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生活故事 >

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

  靜,是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原則,靜如止水才能排除私心雜念,無欲無求,心平氣和。水中月、鏡中花不足為依,虛幻的東西不應(yīng)以為動。情欲、物欲到頭來終是一場空,故心境宜靜,意念宜修,心地常空,不為欲動,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yuǎn)。這時的心便如一塵不染的明鏡,無邪念襲來,映人之本性。

  心靜乾坤大,欲少智慧

  世間萬物皆有心。天有天心,天心靜,則萬籟俱寂,幽然而靜美;人有人心,人心靜,則心若碧潭,靜如清泉……須知,身靜乃是末,心靜才是本。

  只要我們能夠靜下心來,便可以聆聽到外界的很多聲音,一如風(fēng)過竹林的簌簌聲、雨打芭蕉的滴答聲、窗外鳥叫蟲鳴的啾啾聲……人的心,多在靜時較為敏銳,由此,外面的境界亦歷歷可辨。倘若我們在靜謐之中能夠多用些心,智慧便會從中而生。

聽過這樣一則小故事:

  某人在家中遺失了一塊名貴手表,內(nèi)心十分著急,遂請親朋好友幫忙尋找。

  于是,眾人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但凡家中的瓶瓶罐罐、箱箱柜柜都翻了個遍,但依舊毫無所獲。最后,眾人都累得氣喘吁吁,只好稍作休息。手表主人感到非常沮喪,這時一位年輕人自告奮勇,要獨自再去尋找。

  他要求眾人在房外等候,獨自走進(jìn)了房間,卻坐在床上一動不動。

  眾人感到非常詫異——他不是要找手表嗎?怎么一直不見他有所行動?所以大家也都靜靜地看著這位年輕人,想知道他葫蘆里究竟賣的是什么藥。

  過了片刻,年輕人突然起身鉆入床下,出來時手中拎著一塊手表。

  大家又喜又驚,紛紛問他:“你怎么會知道手表在床下呢?”

  年輕人莞爾一笑:“當(dāng)心靜下來時,就可以聽到手表的嘀答聲,自然便知道它在哪兒了。”

  心靜,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亦是一種智慧、一種思考,更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成本。若想做到心靜,就必須具備一種豁達(dá)自信的素質(zhì),具備一份恬然和難得的悟性。

  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曾經(jīng)說過:“給鳥兒的翅膀縛上金子,它就再也不能直沖云霄了。”這紛紛擾擾的大千世界處處充斥著誘惑,一個不留神,就會在我們心中激起波瀾,致使原來純凈、澄清、寧靜的心靈泛起喧嘩和浮躁,我們就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正所謂“心寧則智生,智生則事成”,平心靜氣、心無雜念才是我們成功的關(guān)鍵所在。

  某人祖輩以屠豬賣肉為生,至他時已傳承三代,在30年的賣肉生涯中,他練就了“一刀準(zhǔn)”的絕技。他在賣肉時,身旁雖放有一臺電子秤,但卻很少用到。有人買肉,只要說出斤兩,他便笑瞇瞇地點點頭,說聲“好嘞!”手起刀落,再用刀尖輕輕一挑,豬肉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便穩(wěn)穩(wěn)地落在張開的塑料袋中,然后自信地說一聲:“保證分毫不差,少一兩,賠一斤!”有人不信邪,將肉放在電子秤上一稱,果然是分毫不差。

  這一年,當(dāng)?shù)仉娨暸_舉辦“絕技”挑戰(zhàn)大賽。于是便有人勸他:“你那‘一刀準(zhǔn)’絕對稱得上是絕技,如果你去參賽,捧個頭獎準(zhǔn)不成問題。”該人心動了,依言去報了名。

  比賽那天,主持人宣布:“現(xiàn)在請某師傅給我一刀切2斤7兩肉,要一兩不多,一兩不少。如果切準(zhǔn)了,那兩萬元獎金就屬于您了!”該人聞言點了點頭,小心翼翼地拿起切刀,但他左比量右比量,卻遲遲不敢下手,額頭上甚至還滲出了細(xì)細(xì)的汗珠。過了片刻,在主持人的一再催促之下,他咬緊牙,一刀切了下去。而后放在電子秤上一稱——2斤8兩半,整整多出1兩半……

  原本精湛無雙的刀藝,為何會在這一刻失準(zhǔn)呢?很明顯,就是那兩萬元獎金擾亂了他的心神,從而使他無法發(fā)揮出自己真正的水平。

  三國傳奇人物諸葛亮在54歲時寫下了《誡子書》,他在書中告誡自己8歲的兒子諸葛瞻:“學(xué)須靜也,才須學(xué)也。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xué)。”在諸葛亮看來,心不靜則必然理不清,理不清則必然事不明,人一旦心亂,就會失去理智,陷入迷茫。相反,人心若能進(jìn)入“靜”的境界,就會豁然開朗,人生便多了一些祥和,少了一些紛爭;多了一些福事,少了一些災(zāi)禍。

  我們做人,唯有高樹理想與追求,淡看名利與享受,才能處身于浮華塵世而獨守心靈的一方凈土;才能坦對世間種種誘惑而心平如鏡不泛一絲波瀾。須知,唯有保持心的清靜,我們才能書寫一段精彩的人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