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十八卷 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jīng)

第十八卷 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jīng)

勇力菩薩先行品第二十一

爾時世尊與諸菩薩聲聞大眾游止鷲峰山中。于日后分離本住處。為諸大眾隨宜說法

時阿阇世王。知佛世尊已復(fù)山中。宮嬪眷屬并王舍城中六萬人眾。各持種種上妙香花涂香末香等諸供養(yǎng)。出王舍大城詣鷲峰山佛世尊所。到已頭面頂禮佛足各住一面。時阿阇世王。前白佛言。世尊。我諸所作隨宜安處。我子來白父王。當知世尊大師。于金剛手菩薩宮中。赴請已竟。今已還復(fù)鷲峰山中。我乃思念。希有世尊。佛于一切眾生。大悲隨轉(zhuǎn)。于眾生聚中無一眾生如來世尊起厭舍者。于曠野大城金剛手宮中。赴請受供還復(fù)來此。廣為眾生成熟利益世尊。彼金剛手菩薩大秘密主。甚為希有。具大威力。能善宣說如來法律生大歡喜。而金剛手者。往昔曾于何佛如來應(yīng)供正等正覺所。植種德本。乃能成辦如是辯才。佛告阿阇世王言。大王當知。彼不種善根眾生。于如是事極難信解。而彼決定種善根者。乃能于此生其信解。大王。假使十方如殑伽沙數(shù)等諸世界。尚能算數(shù)知其邊際。彼金剛手菩薩大秘密主。于佛世尊所親近供養(yǎng)。修諸梵行成就辯才。假使諸佛世尊而亦不能算其邊際。以是緣故。大王。當知昔因緣者。我念過去阿僧祇劫。復(fù)過于前廣大無量不思議劫。時有如來應(yīng)供正等正覺。出現(xiàn)世間。號曰多聞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極嚴。劫名無毀。時彼世尊。為彼清凈大菩薩眾宣說正法。彼佛告言。諸善男子。汝等當知。若有菩薩能發(fā)大精進者。即于身命而悉舍棄。時彼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勇力。前白佛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如佛所言。若有菩薩發(fā)精進者。即于身命而悉棄舍。如我解佛所說義。菩薩若生懈怠。豈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何以故。能發(fā)精進諸菩薩者。于生死中不起厭倦之意。而彼菩薩。于生死中常當稱贊不樂涅槃。但為成熟諸眾生故。世尊。菩薩勤行為利眾生故。具精進信解。于生死中自得其樂。不樂涅槃之樂。所以者何。菩薩為利諸眾生故。隨其所應(yīng)諸有施作。亦隨所應(yīng)皆獲其樂。若住涅槃而何能作。是故諸菩薩于生死境界中自得其樂。而即不取涅槃境界。世尊。菩薩于生死境界中所得樂者。謂即勤行利眾生故。而常得見無量諸佛。常聞無量清凈正法。常能成熟無量眾生。菩薩以住生死境界故。即能隨入眾生境界。而于涅槃境界之中不著舍行。菩薩住生死境界者。以怖墮于非境界中。何以故。非境界中不復(fù)能作利眾生事。不能安住如來境界。以不能住如來境界故。不能長養(yǎng)一切眾生。此中何名非境界邪。所謂聲聞緣覺之地。若樂住者即棄舍眾生不能成熟。何以故。聲聞緣覺境界是為菩薩非境界故。以聲聞緣覺怖畏生死。若能攝受無量生死者。唯除清凈大菩薩爾。是故菩薩能于生死境界中住。大王當知。時彼多聞如來贊勇力菩薩言。善哉正士善說此語。復(fù)善尊重菩薩境界所作諸行。而不復(fù)墮非境界中。勇力菩薩白彼佛言。云何是菩薩自境界邪。彼佛答言。善男子。菩薩自境界者。謂能攝受無量生死不生怖畏。稱贊菩薩廣大勝行。而不樂住聲聞緣覺之地。以無礙智和合三界。若損若益能善增長一切善根。以增益智成眾德本。而復(fù)能以盡智成就無盡福行。雖觀無生而善成辦有生之法。雖知無眾生。而善成熟一切眾生。雖知諸法離性。而善攝受正法。雖知諸佛國土自性如空。而以妙智嚴凈佛土。雖觀諸佛法無相。而善勤求如來所有殊妙相好。雖觀諸法本無造作。而以妙智于眾德本所作精進。雖觀有為法不實。而于諸事業(yè)少求少作。復(fù)能善為一切眾生隨宜施設(shè)。雖觀身心離著。而以妙智說法無厭。雖離憒鬧而從禪定所生不著禪味。雖復(fù)覺了甚深之法。而以妙智隨諸眾生。種種行轉(zhuǎn)善說法要。雖知無生。以智善思普攝三有。雖以智觀諸法皆空。而善護所得之果。雖觀聲聞緣覺境界。而善求如來解脫輕安之法。雖不厭舍諸菩薩行。而常善觀諸佛境界。善男子。此即是為彼諸菩薩自境界門。復(fù)次大王。彼時勇力菩薩。于彼多聞如來所。聞?wù)f如是清凈境界法已。生希有心。白彼佛言。希有世尊。能善說此諸大菩薩自境界門清凈正法。如我解佛所說義。即是具善巧方便菩薩。入一切法自境界門。譬如虛空。一切色象境界普照無著。一切色象亦無障礙。虛空境界亦無障礙。具善巧方便菩薩亦復(fù)如是。現(xiàn)前覺了彼一切法自境界故。又如虛空普照一切色象境界而無障礙。所有一切毒樹藥樹棘刺之樹花果香樹。彼等一切生長于空。然彼虛空無染無凈無違無順。具善巧方便菩薩亦復(fù)如是。從慧出生彼一切法自境界門。謂異生法有學法無學法緣覺法菩薩法如來法等。何以故。彼一切法現(xiàn)所證故。又如世間草木叢林。而火不能為其作護。何以故。火若上騰悉皆燒爇極熾焰故。菩薩亦復(fù)如是。于一切法自境界中。慧光發(fā)明極炎熾故。又如金剛堅固之身;鸩荒軣恫荒軘。毒不能中他力不能伏。菩薩亦復(fù)如是。非聲聞習非緣覺習。非一切眾生諸煩惱習。而能染故。菩薩隨諸習染。悉以勤行增上慧力。咸開曉故。又如水清摩尼寶珠。而能清彼諸濁水故。菩薩亦復(fù)如是。以勝慧寶普能清凈一切眾生諸煩惱垢。又如有藥名曰離毒。不與一切惡毒同處。而能息除一切毒故。菩薩亦復(fù)如是。具方便慧力故。不與一切眾生煩惱及自煩惱而共同處。復(fù)能止息一切眾生諸煩惱毒此如是等皆是一切法自境界門。大王。當知彼勇力菩薩說是法時。有八千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百菩薩得無生法忍。大王。當知彼時多聞如來法中勇力菩薩者豈異人乎。即此會中金剛手菩薩大秘密主是。此大士者。能于彼時被堅固精進之鎧。于多佛所親近恭敬深種善根。

阿阇世王問答品第二十二之一

爾時阿阇世王。即起是念。此金剛手菩薩大秘密主。右手所持大金剛杵幾何輕重。而秘密主。有大力勢能善執(zhí)持。

時金剛手菩薩大秘密主知其所念。即告阿阇世王言。大王。當知此金剛杵亦輕亦重。王言。以何緣故亦輕亦重。金剛手言。為欲調(diào)伏憍慢貢高諸眾生故。此杵即重。為示無慢正直諸眾生故。此杵即輕。

時金剛手菩薩。即以所持大金剛杵置之于地。當置地時以神力故。三千大千世界六種振動。即告阿阇世王言。大王。汝今宜應(yīng)以此地中大金剛杵而自舉之。時阿阇世王。即時以自堅固勇力。欲舉其杵竭其力勢。不能動搖一毛端量。即生希有尊重之心。前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昔曾于戰(zhàn)陣之所。取被甲大象。一手執(zhí)持舉擲于遠。此金剛杵其量微小。我今竭自力勢不能動搖。況復(fù)舉邪。以何緣故其事如是。佛言大王。無自惱心。此金剛杵至極重故。

時阿阇世王。即白帝釋天主言。憍尸迦。今宜舉此地中所置大金剛杵。時帝釋天主。即時以自勇猛神力欲舉其杵。盡竭其力不能動搖。即生希有尊重之心。前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我若與彼阿修羅王。斗戰(zhàn)之時我力堅勝勇銳無敵。右手取彼毗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所有大車。量廣七百由旬。我時執(zhí)持如迅風行。此金剛杵竭自勢力不能動搖。豈非世尊廣大威神所制止邪。佛言。憍尸迦。此亦非我神力所制。但為彼金剛杵至極重故。憍尸迦。于汝意云何。須彌山王至極重邪。天主白佛言。須彌山王至極重大喻所不及。佛言天主。此金剛杵金剛所成。重復(fù)過彼須彌山王。而金剛手菩薩。能以此杵擲碎輪圍諸山。猶如糠秕。以其金剛大力勢故。

爾時帝釋天主。即白尊者大目干連言。佛說尊者于聲聞眾中神通第一。愿今尊者。舉此地中大金剛杵。尊者大目干連即自思念。我若于此人天大眾之前。不能舉動此金剛杵。豈非于我生慢心邪。作是念已運自神力。方欲前舉彼金剛杵。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振動。海水騰涌大地普皆怖畏振擊。唯金剛杵不動不搖。是時尊者大目干連。前詣佛所頂禮佛足。作是白言。佛說我于聲聞眾中神通第一。具大威神名稱力勢。能以四大海水置于掌中。亦能轉(zhuǎn)此三千大千世界。猶如有人以一金錢轉(zhuǎn)于指端。又能空中止其日月。制彼威光不令轉(zhuǎn)動。又能取彼須彌山王擲過梵世。又能調(diào)伏難陀烏波難陀二大龍王。又能于彼陽焰世界周行乞食。此金剛杵其量微小。然我亦復(fù)不能動搖。世尊。豈非我今神力減邪。佛言。大目干連。非汝神力有所減少。但為菩薩威力加持。一切聲聞緣覺悉不能動。況余眾生。又目干連。假使殑伽沙數(shù)諸佛剎中所有須彌山王悉能振動。唯金剛杵隨置地方不能動搖。目干連白佛言。世尊。金剛手菩薩具大力勢。而能戲擲此金剛杵。誠哉希有。佛言。大目干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尚能合入一須彌山悉能動搖。此金剛杵而不能動。

爾時尊者大目干連生希有心。前白佛言。希有世尊。此金剛手菩薩大秘密主具大力勢。善能持彼大金剛杵。此秘密主。為即父母所生力邪。為神力邪。佛言。大目干連。父母所生之力。隨所入處皆有分量。而諸菩薩神通力者無盡無限。我若開示使天人世間咸生迷惑。

爾時世尊。普遍觀察諸眾會已。告金剛手菩薩大秘密主言。汝今宜應(yīng)自當舉其地中所置大金剛杵。

時金剛手菩薩大秘密主神力振動三千大千世界已。即以左手舉取其杵。戲擲空中旋繞七匝。杵旋空已。即時接置安右手中。一切眾會生希有心。合掌頂禮大秘密主。咸作是言。希有秘密主。能具如是廣大力勢。善持最勝大金剛杵。普愿一切眾生皆悉獲得如是勝力。

時阿阇世王復(fù)白佛言。世尊。菩薩具修幾法。即能獲得如是勝力。佛言大王。菩薩若修十法獲斯勝力。何等為十。一者。菩薩寧舍身命。終不棄舍無上正法。二者于一切眾生。作謙下想不增慢心。三者于彼劣弱眾生。起愍念心不生損害。四者見饑渴眾生施妙飲食。五者見怖畏眾生施其無畏。六者見疾病眾生施藥救療。七者見貧乏眾生惠令滿足。八者見佛塔廟形像涂飾圓凈。九者出歡喜言安慰眾生。十者見彼負重疲困苦惱眾生為除重擔。菩薩若具如是十法。即能獲得如是最勝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