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九十四卷 宗鏡錄

第九十四卷 宗鏡錄

引證章第三

夫所目宗鏡。大旨煥然。前雖問答決疑。猶慮難信。上根才覽。頓入總持之門。中下雖觀。猶墮狐疑之地。今重為信力未深。纖疑不斷者。更引大乘經(jīng)一百二十本。諸祖語一百二十本。賢圣集六十本。都三百本之微言?傄环鸪酥嬗?芍^舉一字而攝無邊教海。立一理而收無盡真詮。一一標宗。同龍宮之遍覽。重重引證。若鷲嶺之親聞。普令眠云立雪之人。坐參知識。遂使究理探玄之者。盡入圓宗。尋古佛之叢林。如臨皎日。履祖師之閫域。猶瞰凈天。大覺昭然。即肉眼而圓通佛眼。疑情豁爾。當凡心而顯現(xiàn)真心?芍^現(xiàn)知。指法界于掌內(nèi)。便同親證。探妙旨于懷中。

般若經(jīng)云。一切如來。同在一處。自性清凈無漏界攝。又云。三世諸佛住十方界。為諸有情宣說正法。無不皆用本性空為佛眼。離本性空。無別方便。釋曰。本性空者。即是自性清凈心。本性即自性。空。即清凈義。此心則凡圣本有。今古常然。眾生不知。諸佛因茲指授。含靈現(xiàn)具。祖師為此相傳。故云離此別無方便。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頌云。言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別。是故生障礙。不了于自心。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想。增長一切惡。

涅槃經(jīng)云。信于二諦一乘之道。更無異趣。為是眾生速得解脫。又云。道者。雖無色像可見。稱量可知。而實有用。善男子。如眾生心。雖非是色。非長非短。非粗非細。非縛非解。非是見法。而亦是有。

寶積經(jīng)云。一切法虛妄如夢。以唯念故。又云。自為洲渚。自為歸處。法為洲渚。法為歸處。無別洲渚。無別歸處。釋曰。起信論云。所言法者。即眾生心。故知所向皆心。豈有歸處。住自境界。無別方所。法華經(jīng)偈云。又復不行。上中下法。有為無為。實不實法。亦不分別。是男是女。不得諸法。不知不見。是則名為菩薩行處。一切諸法?諢o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顛倒分別。諸法有無。是實非實。是生非生。在于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釋曰。若入一心一相之門。尚無常住之法。豈有起滅之緣。自然不動如山。心安如海?芍^菩薩行處。諸佛所居矣。故華嚴經(jīng)頌云。法性如虛空。諸佛于中住。

大集經(jīng)云。云何菩薩修心念處。觀是心性。不見內(nèi)入心。不見外入心。不見內(nèi)外入心。不見陰中心。不見界中心。既不見已。作是思惟。如是心緣。為異不異。若心異緣。則一時中。應有二心。若心即緣。不應復能觀于自心。猶如指端。不能自觸。心亦如是。作是觀已。見心無住。無常變異。所緣處滅。又云。不見一法。一法相貌。一法光明。若如是見。是名佛法正見。

圓覺經(jīng)云。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凈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xiàn)諸凈土。又云。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招圆粔。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zhí)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鉆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釋曰。知幻即離不作方便者。以幻無定相。自性常離。離即空也。即一切凡圣垢凈萬法。皆同幻如空故。何用更作方便而求離。離幻即覺亦無漸次者。當離之時。全成大覺。即離即覺。平等一照。既無前后。豈有漸次耶。

密嚴經(jīng)偈云。一切諸世間。譬如熱時炎。以諸不實相。無而妄分別。覺因所覺生。所覺依能覺。離一則無二。譬如光共影。無心亦無境。量及所量事。但依于一心。如是而分別。能知所知法。唯依心妄計。若了所知無。能知則非有。心為法自性。及人之所渴。入于八地中。而彼得清凈。九地行禪定。十地大開覺。法水灌其頂。而成世所尊。法身無有盡。是佛之境界。究竟如虛空。心識亦如是。又云。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諸大眾。仁者。阿賴耶識。從無始來。為戲論熏習。諸業(yè)所系。輪回不已。如海因風。起諸識浪。恒生恒滅。不斷不常。而諸眾生。不自覺知。隨于自識,F(xiàn)眾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滅。入無漏位。名為圣人。

楞伽經(jīng)云。第一義諦者。但唯是心。種種外相。悉皆無有。彼愚夫執(zhí)著惡見。欺誑自他。不能明見一切諸法。如實住處。大慧。一切諸法如實者。謂能了達唯心所現(xiàn)。

楞嚴經(jīng)云。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于中實無是非二相。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凈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fā)明。名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四十二章經(jīng)云。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原。達佛本理。悟無為法。內(nèi)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yè)。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曰道。又佛言。睹天地。念非常。睹世界。念非常。睹靈覺。即菩提。如是心識。得道疾矣。

金剛三昧經(jīng)云。佛言。如是眾生之心。實無別境。何以故。心本凈故。理無穢故。以染塵故。名為三界。三界之心。名為別境。是境虛妄。從心化生。心若無妄。即無別境。大力菩薩言。心若在凈。諸境不生。此心凈時。應無三界。佛言。如是。菩薩心不生境。境不生心。何以故。所見諸境。唯所見心。心不幻化。則無所見。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jīng)云。皆悉了達諸法實相。自性平等。猶如虛空。又云。于一法中。了一切法。無分別智。,F(xiàn)在前。釋曰。一法者。即是自心。此心為諸法平等之性。于自心性中了一切法。有何分別。

不增不減經(jīng)云。甚深義者。即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眾生界。眾生界者。即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法身。釋曰。夫心者。為諸法總持之門。作萬有真實之性。故稱第一義諦。雜雜心念。故號眾生。是心之界。即眾生界。從真如性起。名曰如來。無所缺減。乃目為藏。能積聚恒沙功德。故名法身。是以仁王經(jīng)云。最初一念。具足八萬四千波羅蜜。

集福德三昧經(jīng)云。如琉璃寶器。隨所在處。不失其性。如是若有菩薩住是三昧。雖在家。當說是人。名為出家。能不失是法界體性。釋曰。是以悟心方能得道。見性是名出家。若見性。則在家出家。若不見性。則出家在家。故阿難未見性前。自懺悔言。我身雖出家。心不入道。

佛地經(jīng)云。當知清凈法界者。譬如虛空。雖遍諸色種種相中。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如是如來清凈法界。雖復遍至種種相類。所知境界。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釋曰。清凈法界者。即一心無雜之法界。以法為界。豈有邊畔。則一切色中。皆有虛空性。況一切法中。皆有安樂性。以隱覆此性故。隨所知境。應其情量,F(xiàn)種種境界。若以空明。即有空現(xiàn)。若以色明。即有色現(xiàn)。但隨處發(fā)明。即隨處現(xiàn)。所現(xiàn)種種。皆妄心生。相不可得。唯一味真心。湛然不動。

不空罥索經(jīng)云。持真言者。以心置心。觀自心心。作于一切諸佛如來。廣大出生殊勝尊妙。

菩薩地經(jīng)云。迷圣道者。不知理道。從自心生。唯?嗌怼R郧蠼饷。如犬逐塊。不知尋本。所以大莊嚴論釋云。譬如師子打射時。而彼師子尋逐人來。譬如癡犬。被人打擲。便逐瓦石。不知尋本。言師子者。喻智慧人。解求其本。而滅煩惱。然癡犬者。即是外道。五熱炙身。不識心本。

法集經(jīng)云。能知一切唯是一心。名為心自在。于其掌中出諸珍寶。亦以虛空而為庫藏。名為物自在。一切身口意業(yè)。以智為本。名智自在。又云。觀世音白佛言。菩薩。若受持一法。一切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者是一法。所謂大悲。釋曰。此是同體大悲。此悲性遍一切眾生界故。能一雨普潤。蘭艾齊榮。一念咸收。邪正俱濟。

大灌頂經(jīng)云。禪思比丘。無他想念。唯守一法。然后見真。釋曰。一法為宗。諸塵無寄。他緣自絕。妙性顯然。志當歸一。而何智不明。尋流得源。而何疑不釋。撮要之旨斯莫大焉。

寶云經(jīng)云。一切諸法。心為上首。若知于心。則能得知一切諸法。

般舟三昧經(jīng)偈云。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無垢名清凈。五道鮮潔不受染。有解此者成大道。釋曰。五道由心。心體常凈。雖遍五道。不受彼色。則淪五趣而不墜。居一相而非升。展法界而不周。入微塵而非縮。以真如一心。本性清凈無增減故。以此一法。能收一切。似濫觴一滴之水。與四海水潤性無差。如芥子孔中之空。等十方空包容匪別。故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萬物得一以生。今得一而道成。又云。圣人抱一為天下式。即此宗鏡。作禪門之法式也。

大方等陀羅尼經(jīng)云。舍利弗問文殊言。受記當于何求。文殊師利言。當于如如性中求。釋曰。如如性。即是一切眾生真心之性。

思益經(jīng)云。眾生如。即是漏盡解脫如。以一切法。悉入于如。無有體性。即是諸佛解脫。于眾生心行中求。

因果經(jīng)偈云。一切造善惡。皆從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以心為本。

大法炬陀羅尼經(jīng)云。佛告毗舍佉。如是色相。不可眼見。當知彼是心識境界。唯意所知。是故不可以眼見。毗舍佉。一切眾生所有心意。不可言說。唯佛智知。

像法決疑經(jīng)云。今日坐中無央數(shù)眾。各見不同。或見如來入涅槃。或見如來住世一劫。若減一劫。若無量劫;蛞娙鐏碚闪;蛞娦∩。或見大身;蛞妶笊怼I華藏世界海。為千百億釋迦牟尼佛。說心地法門;蛞姺ㄉ。同于虛空。無有分別。無相無礙。遍同法界;蛞姶颂。山林地土沙礫;蛞娖邔殹;蛞姶颂。乃是三世諸佛所行之處;蛞姶颂。即是不思議諸佛境界真實之法。釋曰。故知佛無定形。隨識而自分粗妙。境無異相。因心而空見短長。可謂現(xiàn)證法門。理歸宗鏡。

如來興顯經(jīng)偈云。諸佛所行性。一切諸眾生。皆在心性中。相可相同相。

現(xiàn)寶藏經(jīng)云。菩薩問文殊師利。以何緣故。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文殊言。如佛智所覺。又問。如何佛智所覺。乃至答言。解自心如故。

修行慈分經(jīng)云。一切諸法。體相微細。皆悉空寂。凡夫之人。以自分別。生諸境界。自分別中。還自系縛。乃至未了心之自性。劑爾許時。如在夢中。妄著諸境。復應觀察一切三界。皆悉是空。空不礙空。

入楞伽經(jīng)偈云。爾時佛神力。復化作山城。崔嵬百千相。嚴飾對須彌。無量億華園。皆是眾寶林。香氣廣流布。芬馥未曾聞。一一寶山中。皆示現(xiàn)佛身。亦有羅婆那。夜叉眾等住。十方佛國土。及于諸佛身。佛子夜叉王。皆來集彼山。而此楞伽城。所有諸眾等。皆悉見自身。入化楞伽中。如來神力作。亦同彼楞伽。諸山及園林。寶莊嚴亦爾。一一山中佛。皆有大慧問。如來悉為說。內(nèi)身所證法。出百千妙聲。說此經(jīng)法已。佛及諸佛子。一切隱不現(xiàn)。羅婆那夜叉。忽然見自身。在己本宮殿。更不見余物。而作是思惟。向見者誰作。說法者為誰。是誰而聽聞。我所見何法。而有此等事。彼諸佛國土。及諸如來身。如此諸妙事。今皆何處去。為是夢所憶。為是幻所作。為是實城邑。為乾闥婆城。為是翳妄見。為是陽焰起。為夢石女生。為我見火輪。為見火輪煙。我所見云何。復自深思惟。諸法體如是。唯自心境界。內(nèi)心能證知。而諸凡夫等。無明所覆障。虛妄心分別。而不能覺知。能見及所見。一切不可得。說者及所說。如是等亦無。佛法真實體。非有亦非無。法相恒如是。唯自心分別。如見物為實。彼人不見佛。不住分別心。亦不能見佛。不見有諸行。如是名為佛。若能如是見。彼人見如來。智者如是觀。一切諸境界。轉(zhuǎn)身得妙身。即是佛菩薩。

虛空孕菩薩經(jīng)偈云。一切諸法相。真實無知者。若人住諸陰。六根皆蔽塞。釋曰。故知諸法皆真。無知無見。才有知見。即落識陰。則一心不通。六根闇塞。終不能見無見之見知無知之知。若有見之見。則不見一切。若無知之知。則無所不知。所以賢護經(jīng)云。若菩薩觀四念處時。無法可見。無聲可聞。無聞見故。則無有法可得分別。亦無有法可得思惟。而亦非瞽盲聾故。但是諸法無可見故。以唯一真心。見外無法。

寶星經(jīng)云。爾時世尊。告妙音梵王。汝今何故目不暫舍。乃至無相觀于我耶。善男子。頗有一法名為佛耶。頗有一物可名為名耶。釋曰。故知名體俱空。妙旨斯在。是以絕觀。方見如來。有無之觀。皆是虛妄。不入宗鏡。豈辯真佛乎。

十住斷結經(jīng)云。一切諸法。常自存在。眾生不達。為興莊嚴。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不生。法法不滅。法生法滅。性不移轉(zhuǎn)。斯是菩薩大士之道。非諸凡俗之所及也。釋曰。一切諸法常自存在者。真心不易。性相恒如。眾生不達為興莊嚴者。以外道執(zhí)斷見。小乘證無常。菩薩為對治凡小故。不盡有為。常修福業(yè)。不住無為。深入智淵。廣大莊嚴云興萬行。念念圓滿十波羅蜜。拔斷常外道之曲木。出邪見之稠林。拯偏真小果之矬身。升解脫之坑底。所以華嚴經(jīng)云。第七遠行地。當修十種方便慧殊勝道。所謂雖善修空無相無愿三昧。而慈悲不舍眾生。雖得諸佛平等法。而樂常供養(yǎng)佛。雖入觀空智門。而勤修習福德。雖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雖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嗔癡煩惱焰。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無二。而隨心作業(yè)。無量差別。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而能以清凈妙行。莊嚴佛土。雖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雖知諸佛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說。而能隨一切眾生。出種種差別清凈音聲。雖隨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隨眾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shù)而修行。釋曰。經(jīng)云。雖善修空無相無愿三昧者。是對治凡夫著有徇樂之見。而慈悲不舍眾生者。是對治二乘沈空畏苦之見。下諸句義。皆同此釋。故云。聲聞畏苦。緣覺無悲。俱失菩薩二利之行。

須真天子經(jīng)云。須真天子。問文殊師利。菩薩。不從三脫門而求道耶。文殊答言。天子。不可從空而成道。亦不可于無相而成道。亦不可于無愿而成道也。所以者何。于是中無心意識。念亦無動故。有心意識念念動者。乃成其道也。釋曰。若取三解脫門作證者。即是溺實際之海。背靈覺之原。遺性徇空。何成大道。若直了神解心性。念念菩提果圓。不墮斷見之邪無。豈涉常見之實有。介爾起意。大用現(xiàn)前。無得無依。非取非舍。從真起行。體用相收。以行契真。卷舒一際?芍^心心合道。念念冥真矣。故還原觀云。用則波騰海沸。全真體以運行。體則鏡凈水澄。舉隨緣而會寂。斯則不離體之用。用乃波騰。不離用之體。體常湛寂。體雖湛寂。常在萬緣。用雖波騰恒冥一際。

大方廣師子吼經(jīng)云。佛告電鬘菩薩。善男子。法唯一字。所謂無字。本無言說。何所言說。善男子。當知無說。是為真說。爾時凈身菩薩。承佛威神白佛言。世尊。若無所說。是為真說者。啞默不言。皆應說法。佛言。如是。善男子。如汝所說。非唯啞默者說法。不啞默者。亦皆說法。而不知法。世尊。云何一切眾生說法而不知法。善男子。如生盲人。處日光中而不見日。傍人為說。以他聲故。乃知有日。如是諸法。悉入法界。法界無字。離諸字性。非諸眾生而能宣辯。釋曰。審知未達宗人。依通見解。隨他語轉(zhuǎn)。妄有所說。如彼盲者。不見日光。聽傍人聲。豈窮日體。若眼開親見。即知本無名字言說。故知有言傷旨。不達法界。是以經(jīng)云。如是諸法。悉入法界。法界無字。離諸字性。若能深達一字唯心法界。自然言語道斷。法爾知解情亡。豈是無辯。智不能窮也。如肇論云。釋迦掩室于摩竭。凈名杜口于毗耶。須菩提唱無說以顯道。釋梵絕聽而雨華。斯則理為神御?谝灾。豈曰無辯。辯所不能言也。

普超三昧經(jīng)決狐疑品云。于是阿阇世王曰。唯愿濡首。解我狐疑。濡首答言。大王所疑。恒河沙等諸佛世尊。所不能決。時王自省無救護。從榻而墮。如斷大樹。摧折躄地。大迦葉曰。大王。自安。莫懷恐懅勿以為懼。所以者何。濡首童真。被大智鎧。善權方便。而設此言。可徐而問。時王即起。問濡首曰。向者所說恒河沙諸佛。不能為我而決狐疑。濡首報曰。王意云何。假若有人。而自說言。我以塵暝灰煙云霧污染虛空。寧堪任乎。答。不能污。濡首又問。設令大王。取此空洗之使凈。寧堪任乎。答曰。不能凈。濡首報曰。吾以是向者說言恒河沙等諸佛世尊所不能決也。釋曰。一切眾生。不了自性清凈心故。妄生垢凈。迷悟自沒。遂于無疑中起疑。于無決中求決。若能諦了。豁爾意消。即見一切染凈諸法。皆同虛空性。既達虛空性不可染凈。方悟本心未曾迷悟。設有說無生無得之理。皆是一期隨宜方便。若入宗鏡。妙旨了然。尚無疑與無疑。何懷決不決耶。

月燈三昧經(jīng)頌云。譬如有童女。夜臥夢產(chǎn)子。生欣死憂戚。諸法亦復然。如人飲酒醉。見地悉回轉(zhuǎn)。其實未曾動。諸法亦復然。如凈虛空月。影現(xiàn)于清池。非月形入水。諸法亦復然。如人自好喜。執(zhí)鏡而照面。鏡像不可得。諸法亦復然。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響。聞聲不可得。諸法亦復然。釋曰?褡硪娐劇J潞握鎸崱;鑹艟辰。憂喜皆虛。鏡里之形。因誰所起。谷中之響。起自何來。所以入楞伽經(jīng)云。佛告楞伽王。譬如有人。于水鏡中。自見其像。于燈月中。自見其影。于山谷中。自聞其響。便生分別。而起取著。此亦如是。法與非法。唯是分別。由分別故。不能舍離。但更增長一切虛妄。不得寂滅。寂滅者。所謂一心。一心者。是最勝三昧。從此能生自證圣智。以如來藏而為境界。

法王經(jīng)云。于諸法中。若說高下。即名邪說。其口當破。其舌當裂。何以故。一切眾生。心垢同一垢。心凈同一凈。眾生若病同一病。眾生須藥。應須一藥。若說多法。即名顛倒。何以故。為妄分別。析善惡法。破一切法故。隨機說法。斷佛道故。釋曰。同一病須一藥者。以一心為病。還以一心為藥。以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故。若說多法即名顛倒者。若諦自心。尚不得一。何況說多。以心外見法。即成顛倒。如狂心見鬼。病眼生華。無中執(zhí)有。豈成真正。隨機說法斷佛道故者。執(zhí)有前機。早違大旨。更說多法。實壞正宗。如法華經(jīng)云。若有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以心法甚深。非多非少。既不可多說。亦不可少說。以非多故不增。以非少故不減。以不增故不生。以不減故不滅。故華嚴經(jīng)頌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F(xiàn)前。又藥王菩薩云。我舍兩臂。必當?shù)梅鸾鹕。兩臂。即是斷常二法。若舍生滅斷常之見。則心佛現(xiàn)前。頓成佛體。故云必當?shù)梅鸾鹕怼?/p>

無涯際總持經(jīng)云。一念之頃。能知三世一切諸法。悉皆平等。無不通達。其人終無異行。亦無異念。釋曰。無涯際總持經(jīng)者。以名標宗。謂真心無際。總持萬法。攝歸一體。故云平等。如是通達之人。終無異行者。以知心外無法可作差別故。亦無異念者。以心內(nèi)無法可起思惟故。所以華嚴經(jīng)十回向品云。菩薩摩訶薩。如是回向時。眼終不見有不凈佛剎。亦不見有異相眾生。以心境一如故。

不退轉(zhuǎn)法輪經(jīng)云。善知一切眾生無相。悉同法界。非見非不見。何以故。法界即是一切眾生心界。是名信行。

持世經(jīng)云。三界唯皆是識。是心意識。亦無形無方。不在法內(nèi)。不在法外。凡夫為虛妄相應所縛。于識陰中。貪著于我若我所。

瓔珞經(jīng)云。佛言。吾今有十四億大眾。以金剛口。說決定義。佛子。我昔法會。有一億八千無垢大士。即于法會。達一性原。頓覺無二一切諸法。皆一合相。從法會出。各于十方說此瓔珞。又云。行從心得。心凈道成。

思益經(jīng)云。圣人無所斷。凡夫無所生。是二不出法性平等之相。釋曰。以凡夫迷執(zhí)心外有法。妄見法生。若圣人明見心外無法。無法可生。了凡無生。即圣無斷。則是入一心不二法門。故云不出法性平等之相。以無有一法出法性外故。如華嚴經(jīng)頌云。法性遍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余。亦無形相而可得。

勝跡菩薩所解諸法經(jīng)云。法唯一字。所謂無字。本無言說。當知無說。是為真說。釋曰。心為一字中王。攝盡無邊之教海。心為諸佛智母。演出無盡之真詮。若能發(fā)明。決定信入。則如來常不說法。是名具足多聞。亦是唯愿少聞。多解義趣。即斯旨矣。故涅槃疏云。涅槃之義。浩然無盡。欲舉一蔽諸。指堿談海者。即一心也。

法句經(jīng)偈云。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見有種種。又云。雖誦千章。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滅意。釋曰。雖誦千章者。但徇音聲。不知正義。不如一要者。若了一心。為萬法之要。達宗則息意。意息則境空。以萬法常虛。隨意生形。故不思議光菩薩經(jīng)偈云。一切非如法。等住于如中。覺了知是已。無過無功德。釋曰。一切非如法者。即是心外遍計妄執(zhí)無體之法。若了妄無實。則一切諸法。等住于一如心中。如是覺知。則覺外無法可為對待。染凈俱空故。如思益經(jīng)云。菩薩所化眾生。無有功德。以無對處故。因有過患。方顯功德。以真心遍一切處故。更無一法?蔀檫^患。既無所治過患。亦無能治功德。二俱不立。故云無過無功德。

諸法無行經(jīng)云。善住天子。問文殊言。若有人來求出家者。當云何答。文殊言。若不發(fā)出家心者。當教汝真出家法。何者。若求出家。是求三界。及以五欲。未來報等。彼不見心。故不證法。心無為故。故不發(fā)心。釋曰。若證自心。即入無為之理。若是無為之理。則無心可發(fā)。斯則是真發(fā)心。是真出家矣。

法華三昧觀經(jīng)云。所謂十方三世眾生。若大若小。乃至一稱南無佛者。皆當作佛。唯一大乘。無二無三。一切諸法。一相一門。所謂無生滅畢竟空相。唯有此大乘。無有二也。習如是觀者。五欲自斷。五蓋自除。五根增長。即得禪定。釋曰。一稱南無佛。皆當作佛者。若法界含生。三乘五性。能歸命一心。無不成佛。以離自心一相一門。外更無有法可作歸依。無二無三。畢竟空寂。如是觀者。五欲自斷。以六塵境。隨妄念故有。無念則無境。何用更斷。故能不斷五欲。而凈諸根。諸根既凈。五蓋自除。五根五力。自然增長。不唯即得禪定。乃至六度萬行。悉皆成就。如金剛三昧經(jīng)云。空心不動。具六波羅蜜。心空則一切皆空。故云唯有此大乘。無有二也。

雜藏經(jīng)云。為善福隨。履惡禍追。響之應聲。善惡如音。非天龍鬼神所授。非先禰所為。造之者心。成者身口矣。佛說偈曰。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于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