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光華 不磨而瑩
明月光華 不磨而瑩
法云法師
在文化意識宇宙中,有一顆巨星,慧光閃耀,朗照天地。
被時人譽為“一代宗師”“大通家”的國際知名學者南懷瑾教授,他有關傳統(tǒng)文化(儒釋道、易經(jīng)等)的著作在海內(nèi)外甚受推崇,風靡海峽兩岸。
那妙語連珠,才情恢宏,把中華文化的悠久智慧,一再昭布世間;那真誠睿語蘊無盡悲情,如一縷春風,像一弘清泉,打動、激勵多少向上的心靈。在紛亂不安之世,無異為凈化社會,提升心靈的泉源。
筆者有幸忝列門墻,素蒙南老師慈悲關垂,于禪修乃至處世為人方面,秉承殷切教示,獲益良多。常有文友向我詢問,對這位傳奇性的大師充滿好奇與向往,皆欲一睹哲人風采。但老師一生甘于平淡,謙抑自牧,最怕被人當作偶像,他曾說:“我一生有個愿望,常居學人位置,不愿為人師。”
吾雖近在咫尺,念及老師智徹真源,心憂天下,為協(xié)調(diào)兩岸關系,為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社會福利,諸如投資金溫鐵路,倡導兒童讀經(jīng),關懷“南水北調(diào)”等利生大業(yè),宵衣旰食,日夜操勞,故不敢輕易攪擾。
僅將歷次過境香江,親近請益之時或見聞中,記憶猶新之吉光片羽,形諸文字,以饗讀友。然吾之拙筆,對老師“仰之彌高”的德行以及學生對老師崇敬之情,實難表達萬一。
至性中人
筆者自幼孤苦,飽經(jīng)憂患,故對苦難中人深懷悲憫同情,亦常從事慈善公益活動。前年曾深入華南災區(qū),送去一份慈誠溫情。老師得知,大力支持,捐助港幣一萬元,囑親自帶去交與災區(qū)同胞。
當我親赴香港拜慈座時,那晚有人送來歷史連續(xù)劇《秦王李世民》錄影帶,老師與諸門人抽暇欣賞之。我亦隨喜,坐在老師椅后的座位。每當劇情出現(xiàn)憂國憂民的感人激烈場面,或有關忠孝不能兩全之無奈時,多次見到老師取案上毛巾,揮拭熱淚。有侍者見狀,將毛巾洗凈再放上,后有激情片段,又見老師頻以巾拭面。吾不禁感念動容,老師不僅盛德博學,實為至情至性之人也!
記得“文革”期間,我曾在家鄉(xiāng)西蜀親近過高僧法師。當時寺廟被封,法師暫住俗家。曾遇同樣情形,與師同坐觀看電視節(jié)目,每當出現(xiàn)激動人心的場面,我早已感極欲泣,而法師卻總是木然或呈睡眠狀。我那時心想,難道真是太上忘情乎?
此番南師之真情流露,聯(lián)想他平生之悲愿宏深,正如古德之語:“三世諸佛皆是至性中人!”
謙謙大德
凡曾親近過南老師的人,皆贊嘆他那獨特的風格與魅力,即以平凡至極的態(tài)度處世待人,常高朋滿座,有教無類,皆以誠相待。他幽默風雅,妙趣橫生,慈祥可親,使來者如沐春風。
在受教獲益的人中,油然而生崇敬之心,謁見時,便很自然行古禮,跪拜致敬。老師不論對方年齡地位,立即匍匐在地回拜。
聽說有一次,南老師坐火車短程旅行,身旁一位青年非常專注地捧書閱讀。不論周圍的嘈雜聲或車身的顛簸,他皆置之不顧,一直讀得津津有味。
南老發(fā)現(xiàn),原來該青年看的書正是他的大作。待下車之前,不禁詢問那位青年;“你看什么書啊?”青年抬頭笑道:“南懷瑾的《論語別裁》,他每一本書都精彩極了。”接著又道:“看您老滿有氣質(zhì),您讀過他的書嗎?”老師說:“沒有啊。”便問青年:“你認識南懷瑾嗎?”青年道:“不認識。”于是老師笑道:“聽你介紹這么好,待會下車我也買一本看看。”
一次,老師打電話找我,家中姨媽接聽:“喂,請問哪里?”慈音回答:“是香港打來,我姓南。”姨媽高興地問:“啊,您是南老師吧?”老師非常謙虛地回答:“不敢當。”后來,姨媽感動地說:“老師多么平易、謙虛啊!真是偉大出于平凡。”
緣起性空
昨日,看到一則新聞:兩兄妹為爭奪遺產(chǎn),鬧得雞犬不寧,最后對簿公堂手足親情蕩然無存。讀罷心中吁嗟不已。倘若他們能明白一點“緣起性空”或“世事無常”之理,又何以至此?
不由聯(lián)想,新春之際,過境香港,拜謁老師時,有數(shù)位來訪者正在提問請益。吾在坐,旁聽而有省。
座中一位由臺灣移民海外的某女士,約五十開外,離了婚,穿戴講究,據(jù)悉她當年在臺大讀書時,曾聽老師講過課。那晚某女士情緒頗不佳,一會抱怨前任老公如何不好,一會又投訴其女兒如何難教,良久,師正色曰:“你說你跟我學過佛,怎么連最重要的道理都不懂?佛教講空,而你老是執(zhí)著人家的過失不放,一切緣起性空,你有何所得?又有那一樣真實?”某女士面有愧色。
另一位美籍小姐紀雅云慕師求道亦在座,當大家討論到理想與愿望時,師問她:“你的愿望是什么?”紀回答:“是求得菩提,開發(fā)智慧。”師微笑。紀反問師:“愿聞師之理想。”老師笑曰:“明月光華,不磨而瑩,不必刻意去求什么,所以我沒有理想。”見她不甚理解,師耐心開示:“若能隨緣作主,便立處皆真。禪宗有這樣一個故事:唐末有位溈山禪師,一天他舉起仰山禪師送來的一面鏡子問眾僧:‘這面鏡子是仰山的還是我的?如果說是我的,它卻是仰山送來的,如果說是仰山的,但它現(xiàn)在的確是我的。’說罷,他順手將鏡子摔得粉碎。”師說完,紀雅云若有所悟。
吾思之,亦得法喜。記得少時游覽家鄉(xiāng)名勝,辛亥烈士陵園,該園石柱上有一楹聯(lián),至今記憶猶新。:
高衙大纛將軍墓,衰草斜陽烈士墳。
不論你當年如何叱咤風云,氣蓋山河,封侯拜相,不過石火電光一瞬間,最后歷史最公正的裁判,時間最平等的待遇不過黃土一坯而已。世間一切,緣起性空,烈士之忠義,當然不計生前身后,故能放下一切,從容就義;而一般人今天的財富、擁有只不過保管幾十年而已,又何價,何必斤斤計較,執(zhí)著不舍?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jīng)招鬼?不敢念地藏經(jīng)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jīng)》,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jīng)的真實感應六則
- 佛咒感應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系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