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十七卷 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jīng)

第十七卷 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jīng)

護世品第十九之二

復(fù)次大秘密主如來于一切法中總略而說有四法印。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無常。為諸沙門婆羅門及長壽天執(zhí)常語者破常想故。二者諸行是苦。為諸天人計樂想者破樂想故。三者諸法無我。為彼執(zhí)我諸外道等破其我想。四者涅槃寂靜。為諸增上慢者起尋求行破彼增上慢故。此言無常者。即是畢竟無有常法增語。此言苦者。即是遠離愿求增語。此言無我者。即是空相增語。涅槃寂靜者。即是無相作證增語。大秘密主。此如是法。若諸菩薩深固信解勤行修習(xí)。即于善法而不減失。速能圓滿菩提分法。

爾時護世四大天王。前白佛言。世尊。我等四王皆名護世。當以何法而能護世。佛告四大天王言。汝諸仁者。當修正法行即能護世。其正法行者。所謂十善。何等為十。一者不殺。二者于自富樂而生喜足無其分量。三者于他妻室不起染污。四者不破他眾。五者不出惡言。六者所言如實。七者言無綺飾。八者于他富樂無所希望。九者止息嗔恚。十者正見清凈。諸仁者。此十善法乃能護世。復(fù)有八法而能護世。何等為八。一者如說能行。二者于一切處尊重師長。三者順行正道。四者心意質(zhì)直。五者心常柔軟。六者于一切眾生常起慈心。七者不作諸罪。八者集諸善根。如是八法乃能護世。復(fù)有六法而能護世。何等為六。一者行慈身業(yè)。于師尊所及善知識同梵行者乃至一切眾生。悉起尊重愛樂意念。是為第一身業(yè)和敬。二者行慈語業(yè)。于師尊所及善知識同梵行者乃至一切眾生。悉起尊重愛樂意念是為第二語業(yè)和敬。三者行慈意業(yè)。于師尊所及善知識同梵行者乃至一切眾生。悉起尊重愛樂意念。是為第三意業(yè)和敬。四者依法所得一切利養(yǎng)少略乃至缽中之食。與彼知識同梵行者。周普均平等同受用。又復(fù)尊重愛樂意念。是為第四利養(yǎng)和敬。五者于戒修法無斷無缺圓具無濁。所應(yīng)受者不生貪取。智所稱贊離諸譏毀。以如是等凈戒之法。與善知識同梵行者共所修持。又復(fù)尊重愛樂意念。是為第五戒修和敬。六者于諸正見出離法中及勝決擇分。隨何等法修其正行。即當如應(yīng)與善知識同梵行者共所修作。又復(fù)尊重愛樂意念。是為第六同見和敬。諸仁者。此六和法乃能護世。復(fù)有四法而能護世。何等為四。一者不貪。以不貪故不墮惡趣。二者不嗔。以不嗔故不墮惡趣。三者不癡。以不癡故不墮惡趣。四者不怖。以不怖故不墮惡趣諸仁者。如是四法乃能護世。復(fù)有二法而能護世。何等為二。一者有慚。二者有愧。具是二法即能護世。復(fù)有一法而能護世。何等為一。謂真實行。以真實故即能護世。又復(fù)善語又無諂曲。此等一法皆能護世。諸仁者。如是等法汝等勤行即能護世。自能護已復(fù)令他人亦能護世。

去來品第二十

爾時世尊即作是念。我今宜應(yīng)為此眾會。宣說秘密大明章句。令其眾會善根相應(yīng)。大菩提法久住世間。作是念已。即告金剛手菩薩大秘密主言。我昔曾于阿波邏羅龍王宮中。及大菩提場初成道時。以利益心攝受世間。我時宣說大明章句。汝能記念耶。金剛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能記念。佛言秘密主。汝今說彼大明章句。

是時金剛手菩薩大秘密主。從座而起前詣佛所。胡跪合掌頂禮佛足即說秘密大明章句曰。

怛[寧*也]他(引句)賀虎羅(引二)虎羅嚩帝(引三)虎賀啰拏(引四)薩吳(引)拏(引五)左左左左左(引六)儞布拏(引七)芻怛剎多(引八)剎野剎夜(引九)多(引)剎野薩摩(引十)設(shè)末儞葛啰(引十一)賀盧(十二)賀盧嚩帝(十三)尸羅嚩帝(十四)緊阿(引)尾設(shè)野帝(十五)儞薩啰尼(引十六)惹惹(十七)惹惹末帝(十八)阿嚩叱(引十九)儞嚩吒(引二十)嚩栗多(二合引)奴娑(引)哩尼(引二十一)部(引)多(引)奴塞蜜哩(三合)帝(二十二)呼(引)禰嚩多(引)奴塞蜜哩(三合)帝(二十三)呼(引)那(引)誐(引)喃(引二十四)藥叉(引)赧(引二十五)巘馱哩嚩(二合引)赧(引二十六)摩呼(引)啰誐(引)赧(引二十七)莎悉底(二合)哩婆(二合)嚩都(引)薩哩嚩(二合)薩埵(引)喃(引二十八)尾計囕都(引)摩訶(引)缽哩嚩(二合)多(引二十九)三咩他旦(引)馱啰尼(引三十)誐哩惹(二合引)都(引)三母捺啰(二合)尾誐壹帝(三十一)

金剛手菩薩大秘密主說是秘密章句時。一切魔宮皆悉振動。大地傾搖大海騰涌。一切眾會皆悉戰(zhàn)怖。咸詣佛所頂禮求救。是時世尊復(fù)以一足按地。大千世界皆悉動搖。時諸眾會俱向佛所作是白言。救我世尊。救我善逝。我等一切驚怖戰(zhàn)悼。佛言。勿怖勿怖。此是諸佛大明章句威神境界。能使大地振動大海騰涌。日住虛空亦復(fù)動搖。

爾時世尊。即為金剛手菩薩及諸眾會。如其所應(yīng)略說法要。是時會中有八萬人發(fā)大菩提心。有無量人住有學(xué)地。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秘密主長子金剛軍。持妙寶網(wǎng)覆于佛上。前白佛言。世尊。菩薩云何能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zhuǎn)。佛言。善男子。菩薩若能具修十法即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zhuǎn)。何等為十。一者常行無礙大慈。二者常起無倦大悲。三者精進辦諸事業(yè)。四者善修空三摩地。五者現(xiàn)前通達勝慧。六者于一切處皆善通達。七者能以妙智清凈三世。八者以無礙方便觀實業(yè)報。九者雖了知空而植眾德本。十者如其所說自性清凈而善入圣道。菩薩若具如是十法。即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zhuǎn)。時金剛軍。復(fù)白佛言。世尊。菩薩當修何法于佛不思議門聞已安然不生驚怖。佛言。善男子。菩薩當修八法。即能于佛不思議門聞已安然不生驚怖。何等為八。一者增長勝慧。二者增長妙智。三者常為善友之所攝受。四者具大信解。五者善達如幻無生之法。六者信解無常之法。七者心行平等猶如虛空。八者于諸法中善知障礙所起之相。菩薩若具如是八法。即能于佛不思議門聞已安然不生驚怖。金剛軍復(fù)白佛言。菩薩當修何法即能于諸所作而得自在。佛言。善男子。菩薩當修四法即能于諸所作而得自在。何等為四。一者善修現(xiàn)前無滅之法具五神通。二者善觀勝解脫門具四禪定。三者超勝梵世具四梵行。四者以方便慧于一切處善修無生。菩薩若具如是四法。即能于諸所作而得自在。金剛軍復(fù)白佛言。菩薩有幾種法門。佛言。善男子。菩薩有四種法門。何等為四。一者智門。善入一切眾生根性。二者慧門。能善分別宣說句義。三者陀羅尼門。善入一切言音總持。四者無礙解門。能善宣說諸無盡法。此為菩薩四種法門。金剛軍復(fù)白佛言。菩薩有幾種力。佛言。善男子。菩薩有九種力。何等為九。一者定力。大悲起故。二者精進力。不退轉(zhuǎn)故。三者多聞力。勝慧生故。四者信解力。圓滿解脫故。五者修習(xí)力。離散亂故。六者忍力。善護眾生故。七者菩提心力。降伏諸魔故。八者大悲力。成熟眾生故。九者無生忍力。圓滿十力故。如是名為菩薩九力。當佛世尊說是法時。彼長子金剛軍得無生法忍。證是忍已。復(fù)白佛言。惟愿世尊威神建立。令此正法于金剛手菩薩大秘密主宮中而得久住。使彼具法器眾生獲得聞慧。光明照觸乃至如來般涅槃后。于閻浮提中廣令流布使不隱沒。

爾時世尊受金剛軍勸請已。即告金剛手菩薩大秘密主言。秘密主。汝今宜應(yīng)宣說。我于大菩提場初成道時。護諸菩薩降伏攝受諸魔軍眾。所有秘密大明章句。建立加護令正法眼久住世間。攝伏諸魔邪異外法。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秘密主。承佛教敕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頂禮世尊。說大明曰。

怛[寧*也]佗(引一句)虎盧(二)虎羅(引三)虎梨(四)提(引)哩(五)訶(引)哩(引)底(六)阿酤(引)設(shè)羅剎曳(七)左梨(八)左羅嚩帝(九)娑(引)哩(十)芻哩(十一)羼(引)帝末利(十二)翅彌(十三)羼(引)帝葛哩(十四)剎彌(十五)設(shè)彌(十六)扇(引)帝葛哩(十七)虎呼(引十八)阿梨(十九)詰詰哩(二十)珂哩(二十一)阿(引)尾設(shè)儞(二十二)啰娑(二十三)啰娑儞(二十四)惹曳(二十五)惹野嚩帝(二十六)體哩(二合二十七)阿(引)嚩哩帝(二合二十八)尾嚩哩帝(二合二十九)阿嚩哩多(二十)儞(三十)梅(引)底哩(二合引)部(引)多(引)喃(引)僧誐啰(二合)呼(引三十一)捺彌(三十二)捺摩三缽儞(三十三)帝(引)蘭拏(二合)多(引)啰曳(引三十四)部(引)莎焰莎悉帝(二合)禰尾毗踰(二合引三十五)那(引)倪毗踰(二合引三十六)藥翅毗踰(二合引三十七)巘馱哩尾(二合)毗踰(二合引三十八)藥叉西毗踰(二合引三十九)摩奴賒(引)摩奴試毗藥(二合四十)莎悉底(二合)哩婆(二合)嚩都(引)薩捺(引)蘇欠(四十一)

說是大明時。一切山王皆悉振動。大地傾搖大海騰涌。所有一切邪異外法。皆悉攝伏歸正法語。善護一切正法寶藏。一切天眾互相慶悅。說伽陀曰。

秘密大明宣說已能令正法久住世

三千世界悉傾搖求人中尊愿救護

大師善說真實語普為眾會施無畏

威神建立此法門能令正法久住世

爾時世尊于金剛手菩薩宮中住經(jīng)七日。廣為無量一切眾生作利益已。乃至?xí)缫按蟪且磺星槠。廣大周遍無不蒙益。即離本宮還處空中。菩薩聲聞人天大眾恭敬圍繞。復(fù)有無數(shù)百千夜叉羅剎阿修羅迦樓羅等。前后導(dǎo)從。梵王帝釋護世天等。布光明網(wǎng)奏妙音樂雨眾異花。時諸剎土皆悉振動。以佛威德神通勢力。加持神變及威儀事。譬如鵝王游戲自在。漸吹還詣鷲峰山中。金剛手菩薩大秘密主。以佛威神而隨佛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