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一生學做人

  有位哲人說過:做人的極致是平淡。

  做人需要我們窮盡一生的時間來學。在我們成長的路上或是人生任何的時刻,都需要不斷地去校正自己的律行,讓自已以善美的心姿融入到生活的舞臺上,贏得社會、生活、他人的信賴。

  從我們來到這個世上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已經(jīng)用純凈的心靈來感受父母的身傳言教,耳染目濡種種關于人的行為。當然父母的教育是最好的榜樣,是他們把做人的善良、寬容與對生活的愛,一點點的浸染了我們全部的身心;及至上了學,又得到老師們關于做人更深層次的教育,讓我們讀懂了做人的道理,處事的哲學。這一階段對我們整個的人生都大有裨益,因為知識讓我們有了做人的資本、和識別行為的能力,也讓我們懂得了什么是人生。

  人生的目標與做人相互結合在一起才有了美好的希望。當我們參加了工作,真正走上了社會,耳聞目睹了人的全部生活本真。處人與立世其實并不簡單,僅僅以自己一顆善良的心去溫暖它人,其實也不盡然。因為美與丑共存,假與真并在,這時的做人真的很無奈,人的自私的一面,齊齊都會展露在你的面前。太多的時候不得不讓我們?yōu)榱松孀笥曳暧兊檬拦示、圓滑,其實這才是做人生存中為了適應生活、社會的無奈之舉。

  有時候,做人也讓我們頗費思量,誠如哲人所言,做人的極致是平淡,但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又有幾人,因著人的欲望、道德、修養(yǎng)、自身素質的不同,人也不盡相同,是為:人以群聚,物以類分,就很能代表這一點。

  生活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學會做人,但做人有時候卻讓我們在生活中永遠也讀不懂它。這就要我們一生都要學做人,并且仍是要做到善良與平淡才是最真!尽 做人要有準則 】】人生在世,做人是第一大事。怎樣做人,做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是關系到一個人立身處世,生存發(fā)展,事業(yè)成敗,家庭幸福,更關系到社會穩(wěn)定、長治久安、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大事.

  做人難,做個好人更難!因為做好人有準則,要有道德水準的約束,需要大度開明.大氣謙和。

  人生在這個社會上,并不是孤立的。一個人,是群體中的一員,不可能離開群體獨自生存。個人與群體,群體與個人,是相互依存的。群體是個人的生活的導師與保障,個人是群體構成要素與動力。為了群體就是為了自己,為害群體也是為害了自己。個人與群體的關系是唇齒相依,唇全而齒暖,唇亡而齒寒。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努力工作,能夠促進社會的進步與完善。而一個進步且日趨完善的社會,又能為一個人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促使其進步。相反,社會上有一個人墮落,這個社會也會隨著有一分墮落。而社會的墮落嚴重一分,也會使個人多一分墮落的理由。因此,個人的行為,隨時影響著社會。

  做人不能沒有準則。沒有了做人的準則,也就沒有了衡量對與錯的尺度。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那么,就很容易走入歧途。因為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時時事事都要受到社會公認的法律和道德等準則的約束,不斷完善人生的起點,把握適度,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在不斷進步中快樂自己,奉獻社會。

  做人處世要把握好十個準則:

  一.做人要孝順。人的生命源頭來自父母,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既要知父母之恩,又要對父母有回報之意,不忘父母養(yǎng)育之恩。俗話說:“我能數(shù)盡青絲發(fā),唯有恩親數(shù)不完”。父母為子女可以舍得一切,可以付出全部心血,把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兒女身上。兒女對父母要敬孝、養(yǎng)之父母之身、安父母之心,生活上照顧,精神上安撫,這是做兒女的責任和義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中國歷來是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如果一個人連父母都不孝,還能愛國家、愛民族嗎?

  二.做人要自立。撇捺互撐,站立為人。“人”字的內涵告訴我們,一是要站起來,二是要講仁義。站起來是做人的第一步,首先要在生理上站起來,其次要在心理和人格上站起來,再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經(jīng)濟上站起來?鬃诱f:“三十而立”。如果三十而不立,就是一個站不起來的人。講仁義,仁者愛人,社會是人的組合體,人與人可以組合家庭,組合社會,講仁義的核心是一個愛字,家庭和社會都充滿著愛,才有溫馨、才有幸福。沒有了愛,家庭和社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所以說,不講仁義就不是真正的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