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街角的琴聲

  不知什么時候,街角多了一位拉琴的人。一位中年男子,拉的多是熟知的歌曲,或悠揚(yáng)或低婉,但決不如泣如訴,只是平和流暢。每次有人在他的琴盒里有投入些零碎的票面,他都會點(diǎn)頭致謝,并報以微笑。喜歡他的琴聲以及他那平和的態(tài)度。

  想到另一個城市,有位坐在輪椅上的殘疾人,擺了個小攤,幫別人擦鞋、上線、修補(bǔ)什么的,還在他坐的輪椅上掛了張牌:腿殘手不殘,靠雙手,養(yǎng)自己,大家請幫忙。

  我沒在他那擦過鞋,但每次看到類似的小攤都會想起他那坦然的笑臉。

  記得在一個校園里,有位蹬三輪的男子,總是對等車的人快樂的說:上車吧,每人一元,我可以拉七個。

  有一次我們四人坐在車上,在上個小坡時車上的一位男子跳下車,想減輕他的負(fù)擔(dān),他倒是急了:不用、不用!下次你別跳,會摔壞的,那時我可陪不起呀,我還沒使全勁呢,這小坡我拉七個都能上。

  路上碰到空著車的同行,他會對著他(她)們大喊:前面有好多人等車,快去、快去。

  我們感受著他的快樂,開心的和他聊起來。他已把自己謀生的方式當(dāng)做一種樂趣,并為自己自豪——因?yàn)樗有力氣,一次能拉七個,這是他生存下去所必需有的體力。

  我常會想起這些人,想到他們的自足與快樂,我感激他們傳染給我的坦然與樂觀。

  有一次在天橋上,有位年輕的男子席地而坐,跟前擺了張大大寫滿困難請求幫助的什么文字。一位路人從袋里掏出了五元遞過,他惡狠狠的奪過錢,眼里滿是怨恨別說沒有致謝的意思,倒像別人欠他的。

  有一天,有父女倆避過拿碗糾纏不休的行乞者,父親卻讓小女孩將些散錢放到拉琴人的琴盒里。

  “為什么?”小女孩仰起小臉。

  “因?yàn)橛袝r候我們可以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而且,你看,他為我們付出了他的勞動,他的琴聲是不是很好聽?我們應(yīng)該對他的勞動與予回報。”

  不錯,我想這也許是拉琴人能坦然的接受的原因吧。

  習(xí)慣了聽他拉琴的日子,平和而快樂?梢延泻眯┤兆記]有他的身影和悠悠的琴聲了,不知他幾時消失的,一如他的出現(xiàn)。

  但我心里一直有一縷琴聲纏繞:當(dāng)我們不能選擇生活時,我們可以選擇心態(tài),快樂離我們并不遙遠(yuǎn)!

精彩推薦