,謂隨從他人之意而不拂逆。法華經卷一序品有供養(yǎng)諸佛、隨順(梵a^nulomiki^ )行大道、具六波羅密之說。同經卷四‘五百弟子受記品’亦說,世尊甚奇特,所為極希有,隨順(梵anuvartayante )世間若干之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之貪著。  新華嚴經卷三十七中亦有菩薩如是觀一切法之自性清凈,隨順(梵anu=loma )不違),得入第六現(xiàn)前地,得明利之隨順忍(梵anulomiki^ ks!a^n=tih! ),而未得無生法忍等之記載。  隨順一語,在佛、眾生、教法皆可用之。于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八舉出十種隨順學法,即不凈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厭逆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光明想、離欲想、滅想、死想;并言欲修習十想,須斷十種障礙學法與違逆學法。又舉出宿因、隨順教、如理加行、無間殷重所作、猛利樂欲、持瑜伽力、止息身心粗重、數(shù)數(shù)觀察、無有怯弱、離增上慢等十種隨順學法,并一一加以解說。[廣博嚴凈不退轉輪經卷二、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成熟品、大乘莊嚴經論卷二成熟品、俱舍論卷四、法華經文句卷二上]

  當代·殷謙雜文集《心靈真經》:“文學藝術是一種向生活顯示自由意志和精神力量的自覺行為,而并非“生活”驅使或奴役下的被動的行為。文學或藝術并不是對生活無條件的隨同、放任和隨順,而是對生活的拒絕、拷問和質疑,如果將一部作品的筆觸僅僅停留在外在的層面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那就不能使其成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作品,更不能使其成為一部具有精神力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