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大乘單譯經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簽卷第三十九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簽卷第三十九 車九

  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唐天臺沙門湛然釋

  ○次引無量義中二初引文。

  次引無量義為證者文云我以佛眼觀一切法不可宣說所以者何諸眾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種種說法文辭是一而義別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初說四諦為求聲聞人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fā)菩提心中于處處說甚深十二因緣為求支佛人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空宣說菩薩歷劫修行而百千比丘無量眾生發(fā)菩提心或住聲聞萬億人天得須陀洹至阿羅漢住辟支佛。

  ○次從佛眼觀一切下釋經意又二初明初大后小次若依下明初小后大。

  佛眼觀一切法即是頓法在前四諦十二緣即是次漸。

  初如文。

  ○次文中二初明先小后大之意次次說下正明后大初又二初略標。

  若依此文說三藏竟次說方等十二部經。

  ○次所以下釋。

  所以次小說大者佛本授大眾生不堪抽大出小令斷結成圣雖有此益非佛本懷。

  ○次正明中又三初方等次般若后法華初方等中又六初略述其部大旨次故身子下明被彈之人三然方等下明被彈之時四何者下明受彈之意五自昔下明彈訶之益六按無量義下結時此諸文者并寄對小及鈍菩薩以明。

  次說方等維摩思益殃掘摩羅彈訶小乘保果之僻譏刺三藏斷滅之非。

  初文者上句云小偏在聲聞下云三藏兼于菩薩。

  故身子善吉齊教專小初不曾聞大乘威德或茫然棄缽或怖畏卻華不知是何言不知以何答。

  次文者且略舉二人余者準例善吉茫然棄缽身子怖畏卻華以空智為入道之主故寄此二人故般若中亦加此二。

  然方等彈斥教在三藏之后被訶之時應在十二年前何以得知皆追述昔訶驗是前事。

  第三文者得果之后即有彈訶彈訶之時復云往昔驗知并在十二年前。

  何者前已稟教得道證于無學荷佛恩深心相體信不復恚怒。

  第四如文。

  自昔至今恣殃掘之譏任凈名之折得為恥小慕大之益喻如烹酪作生酥即此義也。

  第五文者若未得果具足煩惱大機復生若其輒訶則憚教不受有損無益斯之謂歟由得果后訶故成二益一者得果成于酪益二者彈訶成生酥益。

  按無量義得知方等是三藏之后為第三時教也。

  六如文。

  ○次明說般若中二初引經略立。

  按無量義經云次說摩訶般若華嚴?諝v劫修行者此是方等之后而明大品。

  ○次大品下釋經意釋中四初略釋經意次又云下明部中共別三大品下結成次第四復言下結益。

  大品或說無常無我或說于空或說不生不滅皆歷色心至一切種智句句回轉明修行法即是歷劫修行之意也。

  初如文。

  ○次文者初是共。

  又云百千比丘萬億人天得須陀洹及阿羅漢住辟支佛者驗是共般若也。

  ○次而言下別別即不共。

  而言華嚴?照呷糇骷艤绲缊鲋A嚴此非次第今依法性論云鈍根菩薩三處入法界初則般若次則法華后則涅槃因般若入法界即是華嚴?沼秩A嚴時節(jié)長昔小機未入如聾如啞今聞般若即能得入即其義馬。

  此是不共般若與二乘共說又分二義一以法界為華嚴二以時長通至于后二義俱通是故兩存大機則華嚴不休小機則諸教次第是故鈍根猶同小見。

  大品通三乘人可得有四果華嚴隔小故無此義故方等之后次說般若為第四時教也復言熟酥味者命令轉教領知眾物心漸通泰自知螢火不及日光敬伏之情倍更轉熟如從生酥轉成熟酥也。

  三四如文。

  ○次明般若之后說法華者亦二初引教略立。

  又解般若之后明華嚴?照呒词菆A頓法華教也。

  ○次釋釋中三初明說頓之意。

  何者初成道時純說圓頓為不解者大機未濃以三藏方等般若洮汰淳熟根利障除堪聞圓頓即說法華開佛知見得入法界與華嚴齊法性論中入者是也。

  ○次故下引證結意。

  故下文云始見我身入如來慧今聞是經入于佛慧初后佛慧圓頓義齊故次般若之后說華嚴?正R法華也亦第五時教也。

  ○三復言下結益益中二初明與涅槃同味。

  復言醍醐者是眾味之后也涅槃稱為醍醐此經名大王膳故知二經俱是醍醐。

  ○次又燈明下明化緣不同故有無不等于中又四先釋次譬三法華下引證四問下料簡釋疑。

  又燈明佛說法華經竟即于中夜唱入涅槃彼佛一化初說華嚴后說法華迦葉佛時亦復如是悉不明涅槃皆以法華為后教后味今佛熟前番人以法華為醍醐更熟后段人重將般若洮汰方入涅槃復以涅槃為后教后味。

  譬如田家先種先熟先[(冰-水+〡)*ㄆ]晚種后熟后[(冰-水+〡)*ㄆ]。

  初二如文。

  ○次引證中二先引證。

  法華八千聲聞無量損生菩薩即是前熟果實于法華中[(冰-水+〡)*ㄆ]更無所作若五千自起人天被移皆是后熟涅槃中[(冰-水+〡)*ㄆ]。

  ○次為此下結。

  為此義故故云從摩訶般若出大涅槃即后番次第也按無量義云摩訶般若次華嚴?占辞胺ㄈA中次第也。

  ○四料簡中問。

  問何意知鈍者于法華不入更用般若洮汰。

  如文。

  答釋論云須菩提何故更問菩薩畢定不畢定答云須菩提于法華中聞諸菩薩受記作佛今于般若中更問畢定不畢定當知法華之后更明般若也。

  次答中言大論須菩提更問畢定不畢定者大論九十三先舉經云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為畢定為不畢定佛告須菩提畢定非不畢定須菩提言為何處畢定聲聞耶支佛道耶佛言非二乘道中是佛道中須菩提復問為初心菩薩為后心菩薩佛言初心及?致皆悉畢定須菩提于法華中已聞諸菩薩得記故已畢定今復更問故知須菩提更為未入者問故知法華之后更說般若明矣般若不殊故結集者同為一部。

  ○三引信解者具歷五時又為二先引證領五時教次此五味下結兩經同味。

  三引信解品四大聲聞領教證次第者文云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多有僮仆臣佐吏民亦甚眾多時貧窮子遇到父舍疾走而去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窮子驚愕稱怨大喚無罪囚執(zhí)此必定死父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此領何義領初成佛寂滅道場法身大士四十一地眷屬圍繞說圓頓教門于時以大擬子機生悶絕當知佛日初出頓教先開譬如從牛必先出乳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以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雇汝除糞即脫瓔珞著垢膩衣以方便故得近其子此領何義此領次頓之后隱舍那威德相好作老比丘像說三藏之教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得一日之價即是從十二部后出修多羅于時見思已斷無漏心凈譬如從乳出酪也又經過是已后心相體信出入無難然其所止故在本處此領何義明三藏之后次說方等已得道果心相體信聞大名入住小名出苦言彈訶名無難又進宅內名入入見群臣豪族大功德力聞寶炬陀羅尼見不思議解脫神變故名入也出者止宿草庵二乘境界名出也心相體信者得羅漢已聞罵不瞋內心慚愧不敢以聲聞支佛法化人心漸淳熟如從酪出生酥是名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即第三時教也是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窮子受來領知眾物而無悕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此領何義從方等后次說般若般若觀慧即是家業(yè)歷于名色乃至種智即是眾物善吉等轉教即是領知但為菩薩說自不行證故無悕取即是從方等經出摩訶般若因是得識大士法門滅破無知譬從生酥出熟酥是為第四時教也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泰臨欲終時而命其子并會親族即自宣言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吾所有皆是子有付以家業(yè)窮子歡喜得未曾有此領何義即是般若之后次說法華先以領知庫藏諸物后不須說但付業(yè)而已譬前轉教皆知法門不須重演觀法直破草庵賜一大車授作佛記豈非明見佛性住大涅槃故言從摩訶般若出大涅槃是時無明破中道理顯其心皎潔如清醍醐即是從于熟酥轉出醍醐為第五時教也。

  初言次第者華嚴初云于菩提道場始成正覺在初明矣諸部小乘雖云初成自是小機見為初耳據信解品脫妙著粗故知居次大集云如來成道始十六年故知方等在鹿苑后仁王云如來成道二十九年已為我說摩訶般若故知般若在方等后亦知仁王在大品后法華云四十余年大經云臨滅度時當知次第有所據也故知古人以法華為般若對第四味獨以涅槃為第五味誤矣誤矣。

  ○次文又二初明二經味同。

  此五味教調熟一段漸機眾生如身子等大德聲聞于法華中得受記莂見如來性成大果實如秋[(冰-水+〡)*ㄆ]冬藏更無所作不生不生名大涅槃即是前番從摩訶般若出妙法華為未熟者更論般若入于涅槃而見佛性即是后番又從般若出大涅槃也。

  ○次然二經下以起盡同相釋同味之意于中又二初標次如法華下釋。

  然二經教意起盡是同。

  初言然二經教意起盡是同者起謂正說初分盡謂正說末分。

  ○釋中二初正明起盡同次又涅槃下重辨。

  如法華三周說法斷奠聲聞咸歸一實后開近顯遠明菩薩事涅槃亦爾先勝三修斷奠聲聞入秘密藏后三十六問明菩薩事也。

  初文者法華以本跡二門為初后二分初則開權顯實斷奠聲聞后明本門增道損生重更辨前開權化主久遠成佛故涅槃正說開為四假初純陀品去明涅槃施斷奠三修二長壽品去十四品明涅槃義三現病品去五品明涅槃行四師子吼品去三品明涅槃用故知初已斷奠聲聞后但明于涅槃義用是故二經起盡同也。

  又涅槃臨滅更扶三藏誡約將來使末代鈍根不于佛法起斷滅見廣開常宗破此顛倒令佛法久住如此等事其意則別第五醍醐佛性味同也。

  ○三明半滿相成中意且置前三于一代教復須以半滿兩義相成方能消通一代妨難五味之處雖然若不論相成于理未盡于中為二初明單用有妨次今明下正明相成。

  三約五味半滿相成者若直論五味猶同南師但得方便若直半滿猶同北師但得其實。

  初文中云若直用五味猶同南師無慧方便雖有方便無實慧故故名為縛若直用半滿猶同北師無方便慧雖有實慧無方便故故慧名縛何者若以鹿苑為半后去皆滿滿中但得約實一途而失于權以他明滿不分權實故今順舊但得名實而失生熟二酥之益及生熟中兩教二乘及兩教中始入菩薩是故滿中但得于實。

  ○次正明中意則不爾互相成益五味則一道豎進味味有半滿相成復于味味皆有秘密及以不定是則慧得方便故慧解方便得慧則方便解權實俱游于茲明矣于中又二先略明離過次若華嚴下正判。

  今明五味不離半滿半滿不離五味五味有半滿則有慧方便解半滿有五味有方便慧解權實俱游如鳥二翼雖復俱游行藏得所。

  初文中言不相離者半滿相對有開有合今家五味次第唯用大經為有所據然諸教意散在諸經大經之文但略結示前諸教耳。

  ○次正判又二初正判次如來下明半滿之功是則今家相成之意不同古人者良有以也。

  若華嚴頓滿大乘家業(yè)但明一實不須方便唯滿不半于漸成乳三藏客作但是方便唯半不滿于漸成酪若方等彈訶則半滿相對以滿斥半于漸成生酥若大品領教帶半論滿半則通為三乘滿則獨為菩薩于漸成熟酥若法華付財廢半明滿若無半字方便調熟鈍根則亦無滿字開佛知見于漸成醍醐。

  初文中言頓滿等者華嚴正隔小明大于彼初分永無聲聞故云唯滿后之四味或單或帶可以意知是故不同舊人所判況復次第永異他人。

  ○次功能中二初舉化主稱嘆。

  如來殷勤稱嘆方便者半有成滿之功意在此也。

  ○次述聲聞領解。

  四大聲聞領解無上寶聚不求自得安住實智中者皆由半滿相成意在此也。

  ○四明合不合中二先總明來意。

  四明合不合者半滿五味既通約諸經諸經不同今當辨其開合。

  ○次若華嚴下正明合不合又為二初正釋次問答釋疑初文三初明五味有合不合前三味不合般若有合不合法華一向合合是會之異名次自鹿苑下明合不合所以三總就下四句分別合不合相。

  若華嚴正隔小明大于彼初分永無聲聞后分則有雖復在坐如聾如啞非其境界爾時尚未有半何所論合次開三乘引接小機令斷見思則以小隔大既不論滿何所可合故無量義云三法四果二道不一不一即不合也若方等教或半滿雙明或半滿相對或以滿彈半稟半聞滿雖知恥小猶未入大故云止宿草庵下劣之心猶未能改則半滿不合般若以滿洮練于半命領家業(yè)明半方便通入無生半字法門皆是摩訶衍是合其法而不悕取一餐之物即是未合其人是故半滿不合若至法華覺悟化城云非真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即是合法汝實我子即是合人人法俱合。

  初法中言后分等者準不思議境界經云舍利子等五百聲聞皆是他方極位菩薩故今在此逝多林會跡示聲聞?chuàng)?a href="/fojing/huayanjing/yuanwe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華嚴經文殊師利逝多林出時舍利弗語五百言汝等且觀文殊師利相好威儀等據彼經中舍利弗語辭似如已聞諸大乘竟如在方等般若會時未能悟故狀當聾啞以后分之言時仍長遠亦可通在鹿苑之前今且判在華嚴會時。

  ○次文中二初通明三乘得合之處次別顯聲聞得合之處初文又二初明在法華次明在涅槃二文各有先釋次引證。

  自鹿苑開權歷諸經教來至法華始得合實故無量義云四十余年未顯真實。

  若于法華未合于涅槃得合法性論明中下二根八法界者即是得合菩薩也。

  ○次別顯聲聞中二先標二教。

  若論聲聞一秘密合二顯露合。

  ○次釋二教釋中二先秘次顯。

  秘密合者初為提謂說五戒法已有密悟無生忍者況修多羅方等般若豈無密悟此則不論。

  初秘中以提謂況出三時此文可以通冠一切。

  ○次明顯中三初論未入位隨處得入者。

  若就顯露未入位聲聞亦隨處得合例如般若三百比丘得記者是也。

  意云此等不專在法華非謂全不至法華。

  ○次明住果不過法華三未入位下明法華中上慢之輩來至涅槃。

  若住果聲聞決至法華敦信令合若住果不合是增上慢。

  次文中言敦信者入位之人借使至法華不肯合者正當敦逼之文文云若有實得阿羅漢不信此法者無有是處當知不合即是不信不信故名不實得故云不合成增上慢上慢之人實不得入得入之人非增上慢。

  未入位五千簡眾起去到涅槃中方復得合。

  第三文中言五千起去者于涅槃會方得入妙又大瓔珞譬喻品中復有五千菩薩聞佛說如來法身功德即從座起繞佛三匝而退目連問佛此諸正士修菩薩道已入如來正法之藏行過二乘何故聞說三身深義不受而退耶佛言善男子此人聞說是法沸血流面何以故是無量劫恒誹謗受罪此五千者從過去恒沙佛所修六度起想著有悔心有退轉當經歷多劫勤苦千佛過去猶不得度其上首者名曰勇智雖修菩薩道欲得成佛不可得如人欲于虛空造室已發(fā)菩提心修六度行有著有悔心有退轉雖聞三身尚從座起去況諸聲聞未曾入位增上慢者是方等部抑挫之辭故云千佛過去若其實說此人于涅槃中尚已得入。

  總就諸教通作四句華嚴三藏非合非不合方等般若一向不合法華一向合涅槃亦合亦不合何者涅槃為末代更開諸權引后代鈍根故言亦不合。

  三四句分別中初句云華嚴三藏非合非不合者華嚴帶別名非合既是純大不與小并則不同于方等般若名非不合三藏純小未合于大名為非合既是純小不與大并不同方等般若并對而說名非不合涅槃亦合亦不合者本不住小名亦合仍存方便名亦不合余句可知。

  ○次釋疑。

  問菩薩因法華入法界與華嚴合不見因華嚴入一乘與法華合答華嚴入法界即是入一乘(云云)。

  如文。

  ○次料簡中列章。

  五料簡者為三意一約通別二益不益三約諸教。

  ○解釋釋中二先釋次問答釋疑初又二初略立。

  通別者夫五味半滿論別別有齊限論通通于初后。

  ○次釋釋中初明前四味通后次若涅槃下明涅槃法華通至于前初文自四初明華嚴中二初引經釋次況結初文又二初明通至二經次明通至涅槃。

  若華嚴頓乳別但在初通則至后故無量義云次說般若歷劫修行華嚴?辗ㄈA會入佛慧即是通至二經。

  初文言二經者謂般若法華以般若亦得名華嚴故法華佛慧不殊初故。

  ○次通至涅槃為二初正引經次夫日下述意。

  又像法決疑經云今日坐中無央數眾各見不同或見如來入涅槃或見如來住世一劫若減一劫若無量劫或見如來丈六之身或見小身或見大身或見報身蓮華藏世界海為千百億釋迦牟尼佛說心地法門或見法身同于虛空無有分別無相無礙遍同法界或見此處山林地土沙或見七寶或見此處乃是三世諸佛所行之處或見此處即是不可思議諸佛境界真實之法。

  初文者彼經既有住世無量劫之言又見報身蓮華藏海說心地法門等故知華嚴至涅槃后以彼像法決疑結涅槃故。

  夫日初出先照高山日若垂沒亦應余輝峻嶺。

  次述意者初出先照既別得頓名余輝獨及與先照何殊則初后俱照高山高山不異照體無別是故初后俱是華嚴。

  故蓮華藏海通至涅槃之后況前教耶。

  況結可知。

  ○次若修下酪味通后又為四初略立次何者下證成三釋論下以結集證成四當知下總結。

  若修多羅半酪之教別論在第二時通論亦至于后何者迦留陀夷于法華中面得授記后入聚落被害作結戒緣起又如身子法華請主后入滅均提持三衣至佛問(云云)豈非三藏至后耶。

  次文者二人雖于法華得記此后猶作三藏結戒之緣故知三藏至后言迦留陀夷者由非時入聚落為俗所疑遂被打殺埋馬糞中佛令諸比丘求覓不得從馬糞出便入滅度因斯佛制白入聚落文在涅槃故知涅槃共結小藏又如身子于法華中而為請主至滅度已帝釋供養(yǎng)已收取三衣付沙彌沙彌持和尚三衣奉佛帝釋以事白佛若有所說當受持先至阿難所問已阿難共來至佛所佛問汝和尚戒身滅不答言不滅乃至解脫知見身滅不答言不滅阿難言彼恒說法教化無我故憶此耳佛言止止阿難過去諸佛可非滅耶而五分不滅何所憂愁耶雖云五分不滅終是小乘中意故三藏至后當知聲聞雖得授記小機未悟終自見小舍利弗滅度緣出增一第九。

  釋論云從初鹿苑至涅槃夜所說戒定慧結為修妒路等藏。

  當知三藏通至于后。

  ○三方等至后中二先立。

  若方等教半滿相對是生酥教別論是第三時通論亦至于后。

  ○次何者下釋釋中二釋結。

  何者陀羅尼云先于王舍城授諸聲聞記今復于舍衛(wèi)國祇陀林中復授聲聞記昔于波羅柰授聲聞記身子云世尊不虛所言真實故能第二第三授我等記故知方等至法華后。

  釋中云陀羅尼云者是方等陀羅尼下卷經云文殊師利言今我不知是大陀羅尼義之所趣向念已白佛言世尊如前所說先于王城已授聲聞記今復于舍衛(wèi)國授聲聞記昔于波羅柰授聲聞記我今少疑欲有請問惟佛??許舍利弗問文殊師利世尊授記不久得菩提各于世界如今世尊世尊不虛所言真實故能第二第三授我等記必當如釋迦牟尼言至法華后者即指王城授記同于法華舍衛(wèi)國記即指方等在法華后彼經下文又云舍利弗聞文殊得記問文殊師利于汝意云何文殊語舍利弗汝意云何猶如枯樹更生華不亦如山水還本處不析石還合不燋種生芽不舍利弗言不也文殊言若不可得云何問我得記生歡喜不授記無形無相無我無有言語無去來今猶如野馬如是觀者乃名得記此文是文殊破舍利弗得記之相亦同彈訶仍似般若亦可云般若在前意也。

  ○四明般若中二先立。

  般若帶半論滿是熟酥教別論在第四時通論亦至初后。

  ○次何者下釋釋中二初文正引經釋。

  何者從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說般若。

  ○次又釋論下引事證。

  又釋論云須菩提問畢定不畢定當知般若亦至后。

  ○次明后至初為二先涅槃次法華初文二初立。

  若涅槃醍醐滿教別論在第五時通論亦至于初。

  ○次釋釋中二先據道理。

  何者釋論云從初發(fā)心常觀涅槃行道前來諸教豈無發(fā)心菩薩觀涅槃耶。

  ○次大經下證。

  大經云我坐道場菩提樹下初成正覺爾時無量阿僧祇恒沙世界諸菩薩亦曾問我是甚深義然其所問句義功德亦皆如是等無有異如是問者則能利益無量眾生此則通至于前。

  ○次法華中二初分顯秘。

  若法華顯露邊論不見在前秘密邊論理無障礙故身子云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

  ○次結。

  豈非證昔通記之文。

  云通記者昔日授記佛意不壅小乘情隔自無悕取況約秘密已記二乘據斯以論通至鹿苑。

  問涅槃追說四方等正開四別教復有四若為分別答涅槃當四通入佛性別教次第后見佛性方等保證二不見性(云云)。

  次釋疑中云別教復有四者別教十住修生無生十行修于無量十向修于無作登地證于無作故云有四又十行中習諸佛法具足習于一十六門亦名為四問住以習八何故行中更習十六答前是自行隨用一門后為化他是故行中更習前八是故十六俱須廣習。

  ○二益不益中先敘意。

  二就益不益料簡者若華嚴為乳三藏為酪此則方便味濃大乘味薄。

  ○次分釋釋其濃淡初約取用邊為二先釋次不可下結初文二謂譬合。

  釋此為三一取用益為論如貴藥非病治賤藥是病宜貴藥非宜徒服無益。

  初說華嚴于初心未深益于漸機亦未轉于二緣如乳若漸機稟三藏能斷見思三毒稍盡即轉凡成圣如變乳為酪。

  ○次文二先以譬結次少分下明譬意初文亦二先譬。

  不可以用益謂賤勝不用益謂貴劣。

  ○次合合又二先正合。

  華嚴亦如是。

  ○次于小下以譬帖合。

  于小如乳于大如醍醐。

  少分譬喻不可全求也。

  次譬意中言少分譬喻不可全求者以華嚴為乳但取機生未堪入大復在五味最初而說是故華嚴分喻初味而未得于華嚴之頓及別圓兩教俱有五味次第之相復有不定及秘密等。

  ○次約良醫(yī)譬簡中三初譬。

  二如良醫(yī)有一秘方具十二藥三種最貴善占病相盈縮所宜終不乖候謬有所治。

  ○次佛亦如是下合。

  佛亦如是圓方妙治具十二部無問廣記最為甚深菩薩智利具足全服二乘病重以九為劑。

  ○三此若下結結中二先結盈縮意。

  此若不縮于病無益于不縮為乳于縮為酪。

  ○次此取下結用譬意。

  此取相生次第為譬不取濃淡淺深。

  不以味濃為乳味淡為酪故知自約次第相生為譬全用在初故如乳縮用居次故如酪。

  ○三約行人中二先正釋次更問答料簡初文二初正約小乘行人得名不同。

  三約行人心者說華嚴時凡夫見思不轉故言如乳說三藏時斷見思惑故言如酪至方等時被挫恥伏不言真極故如生酥至般若時領教識法如熟酥至法華時破無明開佛知見受記作佛心已清凈故言如醍醐。

  ○次行人下結不同意。

  行人心生教亦未轉行人心熟教亦隨熟。

  ○次問答中二先問。

  問為一人稟五味為五人耶。

  ○次答答中為三即頓漸不定初文是頓次自有下是漸三自有利根下不定三文各二先釋次引大經。

  答自有一人稟一味如華嚴中純一根性即得醍醐不歷五味也大經云雪山有草牛若食者即得醍醐自有一人歷五味如小乘根性于頓如乳三藏如酪乃至醍醐方乃究竟如大經云從牛出乳乃至酥出醍醐。

  自有利根菩薩未入位聲聞或于三藏中見性是歷二味自有方等中見性是歷三味般若中見性是歷四味如三百比丘大經云置毒乳中遍五味中悉能殺人即此意也。

  以由三例不同故稟味亦多少不一此即義當于三非即約行論三何者如二乘人至醍醐時亦得名頓如不定中見性之言并是頓義由初問云稟味多少是故答中還依教相出此三意言歷二味乃至四味者至第二味即便見性故云二味三四亦然。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簽卷第三十九

  音釋

  蜎

  (許緣切小飛也)。

  蠕

  (乳兗切蟲動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