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卷 明光殿強臣殞命北中城逆黨屯兵
話說爾朱榮離了晉陽,一路暗想:朝中文武雖皆畏服,未識其心真假。因遍寫書信投遞百官:"同我者留,異我者去,莫待大軍到京之后致有同異。"眾官得書,知他入朝必有大變,盡懷疑懼,膽怯者辭官先去。中書舍人溫子升獻書于帝,帝初冀其不來,及見書知其必至,憂形于色。武衛(wèi)將軍奚毅為人剛直,當建義之初,往來通命,帝待之甚厚,猶以榮所親信,未敢與之言情。毅一日見帝獨坐,奏曰:"臣聞爾朱榮入朝將有變易,陛下知之乎?"帝佯曰:"不知。"毅曰:"榮有無君之心,臣雖隸其麾下,不肯助之為逆。若或有變,臣寧為陛下而死,不能事之也。"帝曰:"朕保天柱必無異心,亦不忘卿忠款。"毅退,召城陽諸臣,謂之曰:"天柱將至,何以待之?"眾臣皆勸因其入而殺之。帝問漢末殺董卓事,溫子升具陳本末。帝曰:"王允若即赦涼州人,必不至決裂如此。"沉思良久,謂子升曰:"此事死猶須為,況未必死。吾寧為高貴公而死,不愿為常道公而生。"諸臣見帝意已決,皆言殺榮與天穆,茍赦其黨,亦不至亂。 是時,京師人心惶懼,喧言榮入朝必有篡弒之事,又言帝必殺榮,道路籍籍,榮在途不知也。九月朔,榮至洛陽,停軍城外,帝遣眾官出迎。次日入朝,見帝于太極殿,賜宴內(nèi)廷,世子菩提亦入見帝,宴罷出宮,還歸相府。眾官皆來參謁。世隆、司馬子如輩進內(nèi)拜見北鄉(xiāng)公主。明日,榮復入朝,帝又賜宴,欲即殺之,以天穆尚未召到,故遲而不發(fā)。榮舉止輕脫,每入朝見,別無所為,唯戲上下于馬。于西林園宴射,常請皇后出觀,并召王妃公主共在一堂。每見天子射中,輒自起舞,將相卿士悉皆盤旋,乃至妃主亦不免隨之舉袂。及酒酣耳熱,匡坐唱歌。日暮罷歸,與左右連手蹋地,唱回波樂而出。刀槊弓矢不離于手,每有嗔嫌即行擊射,左右恒有死憂。路見沙彌重騎一馬,榮令以頭相觸,力窮不能復動,使人執(zhí)其頭以相撞,死而后已?癖┲员惹案。常語帝曰:"人言陛下欲圖我。"帝曰:"外人亦言王欲害我,豈可信之?"于是榮不自疑,每入,從者不過數(shù)十人,又皆不持兵杖。
先是長星出中臺,掃大角。榮問之,太史令對曰:"除舊布新之象。"榮以為己瑞,大悅。其麾下將士皆凌侮朝臣,李顯和曰:"天柱至,哪無九錫,安須王自索也。亦是天子不見機!"郭羅察曰:"今年真可作禪文,何但九錫!"褚光曰:"人言并州城上有紫氣,何慮天柱不應(yīng)之。"世隆自為匿名書,榜于門云:"天子與城陽王等定計,欲害天柱。"取以呈榮,勸其速發(fā)。榮曰:"何匆匆,帝無能為也。俟天穆至,邀帝出獵嵩山,挾之北遷,大事定矣。"使侍郎朱瑞密從中書省,索求太和年間遷都故事。奚毅知之,密啟于帝。九月戊子,天穆至洛陽。帝出迎之,榮與在穆從入大 內(nèi),至西林園赴宴。酒至半酣,榮奏曰:"近來朝臣皆不習武,今天下未寧,武備尤重。陛下宜引五百騎,出獵嵩山,簡練將士。"帝聞其言不覺失驚,乃曰:"近日精神未健,且緩數(shù)日行之。"宴畢,二人辭出。帝謂同謀諸臣曰:"事急矣,遲則恐無及也。"乃謀伏李侃?等及壯士十余人于明光殿東廊,俟其入殺之。王道習曰:"爾朱世隆、司馬子如、朱元龍此三人者,皆榮所委任,具知天下虛實,亦不可留。"楊侃曰:"若世隆不存,仲遠、天光豈有來理?宜赦之。"徽曰:"榮腰間嘗有刀,或能狼戾傷人,臨事愿陛下起避之。"安排已定,專候榮入。次日,榮與天穆并入,坐食未訖,即起而去。侃等從東階上殿,見二人已至中庭,遂不敢發(fā)。明日壬辰,帝忌日;癸巳,榮忌日,皆不朝。甲午,榮暫入,即詣陳留王家,飲酒大醉,遂言病發(fā),連日不入。帝謀頗泄,預(yù)謀者皆懼。城陽王言于帝曰:"以生太子為辭,彼必入賀,因此斃之。"帝曰:"后孕九月,可言生兒乎?"徽曰:"婦人不及期而產(chǎn)者甚多,彼必不疑。"帝從之,宣言皇子生。諸人先于殿東埋伏,遣徽馳騎至榮第告之。榮方與天穆博,徽進曰:"皇太子生,帝令吾來報知。"榮猶不起;找允置摌s之帽,盤旋歡舞,兼殿內(nèi)文武傳聲趣之,榮遂止博,與天穆并馬入朝。帝聞榮到,面色頓異,左右曰:"陛下色變。"帝連索酒飲之。子升在殿作赦文已成,執(zhí)以出行,至朝門,正遇榮自外至。問:"是何文書?"子升顏不改色,曰:"赦。"榮不取視,遂入見帝。帝在東廊下西向坐,榮與天穆在御榻西北南向坐。城陽王入,始一拜,榮忽舉首見光祿少卿魯安、典御李侃?等抽刀從東戶入,覺有異,即起趨御坐。帝先橫刀膝下,遂迎而手刃之,榮仆地。天穆欲走, 安等持刀亂斫,同時皆死。世子菩提、騎將爾朱陽觀及從者三十余人盡斬之。帝視榮手板上有數(shù)牒啟,皆左右去留人名,非其腹心皆在去數(shù),因曰:"豎子若過今日,不可復制。"于是內(nèi)外喜噪,百官入賀。帝登閶闔門,下詔大赦,歡慶之聲遍于洛陽。遣武衛(wèi)將軍奚毅、前幽州刺史崔淵將兵鎮(zhèn)守北中城。是夜,爾朱世隆奉北鄉(xiāng)公主,帥榮部曲,焚西陽門出,屯兵河陰。先是衛(wèi)將軍賀拔勝與榮黨田怡等聞變,奔赴榮第。時宮門未加嚴備,怡等議即殺入大內(nèi),為天柱報仇。勝止之曰:"天子既行大事,必當有備。吾等眾少,何可輕動?但得出城,更為他計。"怡乃止。及世隆走,勝遂不從。朱瑞雖為榮所委任,而善處朝廷之間,帝亦善遇之,故中路逃還。榮素厚司馬子如,榮死,自宮突出至榮第,棄家不顧,隨榮妻子出城。世隆即欲北還,子如曰:"兵不厭詐,今天下洶洶,唯強是視。當此之際,不可以弱示人。若亟北走,恐將士離心,變生肘腋。不若分兵守河橋,回軍向京,出其不意,或可成功。假使不得所欲,走亦未遲,亦足示有余力。使天下畏吾之強,不敢畔散。"世隆從之,收合余眾來攻北中城。奚毅知有兵到,忙領(lǐng)人馬出城迎敵。
哪知京兵脆弱,怎敵世隆之兵,兵刃方接,三軍敗走。毅親身搏戰(zhàn),見兵眾散亂,心已慌怯,被田怡一刀斬于馬下。崔淵拍馬欲逃,亦被亂軍殺死。世隆乘勝遂據(jù)北中城,令將軍田怡護從府眷,屯兵城內(nèi);身率諸將屯兵城外,遙對洛陽,為進擊之勢。朝廷大懼。前華陽太守段育與世隆有舊,遣慰諭之。世隆怒其言直,斬首以徇。十月癸巳朔,爾朱度律將騎一千,皆衣白衣,旗號如雪,來至郭下索太原王尸。帝升大夏門以望之。 外兵遙望城上圍繞龍鳳旗旌,知是駕至,乃齊呼:"萬歲枉殺功臣!"帝遣主書牛法尚謂之曰:"非朕忘恩負義,實為社稷大計。太原王立功不終,陰圖篡逆,王法無親,已正刑書。罪止榮身,余皆不問。卿等若降,官爵如故。"度律對曰:"臣等從太原王入朝,忽致冤酷,今不忍空歸,愿得太原王尸,生死無恨。"因涕泣,哀不自勝。群皆慟哭,聲震城邑。帝亦為之愴然,又遣侍中朱瑞赍鐵券賜世隆。世隆曰:"太原王功格天地,赤心為國,東平葛榮,南退梁軍,西滅丑奴,北剪韓樓,功不在韓、彭之下。長樂不顧信誓,枉加屠害。今日兩行鐵字,何可深信?我不殺汝,歸語長樂,吾為太原王報仇,終無降理。"瑞不敢再言,歸白于帝。帝乃出庫中金帛,懸賞于城西門外,廣募敢死之士,以討世隆,一日得萬人。以車騎將軍李叔仁為大都督帥之,與度律戰(zhàn)于郊外。無如兵未素練,日有殺傷,不能取勝。而度律亦以所將兵少,斂兵暫退。
且說爾朱后連日不見帝駕入宮,夜來又夢見太原王浴血而立,心惡其不祥,因問宮使曰:"天子近來議事在哪一殿?"答曰:"在明光殿。"后曰:"為我去請駕來。"宮使領(lǐng)命而去,還報曰:"帝不在宮,與眾官上城去看河橋軍馬了。"后大驚疑,暗忖道:莫非吾父生逆,致有軍馬臨城?遂召司殿內(nèi)臣問之,內(nèi)臣不敢隱瞞,將太原王被害、世隆兵屯河橋報仇情事,一一奏知。后聞之神魂飛散,放聲大哭。宮女扶睡龍床,飲食不進者三日。內(nèi)侍奏知,帝入宮揭?guī)?坐于后側(cè),謂之曰:"爾父將行弒逆,朕迫于救死,不得不爾。卿念父女之情,亦當重夫婦之義。"勸諭再三,后涕泣不語。帝囑宮人小心奉侍,遂起身出宮。是夜,皇子生,下 詔大赦。帝復入宮看視,后已起坐,因問:"河橋軍馬曾退否?"帝曰:"未退。"后曰:"妾欲致書于母,勸其退軍。"帝曰:"卿若勸得兵退,足見卿忠心為我。"后即寫書,曲致申好之意。帝大喜,便遣后親近內(nèi)侍將書送去。先到世隆軍前,世隆拆書一看,大怒道:"此非后筆,乃詐為之耳。"將來人逐出營門,內(nèi)侍抱頭鼠竄而歸。帝知世隆不肯罷兵,會集群臣共議卻敵之策。眾皆惶懼,不知所出。通直散騎常侍李苗奮衣起曰:"今小賊唐突如此,朝廷有不測之危,正是忠臣義士效節(jié)之日。臣雖不武,請以一旅之師為陛下徑斷河橋。"城陽王高道穆皆以為善。苗乃募敢死之士五百人,安排火船在前,戰(zhàn)船在后。一更時分,從馬渚上流乘船夜下,約遠河橋數(shù)里,將火船一齊點著,風吹火焰,煙透九霄,河流迅急,倏忽而至,河橋兩旁皆已燒著。爾朱氏兵在南岸者望見火光燭天,河橋被燒,爭橋北渡。俄而橋絕,溺死者甚眾。苗將三百余人泊于小渚,以待南軍接應(yīng)。久之,全不見有援軍到來。世隆兵至,見官軍孤弱無援,盡力擊之,殺傷殆盡。李苗亦身被數(shù)創(chuàng),仰天大呼,赴水而死。世隆見河橋已斷,亦不敢久留,連夜收兵北遁。次日,帝聞苗死,甚加傷惋,贈封河陽侯,謚曰忠烈。猶幸世隆兵退,心下稍安,乃詔源子恭將兵一萬,出西道鎮(zhèn)太行丹谷,筑壘以防之。司空楊津奏曰:"今天寶已死,世隆雖退,然其黨尚多,萬仁據(jù)有汾、并,仲遠雄鎮(zhèn)徐州,皆兵強將勇。天光獨占關(guān)西五路,侯莫陳悅、賀拔岳之徒輔之。一朝有變,入犯最近,尤可寒心,宜各加官爵以慰之。"朱元龍進曰:"關(guān)西一路,臣愿赍敕前往,慰諭天光,就招涇、渭二州刺史使之歸順,管教陛下無憂。"帝大喜,就命元龍赍了敕書,即日登途而去。 未識天光肯受命否,且聽下回細說。
- 第一百二十五回 趙炎午起兵援鄂 梁任公馳函勸吳
- 第九十四回 為虎作倀再借外債 困龍失勢自乞內(nèi)援
- 第九十三回 下岳州前軍克敵 復長沙迭次奏功
- 第九十二回 遣軍隊馮河間宣戰(zhàn) 劫兵械徐樹錚逞謀
- 第九十一回 會津門嘩傳主戰(zhàn)聲 阻蚌埠折回總統(tǒng)駕
- 第九十回 傅良佐棄城避敵 段祺瑞卸職出都
- 第八十八回 代總統(tǒng)啟節(jié)入都 投照會決謀宣戰(zhàn)
- 自序
- 自序
- 第四十八回 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
- 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
- 第八十四回 王化貞失守廣寧堡 朱燮元巧擊呂公車
- 第七十九回 獲妖書沈一貫生風 遣福王葉向高主議
- 第五十九回 繞法壇迓來仙鶴 毀行宮力救真龍
- 第四十七回 世績云游訪叔寶
- 第四十二回 石州唐兵敗崇茂
- 自序
- 第七十六回 子逼母燕太后自盡 弟陵兄晉道子專權(quán)
- 第九十九回 滿惡貫孫綝伏誅 竭忠貞王經(jīng)死節(jié)
- 第九十八回 司馬師擅權(quán)行廢立 毋丘儉失策致敗亡
- 卷三十四 聞人生野戰(zhàn)翠浮庵 靜觀尼晝錦黃沙巷
- 第九十一回 行淫亂和尚嫖妓女
- 第七十六回 戀女尼淫僧藏庵廟
- 第三十一回 小姑嫂看淫書津津講學 老夫妻吃熱藥狠狠團春
- 第二十五回 解翠蓮三回闖破載花船 白又李一手挽牢沉水索
- 第十四回 大總裁私意污文
- 第一卷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 灑雪堂巧結(jié)良緣
- 第六十四回 蔣伯芳擂臺遭挫折 艾蓮池掌震璧和僧
- 第一回 神鏢將松林救難老 金頭虎水中戰(zhàn)淫賊
- 第五一回 薛敖曹哭訴宮廷 武則天怒召奸黨
- 阮封翁
- 五戒禪師私紅蓮記
- 第三十回 羿殺九嬰取雄黃巴蛇被屠洞庭野
- 第三十五回 亂人倫叔嫂暗通奸
- 卷十八 甄監(jiān)生浪吞秘藥 春花婢誤泄風情
- 第三十五回 故托病誘奸張廣太 感深恩殺死淫春姨
- 第三卷 新橋市韓五賣春情
- 卷之一 轉(zhuǎn)運漢遇巧洞庭紅 波斯胡指破鼉龍殼
- 第二十回 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
- 第二卷 陳御史巧勘金釵鈿
- 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 卷之二 姚滴珠避羞惹羞 鄭月娥將錯就錯
- 陸清獻公遺事
- 第五回 淫婦背夫遭誅 俠士蒙恩得宥
- 第一百三十回 麗卿夜戰(zhàn)扈三娘 希真晝逐林豹子
- 第八回 白素云兩番探虎穴 黃衫客一怒掣龍泉
- 卷之六 酒下酒趙尼媼迷花 機中機賈秀才報怨
- 第99回 花和尚解脫緣纏井 混江龍水灌太原城
- 第十八回 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大圣除魔
- 南山經(jīng)第一
- 第八十三回 捉奸情賊母教淫女 論親事悍婦的迂夫
- 第一百十六回 錯里錯安貴妃五更拼命 疑上疑文丞相一旦驕人
- 第二十一回 護法設(shè)莊留大圣 須彌靈吉定風魔
- 第一卷
- 敘
- 卷三十一 張福娘一心貞守 朱天錫萬里符名
- 第二十六回 干嫂子色笑代承歡 老捕役潛身拿臬使
- 第001回 李節(jié)度拜佛求子 真羅漢降世投胎
- 第二十三卷 金海陵縱欲亡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